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齣身望族,與文人雅士多有往來,被譽為廣東香港最淵博的掌故傢。《聽雨樓隨筆》集結其多年來為報紙所寫之專欄文章與個人著作,其中對民初人物、各種典故與軼事多有著墨。有彆於一般學術性著作,對民初政治、文學有興趣的讀者,相信閱畢本書後,能更瞭解當時的社會狀況。
作者簡介
高伯雨
(1906~1992),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高適、林熙、溫大雅、秦仲龢等逾十個。祖父楚香、父親舜琴經營名號元發行、元章盛、元得利等南北行生意。傢底豐厚,高伯雨不愁衣食,跟名傢習書畫、學篆刻,遊學英國。在上海與唐雲笙(唐大郎)、王辛笛等往來,開始從事寫作。編過報紙副刊,五十年代開始為報紙寫專欄「望海樓雜筆」「聽雨樓隨筆」「適廬隨筆」「彊廬瑣記」,一寫就是五十多年。譯寫有《英使謁見乾隆記實》、《紫禁城的黃昏》,一九六六年三月,創辦《大華》半月刊,一九六八年停刊後,一九七○年一月復刊為月刊,並印行黃鞦嶽遺著《花隨人聖酓摭憶》補篇、包天笑《釧影樓迴憶錄》等書
《聽雨樓雜筆》(一九五六)
3 徐亮之序
5 康有為公車上書
9 談岑春(火宣)
15 唐景崧的國旗
17 割颱專使李經方
21 「會逢其適」的狀元張謇
24 駱成驤中狀元
28 大阿哥溥□
36 倒黴狀元龍汝言
38 談末科狀元劉春霖
44 談末科舉人
55 「鳳凰總理」熊希齡
60 辜鴻銘趣事
64 徐紹楨與小毛子
68 「黑鏇風」劉成禹
72 精通拳術的詩人楊昀榖
76 精通技擊的詩人魏鐵珊
82 溥儀與莊士敦
88 曾紀芬暨其子聶雲颱
93 張伯駒與陸機平復帖
96 滿清帝後演戲記趣
101 談嶽飛的三種造像
105 李慈銘與周氏兄弟
110 光緒帝的崇陵
114 崇效寺鱗爪
118 夕照寺的壁畫
121 廣州六榕寺
124 長壽寺與大汕和尚
129 華林寺數羅漢
132 廣州園林
135 蘇州的拙政園
139 龔定庵的北京故居
143 俞樾的麯園
146 寶漢茶寮與南漢買地券
152 後 記
《聽雨樓隨筆》(一九六一)
157 連士升序
159 高伯雨自序
161 魯迅的祖父周福清
166 再談周福清
175 俞麯園軼事
179 王湘綺勸進的內幕
182 長安印丐壽石工
186 李滋然救康有為
193 康有為的大弟子韓文舉
197 吉青納貪索中國瓷器軼聞
204 慈禧畫像記
207 女詞人呂碧城
212 庚子年談賽金花
223 名妓賽金花的狀元丈夫
230 廿載繁華夢與周老十
237 曹操關羽同好色
241 乾隆朝剃頭案
246 明清公主選駙馬趣史
252 水煙袋與蘇東坡
257 高帽子
260 從「食酒」談到鼎釜之類
263 醇王府的丁香花
269 夕照寺壁畫與陳鬆
272 常熟兩名園
277 鐵琴銅劍樓藏書
280 嘉業堂主人及其藏書
285 大房山石經
289 嶽陽樓
294 桃花源
《聽雨樓叢談》(一九六四)
301 瞿兌之序
305 薛劍公的畫
309 張憶娘簪花圖題詠
318 聽鬆菴竹罏集其名畫
322 趙子昂夫婦畫像
326 碩果僅存的鐵券
331 李宗顥與靈璧石硯山
336 廣雅書局及其闆片
339 歐陽詢《緣果道場捨利塔記》
346 朝鮮的「神行禪師碑」
352 《四傢藏墨圖錄》記略
361 諸葛亮和關羽的爵號
365 王昭君及其遺蹟
371 紹興東湖與陶濬宣
376 麟慶的半畝園
381 廣和居詩話
390 《喪門九客歌》考
396 琉璃廠書鋪參案
404 癸卯經濟特科
417 小說中的詩人李士棻
425 《孽海花》所記的官場舊事
431 李涵鞦和他的小說
435 小說傢畢倚虹
447 記憶中的徐淩霄
《聽雨樓隨筆 捲二》這個書名,本身就極具畫麵感和想象空間。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在這樣一個能夠“聽雨”的所在,必是環境清幽,心境澄明。這樣的地方,最容易生發齣真摯而深刻的思考。作者用“隨筆”二字,則暗示瞭其內容的多樣性與自由度,或許有對景物的描繪,有對人物的品評,有對生活的感悟,甚至有對曆史的追溯。我特彆好奇,“捲二”這個標記,是否意味著在前一捲的基礎上,作者的思考更加成熟,對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或者是在時間綫上,有瞭更長足的跨越。在我看來,優秀的隨筆,就像一位娓娓道來的朋友,沒有矯揉造作,隻有真誠的分享,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卻常常能觸動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引發長久的共鳴。我期待在這本書中,發現那些隱藏在生活錶象之下的,值得玩味的人生況味。
评分這本《聽雨樓隨筆 捲二》,光是書名就足以讓人心生嚮往。我腦海中瞬間浮現齣一幅畫麵:一個寜靜的午後,或是微雨的黃昏,一個人獨坐窗前,耳畔是潺潺的雨聲,手中是這本書,文字在眼前流淌,思緒也隨之飄散。這種“聽雨”的意境,本身就帶著一種禪意和詩意,預示著書中內容可能充滿瞭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感悟。而“隨筆”二字,則代錶著一種不設限的寫作風格,或許是關於個人情感的抒發,或許是對社會現象的評論,又或許是對過往的迴憶。我尤其期待,在“捲二”裏,作者是否在保持其獨特風格的同時,又有瞭新的突破和思考,展現齣更成熟的文筆和更廣闊的胸襟。對於我而言,閱讀這樣的書籍,不僅僅是為瞭獲取信息,更是為瞭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滋養,一種與作者靈魂對話的體驗,從他人的文字中,找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的新視角。
评分翻開《聽雨樓隨筆 捲二》的扉頁,心中湧起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那種感覺,就像是在一個久違的老朋友的書架上,突然發現瞭他新近添置的書籍。書名本身就透著一股子江南水鄉的婉約,也帶著幾分文人墨客閑適雅緻的氣息。我總覺得,好的隨筆,不應是零散的碎片堆砌,而是如同串珠一般,每一顆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但串聯起來,又能形成一幅幅意味深長的畫捲。我期待在這“捲二”裏,能遇到作者對那些尋常事物的獨特見解,那些看似不經意卻又字字珠璣的感悟。或許是關於四季流轉的細膩體察,或許是對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又或許是對古今往事的悠遠懷想。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沉浸在一本有溫度的書中,本身就是一種奢侈。我渴望從這本書中,汲取一份力量,一份慰藉,讓自己的內心在喧囂之外,找到一方可以安放的角落。
评分《聽雨樓隨筆 捲二》這個書名,帶著一股子揮之不去的雅緻,仿佛能讓人聞到墨香,聽到雨聲。總覺得,能取這樣名字的書,作者一定是一位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細膩情感的人。我期待在“隨筆”這個形式中,能夠窺見作者觀察世界的獨特視角,以及他對生活百態的獨到見解。也許是關於四季更迭的感懷,也許是對人情世故的洞察,亦或是對過往歲月的追憶。而“捲二”的標記,讓我好奇,在前一捲的基礎上,作者的筆鋒是否更加老練,思想是否更加深邃,是否能給我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我喜歡那些不事雕琢、卻字字珠璣的文字,它們如同清泉,滋潤心田;又如同明鏡,映照現實。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寜靜的力量,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探尋,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啓迪,獲得心靈的休憩。
评分這本書,從書名《聽雨樓隨筆 捲二》開始,就有一種淡淡的、古樸的韻味撲麵而來。總覺得,能取這樣一個名字的書,作者定是一位心境平和、善於觀察生活細微之處的人。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品讀,但單憑這幾個字,便勾勒齣瞭一幅畫麵:一個雨夜,一位文人雅士,在聽雨樓中,手捧茶盞,筆走龍蛇,將心中所思所感,化為文字。這“隨筆”二字,更是讓人期待,沒有拘泥於宏大的敘事,也沒有刻意的說教,而是隨心而發,或許是對過往的迴憶,或許是對當下景物的描摹,又或許是對人生哲理的淺斟低酌。我尤其好奇,這“捲二”是否意味著前麵還有一段精彩的鋪墊,或是作者在第一捲的基礎上,又有瞭更深沉的感悟和更廣闊的視野。我期待著,能在這些隨筆中,找到一份寜靜,一份共鳴,甚至是一點點撥人心弦的智慧。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份在快節奏生活中難得的慢時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