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

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近代史
  • 历史
  • 社会文化
  • 人物传记
  • 政治
  • 文化
  • 历史研究
  • 中国现代史
  • 微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袁世凯选举大总统时,担心出意外,派军队去恐吓国会议员。这天正式选举时,摄影师点燃镁光粉照相,镁光粉爆炸时,大家以为是炸弹声音,纷纷乱跑。有议员躲到桌子下面,大喊:“我选举的是袁世凯!”

  某次,一士兵穿了一双缎鞋,被冯玉祥看见。冯上前左一个鞠躬,右一个作揖,士兵手足无措。最后,冯对他说:“别误会!我不是给你行礼,而是给你的鞋行礼,它太高贵、太漂亮了!”

  抗战时期,阎钖山一面讨好蒋介石,一面建立“抗日决死纵队”与共产党进行合作,一面又秘密与日军联络。阎钖山说:“我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踩破哪一颗都不行。”

  张作霖某次出席日本人的酒会,一日本名流请他赠字。张提笔就写了个“虎”字,并落款“张作霖手黑”。此时,随从提醒说:“大帅的‘手墨’,底下少了个‘土’字,变成了‘黑’。”张作霖一听,骂道:“妈拉个巴子的,我还不会写‘墨’字?跟日本人打交道,手不黑能行吗?”

  据说梁实秋在中国公学教书时,有一次胡适请吃花酒,别人都有自己相好的姑娘,只有梁“大窘”,只好由胡适代叫了一个姑娘。吃了一顿饭,连姑娘是什么模样都没敢看一眼,梁回到家后,向妻子汇报,总结说:“买笑是痛苦的经验。”

《风云际会: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探索与社会实践(1895-1937)》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1895年至1937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思想激荡、文化选择与社会实践的复杂历程。这段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关键阶段,传统秩序遭受冲击,西方思潮涌入,知识分子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承担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在这一特定历史语境下,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群体分化及其对国家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思想的熔炉与观念的重塑 (1895-1919)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始于甲午战败的巨大刺激。本书首先梳理了早期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论战,重点考察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如何将西方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进行初步的调和与改造,提出了“保国、保种、保教”的系统性主张。 随着“救亡图存”的议题日益紧迫,激进的变革力量开始崛起。我们详细考察了严复对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翻译工作,尤其是“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对国民观念的冲击,探讨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何成为知识界理解社会竞争的底层逻辑。 辛亥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关注点从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本书对同盟会时期知识分子的政治理念进行了细致辨析,对比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异同。然而,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使得知识界对政治制度的信心产生了动摇,这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标志着知识分子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鲁迅、陈独秀、胡适等人的论战构成了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分析了“打倒孔家店”背后的深层动因,探讨了白话文运动如何不仅仅是一场语言革命,更是一场争取个体解放和现代性的话语权争夺。杜威和胡适倡导的实用主义,以及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的引进,描绘了知识分子对现代社会建构的初步蓝图。 二、现代性焦虑与道路选择的迷茫 (1919-1927)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抗议,更是知识分子群体集体意识觉醒的关键节点。本书将分析五四知识群体在运动中的角色转变——从幕后理论家到社会行动家。运动结束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他们开始在激进主义与改良主义之间反复权衡,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痛苦的思索。 1920年代初期,各种西方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其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尤为显著。本书对比了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与早期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传播者之间的思想路线差异。我们探讨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尝试来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包括早期工学运动、平民教育运动等。 军阀混战与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加深了知识分子对国家政治现实的失望。在这一背景下,地方主义、自由主义、以及对精英政治的再思考成为重要议题。陈寅恪、王国维等“史学大家”在这一时期的学术转向,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在政治动荡下试图回归纯粹学术领域以求自保和坚守价值的倾向。 三、在革命与学术的夹缝中求生存 (1927-1937)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知识分子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政治环境。一方面,政府试图建立官方意识形态,对思想进行整合与规范;另一方面,社会底层和知识分子内部对国民政府的政治实践持有不同程度的审视和批评。 本书详述了“第三种人”现象的出现。许多原本倾向自由主义或温和改革的知识分子,在目睹国民党统治下的政治高压与社会弊端后,转而对更激进的社会变革方案产生兴趣,或选择退守大学象牙塔,专注于学术研究。 抗日救亡的压力日益增大,促使知识分子群体走向联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过程,极大地影响了学界与文坛的政治取向。知识分子开始从单纯的“启蒙者”身份,向“民族文化守护者”和“国家政策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在教育领域,大学的地位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但同时也面临着政治干预的挑战。抗战爆发前夕的学潮和思想解放运动,展示了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也预示着他们即将投身于长期的抗战洪流之中。 结论:现代性的双重困境 本书最终认为,1895年至1937年的知识分子群体,始终处于“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困境之中。他们既渴望引入西方的理性、科学与民主,以实现现代化,又必须在维护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压力下进行艰难的平衡。他们的探索与实践,虽然充满矛盾与挫折,却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知识结构,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基础。本书力图还原这一群体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挣扎与不懈追求。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总统皇帝只在一瞬间:袁世凯的“小站”人
请叫我老师:段祺瑞的学生们
哥仨好:冯国璋、吴佩孚、曹锟的圈子
在基督和犹大间徘徊:冯记西北军
在三个鸡蛋上跳舞:阎老西儿的圈子
老子英雄儿好色:关不住的东北虎
迷惘的诸侯:滇贵系的圈子
白狐狸联盟:桂系军阀甲天下
一心北上的华南虎:没了老大的粤军团
四川军阀多如毛:刘氏家族半天府
民国的学校,蒋家的兵:请叫我校长
我们的辫子能换钱:辫帅的坚持
两湖军阀多奇志:不爱武斗爱文斗
我的朋友胡适之:胡适的圈子
活到老,骂到老:革命青年导师周树人
剪不断,理还乱:鸳鸯蝴蝶与南社的圈子
“学霸”傅大炮:傅斯年的圈子
上海滩三教父: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的圈子
最后的贵族:唯美诗人邵洵美的圈子
命中注定顽固地爱你:清朝遗老的圈子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很多历史书读起来像是枯燥的教科书,充斥着冷冰冰的年代和人名,缺少了温度和生气。我渴望的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历史叙事,一种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鲜活脉搏的文字。《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这个书名,恰恰抓住了我内心的需求。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这本书可能不会从国家大事、政治格局这样宏大的视角切入,而是会聚焦于那些在历史大潮中被淹没的、却同样构成了时代底色的“小人物”和他们的“小世界”。“圈子”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那种基于共同理念、利益、地域、甚至只是趣味相投而形成的紧密社群。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民国时期那些真实存在的“圈子”,比如某个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组成的学术圈,或者是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在革命的号角吹响前,秘密策划的行动;又或者是某个地区的同乡会,在异乡抱团取暖,共同打拼。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选择、互助与矛盾,以及这些“微观”的互动,如何最终汇聚成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评分

提到“民国”,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熟悉是因为我们从小就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这段历史,陌生则是因为,我们似乎总是从宏大的叙事中去理解它,而缺乏一种贴近感。《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这个书名,恰好触动了我对这种贴近感的渴望。“微历史”三个字,预示着它可能避开了那些陈旧的宏大叙事,转而深入到更细微、更具象的层面;而“圈子”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那个时代的人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交网络、思想共鸣、利益关联,形成一个个鲜活的群体。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像一本精心制作的相册,里面不是宏伟的建筑,而是无数张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肖像。也许是某个文人圈里的风流轶事,也许是某个革命党人在秘密据点里的集会,又或者是某个商人的私人社交,甚至是某个普通家庭内部的琐碎日常。我期待,通过这些“微观”的视角,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在那段特殊时期的生存智慧和情感纠葛,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温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历史书籍的偏爱,从来不在于它如何梳理权谋斗争,或是罗列重大事件的时间线。我更迷恋的是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鲜活的人物群像,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生命轨迹。当《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这个名字闯入我的视线时,我的心头泛起了一种莫名的期待。它所揭示的“圈子”概念,恰恰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解读方式。我总觉得,一个时代的风貌,并非由少数伟人独立塑造,而是由无数个小小的社群、朋友圈、学术团体、甚至是不为人知的利益团体共同编织而成。这本书,我想象着,可能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穿越时空,走进民国时期那些形形色色的“圈子”。也许是北平文人的雅集,品茗论道,谈笑风生;也许是上海滩的商贾巨擘,在纸醉金迷中谋划着家族的未来;又或者是革命者的秘密集会,在昏暗的灯光下,策划着颠覆旧世界的理想。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能听见他们的谈话,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在这个特殊年代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

评分

《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这个书名,在我看来,简直是一把打开民国时期真实画卷的钥匙。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功过是非的评判,或是事件的罗列,而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探寻。《圈子》这个词,尤其让我觉得新颖且充满想象空间。它暗示了在那段波诡云谲的时光里,人们是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社群,找到自己的归属,传递信息,甚至凝聚力量的。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从一些非常具体、甚至看似平凡的“圈子”入手,比如一个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与情感纠葛,一群知识分子在战乱中的坚守与流亡,或者是一群热血青年在咖啡馆里,讨论着救国救民的大计。我期待的,是一种如同走在民国街头巷尾,偶然听到路人谈话,或者窥视到某个小酒馆里发生的趣事一般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用生动鲜活的笔触,描绘出那些被大历史遗忘的细节,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以及在这些“圈子”内部,人与人之间复杂而真实的关系。

评分

这本《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的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充满好奇,但许多宏大的历史叙事似乎总在宏观层面打转,让我觉得离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总隔着一层。当看到“微历史”这个概念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一个可以让我更贴近、更深入地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机会。《圈子》这个词更是巧妙,它暗示着那个时代里,人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交圈、利益圈、思想圈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社会肌理。我想象着,这本书也许会从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切入,比如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文人的朋友圈,或者是一群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小人物的命运,然后通过这些“微观”的视角,折射出宏大历史的走向。我期待能读到那些被大历史忽略的细节,那些充满人情味、甚至有些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段,因为我相信,正是这些“微”的东西,才最能触碰到历史的脉搏,最能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做出选择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一扇能让我窥视到民国时代真实面貌的窗户,而我迫不及待地想推开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