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周有光》作者陈光中採取“走读”的方式,从周有光的出生地常州起步,先后走访了他生活和工作过的苏州、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北京以及当年下放劳动过的宁夏西大滩等城市或地区。《走读周有光》力求在追寻周有光百年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探求一个中国知识份子思想演化的脉络;把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投射在历史与社会的大背景下,与读者一起领略诸多更深层次的感悟。
《走读周有光》:行程上万公里,寻访八城故地,精选二百七二余幅图片,百年岁月娓娓道来……他曾是颇有建树的经济学家∕他被媒体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他自谓“百岁学人”∕他是个“快乐老头儿”,期颐之年连获三个奖项,他的故事“好玩儿极了”!周有光最新传记。
一个人的经历,一个家庭的遭遇,一百年的社会进程。
青果巷是我童年的摇篮。我是生在常州,长在苏州,读书在上海……我们是“流水式”的恋爱,不是大风大浪的恋爱。日本飞机来了,一个炸弹炸在我旁边……人家开玩笑说:“你们几个字母搞了三年。”我们谈话声音越来越响,好像对着一万株高粱在演讲。我从81岁开始,作为1岁。耄耋之年,自我扫盲。“朝闻道,夕死可矣”,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上帝煳涂,把我忘掉了。原来,人生就是一朵浪花!
-周有光
让我动心的,并不仅仅是他的健康长寿,也不仅是他的笔耕不辍。人活百岁,如今并不稀奇;寿而能文,古来也不乏其人。我所真心敬佩的,是周有光的勇气--那种藐视俗流、敢说真话的勇气,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
作者简介
周有光
1906年1月13日生于常州,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作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佈),在他主导下,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作家沈从文是他的连襟。
陈光中
1949年9月生于大连。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喜文字,好摄影,偶习绘画。写过若干小说、散文、评论,画过些许漫画、插图。发表作品260余万字,包括长篇传记《侯仁之》以及《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共八册)、《北京胡同》等。部分作品在香港地区和韩国出版。
自序
我曾有意询问过二十位朋友,算是一次小范围的调查。提出的问题很简单:「知道周有光吗?」
有十八个人茫然反问:「周有光是谁?」
还有一个人作思索状:「周有光?是不是和沈从文有什么关系?」
听到这个回答,我不知应当感到欣慰还是悲哀:周有光的名气,居然还要从沈从文那里「借光」?
只有第二十个人很坚定地回答:「知道。不就是『汉语拼音之父』嘛!」
这回答还算靠谱,但不完全对。现今人们动辄授人以什么什么「之父」的名号,既不客观,也太俗气,周有光本人并不认可。
说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创始人之一,基本准确些。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中国人,只要你使用手机、只要你使用电脑,只要你查字典……你就离不开周有光的成果--「汉语拼音方案」。
但是,仅凭这一点,还无法涵盖周有光那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更何况,他还在不断做出许多让人惊叹的新事情呢。
说到这里,人们一定更要追问:「周有光到底是谁?」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如前面那位朋友所说,周有光的确与着名作家沈从文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是连襟。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出身名门,叶圣陶曾说,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到了都会幸福一辈子。」周有光就是「幸福一辈子」的人之一。沈从文同样幸福,娶到了张家三女张兆和。张家四女的婚姻,本来就是相当动人的故事。
张允和不愧「才女」称号,晚年出版了多部文集,她撰写的《昆曲日记》,堪称研究昆曲历史的「教科书」;张家十姊弟早年创办的家庭刊物《水》颇有名气,在停刊近七十年后由张允和主持复刊,被戏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刊物、最老的编辑」,至今仍由张家的成员继续编辑,海内外的许多名人都是它的忠实读者。所以张允和曾得意地拿自己的夫君打趣:「我比有光更有光!」
然而周有光无需借助夫人或连襟的名气,自己本身就相当「有光」。
周有光于一九○六年生于常州,经历过清末、北洋政府、民国政府和新中国不同的时代,百年人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早年在经济与金融领域颇有建树,五十岁时却突然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七十多岁了还参加《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翻译出版,是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的中方三位成员之一。家中小辈与他调侃,说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语文半路出家,两个半合起来是一个「○」。周有光笑答: 一点不错, 我就是这么一回事!他说: 「我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
一九九一年,「五岁」的周有光正式离开工作岗位,他自命「学人」,把重新学习称为「自我扫盲」。他的「扫盲」成果是,二十年来,基本每月发表一篇文章,每年至少出版一部着作。百岁以后--在他算来是「二十岁」以后,还陆续出版了《百岁新稿》、《语言文字学的新探索》、《见闻随笔》、《学思集:周有光文化论稿》、《周有光百岁口述》、《朝闻道集》、《拾贝集》等新作,内容涉猎广泛,笔锋颇显犀利,观点相当尖锐,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二○一○年的第十一届深圳读书月活动中,《朝闻道集》入选「年度十大好书」;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周有光获得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市政府、凤凰卫视联合评选的「中华文化人物」称号;十二月十九日,他又入选「南方人物週刊中国魅力榜」,被誉为「大音之魅」而获得「中国魅力人物」称号。如此业绩,堪称文坛奇蹟。有趣的是,二○一○年六月,已经进入人生第一百零五个年头的周有光,还在网上开辟了博客;更有趣的是,他的博客不仅引来大批「粉丝」追捧,还招致许多恶言辱骂,而他对这些追捧和辱骂均付之一笑;他的口头禅是:「好玩极了!」
这样一位「好玩极了」的老人,是不是很值得一读呢?
我自二○○二年与周有光、张允和夫妇结识,屡经交往,自有许多感触积存心头,几经踌躇,终于耐不住诱惑,贸然下笔写了这部书。自知文笔拙劣,只怕未能「有光」,反倒减彩,所以先把丑话说在头里:这书只是一幅技法欠佳的速写,要想真正品味「百岁学人」的文风,还是得去看他自己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我依然採取「走读」的方式,从周有光的出生地常州起步,先后走访了他生活和工作过的苏州、上海、杭州、重庆、成都、北京以及当年下放劳动过的宁夏西大滩等城市或地区。力求在追寻周有光百年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探求一个中国知识份子思想演化的脉络;把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投射在历史与社会的大背景下,与读者一起领略诸多更深层次的感悟。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也不是游记随笔或採访手记,它似乎像一种「杂烩」,说不出什么明确的体裁和章法。笼统说来,它只是将我的「走读」过程及具体感受掺杂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力求使读者能有「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触动。如此尝试,希望能够为读者所接受。
书中使用了二百七十余幅图片,并依然保持我以往的习惯:其中的景物照片均属我实地拍摄;书中的那些人物画像、速写等等,也由我亲自绘制。同时,还选用了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家庭相册以及所着书籍中的部分照片,作为珍贵的资料。此外还有一些历史照片,多是直接摄自有关的博物馆或专题展览。这书是否值得一阅,还是等待读者评价吧。
陈光中 二○一一年二月于北京会城门
后记
在电脑上制作完成的最后一幅插图,是沙滩后街五十五号的地理位置图。
巧得很,这天是二○一一年一月十日,距去年去有光先生家的日子,恰为一年。
三百六十五天的时间,就这样悄然无息地过去了,实在让人感慨。
绘制地图有一个特殊的效应:在重新接触那些地名的时候,会勾起许多具体而亲切的回忆。
一年以前,我对其中的不少地方还是一无所知,更不知道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人物和事情。而一年间,下江浙、去西南、走西北,屈指细算,仅乘坐火车所走过的路程,累计也有九千九百八十五公里了。如今回想起来,在这「行万里路」的经历中,还是有许多收获和感动的。
对于那些曾经给予过诸多指点和帮助的人们,我心中多有感激。最先想到的是张晓颖女士,当年正是由于她的建议,我贸然闯进了苏州九如巷张家,如此才有了这本书;她的夫君曹宁先生,作为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直给予积极的帮助,巧的是,此次去成都,我偶然得知他的父母抗战期间都在重庆,专程前去拜访,听两位老人讲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实难忘怀。至于苏州九如巷的张寰和先生,已是多次交往,那对坐恳谈的情景,历历在目。还有北京作家庞旸女士,常州青果巷的潘再生先生,周氏族人周蔚春先生,兰州的老朋友邵笑女士,以及许多偶然相遇不知姓名的好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妻子小敏,作为「第一读者」和「首席校对」,付出了与我同样多的劳动。
当然,最应当感谢的还是周有光、张允和夫妇以及周晓平先生。这书中所引用的大量资料,源自周有光及张允和先生所着的《多情人不老》、《朝闻道集》、《拾贝集》、《周有光百岁口述》(周有光口述、李怀宇撰写)、《张家旧事》(张允和口述、叶稚珊编写)、《最后的闺秀》诸多书籍以及家庭刊物《水》等;其中的许多照片,摄自他们的家庭相册。正是由于他们的信任与坦诚,才使我的「走读」得以顺利进行。
如此,除了「后记」,这本书的所有文图已经基本完成。
于是下笔写这「后记」。
一月十三日是有光先生一百零五周岁的生日,本想前去祝寿的,更何况前段时间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先是肠胃不适,继而感冒,接着又持续咳嗽,让人很是惦念,早有探望之意。按常规,我自然是要事先打电话询问的,不料,连续几天,保姆小田接电话的时候口气都有些为难:这两天家里来人太多了!从电话里就听到那边人声鼎沸十分热闹,我想,还是等等吧。
几天里倒是办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感谢中国文史出版社的领导以及王文运先生,决定出版本书。这应算是送给有光先生一份特殊的寿礼吧。
等到周家消停了一些,我终于得到上门的机会。
仍是那间熟悉的小屋,仍是那张熟悉的小桌。见我进屋,他笑着挥手打招唿。此前他显然正在工作,那台熟悉的电子打字机就摆在桌上。他让我稍等一会,关上打字机的电源,用一块花布包袱皮裹好。我想伸手帮忙,被他拒绝了:「你不知道怎么放。」他自己把包袱塞到小柜旁的角落里,回身坐好,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好了!我们可以说话了!」
时间是下午三时,有光先生该喝他那始终不变的下午茶了。我端起小柜上的杯子递给他,发现杯子是凉的。他解释说:「这个是酸牛奶。酸牛奶本来就是吃凉的,不煮的。因为我吃饭吃得很少,保姆说我营养不好,就吃一杯酸牛奶补充。」
看来他已经痊癒了。
听到我说书稿即将出版的消息,他很高兴,我乘机提出请他题写一个自己的名字,将来可以作为书名的一部分。在请名人题字这件事上,我一向有些胆怯,一旦遭到拒绝,难免感到尴尬。不料有光先生欣然应允,还嫌我带去的纸张太小,要保姆另取几张大的来。他说:「我写得大一些,你将来可以缩的。」
在落款的时候,他停笔跟我商量:「我还是写一月十三,我生日那天?」
我当然同意。
此时我得寸进尺,又提出一个要求:「您能不能再写一个题词?随便写些什么,比如对未来的展望、对历史的思考,对人生的回顾、对故乡的记忆等等……」
他说:「好的。」
他摊好纸,下笔就写。
他写的是:「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
他说:「我最近常常写这句话。这是整个世界观的改变。」
在回来的路上,我始终在琢磨有光先生的题词。
我想,他的话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陈光中 二○一一年二月于北京会城门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老友的家中,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汉字、关于汉语、关于时代的点点滴滴。周有光先生的学识渊博,却从未显得高高在上,他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平和与谦逊,让人如沐春风。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汉语拼音的“前世今生”,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侧影。读着读着,我会被书中提及的某个历史事件、某个时代的人物所吸引,然后不禁联想到自己对那个时代的认知,甚至会产生一种想要进一步探究的冲动。这种“走读”的感觉,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一场知识的拓展和思维的碰撞。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语言文字改革的讨论很感兴趣,那些为了让汉语更加规范、更加易学所付出的努力,背后一定有着无数的思考和争论。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也让我对汉字这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艺术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每当我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周有光先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他曾是银行家,也曾是教育家,更是语言学家。这种多重身份的切换,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人生。书中描绘的他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们交流碰撞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一种思想的火花。我尤其关注他对于“中国模式”的思考,以及他对未来语言发展的预测。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的传播和演变速度前所未有,周先生的洞见,对于我们理解当前语言现象,甚至对未来语言的发展方向,都可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关于人生选择和价值实现的思考。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与一位智者共饮一杯清茶,在闲适中品味思想的醇厚。周有光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能够将复杂的问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的奥秘。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他讲述自己如何从一个经济学者的身份,转变为对语言文字研究产生浓厚兴趣的过程,这其中一定充满了偶然与必然。书中关于汉语拼音在国际上推广的故事,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艰辛与不易。我开始思考,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对于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有多么重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周有光,一个有血有肉、有思考、有担当的时代巨人。它不仅让我了解了汉语拼音的历史,更让我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了解它的语言。而周有光先生,无疑是中国语言现代化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走读周有光:汉语拼音之父”,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语言发展脉络的一扇大门。我惊叹于他所处的时代,信息传递远不如现在便捷,但他却能以如此宏大的视野和坚定的信念,去推动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书中关于汉字简化、拼音方案制定的细节,让我看到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和对国家教育普及的深切关怀。我仿佛看到了他伏案工作的身影,感受到了他对每一个字、每一个音的斟酌。除了学术成就,书中也透露出他的人格魅力,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这些都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榜样。
评分“走读周有光:汉语拼音之父”——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还没翻开书,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对周有光先生的了解,更多地停留在他是“汉语拼音之父”这个标签上,知道他推动了汉语的现代化,对推广普通话和扫除文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走读”这个词,似乎暗示着一种更亲切、更深入的体验,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像跟着一位长者在人生和思想的画卷中缓缓漫步,去发现那些被历史长河掩埋的细节和温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立体的周有光的世界,不仅仅是他的学术成就,更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着一份纯粹的理想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我想知道,在他漫长的人生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思想?他对汉语的深厚情感从何而来?他又如何看待现代社会发展中语言面临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一位伟大思想家内心深处的柔软与坚韧,感受他身上那种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