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灣位於上海西南部的徐傢匯。此地因有明末禮部尚書徐光啓的墓地及徐氏後人結廬居住,兩側又有肇嘉□和法華涇兩條河流交會,因而被稱作徐傢匯。大約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徐傢匯南部的肇嘉□沿岸一帶,因疏浚河道,堆泥成阜,積在灣處,故得名土山灣。
土山灣在近代受到世人矚目和天主教有關,而天主教在上海的傳佈,又和徐光啓有著很密切的關係。一八四一年至一八四六年五年間,先後有四批十九位耶穌會傳教士到達上海,一八四七年移駐徐傢匯,先後修建起天主堂、大小修院、徐匯公學、藏書樓、聖母院、博物院、天文颱等,在徐傢匯和土山灣一帶形成瞭方圓十幾裏的天主教社區。並創設起孤兒工藝院,這個最初隻為容納孤兒工作而設立的工廠,無意中卻掀開瞭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頁,中國近代的不少新工藝、新技術、新事物皆發源於此,如西洋油畫、鑲嵌畫、彩繪玻璃生産工藝、珂羅版印刷工藝和石印工藝以及鍍金、鍍鎳技術等等。
作者簡介
張偉
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逾三十年。
張曉依
曾任上海圖書館助理館員,現留學杜拜。
土山灣的美術天地:土山灣印書館
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樑:從上海到布魯塞爾
一座中式樓宇的百年傳奇
消逝的百逝:土山灣五金工廠
上海第一個能修飛機的車間
美好的迴憶:土山灣孤兒們的課餘生活
土山灣的邊沿:慈雲小學、聖母院以及五埭頭等土山灣周邊建築
柏立德:土山灣建檔第一人
土山灣的建築大師:馬曆耀
藝術傢的孤獨:走在時代前麵的艾而梅
「全能修士」翁壽祺
黃金拍檔:葛承亮與笪光華
滬上攝影、印刷界的前輩:安敬齋
「好人」潘國磐
傢書中的土山灣:土山灣孤兒院院長孔明道一百年前的七封信
「聖路加」的鄉愁
範世熙與他的《中國雜錄第一捲:展示的信件》(土山灣版畫集)
高龍鞶和他的《江南傳教史》(Histoire de la Mission de Kiang-Nan)
為土山灣孤兒院立傳的法國學者:史式徽
李成林老人訪談錄
酆周林老人訪談錄
章俊民老人訪談錄
李順興老人訪談錄
陸治榮老人訪談錄
代跋 土山灣,不僅隻是繪畫的搖籃
序
土山灣,不僅隻是繪畫的搖籃
這本書從醞釀到完成已有近三十年的光陰,我也從一個精力充沛的年輕小夥子變成瞭一個滿頭華發的中年人。猶記得,一九八○年夏我剛到徐傢匯藏書樓工作時,站在四樓的窗颱,還能從遙遠處看到五華傘廠(土山灣畫館遺址)的動靜;而當年藏書樓土生土長的老員工,說起土山灣來仍然充滿瞭感情,很多細節都清晰如昨。以後,我自己也在日常工作中接觸到瞭大量和土山灣有關的人和物,聽到瞭越來越多的有關土山灣的故事。於是,漸漸萌發興趣,開始收集相關的文獻;隨之又驚訝地發現,有關土山灣的專著一本也找不到,相關的文章也少之又少。就在這時,我萌發瞭要為土山灣寫些東西的願望,在隨後二十餘年的時間裏,隻要是和土山灣相關的文獻,我都或抄寫、或復印,然後進行分類,仔細研讀。日月如梭,積纍的資料逐漸增多,也有一些文章在報刊上發錶。二○○八年,我在「土山灣文化曆史論壇」上作主題發言:《影像土山灣-曆史鏡頭中的迴望》,隨後,作為特約專傢,參加瞭土山灣博物館的籌建。
就在這一年,我規劃瞭自己在土山灣研究方麵的今後走嚮,確定瞭這本小書的大緻框架,並擬定瞭具體的篇目名稱;也在這一年,我結識瞭張曉依小姐:她住在徐匯區,曾就讀於上海市第四中學(前崇德女校和啓明女校),通曉英語、法語,對土山灣的一切有著濃厚的興趣。她願意跟我一起研究,我自然非常高興。曉依的青春朝氣,她的外語優勢,對鬢發花白的我是一個推動,也讓這本書的寫作如虎添翼。我們一起探討,交流資料;也一起參加會議,拜訪健在的土山灣老人。寫作雖然斷斷續續,但始終沒有停頓,按照預定計劃在進行。後來,曉依齣國,定居杜拜,我們的商討也隨之移到瞭網上。從今年四月份開始,我集中精力對書稿進行最後修改,用去瞭整整兩個月的時間;然後,又盡可能地去選配相應的照片,也費時兩月-在有關近代中國的研究專題中,土山灣(包括徐傢匯)的圖像文獻是較為豐富的,我一直認為這是它的一個特色,不應忽視。筆者相信,土山灣文化土壤豐饒,有關土山灣文化曆史的照片遠遠沒有窮盡,更多、更好的圖像文獻尚有待挖掘。
徐悲鴻先生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曾撰文指齣:「至天主教之入中國,上海徐傢匯亦其根據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溝通,該處曾有極其珍貴之貢獻。土山灣亦有習畫之所,蓋中國西洋畫之搖籃也。」對土山灣的文化教育作齣很高且恰當的評價,這是第一次。近年來,隨著更多文獻的公佈和研究的深入,大傢的視野更開闊也更全麵,發現土山灣並不僅僅隻是如此單一之「搖籃」:它的整個職業教育的模式,即使放到今天,仍有很多值得研究和藉鑑的地方;它對中國近代的攝影、印刷、音樂、工藝美術、圖書館博物館,乃至建築、天文、航空等等方麵,也都曾産生過相當影響,堪稱中國近代文化的一處重要發源地;它生産物質,也培養人纔,其中既有直接從土山灣走齣的大傢,如攝影之安敬齋、繪畫之徐詠青、印刷之邱之昂、雕塑之張充仁、木雕之徐寶慶等,更有大量受到土山灣陶冶影響而卓然成纔之各領域內有大影響者,如美術之徐悲鴻、航空之潘世義、攝影之郎靜山、舞颱背景之張聿光、美術教育之周湘、廣告美術之杭稚英等等,可說難以盡數,堪稱中國近代文明進程中的一根標杆。今天,土山灣現象已愈來愈受到各方關注,我們這本小書可能是關於土山灣研究的第一本著作,幼稚不足自難以避免,惟期能拋磚引玉,湧現齣更多的力作。
現在,這部書稿終於擺在瞭案前,我也可以鬆口氣,對自己在藏書樓的十五年生涯作齣一個交待瞭。當然,這隻是一次暫時歇腳,神秘的土山灣隻能說剛剛被揭開瞭一角,未來的道路還很難走,對此我有充分的準備。在本書積纍資料的漫長過程中,我原來在藏書樓的同事們幫助甚多,要嚮他們緻以誠摯的感謝-雖然他們有的齣國,有的轉業,有的退休,有的已辭彆人世,大多無法看到這些我發自內心的話語;本書寫作時,王曼雋女士,黃薇、嚴潔瓊小姐等都付齣瞭辛勤的勞動,對她們的熱情相助,我要錶示衷心感謝。此外,我的同事徐錦華參加瞭「土山灣老人訪談錄」的部分工作,特此說明。最後,我要嚮三十年來對我的研究始終不渝予以全力支持,而在本書寫作期間溘然病逝的愛妻建伶鞠躬緻意:我願將這本小書權充鮮花獻在她的靈前,錶達我的深深思念。
二○一一年八月一日晨於滬南上海花園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種思維上的啓迪。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土壤,纔能孕育齣“近代文明”這樣宏大的概念?《土山灣:中國近代文明的搖籃》給瞭我一個非常具體的答案。它讓我認識到,文明的誕生和發展,從來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土山灣,我們看到的是教會的資源、傳教士帶來的知識、本土匠人的勤勞以及社會開放的環境,這些因素有機地結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獨特的“孵化器”。我特彆贊賞作者對曆史事件的冷靜梳理和深刻分析,他沒有迴避那個時代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但更重要的是,他展現瞭在睏境中蘊含的機遇和希望。讀完之後,我忍不住開始思考,在我們當下的社會,有哪些“土山灣”式的創新空間,我們又該如何去嗬護和培養它們,讓它們成為孕育未來文明的溫床。
评分《土山灣:中國近代文明的搖籃》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曆史讀物,不如說是一堂關於“何為文明”的生動課程。我從書中感受到的,是一種充滿溫度的人文關懷。作者並沒有將筆墨過多地聚焦於宏大的政治變革或戰爭硝煙,而是細緻地描繪瞭那些在時代浪潮中,默默貢獻力量的普通人,以及他們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我仿佛能聽到當年土山灣工廠裏機器的轟鳴,看到畫室裏畫布上色彩的跳躍,感受到教會學校裏琅琅的讀書聲。這種“小處著眼,大處著筆”的手法,讓我對“中國近代文明”有瞭更具體、更鮮活的認知。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由無數個細微的創新、無數次中西文化的碰撞、無數個勤勞的身影共同構建而成。這本書讓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文明,是紮根於生活,體現於創造,並最終惠及於人民的。
评分讀完《土山灣:中國近代文明的搖籃》之後,我腦海中浮現齣的不是冰冷的曆史事件堆砌,而是無數鮮活的畫麵。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的上海,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咖啡香和印刷油墨的氣息。我特彆能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流露齣的對那個時代匠人的敬意,那些在土山灣默默耕耘的藝術傢、工程師、傳教士,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一點點地改變著中國。我反復迴味書中對於一些具體事物的描寫,比如當時引進的印刷技術,它不僅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思想傳播的載體,打破瞭知識的壁壘,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外麵的世界。還有那些精美的版畫、油畫,它們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東西方文化融閤的生動見證。我總覺得,瞭解一個時代的文明,不能僅僅停留在宏大的敘事層麵,更要深入到生活細節,感受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他們的創造力,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讓我對“近代文明”有瞭更立體、更感性的認識。
评分翻開《土山灣:中國近代文明的搖籃》,我仿佛踏上瞭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書中的文字,如同一雙靈巧的手,將那個模糊而又重要的曆史片段一點點勾勒清晰。我尤其被書中對於“創新”與“傳承”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所吸引。在土山灣,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極具生命力的融閤,西方的新技術、新思想如同種子,在中國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但它們並沒有照搬照抄,而是與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進行瞭深刻的對話,最終孕育齣瞭具有中國特色的近代文明成果。這讓我對“現代化”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並非是簡單的“西化”,而是一種多元文化互鑒、吸收、創新、發展的過程。書中所展現的,正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跨文化交流範例,它提醒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要珍視和發揚自身的文化根基,從中汲取力量,開創新的未來。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絕瞭,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加上略帶復古的字體,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我一直對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特彆著迷,總覺得那裏隱藏著太多故事,太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拿到這本《土山灣:中國近代文明的搖籃》時,我抱持著極大的期待,希望能從這裏找到一些關於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思想和創造的綫索。想象中的土山灣,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新思潮的中心,是各種文化交融碰撞的地方。我特彆好奇,那些西方傳入的新技術、新藝術是如何在那裏生根發芽,又如何影響瞭中國本土的文化,最終孕育齣我們所說的“近代文明”。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的曆史感和人文關懷,仿佛在訴說著一個被低估瞭的、卻又至關重要的曆史角落。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那種“搖籃”般的溫暖和孕育力量,讓我們感受到,即使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依然有希望和進步在悄然發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