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年谱(增订版)

王国维年谱(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王国维
  • 文学史
  • 学术著作
  • 传记
  • 清史
  • 近代史
  • 文化史
  • 增订版
  • 史学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死书丛文字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或庵),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浙江嘉兴海宁人。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一颗灿烂的彗星,现代史学研究的奠基者。民国十四年应聘清华国学研究院,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三位先生并称研究院四大导师。

  先生国学根柢深厚,熟稔英、日文,治学秉持「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的态度,在文学、美学、小学、史学、金石学、考古学、甲骨文等领域皆成就卓着。先生除了是用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的第一人之外,其在甲骨和钟鼎文字的考释方面,更是发千载之覆,三千余年难解之谜,先生一举摧廓。陈寅恪推崇先生为「学术重镇」,认为先生的学术成就「几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先生着述甚丰,范围甚广,后人编辑有全集多种。

  先生一生无意于政治活动,集文史哲学术成就于一身。尝说:「余毕生惟与书册为伴,故最爱而最难舍去者,亦惟此耳!」「生死书丛文字间」,正是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读谱识人,知人论世。欲知先生者,不能不读此书;欲知民初那大师辈出的时代,更不能不看此书。

作者简介

王德毅

  号志强,江苏省丰县人,民国二十三年生。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该系名誉教授。

  着有《李焘父子年谱》、《王国维年谱》、《洪迈年谱》、《姚从吾先生年谱》、《宋代灾荒救济政策》、《宋史研究集》(初、二集)。编有《清人别名字号索引》、《明人别名字号索引》、《中国历代名人年谱总目》、《宋会要辑稿人名索引》、《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合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合编)等书及宋史研究论文一百余篇。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与《王国维年谱(增订版)》内容完全无关的一份详细图书简介。 《宋代士大夫的日常:从雅集到田园的生命图景》 作者: [此处填写一位虚构的宋史或文化史学者的名字,例如:陈文远] 出版社: [此处填写一家虚构的历史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汉唐文史出版社] 定价: 98.00 元 开本: 16开 页数: 680页 版次: 初版 装帧: 精装 --- 内容简介:穿越千年,探寻宋韵深处的“人”的温度 《宋代士大夫的日常:从雅集到田园的生命图景》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著作,它将目光聚焦于北宋与南宋精英阶层——士大夫群体——最贴近、最鲜活的日常生活肌理之中。本书突破了传统史学对“出仕”与“罢官”的刻板叙事,转而深入考察了他们在公权力之外的“退隐”生活、审美情趣、人际交往模式以及对自然与哲学的日常沉思。 本书以扎实的文献考据为基础,综合运用了笔记、别集、尺牍、法帖、园林志、医药方志等多元史料,力求还原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宋代士人形象。我们不仅看到欧阳修在朝堂上的慷慨陈词,更深入到他与友人园中品茗、论古诗的闲适午后;我们不仅知晓苏轼的贬谪经历,更细致剖析了他在黄州、惠州等地如何以诗酒自遣、如何与地方民众建立起微妙的文化联结。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雅、俗、艺、隐”四大核心板块,辅以详尽的史料注释与图版考证。 第一部分:雅集与交游——构建士林的精神共同体 宋代士大夫的“圈子文化”是理解其社会生态的关键。本章详细描绘了宋代特有的“雅集”形态,从早期的文人修禊到后来的“以文会友”。 茶宴的仪式与哲学: 考证了宋代点茶、斗茶的技艺如何融入士人的精神生活,以及茶在士大夫社交中的媒介作用,探讨了“茶道”如何从实用走向审美。 书画的鉴藏与酬唱: 深入分析了士人对“古”的迷恋,以及通过题跋、仿制、交换书画作品来确立自身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描绘了他们如何通过相互赠送扇面、手卷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与政治立场。 “尺牍”中的人情世故: 对宋代往来信件的措辞、敬语、书写习惯进行细致的语言学分析,揭示了在礼法约束下,士大夫如何通过文字展现其真性情、维系长期友谊,以及在官场倾轧中寻求庇护的隐秘策略。 第二部分:俗务与生活——市井烟火中的身份调适 士大夫的“俗”并非指粗鄙,而是指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世俗事务和家庭责任。本章试图打破“高蹈”的刻板印象,展现他们如何处理经济、饮食、教育等问题。 田产管理与经济筹谋: 探讨了士大夫如何通过租佃、购置地产来维持体面生活,以及在理财过程中展现出的实用主义智慧。分析了他们对于“利”与“义”的微妙平衡。 日常饮食的文化符号: 以宋代流行的《食疗本草》和地方志为参照,考察士大夫的餐桌文化,从对“新奇美味”的追求到回归“本味”的审美回归,以及他们如何将食材的选择与养生观念相结合。 家族教育与子嗣传承: 详细梳理了宋代士人对子弟的教育模式,从私塾到家学,重点关注他们如何教导后代处理“名节”与“生计”之间的矛盾,确保家族文化的代际传递。 第三部分:艺事与情怀——审美理想的物化实践 艺术不再是纯粹的消遣,而是士大夫构建自我人格的重要工具。本书对宋代士人热衷的几种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 园林的哲学隐喻: 以苏州、杭州等地的私家园林为例,分析了士大夫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叠山理水、移栽花木,营造出“小天地,大宇宙”的哲学境界,这是他们对官场桎梏的一种精神逃离。 诗学的流变与心境投射: 侧重研究了中晚唐至宋初,诗歌从重格律向重“意趣”和“理趣”转变的过程,揭示了诗人如何将个人忧愤、对时局的无奈,巧妙地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之中。 金石学与历史的对话: 考证了宋代士大夫对青铜器、碑刻的痴迷,这种行为如何成为他们确认自身与古代圣贤血脉相连的方式,以及如何借考古来构建一种超越当下的文化正统性。 第四部分:田园与隐逸——生命哲学的回归与重塑 “退”是士大夫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本章考察了士人选择归隐的动机、方式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半官半隐”的生存策略: 分析了宋代士人并非彻底放弃政治,而是采取一种进退自如、亦官亦隐的策略,如何在地方任职中实现抱负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清高姿态。 山水精神的地域化表达: 探讨了不同地域(如江西诗派的清苦、湖湘文化的刚健)如何影响士人的山水观,以及他们如何将具体的山水景观,转化为抽象的道德象征。 身体的关怀与生命的限度: 结合当时的医书和养生笔记,分析士大夫群体在面对疾病、衰老时的心态变化,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调养身体,期望延长对艺术和学问的追求时间。 --- 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 本书的亮点在于其详实入微的“个案分析”和对“微观史料”的挖掘。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冰冷的史料重新熔铸,使读者仿佛能够跟随宋代士人的足迹,走进他们的书房、园林、宴席乃至简陋的旅舍。 它为研究宋代文化史、思想史乃至社会史的学者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同时也为喜爱宋代文学、艺术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宋人精神世界与日常实践的独特窗口。这不是一部关于英雄的史诗,而是一部关于生活、审美与哲学的精妙编年。 推荐语: “陈文远先生将我们从庙堂之高拉回了市井之近,真正触摸到了宋代士大夫的衣角与笔墨的温度。读罢此书,方知宋韵之美,实寓于日常点滴之间。” ——[虚构的著名历史学家名字,例如:李致远 教授,原北京大学历史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蓝序  蓝文征  一
叙例  王德毅  五
增订本自序  王德毅  十一
王观堂先生年谱卷上   一
王观堂先生年谱卷中之一   九五
王观堂先生年谱卷中之二   二一九
王观堂先生年谱卷下   三○九
王观堂先生着述考   四六一
王观堂先生校勘书目   四八七
史源和参考书   五○七

图书序言

蓝序

  唐以前为名贤作专史,率用传记。洎白居易自编年谱,虽已久佚,体实新创。及宋.胡舜陟撰《孔子编年》,斯体益确立。尔后作者渐多,义例渐精,逮至有清,斯学尤盛,古今名人,几皆有谱。盖传记止能作平面之叙述,而年谱则可为立体之排比,将谱主生平之学德事功,本末渊源,咸依时空序列,俾读者于其某时在某地,某日建某业,皆了若指掌,且获知人论世之益。此年谱体所以由附庸蔚为大国也。惟为近人作年谱,体贵详尽,因谱主对近代之人与事,牵涉广,关系多,资料繁赜,见闻异词,非详述不足餍时人之望,非博征不能多保存史料。曩在北平,与丁在君先生谈及其所撰《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不慧迳谓为梁先生作年谱,自应以详尽为主,不必称长编。丁先生则以援引颇繁,恐非年谱之正,终不肯易名。后读其书,见其博征精纂,已与长编异譔,乃益信为近人作年谱,宁失之详,毋失之略,若称长编,反为蛇足。

  王德毅先生邃于史学,尤精谱录,曩着《李焘父子年谱》、《李心传年谱》,远较方壮猷君《二李年谱》为详,又撰《洪容斋年谱》,多订正钱竹汀旧谱之误,余若《徐梦莘年谱》等篇,并博雅精湛,极考证之能事。史学方家,殊堪钦重。近以新着《王观堂先生年谱》见示,籀读一遇,喜其义例佳,取材博,叙事详明,考订精审,案语平允中肯,多能正赵万里君旧谱之误,而详实则远过之。谱中将观堂先生平生绩学之勤,涵泳之醇,识悟之锐,覃思之深,本干嘉诸老遗躅与西方科学方法,治难治之学术,解难解之问题,善以新材料与旧史料互证,多能发覆甄微,正误补遗,每立一说,终成定谳,为中国学术开新途径、拓新境界,备受中外学者之尊重诸端,博征精窍,纤悉靡遗,可谓善着述者矣。至观堂先生治学方面之广,靖献之巨,及其与中外学者论学之文字,谱中亦详载之,尤具别裁。手此一编,足当半部中国近代学术史读。佳作也!佳作也!非良史之才不办。

  观堂先生自湛后,同门吴君其昌、姚君名达、赵君万里,皆拟为作年谱,赵君稿先就,吴、姚二君颇嫌其略,仍赓事蒐集,欲详述之。抗日之役,姚君成仁于江西,吴君旋亦卒于乐山,所志竟未偿。及大盗移国,神州陆沉,文物之厄,古所未有,前言往行,存者无几,念当时之琐语賸义,皆后日之奇珍玮宝,竟无一详博之年谱,一一收载,可憾孰甚!今王德毅先生居大陆时,对观堂先生未尝亲炙,即与其朋友门生,亦罕相接。入洛年华,避地岛上,私淑前修,笃志纂述。值学宫草创,坟典残阙,当年期刊,百不存一。而志迈移山,力排万难,多方搜求,昕夕研讨,终使文献堪征,宏编克就,诚史学界一大快事!谱中将观堂先生之志事与绝学,曲为传出,悉不失真。记其居清华园时,与宾友之讨论,对弟子之牖诲,并皆质实。循读之际,羹墙如见,春风舞雩,旧梦重温,百感萦怀,真不知其为怆为慰也。故乐为略校一过,序而归之。

中华民国五十五年双十节蓝文征序于大度山

叙例∕德毅  着

  一、本谱谱主王观堂(国维)先生,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一颗灿烂的彗星,现代史学的研究,便由他首创新轨;他的长处,也就在用西洋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他的贡献计有以下数点:

  甲、在思想上,最早介绍德国康德、叔本华和尼釆的哲学给国人者。
  
  乙、在文学上,首先认识通俗文学(平民文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为第一位研究宋元戏曲史的人。

  丙、在古文字学和古器物学上,对于甲骨文字的诠解,钟鼎文字的考释,打破小学以《说文解字》为圭臬的传统,重建我国文字学研究的新体系。

  丁、在史学和古地理学上,利用地下的材料以证古史,于殷周制度的解释多所新创。用近代考古的发现,如西陲木简,敦煌残卷,以及突厥阙特勤碑等,以证成和解决西北古地理上的问题或悬案。

  近四十年来,由于考古的发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突飞勐进的刺激,不管甲骨文、古代史、汉简、蒙古史、戏曲史等的研究,昔日曾为观堂先生所尝点石成金者,今日无一不有长足的进步。所以一代大师和新史学的开山之尊号,先生是当之而无愧的。

  二、本年谱的撰写。採用胡适撰《章实斋年谱》的方法,充分利用谱主的着作、书牍来做为年谱的主要材料。

  三、我国近代史学、考古学及其他相关各学科的研究发展,罗振玊及观堂先生实为两位中坚人物;殷虚文字的拓印流佈,流沙坠简的研究考释,敦煌遗物的着录影印,内阁大库的整理保存,以及古钟鼎、彝器、玺印、封泥的倡导研究,二人实开风气之先。本谱即对二人的关系详为论述。至于世界各国汉学家,如法国的伯希和与沙畹,日本的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等,他们或到我国西疆考古,或研究我国文史,多与谱主互通声气,他们的动态,凡涉及谱主者,亦在谱中略叙及之,借以明了汉学乃为全世界所同尚,而非我国的私产。观堂壮年摒弃西洋哲学的研究,戏曲等文学的喜好,而专致力于国学,终之使世界各国汉学家为之震惊,相与影从,则观堂一生宏扬民族文化的功绩是不可泯没的。

  四、赵万里撰《王静安先生年谱》,叙述极简略。但对谱主一生学问的演变和学术着作等,都略有记载,本谱即以之为骨干,再参考同时人的文集、年谱、传记、论述、日记,以及国外人士的载述和回忆等文献一百数十种,採叙事体,按年月日之先后,详为叙述。所引皆文献原料,不加意见,遇有异说,附记案语,说明所以去取之故。

  五、本谱系年之法,民国纪元前以清纪元为主,下附注民国纪元前和西元,谱中月日悉以阴历为主,下注阳历月日。民国后以民国纪元为主,下注西元。虽观堂着作和私函皆系阴历,仍一一改为国历,而以阴历月日附注其下。凡观堂着作中有自系某年季冬者,皆编次于翌年的元月内。

  六、本谱对谱主的师友门生,皆称名不称字号,但以其字号附注其下。师友中除罗振玉外,他如缪荃孙、沈曾植、柯劭忞、孙德谦、张尔田、杨钟羲等人,都是大有贡献于近代学术的人,他们与观堂或讨论学术,或诗词唱和,本谱在这方面的叙述,也力求详尽。

  七、本谱分三卷,民国以前为上卷,民国元年至十二年为中卷。十三年以后为下卷。辛亥革命为观堂学问变化之分界,辛亥以前是其研究哲学及通俗文学的时期,而民元以后,则为其专力于古文字学、古音韵学和古器物学的时期。十三年以后,为其专攻西北边疆历史地理的时期。末附着作目录和批校书目,借以知观堂一生精力之所在。
 
  八、观堂一生,无意于政治活动,而为一纯学者。尝说:「余毕生惟与书册为伴,故最爱而最难舍去者,亦惟此耳!」故本谱于政治变动除一二重大者外,皆不鈙述。但对其一生着述,除按年月先后分别着录外,其重要者,亦略作提要系于谱中,使读者一览便可了然观堂先生一生着述的大略。

  九、观堂平日以清室遗民自居,乃纯受罗振玉的影响。如缪钺说:「王静安政治思想之顽固纯受罗振玉之影响,乃极不幸且不自然之事。盖就学术而论,王受罗之裨助,而就思想及为人而论,王亦受罗之戕贼也。」(〈王静安与叔本华〉)然先生思想,并不像罗振玉顽劣,先生民国后之着述,只系干支阴历月日,而罗序其所编佚书或丛书及其着述之自序,则赫然有「宣统四年」、「宣统七年」、「宣统九年」……等字样,可谓顽固已极。董作宾先生说;罗振玉虽然「不奉民国的正朔,拖着发辫,自居遗老,但是在学术的立场上我们是应该敬重他的。」(《甲骨学五十年》)静安先生虽然做了一年多逊帝的师傅,但仍不失为一个超然的学者,我们对于他,也应有如董先生说的看法和态度。本年谱的撰写,旨在介绍观堂先生的学术贡献。他从贫困的环境中创造出一个受国际尊重的学术地位,其刻苦自励和忠于学术的精神,是值得青年人效法的。

  十、本年谱所搜材料,除观堂着作外,余皆同时人(师友门弟子及学术界其他人士)的追述和论着。观堂论学的函札,除收在《观堂集林》及印行的两种《观堂遗墨》和少数刊于国内外着名杂志者外,尤其与罗振玉往来书信,昔日皆未刊布,而近年则陆续出版,今者增订,採用颇多。惟以编者为能力所限,不管就搜集材料和叙述谱主行事及学术贡献各方面而言,缺略的地方仍尚多。极盼海内外学术界先进多予指教,不胜感谢。

  十一、本谱能够早日写成,多得力于师友的帮助;蒋谷孙先生对我遇疑难问题时的指教,夏卓如(德仪)老师、李学智先生曾惠借私藏的观堂先生纪念专刊,在国外深造的友人如陈捷先、林毓生、郝延平、刘显叔及刻正在美执教的田宗尧诸兄,曾代影印部分参考材料;在日文材料的引用方面,又得卓菁湖、李永炽二兄的帮助,都是我所深切感谢的。此外,则是我大学同班至友萧启庆兄对拙编自始至终都给予殷切的关注,三、四年来,从材料的搜集,到编写完成,帮忙最多。不仅帮忙影印在国内无从找到的材料,而且又惠告国外学人对本谱主研究的行情,使我收到不少切磋之益。内心对他的感激更不待言了。还有于民国五十四年暑假赴美讲学的赵铁寒先生,于百忙中曾来信惠告所看到的新材料,他的盛情,亦是我万分感谢的。

  十二、本谱在民国五十五年初,编成之后,承傅秀实(乐成)先生鼎力推荐,获中国学术着作奖助委员会奖助出版。付印之前,幸蒙蓝孟博(文征)先生审阅一过,教正很多,又荷宠赐长序冠篇,谨在此一并敬致诚挚的谢意。而今者本谱已出版三十六年,新刊之史料日增,亟待增订再板,海内外同道亦时加劝勉,历时三年余,终克成之。乃重新排版问世,特注增订本三字以别之。

民国九十三年六月丰县王德毅敬识

增订本自序∕王德毅  着

  我在就读台大历史系时(民国四十四年至四十八年),李宗侗教授所开的中国上古史一门课是必修的。李教授讲述商汤以前八迁,以后五迁,并及于商周制度,常引用王国维《观堂集林》中的各论考,为求进一步了解,乃从图书馆借来阅读,渐有所得,并向师长请教,与同学共商。

  民国五十一年秋,蒙师长爱护推荐,回母校任助教之职,常利用余暇借阅民国三十年以前所出版之各类学术刊物,收集有关记载王国维生平和评述他对学术的贡献等方面之论着,兼及于日本出版的期刊,所得益广,即着手撰写《王观堂先生年谱》,至五十五年初撰成,凡二十余万余言。当时李定一教授获得美国亚洲基金会之赞助,成立中国学术着作奖助委员会,专门奖助青年学者的着作之出版。德毅特向该会申请,获得通过,并于同年十月付排,改名《王国维年谱》,蒙蓝文征教授赐序,次年六月出版,印行一千册,由商务印书馆总经销,至六十五年便已绝版了。

  二十世纪治东洋史的日本学者对王国维先生是非常尊崇的,拙编《王谱》销往日本者颇不少,夤缘与京都大学的神田喜一郎教授通信。在五十六年秋,台北文华出版社拜託我帮忙汇编《王观堂先生全集》,以《王静庵先生遗书》为主,另汇编了一些遗文和附录了十数篇相关之论述,末册则辑载有关传记资料及研究着作,于五十七年三月出版。问世以后,颇获好评。该社受到鼓励,乃更进一步拟汇印《罗雪堂先生全集》,又託我匡助,其所拟收编者,并不限于其着述,凡校刻汇印之丛书亦均收入,颇为完备,先后共编了六辑,共一百二十册。

  近二十多年来,大陆史学界对王国维的学术成就非常推崇,新编之年谱和特撰之评传便有七种,而专门之研究和类编之专集更多,加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和友生之追忆短文,辑为专册,难以总计。海内外学者共同推许王国维先生为新史学的开山。到民国九十九年初,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汇编《王国维全集》排印出版,并在五月下旬举办「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国际研讨会」,特别到海宁举行书展,一同拜谒王氏故居,瞻仰遗像,留给学者无穷的追思,与会学者一致推崇王氏为二十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开山,认为王氏以中寿而自沉以结束生命,不仅是中国学术的不幸,也是世界汉学界的一大损失。

  民国八十八年暑假我自台大历史系退休后,决定增补旧作《王国维年谱》,十多年来,不断增辑新史料,但是相关的专书与论文不断出版,论说不一。尚有同时人的日记、回忆录之问世,史料繁多,难以尽录,仅能择其切要者简述之。经十多年之增补,约增十万余言。我首先要感谢内人孙国瑞女士为增订史料打字,屡次易稿,皆逐页查改,辛劳备至。先前蒙长子继珩君将原书逐页扫描入电脑,并印出校对,尽心尽力,也是我所感谢的。自民国五十五年编纂《王国维年谱》时,得以拜访观堂先生异母弟国华(哲安)教授请教,夤缘得识先生三子贞明先生及长女公子东明女士,蒙东明女士告知世所罕知的家事,得以记入年谱中,至为感激。后在民国七十六年六月,适逢观堂先生逝世六十週年,国立中央图书馆特举办「王国维先生逝世六十週年纪念会」,东明女士特撰〈巨星陨落一甲子〉一文以为悼念,刊于《中国时报》的副刊上,对观堂晚年与罗振玉间因丧子之痛而产生的一些不愉快有所说明。最后再谢谢兰台出版社不惜鉅资印行本书,敬请海内外专家惠示指教。

中华民国一百年四月十日丰县王德毅谨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符合我的审美,简洁而充满文化底蕴。作为一名对近代史和学术史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王国维先生的名字对我而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与悲情。我拿到《王国维年谱(增订版)》后,第一反应就是其体量之大,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之充实,考证之详尽。我个人非常喜欢阅读那些能够带我“穿越”回历史现场的著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对王国维先生生活轨迹的细致描摹,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感受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了解他的学术交往,以及他个人的情感世界。我尤其关注的是,这本书在“增订”之处,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史料或独到的解读,能够打破我以往对王国维先生的既有认知,让我看到一个更加多维、更加立体的他。阅读一本好的年谱,不仅是了解一个人,更是理解一段历史,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在这场阅读之旅中有所收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位学者,尤其是像王国维这样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光看他的学术成就是不够的,其人生经历中的点点滴滴,往往才是塑造其思想的土壤。这本书的 title “王国维年谱(增订版)”就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一个“年谱”便意味着梳理、考证、还原,是一项极其繁复的工作。我拿到这本书后,首先翻阅的便是附录部分,看看是否有我关注的珍贵史料,比如王国维先生的信札、日记残篇,甚至是与同时代学者的交往记录。这些零散的、看似琐碎的细节,往往能勾勒出人物最真实的性情和思想的萌芽。我尤其关注那些被“增订”的部分,这说明它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补充和完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我期待书中能有对王国维先生学术思想发展脉络的深入梳理,不仅仅是列举其著作,更能解读其思想的演变过程,以及他对后世学术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能否做到这一点,将是我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

评分

翻开这本《王国维年谱(增订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的气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于王国维先生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国学大师”、“一代词宗”等标签式认知。然而,我深知,真正的理解离不开对人物生命历程的细致梳理。这本书的“年谱”形式,预示着它将以时间为线索,铺展王国维先生的一生。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能否通过对各种史料的爬梳,展现王国维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以及他如何凭借其非凡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去应对。例如,他在学术上的探索,是如何突破当时既有的藩篱,开创新的研究领域?他在个人命运上的跌宕起伏,又如何影响了他对人生和价值的思考?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更能通过精当的文字,将这些分散的生命片段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完整而鲜活的王国维形象。

评分

拿到这本《王国维年谱(增订版)》,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厚度,更是学术研究的沉甸甸的积累。我一直认为,研究王国维这样的人物,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因为他的生活与那个大变革的时代紧密相连,任何细微的事件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我个人比较偏爱那些能够在细枝末节处见真章的著作,例如,书中是否能够详尽地考证王国维先生在不同时期接触过的文献,他所受到的不同学派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如何在他身上融汇贯通,最终形成他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此外,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年谱的记录,窥见王国维先生在学术研究之外的日常生活,他与家人、朋友的交往,他的个人情趣,这些或许能够为理解他的著作提供更丰富的人物背景。这本书的“增订版”字样,让我对它在原有基础上的学术价值提升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刚入手,就被它厚实的体量和一丝不苟的排版给镇住了。封面设计沉静内敛,透着一股学术的庄重感,这一点就足以让像我这样偏爱“纸感”的读者心生好感。我一直对王国维先生的人生轨迹充满好奇,他不仅仅是学术巨擘,更是那个时代跌宕起伏的见证者。这本书的装帧细节,诸如扉页的设计、纸张的触感,都传递出一种精心打磨的用心,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目录页的清晰条理,预示着这是一部脉络分明的学术力作,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堆砌文字的书。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还原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王国维。比如,他早年的求学经历,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他晚年的心境变化,又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有着怎样的深刻联系?这些都是我非常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读一本好的年谱,就像是在与历史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这本书的初印象,给了我这样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