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感人故事。作者由养尊处优的外交官之子,落到社会底层。失去就学机会后,他做过开路工作,也在工厂当基础工人,然而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终究让他成为组织中不可或缺的英语翻译人才,也在此时,命运眷顾了他,失散多年的父亲竟有了音讯……
作者简介
赵久安
一九三八年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中华民国」驻英外交官的家庭。一九四六年随父母姐妹一起回国。不久全面内战暴发,一九四九年他的父亲只身去了台湾。由于他的特殊「家庭出身」给他的一生带来许多坎坷。一九八三年在香港和离别三十四年的父亲重聚,一九八六年赴港定居,二○○一年移居美国。作者以前从未有着作,这是他在亲朋好友及家人的鼓励之下,第一次写出他的故事。
序
不想回忆,未敢忘记。当我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孙辈听时,他们睁大了天真的眼睛,问我这是为什么?当我把它们讲给一些外国朋友听时,他们就说:「That is ridiculous.(荒谬)」。然而,这些都是我和千千万万的中国遗民亲身经历过的事实。这是一个充满悲欢离合的故事,故事里的主角只是千千万万遗民中的幸运者。
为了今后不要再让迫害无辜遗民的悲剧重演,为了告慰我父母的在天之灵,为了不忘记在我们家庭最困难时雪中送炭的朋友和亲人,为了感激热情帮助我们家庭得以大团聚的所有友人,我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希望人们通过这真实的故事了解、记住,在中国大陆上个世纪政权更迭后,遗民的悲惨遭遇。如今,在中国大陆人们的生活有了改善,老一辈遗民已经走了,我们这一代也已步入老年。回到家乡,和老朋友一起坐下来打打麻将时,也只会谈谈吃喝玩乐,大家在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后是应该安度晚年了。
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有我们的遭遇,特敬告统治者一定要善待遗民。更愿所有炎黄子孙携起手来通过和平努力,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民主、自由,热爱和平的统一国度。愿世人都有一颗以爱是恩慈、爱是奉献、爱是牺牲、爱无己见、凡事包容的心让世界变成一个真正爱无止息、宇宙涵融、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这也许只是一个永远都实现不了的美好理想,但有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人类才有奋斗的方向和生存下去的勇气。
读到《遗民:文革烙印了我的阶级》这个书名,我立刻感觉到一股历史的沉重感扑面而来。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叙事张力,“遗民”二字带有一种被时代抛弃、被历史遗忘的孤独感,而“文革烙印了我的阶级”则更加直接地揭示了书的核心主题——个体如何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被时代的烙印深刻地定义和固化了属于自己的“阶级”。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极其个人化的视角,去讲述这段历史。这不仅仅是关于那个年代的事件回溯,更是关于一个或一群人在那个年代的身份困境和心灵历程。我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这种“烙印”,它是否是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压抑,还是情感上的疏离?这本书是否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阶级”是如何被社会力量塑造,又如何在个人生命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对人性的影响,以及“遗民”们如何在时代的创伤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模糊的画面,像是蒙了一层陈年的灰,却又带着锐利的棱角。文革,这个词汇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和历史的重量,而“阶级”更是那个年代被反复强调、被政治符号化的核心概念。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剥开那些宏大的叙事,深入到个体生命的肌理之中,去展现那被“烙印”的真实触感。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次关于身份的自我追问?在那个一切都被重新定义的年代,一个人的“阶级”究竟是如何被划定、被固化,又如何在个体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下,人们是如何在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意识形态的裹挟下,去理解、去面对、去承受自己被赋予的“阶级”身份。或许,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关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考验与变形的深刻剖析。
评分光凭书名《遗民:文革烙印了我的阶级》,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它不像那种枯燥乏味的史书,反而像一扇打开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某个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心的真实世界。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厚重感往往体现在个体命运的细微之处,而“文革”和“阶级”这两个词的结合,恰恰预示着一种深入骨髓的个人体验。“遗民”更是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主角,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承受者。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通过“我的阶级”这个视角,来剖析文革给一代人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会不会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挣扎?一个人的出身,在那个年代是如何被政治化,又如何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人情味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去感受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时代留下的“烙印”下,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引人深思,“遗民”二字,带着一种被历史洪流遗忘、搁置的沉重感,而“文革烙印了我的阶级”更是直击人心,仿佛瞬间就能将读者拉入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深处。我一直对那个时期充满好奇,也读过不少相关的史料和回忆录,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缺乏一种真实而鲜活的个体体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象、更具情感温度的可能性。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处理“阶级”这个概念在文革中的变形与固化,以及它如何在个人命运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是家族的背景,是出身的标签,还是时代的洪流裹挟下的身份认同?这些都是我在阅读前就迫不及待想要探索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陈述,更是心灵史的写照,能够让我感受到那个年代普通人的挣扎、痛苦,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烙印下继续生存下去。它或许会揭示一些我们未曾深究的社会肌理,也可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对公平与正义的朴素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光是读一遍就让人心头一颤。“遗民”二字,自带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仿佛看见了一群被时代巨浪冲刷后,孤零零站在岸边,眼神复杂的人们。“文革烙印了我的阶级”,这句话更是精准地指出了主题的锋利度,将那个波澜壮阔却又充满创伤的年代,与个人命运的微观层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我的阶级”这一主语,来呈现文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的。这不仅仅是关于政治运动的宏观叙事,更是关于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感受和身份认知。我会密切关注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种“烙印”的,它是物质上的剥夺,精神上的扭曲,还是情感上的隔阂?这本书是否会带我们走进一个特殊的群体,去倾听他们被压抑已久的心声,去理解他们如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被定义,又如何带着这份“烙印”继续前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