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稱得上是中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形象也最好的傳奇性人物。智、勇、忠、誠等美德集於一身,中外古今似乎再也找不到這樣令人激賞的政治人物。甚至連他的服飾及外型──羽扇綸巾,都成瞭獨一無二的「品牌包裝」瞭。尤其在經典名著《三國演義》刻意渲染下,他不但是未蔔先知的預言傢、奇謀巧智的策略傢、口若懸河的外交傢、高瞻遠矚的政治傢、神齣鬼沒的兵法傢,而且還是位能夠呼風喚雨,腳踏七星的方士道傢和超能力奇人。然而,現實中的諸葛亮,卻仍是以齣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收場。到底諸葛亮一生是輸?是贏?為什麼以他高超過人的智慧與努力,仍無力達其畢生願望?在小說傢神話背後,真正的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位人物?他的理想、智慧、謀略、風格,又有哪些值得我們仿效?
作者簡介
陳文德(1946-2010)
颱北市人,1946年生,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後赴日本愛育醫院、築波大學潛修幼教。曾任聯廣公司經理,颱視、中視製作人,社會大學教授,北京醫科大學感覺統閤教室指導人,高雄縣政府顧問,教改會委員,奇德兒幼教科技董事長,創辦八傢直營幼兒園,二百餘傢教學聯盟。閑暇之餘好讀史。勤於教學研發、寫作及講學,著作等身。他的人生觀是:想做便做,將一切事情「正常化」,以達「無為」的理想。2010年8月25日去世,享壽六十四歲。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導言:探究曆史的事實
【捲上臥龍齣山】
序幕:濁流.亂流.清流
第一篇孔明齣山
第一章亂世童年
官逼民反,農民起義∕動盪社會,流浪孤兒∕〔陳文德說評〕
第二章晴耕雨讀〈梁父吟〉
亂世英雄爭齣頭∕華北首席霸主:袁紹∕詩人軍事強人:曹操∕從理想邁嚮現實∕自古用兵者莫如曹操∕不為人知的年輕策略傢∕韆古翻案〈梁父吟〉∕臥龍、鳳雛、水鏡先生三人組∕務實本性:結交名士,不在名望∕〔陳文德說評〕
第三章三顧茅廬.隆中對策
池中潛龍:年輕時代的劉備∕上尉躍升上將∕身在曹營,心在漢室∕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投奔袁紹,兩強之間難為弱∕龍睏淺灘,髀肉之嘆∕三顧茅廬,隆中獻策∕小公司變大企業的精確規劃∕〔陳文德說評〕
第四章魚水之交
讓男人也敬愛的男人∕異姓金蘭,韆古佳話∕劉備的班底∕組織遊戶,擴充軍力∕襄陽城內暗潮洶湧∕〔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策略規劃和實務執行
第二篇聯吳製曹
第五章臨危授命
曹操大軍壓境,劉錶病情惡化∕劉備緊急撤軍,十萬難民相隨∕趙子龍單騎救主,張翼德怒聲退敵∕臨危授命,摺衝外交∕〔陳文德說評〕
第六章孫劉聯盟
三國戰神世傢:孫氏政權∕孫策:中國的亞曆山大大帝∕虎父無犬子,生子當如孫仲謀∕諸葛亮VS孫權∕對抗.投降.和談∕周瑜:超級戰爭策劃天纔∕孫劉聯軍,擺開迎戰陣綫∕赤壁戰場佈下天羅地網∕〔陳文德說評〕
第七章火攻破曹操
火攻奇襲,以寡敵眾∕萬事俱備,祇欠東風∕黃蓋火燒連環船∕諸葛亮混水摸魚爭實利∕五百裏戰略大撤退∕囊括荊州南半部∕〔陳文德說評〕
第八章荊州爭霸戰
錶麵君子,暗中較勁∕對抗.和談.美人計∕共同看上益州這塊肥肉∕周瑜病逝,魯肅接棒∕魯肅藉江陵,孫劉再度聯閤∕臥龍、鳳雛共進益州∕〔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從零開始的策略規劃
【捲中虎嘯風生】
第三篇天府之國
第九章進軍益州
蜀地的神話傳說時代∕中原文化介入蜀國∕沃野韆裏的李冰都江堰∕益州劉氏政權和漢中張魯軍團∕張鬆、法正陰謀讓益州∕劉璋引狼入室∕龐統規劃,黃忠齣擊∕假戲不真作,劉備背盟∕孫夫人迴娘傢,趙雲截江護幼主∕劉備背盟約,益州反目成仇∕〔陳文德說評〕
第十章諸葛亮入蜀
從幕僚到主帥∕粗中有細,張飛收服嚴顔∕城血戰,龐統罹難∕劉備發動政治攻勢,劉璋放棄抵抗∕放棄勝利者姿態,奠定統治者恩威∕寬容協調,建立共識∕內政初定,外患連連∕〔陳文德說評〕
第十一章平定漢中
關中和蜀中的緩衝區∕猛張飛巧計佔先機∕雙方傾巢而齣,漢中戰雲密布∕反敗為勝,法正計算夏侯淵∕張臨危授命∕曹操雖來,無能為也∕曹操感嘆,漢中如雞肋∕難跨荊益,王朝新成∕〔陳文德說評〕
第十二章諸葛亮治蜀
劉備自立漢中王∕提拔魏延,重用黃忠∕亂世重寬容,弛世用重典∕製定法令,嚴格執行∕行法和教化閤一∕用人唯質,不被資曆所限∕〔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建立大本營的策略規劃
第四篇白帝託孤
第十三章關羽失荊州
兵傢必爭之地:荊州∕魯肅的「藉荊州」戰略∕關羽留守荊州∕荊州戰略,各懷鬼胎∕單刀赴會,暫保和平∕鷹派對鷹派,孫劉關係吃緊∕北伐襄陽∕跨連荊豫,控扼南北:襄陽∕水淹樊城,曹仁誓死守城∕士彆三日,颳目相看:呂濛∕輕忽大勢,英雄飲恨∕失荊州,力士難挽狂瀾∕〔陳文德說評〕
第十四章劉備東徵
曹操遽逝,大局突變∕曹丕篡位,漢祚告終∕劉備稱帝,蜀漢建國∕張飛遇害,孫權求和∕臨危授命,儒將掛帥∕嚮魏稱臣,全力抗蜀∕以柔剋剛,不攻銳師∕〔陳文德說評〕
第十五章受託輔政
陸遜反擊,劉備潰敗∕大局為重,陸遜撤軍∕諸葛亮對戰敗責任之檢討∕推誠相見,君臣不互疑∕曹孫鬧翻,三分鼎立完成∕白帝託孤,君臣盛軌∕〔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危機中的策略規劃
第五篇政治良纔
第十六章外交:聯吳製曹
堅守原則,奠定外交政策∕重修盟好,穩定東戰綫關係∕張溫傲慢,秦宓相難∕和閤二國,唯有鄧芝∕費、陳震不辱使命∕〔陳文德說評〕
第十七章政治:務農和法治
務農殖榖,閉關息民∕養民:水利、鹽鐵、蜀錦∕富國安民,足食足兵∕以身作則,倡導節約∕教法閤一,嚴而不苛∕〔陳文德說評〕
第十八章用人:舉賢任能
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權術.性情.意氣∕集思廣益,循名責實∕遷善黜惡,退去貪懦∕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兵者凶器,不可不慎∕〔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重建製度的策略規劃
【捲下鞦風五丈原】
第六篇五月渡濾
第十九章南人叛變
曆史經驗的教訓∕諸葛亮南撫夷越的策略∕常房事件失策,引發全麵動亂∕攘外必先安內,諸葛亮決心南徵∕〔陳文德說評〕
第二十章攻心為上
不毛之地,疫癘之鄉∕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叛軍分裂,雍、高定相繼死難∕急中智,李恢建奇功∕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野史上的七擒七縱傳說∕〔陳文德說評〕
第廿一章七擒孟獲之謎
平蠻指掌圖∕小說中的南徵軍團是「明星隊」∕一擒一縱:錦屏山之役∕二擒二縱:濾水之役∕三擒三縱:孟優事件∕四擒四縱:西河之役∕五擒五縱:禿龍洞之役∕六擒六縱:火女王之役∕七擒七縱:盤蛇榖戰役∕七擒七縱的漏洞∕〔陳文德說評〕
第廿二章夷漢粗安的邊疆策略
即其渠帥而用之∕削弱大姓,扶助羸弱∕尊重地方習俗,慎選行政長官∕發展經濟,加強南中和蜀中的聯係∕重組社會結構,消除動亂根源∕〔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強化內部的策略規劃
第七篇北伐中原
第廿三章齣師錶
曹丕去世,孟達起義∕李嚴勸加九錫,諸葛亮斷然拒絕∕蜀、魏軍力之比較∕或為齣師錶,鬼神泣壯烈∕〔陳文德說評〕
第廿四章揮淚斬馬謖
東、西戰綫的規劃∕孟達驚慌失算,錯失大好機會∕長打和短打之分∕攻陷涼州,收服薑伯約∕張西徵,馬謖失街亭∕亂世重法治,揮淚斬馬謖∕〔陳文德說評〕
第廿五章暗渡陳倉
檢討錯誤,重新齣發∕東戰綫大戰,陸遜破曹休∕〈後齣師錶〉真僞之謎∕郝昭堅守,陳倉難攻∕〔陳文德說評〕
第廿六章木牛流馬
三度齣擊,近取固本∕趙雲去世及諸葛亮復丞相職∕孫權稱帝,蜀吳關係重新調整∕瓦解魏軍攻勢,奠定基礎國防∕木牛流馬,輔助運糧∕〔陳文德說評〕
〈篇後.實用觀點〉以弱擊強的策略規劃
第八篇鞠躬盡瘁
第廿七章宿敵對陣
傾巢而齣的第四次北伐∕曹真病危,司馬懿上陣∕司馬懿以靜製動的新戰術∕退兵策略,引誘速戰∕追退軍,張陣亡∕李平假傳聖旨∕〔陳文德說評〕
第廿八章鞦風五丈原
五度北伐,全力以赴∕進軍五丈原∕孫權虛晃一招∕諸葛激將,司馬忍辱∕殞巨星,漢丞相歸天∕死諸葛,嚇走生仲達∕〔陳文德說評〕
第廿九章諸葛亮的接班人
蔣琬∕費禕∕董允∕楊儀∕薑維∕王平∕馬忠∕鄧芝∕張嶷∕張翼
第三十章蜀漢的最後奮戰
後諸葛亮時期的三國態勢∕三國政權發生變化∕薑維北伐∕薑維再齣祁山∕鍾會全盤策劃,司馬昭攻擊蜀漢∕蜀漢亡於阿鬥∕蜀漢的最後奮戰
第卅一章諸葛亮一生總評
〈篇後.實用觀點〉接班和繼承人的策略規劃
附篇諸葛奇纔
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形象
諸葛亮「八陣圖」之謎
諸葛亮兵法及其作品
諸葛亮年譜
諸葛亮之一族
魏、司馬世係錶
吳、蜀漢世係錶
〈序幕〉
濁流.亂流.清流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齣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建安七子)〈七哀詩〉
諸葛亮齣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一八一年),三年後,靈帝改年號為中平元年。但也就在這一年,發生瞭動搖東漢國本的黃巾黨人事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賣草履的劉備,在涿郡結識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後,展開瞭動人心絃的創業偉績。
崩潰中的王朝
東漢光武帝代王莽為帝,到漢獻帝讓位於曹丕的一百五十年間,史稱後漢王朝。其間計有十四位皇帝,平均每代在位纔十年多一點而已,稱得上是短命皇帝的王朝。
由於皇帝死得早,年幼的太子即位,皇後升格為年輕太後,對政治的影響力增大,太後的父親、兄弟,個個趁機躍升大官、不可一世,這便是所謂的外戚乾政。東漢的外戚,大多來自於南陽一帶的世傢豪族,代代相傳,力量愈結愈大,使外戚成瞭朝廷中的首號特權代錶。
東漢第三任皇帝,也稱一代名君的章帝,年紀輕輕便去世瞭,其子和帝即位,竇太後掌權,其兄大將軍竇憲掌握軍政大權,竇氏一族個個位居要津。緊接著是十三歲登基的安帝,鄧太後之兄鄧騭,幾乎獨霸瞭朝廷的決策權。安帝去世後,太後閻氏之兄閻顯也立刻成瞭地下皇帝。但最凶悍的則是有「跋扈將軍」之稱的梁冀,他是順帝皇後梁氏的哥哥,順帝去世後,由他掌握朝政,長達二十年。
梁冀容貌奇醜,好色又霸道,卻相當的機警而聰明,其妻孫壽則美艷而貪婪,梁氏傢族橫行朝廷,官員個個迴避。首先梁冀先擁立兩歲的娃娃沖帝繼位,沖帝不久又不知原因的死瞭,便由八歲的堂兄質帝繼統大政。
史書記載「質帝少而聰慧」,早熟的纔氣,使他對梁冀的專擅及凶暴大為不滿,「跋扈將軍」便是他的批評。梁冀也乾脆一不作二不休,居然派人毒殺瞭質帝,擁立十五歲的外藩皇族桓帝繼位,梁冀仍掌握朝廷決策大權。
桓帝期間,梁氏一族不但佔據瞭朝廷所有的高官和肥缺,梁冀本人也變得更加橫行而凶暴。不論朝野,祇要有敢批評梁氏作風的,必遭到抄傢滅族。所有想在朝廷當官的,必須先賄賂梁傢,建立師生關係。各地區官員要朝貢天子的禮物,也必須先經梁冀之手,儼然成瞭「太上皇帝」。梁氏美艷的妻子孫壽,衣飾起居全模仿長公主的儀態,一副公然僭越的氣勢。
梁冀一門,封列侯者七人,為皇後的三人,貴人者六人,大將軍有兩人。使外戚在朝廷上的權勢也提升到瞭最高峰。
在外戚乾政的聲浪中,唯一可以和他們分庭抗禮的便是宦官。幼小的皇帝剛即位,一切以母後至上,外戚便趁機掌握大權。但等到皇帝漸漸長大後,這些掌政的外公和舅父,便和皇帝産生瞭直接的矛盾。而奪權靠一個人是不夠力的,外戚們又有一大群班底,皇帝自然必須努力結閤宮內力量,這些圍繞在成長中皇帝身邊,幫助他進行奪權計劃的,經常是所謂的宦官。
宦官原是在宮廷內部服侍皇帝和後妃的男子,由於後宮是除瞭皇帝之外,不可以有男人的世界,所以這些宦官必須被割除男性生殖器,成為一個中性的人,俗稱「去勢」。
一般言之,肯去勢當宦官的,大多是窮苦人傢的孩子,但既然能入宮,想必也是眉清目秀,麵貌姣好者。他們的外錶大多會讓皇帝喜愛,而願意親近。加上他們齣身低微,對皇權毫無威脅,因此較易取得皇帝的信任。
由於皇帝的日常詔令以及文書均由宦官經手,使宦官有機會介入政治實務。他們大多同情年輕皇帝,對擅權凶暴的外戚痛心疾首。這樣的立場,使他們很自然地結閤瞭被外戚排斥的下級官僚,在朝廷裏漸漸成瞭下階層士族集團的代錶,共同擁護年輕皇帝,和外戚展開奪權的鬥爭。
外戚宦官輪番奪權屠殺
第一個鬥爭發生在和帝永元四年,聲勢顯赫而且在徵伐匈奴上建立大功勞的外戚──大將軍竇憲的身上。和帝結閤宦官鄭眾,以禁衛軍團發動宮廷政變,包圍大將軍府,竇憲被迫自殺,竇氏一族全遭罷黜。鄭眾則升任大長鞦的高官,打開宦官直接參與朝議的例案。《後漢書》記載:「中官(宦官)獲得重用,由鄭眾開始。」
第二次發生在安帝期間,利用鄧太後去世的機會,安帝的乳母王聖,聯閤宦官李閏、江京發動武裝政變,消滅大將軍鄧騭一族。四年後,安帝去世,皇後閻氏結閤其兄閻顯,擁立北鄉侯為皇帝,並大肆捕殺乾涉的宦官,這也是外戚感到宦官龐大力量的威脅,嚴厲展開反擊的開始。
數個月以後,北鄉侯去世,以孫程為首的宦官集團,配閤下級官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順帝,並以禁衛師團發動攻擊,殺害瞭閻顯及其傢族,十九位發動政變成功的宦官領袖,都受封瞭爵位。
順帝陽嘉四年(西元一三五年),正式規定宦官的爵位可以由其養子世襲,並繼承其財産。三國初期的首席霸主曹操,其父親曹嵩便是依此規定成為溫和派宦官曹騰的養子。
外戚和宦官的輪番奪權,使流血政變、鬥爭、屠殺事件不斷,但這兩股力量卻是愈受打擊,成長愈快。特彆是宦官派封官進爵、主持朝政後,便和他們早期的爭權夥伴──士大夫及下階層官員逐漸形成瞭敵對的局麵。
順帝在位期間,宦官的力量明顯地高漲。直到漢安三年,在位十九年的順帝去世,兩歲大的沖帝,在梁太後及其兄梁冀擁立下即位,大肆罷黜主政派宦官,使外戚代錶的豪族勢力再度掌握朝廷大政。隔年,沖帝去世,由八歲的質帝以外藩身分入主皇位,質帝較早熟,年紀雖輕,卻關心朝政,有心再奪權的宦官立刻群集其身旁,打算伺機而動。
雙方的緊張關係急速惡化,梁冀乾脆先下手為強,毒殺瞭質帝,再度擁立十五歲的外藩皇族桓帝即位。不過這次在溫和派宦官領袖曹騰的協調下,沒有發生流血鬥爭,梁冀反而接受曹騰建議,擁立桓帝。
此後二十年間,梁冀幾乎獨霸朝政,沒有人敢和他對抗。延熹二年七月,梁太後去世,桓帝立刻和宦官單超等密謀,發動武裝政變,梁冀被迫自殺,梁氏一族也難逃誅殺及流放的命運。從此以後,宦官的力量逐漸壓過外戚,獨霸朝政長達三十年之久(西元一五九到一八九年)。
永康元年,桓帝去世,十二歲的靈帝即位,竇太後之兄竇武,結閤太傅陳蕃,密謀剷除宦官,事機敗露反而雙雙遇害,更爆發瞭知識分子的慘重悲劇──「第二次黨錮之禍」。靈帝在位期間,宦官的權勢也達到瞭最高峰,倒反過來成為瞭關心國事知識分子的首號大敵人。
中平六年(西元一八九年),靈帝去世,十四歲的少帝繼位。何太後掌政,何太後之兄大將軍何進,密謀連結西涼董卓軍團誅殺宦官,但陰謀洩露,何進被誘入內宮殺害,司隸校尉袁紹,趁機率領京城警備部隊,攻入禁宮,殺盡宦官,史稱「中平內宮事變」。曆經數十年的外戚和宦官爭權,到此兩敗俱傷,引發瞭軍閥割據的亂局,大漢王朝也因而滅亡。
知識分子的悲劇:黨錮之禁
在外戚和宦官的輪番奪權下,到瞭東漢晚年,身為社會中堅的知識分子,也捲入瞭政爭,使情況更為復雜。
東漢的士大夫階層,原本是以鄉論(地方人士對其學問及人格的評判)為基礎,再由各地方長官嚮朝廷推舉。推舉的名目計有「孝廉」、「賢良」、「方正」、「茂纔」等,東漢王朝的創始者漢光武帝重視士人氣節,因此他一手規劃的製度以儒傢學說為基礎,「德行」是仕官的首要條件。
由於外戚和宦官的奪權日益激烈,為瞭拉攏人馬,他們分彆霸佔瞭推舉的管道,用以安插自己的「人馬」,使知識分子原本便不寬的仕途更為狹窄,因此造成士族階層對外戚及宦官的普遍敵視。
推舉製度也使士大夫階層養成好作政治議論和人物批評的風氣。那些不屈服於外戚及宦官的知識分子,便將他們對時局及朝政的批評稱為「清議」。而將那些同流於外戚或宦官,以追求權、利的跟隨者,稱為「濁流」。與此相對,堅守儒學理念的知識分子,便自稱為「清流」。時潮所趨,洛陽太學生和各地私塾的學生,有兩韆多人湧入京城,以郭泰及賈彪為領導者,嚴厲批評橫行霸道的宦官政權,儼然是兩韆年前古代版的「天安門事件」。
朝廷中,反宦官派係的高官李膺、陳蕃、王暢均成瞭清流派所擁護的領袖,太學生間流傳著「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權陳仲舉(陳番),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的贊言。
「天下模楷」的李膺,當時齣任司隸校尉(京城警備司令),在齣任地方長官時,公正嚴明,聲望極高。凡獲得李膺知遇者,必可在「清流」裏擁有極高的地位,也開始會有很多弟子蝟集地跟從他,因此,當時的人都稱之為「登龍門」。陳蕃高居太尉(全國軍事首長)之職,王暢曾任司空(全國最高監察官),他們都是朝廷內,和宦官政權相抗衡的最主要力量。
桓帝晚年,中常侍(在內宮侍奉皇帝的宦官特遣組)的組長張讓,有位弟弟叫做張朔,在擔任京城司隸直轄區的某縣縣長時,倚仗其兄勢力,為非作歹,貪欲無道。據說還為瞭想看孕婦肚子中的胎兒,居然下令將孕婦剖腹。李膺以職責所在,下令逮捕張朔,張朔逃往張讓的彆邸藏匿。由於李膺搜捕很急,張讓將張朔藏於夾闆中的暗室。但李膺在獲得確實情報後,仍親率軍隊侵入張讓彆邸,拆除牆闆,將張朔逮捕,並依法處以死罪。
張讓立刻嚮桓帝請求特赦,桓帝也親自召見李膺錶示嚴重關切。但即使麵對桓帝的強大壓力,李膺仍拒絕赦免張朔,並處之斧鉞的極刑。
張讓對這件事情自然非常生氣,而桓帝本人也覺得很沒有麵子。但會集於京城的太學生,卻大為高興,認為是「清流派」空前大勝利,因此到處宣揚,廣為慶祝,使彼此間的緊張關係更為惡化。
果然在桓帝延熹九年(西元一六六年),張讓派的宦官教成等上書皇帝,指責李膺等煽動太學生,結黨營私,誹謗朝廷,破壞風俗。桓帝下令將李膺治罪,行書到三公府時,太尉陳蕃強力反對,甚至退迴皇帝的聖旨,但桓帝仍不顧國傢體製,直接下令禁衛軍逮捕李膺及兩百多位清流派黨人,史稱「第一次黨錮之禍」。這次被抓的清流派黨人,大多被判終身監禁。但半年以後,大多祇被撤免官職便獲得釋放,顯示清流派仍擁有讓朝廷顧忌的實力。不過,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青年的太學生領袖們,在逮捕的行動中,不但沒有人逃脫,更有不少人還自動承認是黨人,並且很高興地陪同李膺被判刑。李膺的聲望,也因這事件更為高漲。
最有名的學生領袖郭泰,字林宗,太原郡界休縣人。幼年時傢貧,但仍設法跟隨儒學名師成屈伯彥苦學三年,精通古典經學,並學得一口能言善辯的口纔。當郭泰第一次前往拜訪司隸校尉李膺時,李膺對郭泰的人品非常賞識,使郭泰很快成為清流派太學生的領導人物。張朔事件發生時,郭泰大為興奮,更以李膺的知己自居,到處為李膺宣揚這件事情。
司徒黃瓊曾鼓勵郭泰齣仕,但為郭泰婉拒,他更公開錶示:「我夜觀天象,日察人事,天將崩廢,不值得再為它支撐。」
這句話立刻成為清流派的名言,郭泰在陳、梁地區旅行時所戴的頭巾,也很快成為流行式樣,知識分子個個爭相模仿,並稱之為「林宗頭巾」,使郭泰的個人聲望到達瞭最高峰。
李膺的強硬態度,也使「清流」聲勢大增,當時被認為天下名士的,共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等團體,李膺被尊稱為「八俊」之首,郭泰則排名在「八顧」之中。
悲劇過後,知識分子的新意識形態
第一次「黨錮之禍」後一年,桓帝去世,由十二歲的外藩貴族劉宏繼任,是為靈帝。翌年,改元建寜。靈帝年紀太小,宦官派趁此機會,更加橫行霸道。清流派知識分子,和宦官間的鬥爭急速惡化,終於引發瞭更嚴重的事端。
清流派名士,列為「八及」之一的張儉,當時為山陽郡的東郡巡察官。郡內有中常侍組員大宦官侯覽的傢邸,其傢人經常倚勢欺侮當地居民,或給予嚴重虐待。張儉搜集侯覽傢人的犯罪事實後,立刻上書靈帝加以檢舉。奏摺被宦官派官員截獲,送給瞭侯覽,侯覽因此極端痛恨張儉,並與中常侍的掌權宦官們謀議,要對「清流派」黨人展開嚴厲反擊。
桓帝晚年,廢前皇後鄧氏,並在陳蕃的推薦下,由齣身名門的竇貴妃齣任皇後。因此,靈帝即位後,竇太後之兄大將軍竇武和清流派的陳蕃交情頗深,這也是近百年清流派和外戚豪族間,首次相結閤。第一次黨錮之禍時,陳蕃全力維護黨人,竇武便和陳蕃站在同一陣綫,與宦官相抗衡,並在事後極力說服桓帝,讓李膺等齣獄復職,以保留清流派人士對朝政的影響力。這也是外戚在長期奪權落入下風後,反而與知識分子結閤,以共同對抗宦官的開始。
利用桓帝去世後的政治權力中空期,竇武及陳蕃結閤清流派黨人,密謀發動武裝政變,以清除宦官。陳蕃主張利用太後年度的宮廷巡視宦官全體集閤時發動軍變,以逼迫宦官交齣大權。不幸這個計劃,被年幼的皇帝無意中洩露給身任大長鞦的宦官頭子曹節,宦官便先下手為強,以禁衛軍團發動突擊,解除陳蕃及竇武的軍權,並加以逮捕,不久便殺害之,緊接著發生瞭「第二次黨錮之禍」。
利用陳蕃及竇武事件,侯覽和曹節也趁機誣告張儉等參與政變活動,靈帝下令,全麵逮捕清流派黨人,並以叛逆罪治之。
張儉被捕時,李膺正在旅遊中,傢鄉方麵有人緊急密告,勸他立刻逃亡。但李膺認為自己都已六十多歲,國傢有難,怎能迴避,何況「生死有命,不願苛免」。乃主動投案,並在嚴刑拷問中,不屈而死。
這次黨錮之禍,牽連被殺的清流派名士高達百餘人,天下知名的儒學傢,雖未參與此事件,但被誣陷殉難者也有五六百人,朝野為之震撼,宦官惡名高漲,成為全國有心人士痛恨的對象。
「八顧」之一的範滂,在知道朝廷大捕黨人後,自動嚮知縣投案,但知縣郭揖一嚮尊重範滂,有意掩護其逃脫。
範滂慷慨地錶示:「我死瞭,一切禍難纔會告一段落,我逃瞭必連纍大傢,並且老母親也得流離失所啊!」
雖然郭揖仍有意救他,但範滂的老母親也齣麵反對,她說:「李膺和杜密都知道苟免,我兒子怎能單獨逃脫呢?這不是活得比一條蟲更沒有價值嗎?」
聞者都不禁淚下,範滂臨難時,年僅三十三歲。
第二次黨錮之禍後,殘存的清流派黨人,逃入深山野林中,他們不再對時局作尖刻批評,而以孤高求取保身之道,修養身性以韜光養晦,使東漢末年齣現不少所謂的逸民。並深得民間的尊崇及敬愛。
《後漢書.袁閎傳》中記載,袁閎是有名的清流派黨人,黨錮之禍後隱居鄉間,受到鄉裏人士暗中保護長達十八年,黃巾黨人作亂時,為錶示對袁閎的尊重,他隱居的鄉村未曾遭到侵擾。
《後漢書.逸民傳》中,也記載有龐德公這位隱士,居住於荊州襄陽附近的峴山。據說荊州刺史劉錶曾多次敦請他齣仕,都為龐德公婉拒。龐德公也是諸葛亮非常敬仰的一位前輩。諸葛亮日後的忘年之交司馬徽(水鏡先生),便是龐德公的交往死黨。司馬徽擅於觀察人品及纔氣,故有「水鏡先生」之雅號。據現有史料顯示,諸葛亮確曾隨從龐德公及司馬徽作學問,其思考及行為也深受其影響。以諸葛亮的年紀,雖未身臨「濁流」、「清流」激烈鬥爭的年代,但他擁有清流派知識分子流傳下來的精神和節操,應是不用懷疑的。年輕的諸葛亮好作〈梁父吟〉,也顯示他雖未仕官,對時局及政治情勢仍抱持高度關心及使命感。
這也可以解釋諸葛亮一生堅持「恢復漢室」的誌願,〈後齣師錶〉便以「漢賊不兩立」做為開頭。雖然已有很多證據顯示,〈後齣師錶〉可能並非諸葛亮作品,而是其姪兒東吳大將軍諸葛恪假其叔父之名僞作,但相信這種意識形態也是來自對諸葛亮平常的言行態度,有感而發的。
其實東漢王室的閤法性在曆經「黃巾黨人」民變及日後的「董卓之亂」,早已瀕臨破産瞭。但曾在鬥爭中遭到嚴重「悲劇」洗禮的知識分子,反而把他們「清流派」的理念,固執的堅守下來。並拚盡一生的努力想去實現這過氣的意識形態。諸葛亮雖是務實的策略經營傢,卻仍不顧本身實力數度進行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最後甚至導緻「齣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個人悲劇,便是深受東漢末年,清流派黨人政治思潮的影響。
第二次「黨錮之禍」後,年幼的靈帝,受到主流派宦官的操縱,使東漢的朝政敗壞到瞭極點。
腦筋並不很清楚的東漢靈帝,非常喜歡華麗的東西,光和元年,他下令在離宮的西園建造豪華宮室。由於預算不夠,靈帝竟然聽從宦官設計,公開齣賣官爵,四百石的官位四百萬元,兩韆石以上的高官則高達兩韆萬元。這個行動的確搜括到不少金錢,靈帝便整天在離宮內,飼養名貴犬類,封以高官,共同嬉戲,朝廷官員也爭相仿效,狗的身價一時之間比人高齣數倍以上。這樣的政治情勢自然非引發嚴重的大亂不可瞭。
諸葛亮誕生於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就在齣生的第四年,震撼半個中國的黃巾黨人民變爆發瞭。靈帝雖然立刻赦免清流派黨人,號召全國有誌之士共同平亂,但時局的惡化已經到瞭不可挽迴的地步。
這本書對軍事謀略的描寫,簡直可以用“齣神入化”來形容!《諸葛亮大傳》在敘述諸葛亮軍事生涯時,並非簡單地列齣戰役名稱和結果,而是將每一次的戰役,都變成瞭一場精彩絕倫的博弈。作者對戰術細節的還原,以及對雙方指揮官思維的推演,都做得極為齣色。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戰役背後的邏輯,諸葛亮是如何通過對地形、天氣、敵方心理的精準把握,製定齣滴水不漏的計劃。書中對於“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等經典戰役的解讀,讓我豁然開朗,原來那些我們熟知的計策,背後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智慧和膽識。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諸葛亮軍事生涯中的一些失誤和挫摺,而是將其 as 寶貴的經驗,用來展現諸葛亮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這種真實性,讓人物更加立體,也讓我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讀到這些章節,我感覺自己就像置身於古代的軍帳之中,與諸葛亮一同運籌帷幄,感受著硝煙彌漫中的智與勇的較量。這本書不愧是曆史愛好者和軍事迷的必讀之作,它讓我對古代戰爭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评分讀《諸葛亮大傳》,最讓我震撼的,莫過於作者對諸葛亮心路曆程的細膩刻畫。這本書並沒有將他塑造成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而是深入挖掘瞭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麵對國傢存亡、個人抱負時的內心掙紮與抉擇。書中對於他齣山前“躬耕南陽”的描寫,不僅僅是簡單的隱居生活,而是對其人生哲學、政治理念形成的深刻洞察。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考證,為我們呈現瞭一個並非“天生聖人”的諸葛亮,他有過迷茫,有過彷徨,但他始終堅守著心中的信念。當他毅然踏齣草廬,投身亂世,那種從容不迫中透齣的決斷力,以及他身上所背負的沉甸甸的責任感,都被作者用極具感染力的筆觸一一展現。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劉備三顧茅廬的描寫,那不僅僅是兩個曆史人物的簡單互動,而是兩個靈魂的碰撞,一次信念的傳遞。諸葛亮在那個時刻,是如何權衡利弊,又是如何被劉備的誠意和理想所打動的,書中對此的解讀,遠比我以往看過的任何版本都要深刻和動人。他不僅僅是那個運籌帷幄的軍師,更是那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智者,他的每一次決策,背後都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思考和犧牲,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多次為之動容。
评分這本《諸葛亮大傳》絕對是我近期讀到最令人驚艷的一部曆史傳記瞭!雖然名字裏就包含瞭“諸葛亮”,但我一開始並沒有預想它僅僅是簡單羅列生平事跡的流水賬。然而,這本書從第一頁開始就牢牢抓住瞭我的眼球,它並沒有直接進入諸葛亮本人,而是花瞭大筆墨去描繪那個風雲激蕩的三國時代,那種百傢爭鳴、英雄輩齣的氛圍被刻畫得淋灕盡緻。作者仿佛是一位考古學傢,一層層剝開瞭曆史的麵紗,讓我們看到瞭一個比任何影視作品都要真實、都要復雜的三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個時代政治格局、社會思潮的深入剖析,它讓我明白瞭諸葛亮齣山並非偶然,而是那個時代呼喚英雄的必然。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敘事流暢,將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梳理得清晰明瞭,即使是對三國曆史不太熟悉的人,也能很快沉浸其中,理解其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政治鬥爭。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局限於宏大敘事,還穿插瞭大量生動的人物側寫,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們的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共同構成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讀到這裏,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韆年,置身於那個刀光劍影、謀略縱橫的年代,對那個時代的理解又上升瞭一個新的維度,而這一切,都為後續諸葛亮的齣場做瞭最完美的鋪墊。
评分這本《諸葛亮大傳》最讓我迴味無窮的,莫過於其對諸葛亮精神層麵的探索。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他功績的簡單贊揚,而是深入挖掘瞭他作為一個人,其思想的深度、人格的魅力,以及他所代錶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書中對諸葛亮“淡泊名利”、“忠君愛國”等品質的刻畫,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通過大量史實和細節,展現瞭他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尤為喜歡書中關於他晚年“齣師錶”的解讀,那不僅僅是一篇奏章,更是他一生忠誠與擔當的寫照。他明知北伐成功的幾率渺茫,卻依然堅持北伐,這背後有著怎樣的考量?是對漢室的忠誠,還是對自身政治理想的堅守?書中對此的探討,讓我對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作者還提到瞭諸葛亮在教育、文化方麵的貢獻,他所倡導的“尊賢尚功”,以及他本人在治學上的嚴謹,都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一位曆史名人,更仿佛與一位偉大的靈魂進行瞭對話,他的智慧、他的操守、他的精神,都深深地觸動瞭我,讓我對“人生”和“責任”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諸葛亮大傳》在對諸葛亮治國理政的描繪上,更是展現瞭其非凡的遠見卓識和卓越纔能。這本書並沒有將重心僅僅放在他的軍事纔能上,而是深入探討瞭他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各個方麵的貢獻。作者以嚴謹的態度,梳理瞭諸葛亮在蜀漢政權建立和鞏固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他如何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穩定朝局,發展生産,製定律法,提拔賢能。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蜀科”的解讀,這套嚴謹而公正的法律,為蜀漢的穩定和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同時,書中也提到瞭諸葛亮在農業、手工業方麵的積極推動,例如對都江堰的維護和發展,以及對絲織業的扶持,這些都體現瞭他務實而富有遠見的治國理念。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還探討瞭諸葛亮與當時的士族階層之間的微妙關係,他如何在維護蜀漢政權穩定的同時,又盡量避免權力過於集中,這種政治智慧,在那個時代是極為難得的。讀到這些內容,我不僅看到瞭一個傑齣的政治傢,更看到瞭一個將國傢和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的清廉官員。他對蜀漢政權的貢獻,絕不僅僅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政策和改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