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十世班禅喇嘛
十世班禅喇嘛被中共称为「爱国宗教人士」。1949年十三岁时,其幕僚以他的名义发表过支持中共解放西藏的声明;1950年签定十七条协议时,中国政府极力将班禅喇嘛的议题列入协议条款中,以备日后利用和分化藏人。班禅喇嘛也试图通过与中国政府合作,为西藏民族谋取利益,为西藏佛教找寻出路。然而这一切不过是班禅喇嘛的一厢情愿而已,五、六十年代对藏人的镇压和屠杀,造成一百多万藏人的非正常死亡,这一切,班禅喇嘛看在眼里,悲愤难忍,他以极大的勇气写《七万言书》给毛泽东,指出西藏宗教遭到毁灭,西藏民族人口锐减,很多地方只剩下老幼妇女的现实,直斥中国政府「灭族灭教」,并哀唿「勿使众生饥饿,勿使佛教灭亡,勿使我雪域之人灭绝,为祝为祷。」
班禅喇嘛因此失去了自由,除了长期的软禁,他在监狱的单身牢房中度过了九年十个月,但他并不后悔,重获自由后,他一如既往地为西藏民族和宗教的生存而吶喊奔波,并一再拒绝攻击西藏政教领袖达赖喇嘛。1989年,他甚至公开指出西藏在中共统治期间,遭受的损失远远大于所得到的。发表这个讲话后不过三天,班禅喇嘛便不明不白地圆寂。
平措汪杰
葛然朗巴.平措汪杰(平汪),1922年生于西藏康区的巴塘县(今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共产党创始人。
1950年中共侵佔西藏时,平措汪杰欢欣鼓舞地前去迎接共产同志的「解放」,平措汪杰以为中国共产党会遵循共产主义理念,给西藏民族带来自由和幸福,并促成西藏民族的自决权利。他投身于中共军队、做为中共的列席代表参加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成为中共在西藏的领导层中唯一的一名西藏人,他因此被一些藏人称为「带汉人进藏的藏人」。
1958年,已失去利用价值的平措汪杰成为第一个被整肃的藏人共产党员,被单独关押长达十八年。1979年获释,并被安排担任全国人大的代表。他行使职权,于1980年上书中央,要求落实民族自治权利; 2004年以后多次上书中共总书记胡锦涛等,要求通过实质和谈,解决西藏问题;并发表讲话和文章,鼓吹民族平等和自治。结果,中共取消了他的全国人大代表的资格。即使如此,他仍一如既往地不断就西藏问题提出各种建言。
他的文章和书籍在大陆被禁止出版,但这些在中国被禁止的言论和意见,却一直得到国际上很多研究西藏问题之专家学者的肯定和赞赏
编者简介
雪域智库
一群关心雪域未来的西藏人和台湾人。
序
说到「上书」,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皇权时代申诉无门、无路可走的百姓拦路申冤的情形!我们在此所讲的「上书」并非如此──因为书中大部分的上书者不仅是西藏民族中的菁英,而且也是中共体制下与中共关系最密切的藏人。他们既是西藏人,同时又是中共统治西藏的工具「官员」,可谓是集「加害者」与「被害者」于一身的特殊角色。正是由于这一矛盾的身份,才衍生出了本书的「另类对话」。
回顾西藏近代史,在武力入侵与人口减损、殖民统治与文化灭绝、此起彼伏的抗议与残酷血腥的镇压等历史大脉络中,人们可以发现──竟然有一小撮西藏人格外引人注目地站在了中共的一边。本书的「上书」作者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仔细研究,也可以发现──他们更多的是服膺中共理念的追随者,而非贪图世俗富贵的投机者。
例如,最着名的西藏宗教领袖班禅喇嘛,终其一生致力于与中共合作,并希望以此来为西藏民族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巴瓦.平措汪杰则比较另类,他是无神论者的西藏人,也是西藏共产党的创始人;他显然相信中共会实践共产主义的说教,还相信中共会尊重西藏民族的权益并会帮助西藏人民实践自主解放的意愿。因此,他也曾真诚地协助中共侵占西藏。
除了这些着名的人物,像1964年从美国返回西藏的札西次仁,平民出生,崇尚平等、革新与科学。因为坚信自己对西藏民族负有责任,希望在历史剧变的时刻,为西藏民族尽一份力,为此已在美国安身立命的他选择了返回西藏。
当然,还有更多像多杰才旦一样的西藏人,并没有很多的选择,从一开始就追随中共。这些来自不同阶层的西藏人,其中有很多人都曾相信过中共的理念或说教,也曾期待中共真的会给西藏带来一个民族平等、维护正义与现代化的未来。然而,现实不仅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美梦,而且还一再地证明了那不过是他们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班禅喇嘛与中共合作,却痛苦地发现中共在西藏实施的是「灭族毁教」的政策。巴瓦.平措汪杰不仅未能看到民族平等的实现,而且仅仅因为随身携带革命领袖列宁的《论民族自决》一书、支持藏人统一而身陷囹圄。札西次仁为返回西藏而离开美国,却被迫留置中国陕西长达十几年,望西藏而兴叹。即使他最终踏上西藏的土地时,也并没有看到期待的现代化西藏,所看到的只是比以往更加痛苦、屈辱和贫穷的西藏,还有随处可见的殖民压迫和文化灭绝。
当这些曾对中共满怀期待并坚持过自己理念的西藏人,最终却不得不面对或意识到中共不过是以共产主义为名、行殖民主义压迫掠夺之实的时候,不论是基于受骗后的愤懑,抑或是潜意识中仍对中共政权残存着最后期待,总之,上书或请愿,似乎就成为了他们最直接地表达意见与诉求的方式。
当然,这种以「上达天听」的方式,促使中共省悟或改变的愿望必然会落空。如达赖喇嘛的哥哥嘉洛顿珠对札西次仁所,不论他们之间有多么的不同,而在中国当局的眼中,他们都只具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西藏人」,因而也就永远不可能得到中共的信任。
实际上,上书者的这些期待以及期望落空等事实,并不是本书想要告诉读者的重点。「上书」的重点在于:「上书」作者所阐述的历史事实、作者的身份和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这一切所呈现的文化背景等,所有这一切虽然可能并非上书者的初衷,但对于还原这一时期的历史真相,研究西藏民族的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无疑具有极为特殊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我们极力向雪域出版社推荐本书的原因。
最后,感谢为本书的出版而给予协助的朋友们,谢谢大家!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
雪域智库
于2012年9月2日西藏民主日
《上书:西藏人与中共的另类对话》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充满韧性的生命力。西藏,一个在很多人心中带有神秘光环的地方,其人民的生活与感受,往往被简化或刻板化。而“另类对话”,则让我看到了在强权之下,个体不屈服、不放弃的努力。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去发掘那些不为人知的“对话”场景。这些对话,可能不是在公开场合,不是通过媒体报道,而是隐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隐藏在那些看似寻常的书信、请求,甚至是某些象征性的行动里。我很好奇,在这种“另类对话”中,西藏人的智慧体现在哪里?他们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去表达他们的诉求,去争取他们的权益?他们面对的,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政治机器,那么,他们的“上书”,又会是以何种方式,才能在这种力量对比中,激起一丝涟漪?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对历史中被忽略的细节的探寻,是对个体在宏大叙事中如何生存和表达的深刻观察。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书名中的“上书”二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东方特有的、带着敬意又包含诉求的沟通方式。在我看来,“上书”往往是弱者对强者的一种表达,它不是叫嚣,不是挑衅,而是一种深沉的、寄希望于被倾听的诉说。结合“西藏人与中共的另类对话”这一副标题,我便能想象到,这其中一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张力。或许是温和的恳求,或许是委婉的建议,又或者是充满象征意义的表达。作者是如何捕捉到这些“另类”的对话痕迹的?是否是通过非公开的渠道?是那些不被主流报道所记录的、零散却关键的片段?我对这些“另类”的细节尤其感兴趣,它们往往比官方的论述更能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真实肌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事件记录,更是一次对历史深层叙事的挖掘,一次对被遮蔽的声音的重拾。它让我思考,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个体声音?这些声音,又在以怎样的方式,试图影响历史的走向?
评分读到《上书:西藏人与中共的另类对话》这本书,我第一反应便是它可能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却又至关重要的议题。西藏,这个名字自带了太多的文化符号和政治解读,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听到来自当地人最真实的声音。而“另类对话”这个词,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一种非常规的沟通渠道,一种超越了官方话语体系的互动。我想象中的“上书”,可能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抗议,而是更具智慧和策略性的表达。它或许是一种通过文字、通过艺术、甚至是通过某些传统习俗,来传递自身诉求的方式。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在官方历史记载之外,西藏人如何用他们独特的方式,与当权者进行着一场不为人知的沟通?这种对话,是否能反映出西藏人内心深处的担忧、希望,甚至是他们对未来的期许?我对书中关于对话的具体内容非常感兴趣,它会是关于文化传承的呼吁,还是关于生存困境的诉说?抑或是对某种权益的争取?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沉默群体的声音的解放,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
评分乍一看到《上书:西藏人与中共的另类对话》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在历史的某个阶段,西藏的普通民众,面对着那个庞大而又似乎难以逾越的政治实体,并没有选择沉默或者激烈的对抗,而是以一种更为内敛、更为“东方”的方式——“上书”,来表达他们的声音。这个“上书”,在我看来,绝非简单的请愿,而可能是一种包含着深刻文化底蕴和智慧的沟通。它或许是一种温和的劝谏,或许是一种委婉的诉求,又或许是通过某种艺术形式,来传递他们对生活、对未来、对文化传承的期盼。作者是如何找到这些“另类对话”的呢?是基于第一手的资料,还是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我尤其想知道,这些对话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是关于土地的归属,还是关于信仰的自由?是关于文化习俗的坚守,还是关于生计的保障?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次对被忽视群体的声音的还原,是对历史真相的另一种解读,也是一次关于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与表达的生动教材。
评分初见《上书:西藏人与中共的另类对话》这个书名,我便被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扇门,通往了一个我一直以来充满好奇与迷茫的领域。关于西藏,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壮丽的雪山、虔诚的转经筒,还有那悠远的藏歌。然而,我也知道,历史的长河中,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强大的政治力量之间,一定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叙事。这本书名中所提及的“另类对话”,更是激起了我探究的欲望。它暗示着一种不寻常的交流方式,不是官方的宣言,也不是一味的抗争,而是一种夹缝中的沟通,一种智慧的博弈。我很好奇,这种“另类对话”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参与其中的西藏人,他们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进行这场与中共之间的对话?他们诉说的内容,是否触及了最核心的议题?而中共的回应,又是否真的能称之为“对话”?这本书,或许能为我解答这些萦绕心头已久的疑问,带我进入一个更为真实、更少滤镜的西藏叙事。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西藏人内心世界的窗户,理解他们如何在这个变迁的时代中,寻找自己的声音与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