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从东汉末年算起,长不过百年,却英雄纷起,豪杰遍地。一代风流才子苏东坡迎风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虽然三国是汉末唐初三百年天下大乱的开始,但毕竟就整个历史发展阶段而言,三国处在了历史上升时期。三国是乱世,不过却乱得精彩,因此三国热自然就历久不衰。
也许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心中的那个近乎完美的三国,更多的是指西元184年东汉黄巾起义以来,到西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五十年的精彩历史。尤其是东汉末年那二十多年时间,几乎包揽了三国历史最精华的部分。比如孙策平江东、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借荆州、马超复仇、刘备入蜀,失荆州、失空斩、星落五丈原等。
其实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三国真正开始于西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曹操、孙策、袁绍、吕布、刘表、荀彧、荀攸、庞统、法正、郭嘉、周瑜、鲁肃、吕蒙、关羽都是东汉人。
三国之气势,足以倾倒古今,尝临江边,沐浩荡之风烟,叹一身之微渺;慕鸟鱼之畅情,悲物事之牵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原来是这样 上卷》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三国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毕竟从孩提时代起,各种三国故事就伴随着我成长。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我对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被演义小说所塑造的。作者并没有直接攻击演义,而是通过详实的考证和精妙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去魅”的三国时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许多被认为是“铁律”的历史定论进行了商榷。 例如,关于“三分天下”的成因,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刘备集团的仁德,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各方势力割据的根本原因,以及曹操集团的局限性。书中对孙吴政权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进行了更为客观的评价,不再仅仅将其视为“刘备集团的盟友”或“曹魏集团的对手”,而是作为一个独立且强大的政治实体来分析。这种更加平等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势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博弈。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也让我颇为赞赏,比如对当时交通、通讯条件,以及信息传递的限制等方面的考量,这些细节往往被宏大的叙事所忽略,但它们却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三国历史的理解,更加接地气,也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评分读完《三国原来是这样 上卷》的上半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过去,我对三国历史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故事化”的认知,充满了戏剧冲突和英雄主义色彩。这本书则是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那些被故事化的历史,一层层剥开,展现出其背后更为复杂、更为真实的运作逻辑。我非常欣赏作者的严谨态度,他不像一些野史作者那样天马行空,而是基于大量的史料考证,并且明确指出自己观点的依据和局限性。 书中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往往能够跳出“谁对谁错”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去探究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不同决策者所面临的困境。例如,对“赤壁之战”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功劳归于周瑜或诸葛亮,而是详细分析了当时东吴集团内部的政治博弈、长江水域的气候条件,以及曹操大军的后勤补给问题。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这场战役的理解,从“精彩的火攻”上升到了对战略决策、政治格局和自然环境的综合考量。读到这些内容时,我常常会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慨,因为很多我曾经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个书中被赋予了全新的解读,并且这种解读更具说服力。这种“解构”后的历史,反而更加引人入胜,也更能激发我对历史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对三国历史充满兴趣,但近些年读的书,大多是在演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细节的补充,或是对某些名臣名将进行歌颂。然而,《三国原来是这样 上卷》带给我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需要读者静下心来,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去探究。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群像”的描绘。我们往往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刘备、曹操、孙权这样的核心人物身上,但这本书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关注那些被历史长河所淹没的,或者仅仅在史书中留下只言片语的人物。 例如,书中对一些地方豪强、谋士幕僚,甚至是一些普通士兵的生存状态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三国时期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他们并非仅仅是主角身边的“背景板”,而是有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诉求、自己的挣扎。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我更能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阶级矛盾,以及战争对底层人民的影响。这种“微观”的视角,与宏大的历史叙事形成了有趣的对比,也让整个三国时代显得更加鲜活和有血有肉。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被遗忘”的智谋、策略的还原所吸引,它们可能不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样惊天动地,但却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梳理,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那些不被主流叙事所关注的角落。
评分初读《三国原来是这样 上卷》,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作者的“破壁”能力。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实”,在这本书里被一一质疑、解构,甚至颠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桃园结义”的讨论。在我的认知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义薄云天,生死相随,是兄弟情深的最佳写照。然而,作者通过梳理史料,以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这场“结义”或许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一场为了建立政治联盟而进行的仪式化表达。这种解读,虽然一开始会让人感到有些“不习惯”,甚至略带一丝幻灭感,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一种更为成熟和深刻的历史观。 这种“破壁”并不意味着否定,而是在更广阔的视角下,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和事件发生的逻辑。书中对一些著名战役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指挥官的比拼,而是<seg_11>了更多关于后勤、经济、民心向背,乃至是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官渡之战,我以往总是聚焦于曹操的以少胜多,但书中却详细分析了袁绍集团内部的腐败、决策失误,以及曹操如何利用这一点,通过情报战和心理战来瓦解对手。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明白了历史的走向,往往是无数微小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仅仅是某位英雄的个人能力。这种“破壁”后的历史,反而更加真实、更加令人着迷。
评分这本《三国原来是这样 上卷》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惊喜。一直以来,我对三国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那些脍炙人口的演义小说,诸如《三国演义》之类的,充满了忠义、奸诈、神机妙算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然而,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视角,开始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人物。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巧妙地将史料、考古发现与现代的社会学、心理学等研究方法相结合,试图剥离笼罩在三国人物身上的光环与迷雾,呈现出更加立体、真实的一面。 比如说,对于诸葛亮,我以往的印象是一位近乎神化的军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在这本书中,作者从更实际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每一次决策,考量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甚至是用人策略的局限性。那些被演义渲染得如同天命一般的计谋,在这里被拆解成了一系列符合当时逻辑的、充满风险的博弈。读到关于他北伐失败的分析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释然,少了些许悲情,多了几分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努力与时代局限的深刻理解。同样,曹操不再仅仅是“奸雄”的标签,而是被描绘成一个在乱世中力求统一、在道德与现实之间挣扎的复杂个体。他的每一个举措,都可能有着多重动机,而不仅仅是史书中简单概括的“雄才大略”。这种深入骨髓的解读,让我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