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出身望族,与文人雅士多有往来,被誉为广东香港最渊博的掌故家。《听雨楼随笔》集结其多年来为报纸所写之专栏文章与个人着作,其中对民初人物、各种典故与轶事多有着墨。有别于一般学术性着作,对民初政治、文学有兴趣的读者,相信阅毕本书后,能更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作者简介
高伯雨
(1906~1992),名秉荫,又名贞白,笔名高适、林熙、温大雅、秦仲龢等逾十个。祖父楚香、父亲舜琴经营名号元发行、元章盛、元得利等南北行生意。家底丰厚,高伯雨不愁衣食,跟名家习书画、学篆刻,游学英国。在上海与唐云笙(唐大郎)、王辛笛等往来,开始从事写作。编过报纸副刊,五十年代开始为报纸写专栏「望海楼杂笔」「听雨楼随笔」「适庐随笔」「彊庐琐记」,一写就是五十多年。译写有《英使谒见干隆记实》、《紫禁城的黄昏》,一九六六年三月,创办《大华》半月刊,一九六八年停刊后,一九七○年一月复刊为月刊,并印行黄秋岳遗着《花随人圣酓摭忆》补篇、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等书
《听雨楼杂笔》(一九五六)
3 徐亮之序
5 康有为公车上书
9 谈岑春(火宣)
15 唐景崧的国旗
17 割台专使李经方
21 「会逢其适」的状元张謇
24 骆成骧中状元
28 大阿哥溥□
36 倒霉状元龙汝言
38 谈末科状元刘春霖
44 谈末科举人
55 「凤凰总理」熊希龄
60 辜鸿铭趣事
64 徐绍桢与小毛子
68 「黑旋风」刘成禹
72 精通拳术的诗人杨昀谷
76 精通技击的诗人魏铁珊
82 溥仪与庄士敦
88 曾纪芬暨其子聂云台
93 张伯驹与陆机平复帖
96 满清帝后演戏记趣
101 谈岳飞的三种造像
105 李慈铭与周氏兄弟
110 光绪帝的崇陵
114 崇效寺鳞爪
118 夕照寺的壁画
121 广州六榕寺
124 长寿寺与大汕和尚
129 华林寺数罗汉
132 广州园林
135 苏州的拙政园
139 龚定庵的北京故居
143 俞樾的曲园
146 宝汉茶寮与南汉买地券
152 后 记
《听雨楼随笔》(一九六一)
157 连士升序
159 高伯雨自序
161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
166 再谈周福清
175 俞曲园轶事
179 王湘绮劝进的内幕
182 长安印丐寿石工
186 李滋然救康有为
193 康有为的大弟子韩文举
197 吉青纳贪索中国瓷器轶闻
204 慈禧画像记
207 女词人吕碧城
212 庚子年谈赛金花
223 名妓赛金花的状元丈夫
230 廿载繁华梦与周老十
237 曹操关羽同好色
241 干隆朝剃头案
246 明清公主选驸马趣史
252 水烟袋与苏东坡
257 高帽子
260 从「食酒」谈到鼎釜之类
263 醇王府的丁香花
269 夕照寺壁画与陈松
272 常熟两名园
277 铁琴铜剑楼藏书
280 嘉业堂主人及其藏书
285 大房山石经
289 岳阳楼
294 桃花源
《听雨楼丛谈》(一九六四)
301 瞿兑之序
305 薛剑公的画
309 张忆娘簪花图题咏
318 听松菴竹罏集其名画
322 赵子昂夫妇画像
326 硕果仅存的铁券
331 李宗颢与灵璧石砚山
336 广雅书局及其板片
339 欧阳询《缘果道场舍利塔记》
346 朝鲜的「神行禅师碑」
352 《四家藏墨图录》记略
361 诸葛亮和关羽的爵号
365 王昭君及其遗蹟
371 绍兴东湖与陶濬宣
376 麟庆的半亩园
381 广和居诗话
390 《丧门九客歌》考
396 琉璃厂书铺参案
404 癸卯经济特科
417 小说中的诗人李士棻
425 《孽海花》所记的官场旧事
431 李涵秋和他的小说
435 小说家毕倚虹
447 记忆中的徐凌霄
《听雨楼随笔 卷二》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画面感和想象空间。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在这样一个能够“听雨”的所在,必是环境清幽,心境澄明。这样的地方,最容易生发出真挚而深刻的思考。作者用“随笔”二字,则暗示了其内容的多样性与自由度,或许有对景物的描绘,有对人物的品评,有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有对历史的追溯。我特别好奇,“卷二”这个标记,是否意味着在前一卷的基础上,作者的思考更加成熟,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或者是在时间线上,有了更长足的跨越。在我看来,优秀的随笔,就像一位娓娓道来的朋友,没有矫揉造作,只有真诚的分享,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却常常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发长久的共鸣。我期待在这本书中,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值得玩味的人生况味。
评分这本书,从书名《听雨楼随笔 卷二》开始,就有一种淡淡的、古朴的韵味扑面而来。总觉得,能取这样一个名字的书,作者定是一位心境平和、善于观察生活细微之处的人。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品读,但单凭这几个字,便勾勒出了一幅画面:一个雨夜,一位文人雅士,在听雨楼中,手捧茶盏,笔走龙蛇,将心中所思所感,化为文字。这“随笔”二字,更是让人期待,没有拘泥于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刻意的说教,而是随心而发,或许是对过往的回忆,或许是对当下景物的描摹,又或许是对人生哲理的浅斟低酌。我尤其好奇,这“卷二”是否意味着前面还有一段精彩的铺垫,或是作者在第一卷的基础上,又有了更深沉的感悟和更广阔的视野。我期待着,能在这些随笔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共鸣,甚至是一点点拨人心弦的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份在快节奏生活中难得的慢时光。
评分翻开《听雨楼随笔 卷二》的扉页,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亲切感。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久违的老朋友的书架上,突然发现了他新近添置的书籍。书名本身就透着一股子江南水乡的婉约,也带着几分文人墨客闲适雅致的气息。我总觉得,好的随笔,不应是零散的碎片堆砌,而是如同串珠一般,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但串联起来,又能形成一幅幅意味深长的画卷。我期待在这“卷二”里,能遇到作者对那些寻常事物的独特见解,那些看似不经意却又字字珠玑的感悟。或许是关于四季流转的细腻体察,或许是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又或许是对古今往事的悠远怀想。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沉浸在一本有温度的书中,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渴望从这本书中,汲取一份力量,一份慰藉,让自己的内心在喧嚣之外,找到一方可以安放的角落。
评分《听雨楼随笔 卷二》这个书名,带着一股子挥之不去的雅致,仿佛能让人闻到墨香,听到雨声。总觉得,能取这样名字的书,作者一定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细腻情感的人。我期待在“随笔”这个形式中,能够窥见作者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以及他对生活百态的独到见解。也许是关于四季更迭的感怀,也许是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亦或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而“卷二”的标记,让我好奇,在前一卷的基础上,作者的笔锋是否更加老练,思想是否更加深邃,是否能给我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喜欢那些不事雕琢、却字字珠玑的文字,它们如同清泉,滋润心田;又如同明镜,映照现实。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宁静的力量,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启迪,获得心灵的休憩。
评分这本《听雨楼随笔 卷二》,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宁静的午后,或是微雨的黄昏,一个人独坐窗前,耳畔是潺潺的雨声,手中是这本书,文字在眼前流淌,思绪也随之飘散。这种“听雨”的意境,本身就带着一种禅意和诗意,预示着书中内容可能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而“随笔”二字,则代表着一种不设限的写作风格,或许是关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或许是对社会现象的评论,又或许是对过往的回忆。我尤其期待,在“卷二”里,作者是否在保持其独特风格的同时,又有了新的突破和思考,展现出更成熟的文笔和更广阔的胸襟。对于我而言,阅读这样的书籍,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滋养,一种与作者灵魂对话的体验,从他人的文字中,找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的新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