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乃集结吴海发文稿之着作,谈论环绕近代中国的事蹟。书中分为四个主要章节,分别从人事物入题,有悼念师长,记述名人的记人章节,也有至中国各地造访时,留下的述景文章,对于文坛中重要的杂志、着作,甚至是新起之秀,吴海发在书中也略有分析评点。
作者简介
吴海发
作家兼学者,任中国作家协会国家级一级作家,华中师大教科所特约研究员。出版着作计有《文苑落英》、《学术河上乌篷船》、《大鹏折翅:记李白的悲剧人生》、《文天祥〈指南录〉校注本》、《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鲁迅诗歌编年译释》。参与编纂《汉语大词典》部分词目,并发表编纂研究论文。
代序
付印题记
付印题记之二
岁寒时节
翻阅先生的讲义--怀念徐复先生
钱仲联先生在病中
借李白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记郭沫若暮年的隐痛
忆藏书家瞿光熙先生
《开卷》百期的风采
鲁迅笔下的有恆先生
一位不忘「五四」精神的文化老人
怀谷林先生
说夏承焘先生的学术道路
铭感钱学森先生
被命运扼住咽喉的先生
「不解知难退」--我心中的吴世昌教授
随意走笔
雁荡山三日记
蠡园的诗情
玉兰花苑
银杏之歌
游渤公岛记
写于谊园
「坏处说坏,好处说好。」
莘园叙晤
旧家理书
手温
重访金陵随园
商业:驳运文明的船--记余秋雨的演讲会
杭州二日记
山中的一个学术研讨会
永恆的绿叶--记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友谊
遥祭汶川废墟
通俗文学:一只具有生命力的翅膀
学坛内外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初版
淇奥产竹的问题
一则古代谚语的考量
话说阎崇年的《康熙大帝》
难解的诺贝尔情结
《王蒙自传》:诚信中见笔法
开掘散文创作的题材
《石语》情深
採撷商州风情的落叶--说贾平凹的散文
感谢杨振宁先生作序
章培恆及其《灾枣集》
扬州安乐巷二十七号
题在《胡适来往书信选》扉页上的话
冯骥才闲适散文的新走向
一位鲁迅研究专家的跋涉
批评家陈骏涛的风景
说说我的书斋
董宁文:营造书香社会的匠人
走近嘉业堂
愚者千虑
七房桥村:走出六位院士
教授的日记
〈南京民谣〉非鲁迅所作考
重读叶圣陶回答我的五封信
叶圣陶之于鲁翁
赵树理唯一的散文集
《鲁迅诗歌编年译释》后记
美籍华裔教授唐德刚的注释
访周口店「北京人」
余秋雨和他的《语录》
话说「辛苦恣睢」
关于诗词问题的通信
代序∕余秋雨
文化,说起来很强大,实际上很脆弱。很多胜会高论、喜怒恩怨,转眼就在历史上烟消云散。当然也会留下一些残迹,后人以为是时间的结晶,其实并非如此。留下和殒灭,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即便是留下的,也未必是真相。
现在,资讯的贮存检索技术越来越先进,照理不应该再有这方面的担忧,但文化的事毕竟不能全然归之于技术。这就像我们到一个村庄去,可以先在网路上查到各种相关的资料资料,历年变迁,但把这一切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一位安坐在河边观看落日的智慧长者。
这位智慧长者知道村庄里很多无法形之于资料的人事往来、隐秘款曲。但这位长者必须知方圆、明事理、懂比较、有人缘,而且,又无官位之累,无名号之绊,只是勤奋记述,藏之箱箧,有人问起,便平静表述。因此,我把这样的人称之为智慧长者。
本书的作者吴海发先生,就是这样的智慧长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村庄」中,他以观察者、问学者、品评者的身份,留存了很多易忘的片断、特殊的记忆。可以算得出来,他在观察、问学、品评之初,还是一个年轻人。他没有多么响亮的单位和头衔,主要还只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却为什么会让那么多文坛名人与他频频书函往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别人被他所表现出来的学养、思路和态度吸引了。于是,很多堪称重要的信件一封封寄到他所在的中学,而他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某些线索的一个小小汇聚点。他在这方面的地位,已经超过很多着名大学中文系的教授。
从本书中的一些文章可以看出,吴海发先生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全貌和细节都有比较广泛的了解,对于现代汉语的知识和技能都有比较充分的修炼。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份热爱文化、保护文化的忠诚,追求着他心中的文化道义。他的笔墨,干净朴实,无雕琢之痕,无漂染之色。有时他也会与同行商榷,但只限文学,不攻人格,不作表演,有君子风。这一切,使他的文章读起来有一种巷陌曲折的丰富性,又有一种不伤脾胃的安全感。
我的主业是中国宏观文化史,偏重于宋元之前的文脉勃郁之时,因此对中国现代文学兴趣不大。对当代文坛,更是避之唯恐不远。本来我是不熟悉吴海发先生所写内容的,但是,当我读到科学家钱学森、杨振宁先生与他的书函来往,前辈文人叶圣陶、吴世昌先生与他的长篇通信,就觉得很有意思。那篇记郭沫若暮年隐痛的文章,读来也觉得入情入理,温厚公平,颇有心得。
有一次收到他寄给我的一部堪称巨着的《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未免有点吃惊,因为我知道他的年岁,要写出一部八十多万字的书稿很不容易。我尽管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仍然没有多大兴趣,但因有「诗词」为引,也就与我的主业产生了局部交叉,便与他讨论起来。二十世纪的诗词创作,我觉得真正具有诗人神韵的,倒是郁达夫、苏曼殊这些浪迹天涯的游子。「曾因酒醉鞭名马」、「踏过樱花第几桥」这样的句子,仅从诗品而论,是高出于鲁迅、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的。当然,吴海发先生要撰写全史,必须顾全大局,不能像我这样由着性情来。我虽然发了一通感想,但认真说来,还是没有涉及现代文学,因为那些诗词是现代人干着古人的活儿,是新旧文化的一种「人格性衔接」。
感谢吴海发先生把一本专写中国现代文学的散文集《流声的岁月》,让我这个「关闭现代」的人来写序言。可能他想,外行也有外行的自由吧,那我也就轻松地享受这番自由了。因为明知是外行话,也就不写「敬祈教正」这样的客套话了,只能博吴先生和读者一笑,如此而已。
是为序。
二○一二年六月十四日
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历史充满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塑造了那个时代思想图景的杰出人物。偶然间得知《流声的岁月:近代中国著名学者的侧影》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阅,但仅仅从书名本身,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 “流声”二字,仿佛将那些曾经激昂或沉静的学术讨论、人生轨迹,以一种无形却又绵长的姿态,传递到如今。而“岁月”二字,则将这些生命定格在那个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那是一个充满挑战、变革与思想碰撞的时代。“侧影”则是一种更具艺术性和人性化的表达,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而是试图捕捉学者们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熟知、却又至关重要的瞬间,或许是他们不经意间的言谈,或许是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亦或是他们对未来教育的深切期盼。 我想象,在这本书中,我将有机会“遇见”那些闪耀的名字,不仅仅是他们宏伟的学术成就,更能窥见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灵魂深处的共鸣。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感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去理解他们思想的来龙去脉,去体会那个时代独有的精神气质。
评分“流声的岁月:近代中国著名学者的侧影”——这个书名,着实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历史人物的好奇心。它没有那种直白的、仿佛要将一切都揭示个彻底的野心,而是用一种更含蓄、更具艺术感的方式,邀请我去探索。 “流声”,它让我想象着那些曾经在那个时代振聋发聩的思想,那些在课堂上、在讲座中,甚至是在私人书信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言语,它们如同河流一般,在岁月中奔腾流淌,从未真正消失。而“岁月”,更是将这一切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让我们思考,在那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知识分子是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侧影”,这个词就更妙了。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会是简单罗列成就的传记,而是更侧重于展现学者们生活中那些不为人知,却又极具个性的片段。或许是他们不经意的动作,或许是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反应,又或许是他们与家人朋友间的温情时刻。这些“侧影”,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真实、立体的个体。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在历史的迷雾中,捕捉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侧影”,去理解他们思想的根源,去感受他们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流声的岁月:近代中国著名学者的侧影”,这书名本身就极具诗意,也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脑海中 immediately 浮现出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或许是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位学者伏案疾书,眉头紧锁,思绪万千;又或许是在某个热闹的集会上,一位教授慷慨陈词,声音激昂,充满力量。 “流声”,不仅仅是指学者的声音,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它跨越了时间的阻隔,至今仍在回响。而“岁月”,则承载着那个动荡不安,又充满希望的近代中国。 “侧影”,这一点尤其吸引我。它表明了这本书的视角并非宏大叙事,而是更注重个体生命的细节,更倾向于捕捉那些在历史的大舞台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却又不张扬的瞬间。 我想象,这本书定能带领我走进这些学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选择与坚持,去领略他们非凡的学术成就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智慧。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那些看似遥远的名字,是如何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又是如何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流声的岁月:近代中国著名学者的侧影”——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必定是充满情感的。它不像那种板着面孔的学术专著,而是带着一种温情脉脉的叙述方式,去勾勒出那个年代一群杰出人物的生命轨迹。我无法得知书中具体写了哪些学者,又以何种角度去描绘,但“流声”二字,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我们渐渐淡忘,却又曾经发出过响亮声音的思想者。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大量的著作,又或许他们的某些观点在当时未能得到广泛认可,但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思考,都曾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侧影”,这个词更是让我好奇。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会只关注这些学者的大名鼎鼎的成就,而是更倾向于展现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摸索前行的个体,所经历的挑战、所付出的努力,甚至是那些不为人知的遗憾和挣扎。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温度,感受到那些学者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智慧与韧性,感受到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评分“流声的岁月:近代中国著名学者的侧影”——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一个历史爱好者心生向往。它似乎承诺着一段关于智慧与时代的传奇。我无法想象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流声”这个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画面:那是一个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学者,他们的声音,或许是振聋发聩的呐喊,或许是低语沉思的智慧,在岁月的长河中回荡、交织。而“侧影”,更是点睛之笔,它没有选择正面描摹,而是避开了那些已然广为人知的宏大叙事,转而捕捉那些更具个人色彩、更显真切的情感与细节。我猜测,作者定是花了大量的心思,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去还原学者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真实状态,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牺牲,以及他们那些不为人知的温情瞬间。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个温厚的智者,轻声向我们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在不经意间,被他们的思想所感染,被他们的品格所折服。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从更人性化、更细腻的角度,去认识那些伟大的灵魂,去理解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时代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