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論壇演講錄

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論壇演講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辛亥革命
  • 近代史
  • 曆史
  • 演講錄
  • 政治
  • 革命
  • 中國近現代史
  • 曆史研究
  • 民國史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內容為哈佛辛亥百年論壇演講錄,論壇由哈佛大學中國學社舉辦,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協辦。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應邀為本書作序,書前收錄瞭辛亥革命研究元老、華中師範大學近代史研究所名譽所長章開沅先生為此次論壇的題詞以及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榮修教授餘英時先生的賀信。

名譽主編簡介

柯偉林

  哈佛大學中國基金會主席,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德國與中華民國》等。

編者簡介

周言

  《知識人》主編,著有《中外矛盾與國內政爭——王國維傳(1898-1927)》、《革命時代的知識人》等。著譯散見於《讀書》、《書城》、《書屋》、《鳳凰週刊》等。

方曌

  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正在史丹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中。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章開沅先生題詞
餘英時先生賀信

序言  裴宜理

論文選
章開沅    辛亥百年遐思
張朋園    立憲派的階級背景
餘英時    迴首辛亥革命
羅誌田    五韆年的大變:杜亞泉看辛亥革命
黃剋武    辛亥革命何以成功?:迴顧與反思 
王奇生    亡國、亡省、亡人:1915-1925年中國民族主義運動的演進 

演講稿選
柯偉林    辛亥革命與中國的共和世紀
袁偉時    辛亥革命研究的意識形態陷阱
馮天瑜    辛亥革命百年迴首
楊天石    誰領導瞭辛亥革命
楊奎鬆    中國革命的國際背景
陳永發    譚延闓與辛亥革命

後記

圖書序言

不確定的遺産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後,人們不禁會問,其留下的恆久遺産是什麼。然而這個問題卻頗費躊躇。辛亥革命通常被我們視為一次政治革命,而不是社會革命。盡管辛亥革命給中國的政治體係帶來瞭根本性的變革——消滅瞭封建帝製並建立瞭一個共和政府——它卻沒能給社會關係帶來同樣的變革。與1789年法國大革命,1917年俄國革命以及1949年中國革命這些「大革命」們不同的是,辛亥革命對階級結構以及産權製度的影響微乎其微。

  此外,如果以後見之明來看上一世紀,辛亥革命的政治影響也相當有限。辛亥革命之後齣現的新共和政權被證明是既軟弱又短暫,很快落入軍閥混戰,隨後又先後被民族主義者和共産主義者創建的列寜主義黨派所取代。還處在搖籃期的民主的希望便被今天這個眾所周知的世界上最強大的專製國傢的演變所吞噬。

  難道這就是曆史的結局嗎?在政治學傢史謙德(David Strand)的新書《一個未完成的共和國》中,他提齣中國的辛亥革命並不是失敗,隻是尚未完成。 根據史謙德所言,辛亥革命給中國留下瞭曠日持久的共和主義政治文化,它以鼓舞人心的演講,喧鬧的集會以及粗獷的示威為特點,使人民在政治上能以平等的地位與領導者對話。

  史謙德指齣,這種政治文化所留下的持久影響可以從194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每十年就重復爆發一次的公眾爭論中得到驗證。盡管史謙德承認民族主義者和共産主義者各自黨派和政權的先後建立開啓瞭中國專製政權的命運,但他也指齣共和力量大有希望使中國民主化,而這隻是時間的問題,就像發生在其他曾經的列寜主義政權的那樣,從颱灣到東歐再到前蘇聯。

  2012年颱灣地區的總統選舉見證瞭颱灣自辛亥革命以來時斷時續進行著的民主政治曆程的成熟,它強有力地證明瞭中國政治文化與民主之見並非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但颱灣地區富有啓示性的經驗並非預示著共和國也會有相同的發展。誠然,中國(和颱灣地區一樣)一直將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尊稱為現代中華民族之父。同時中國也時不時地以民主的名義發起一係列的政治改革——從毛澤東時期的“新民主主義”到後毛澤東時代的村莊,小區以及人大選舉。

  更進一步,由當代各類積極行動者發起的所謂“權益保護運動”,涉及空氣質量、食品安全、廉價住房和其他涉及普通民眾關心的問題,錶明瞭普通市民還沒有喪失嚮政治領導人訴說真相的欲望。然而從一些方麵來看,相比短暫的共和政權過渡期以及其後來在颱灣的發展,中國大陸目前的政治現象更能讓人想起辛亥革命本該推翻的長期存在的帝國政權。

  史謙德描繪的辛亥革命,具有好爭辯的政治文化,持槍的女權主義者強行進入參議院所在地,用扇子直接扇瞭民族主義者領袖宋教仁的耳光。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天的示威者——就和帝製中國時期的一樣——他們僅僅是責備基層官員破壞瞭高層的指令。盡管當代中國的示威活動響亮而激烈,它們卻很少直接挑戰中央政府的領導及其政策。示威者顯示齣瞭我在其他書中描述的 “規則意識”( rules consciousness),這樣他們實際上是通過接受中央政府的說法並錶現齣對領導者的尊敬來確定政府的正統性。 現代的示威者忠誠地呼籲政府的政策法規,甚至不惜對中央政權俯首稱臣(如1989年人民大會堂的學生請願以及此後幾十年下崗工人不停在政府辦公室前的所作所為),當代抗議者的行為進一步強化而不是削弱中央政府的統治權。

  史謙德認為“暢所欲言、正直與有警惕心的公眾的遺産”是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果, 這種傳統發展到一定程度會鞏固而不會抵製中央政府的權威,這點可能可以通過審視早至帝製政權時期的更為古老的政治文化中得以體會。 但是無論我們將當代人民的積極主義追溯到何時,顯而易見的是,在中國,國傢和社會的關係是不斷變化且無法預測的。在某種特殊的環境之下(如蔣經國統治之下的颱灣),廣泛存在於社會的不穩定性有益於民主轉型,但在其他環境之下(如今天的中國大陸)氾濫的示威可能反而會導緻更加強大的專製統治。

  盡管現在評估辛亥革命的遺産顯然還為時過早,毫無疑問的是它開啓瞭一個動盪的世紀,這個世紀充滿著對足以取代曆史悠久的帝製的現代政治體係的不斷渴求。辛亥革命的一個影響是確定瞭帝王製不再是一種適閤中國的國體形式。另一個影響就是鼓勵更多的公眾有意識的去瞭解和參與政治討論。

  但是仍然懸而未決的,是國傢與社會之間就哪種政體從長遠看來更適閤中國的共識問題。中國共産黨一直積極努力地去避免20多年前降臨在大多數其他共産主義國傢身上的厄運。從過去的革命中汲取部分經驗,創新性地將強製性手段和應對性手法相結閤,展現齣瞭不同尋常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今天,這些努力獲得瞭意想不到的成功,但是深處的不穩定性睏擾著深思熟慮的中國政府官員,也同樣睏擾著普通民眾——隻要預測一下他們現行政治體係的未來就可以知道,辛亥革命實際上遠未完成。

裴宜理
周言 邱婕譯

圖書試讀

辛亥百年遐思

章開沅

也許是職業使然,我歡喜反思。曆史學傢不僅僅是曆史的紀錄者、傳承者、守望者,還應是闡釋者與思索者。反思並非懷舊,更不是迷戀往昔;應該通過不斷反思,把過去、現在、未來聯結起來。司馬遷早就參透其中奧秘,他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沒有「究」,沒有「通」,就難以成一傢之言。

對於辛亥百年的反思,有兩層含意:一是反思辛亥革命百年以來的曆史,一是反思百年以來的辛亥革命研究。

早在1990年,我在海外即已開始這種反思。為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撰寫的《辛亥革命與「隻爭朝夕」》著重從社會心態轉變的角度,探討辛亥前後逐步形成的曆史緊迫感,以及其後衍化而為急於求成的民族潛在心理,如何影響近百年中國曆史進程。10年以後,為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又撰寫《珍惜辛亥革命的曆史遺産——以世紀意識為例》,對20世紀以來兩次「世紀熱」或「世紀迷思」進行對比。發現當今中國世紀話語已經逐步形成意識形態,時間量度轉化成為價值標準,乃至衍生過高的幸福預期。我頗為感慨:「這種淺薄的狂熱及其影響之深遠,又是百年前那一代在中國宣揚世界意識者所難以想像的。今昔相比,我總覺得缺少幾分當年的真誠,更缺少當年那麼深沉的憂患意識與強烈的自我鞭策。」可惜我的「盛世危言」被淹沒於新韆禧年的舉國狂歡。

去年歲尾,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熱潮提前湧現,日本率先在神戶、東京兩地舉辦「寄語辛亥革命百年」等係列活動。今年年頭,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大學又先後舉辦紀念性學術論壇。為瞭應對海內外各界人士的詢問,我匆忙撰寫瞭《百年銳於韆載——辛亥革命百年反思》一文,大體上勾勒齣自己對於曆史本身及其研究兩重盤點的思緒。由於時間倉卒,又是發言稿,未能有所展開。現藉哈佛大學辛亥革命紀念會的機會,僅就以下幾個問題略加陳述。

用戶評價

评分

《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論壇演講錄》這本書,讓我對辛亥革命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我之前對辛亥革命的認知,可能更多停留在教科書上的簡單敘述,認為它就是一場推翻帝製的政治變革。但這本書,通過論壇演講的形式,呈現瞭多位專傢學者對這一曆史事件的深入解讀,其廣度和深度都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書中不僅探討瞭革命爆發的必然性,還細緻分析瞭革命過程中的各種復雜因素,例如不同派彆的政治主張,以及革命力量內部的博弈。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的一些演講觸及瞭辛亥革命與現代中國國傢建設的聯係,探討瞭革命精神在當下依然具有的現實意義。例如,有些學者將革命時期對民族獨立和國傢主權的追求,與當今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進行對比,引發瞭我對國傢發展道路的深刻思考。還有學者從社會史的角度,關注瞭革命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以及不同階層對革命的接受程度,這讓我看到瞭曆史背後更豐富的人物群像。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一次思維的啓迪,它鼓勵讀者跳齣單一的敘事框架,從更宏觀、更微觀、更長遠的角度去審視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评分

讀完《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論壇演講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的解讀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瞭辛亥革命更加多元、更加深入的圖景。我之前總覺得辛亥革命似乎就那樣結束瞭,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未完成”並非意味著失敗,而是象徵著一種持續的探索和演進。書中的演講者們,有的著重於革命的國際背景,探討瞭當時全球的政治思潮和列強的乾預如何影響瞭中國的革命進程;有的則深入到革命後的社會結構變化,分析瞭新的政權如何試圖解決舊有的社會問題,以及在解決過程中齣現的新的睏難。令我特彆受啓發的是,書中一些演講者將辛亥革命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曆史坐標係中,探討瞭它在中國走嚮現代化的道路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它對後來的中國政治思想和文化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跨越時空的分析,讓我對辛亥革命有瞭更具前瞻性的理解。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每一個曆史事件都值得被反復審視,每一次解讀都可能帶來新的發現。

评分

這本《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論壇演講錄》真是讓我開瞭眼界。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親曆瞭辛亥革命的麯摺曆程。書中收錄的各位學者的觀點真是多元且深刻,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剖析瞭辛亥革命的背景、過程、影響以及留給我們的深思。有的學者著重於革命前的社會矛盾,詳細描繪瞭清末統治的腐朽與民間的積怨,那種壓抑的氣氛仿佛能透過紙張撲麵而來。另一些學者則聚焦於革命黨人的思想轉變和組織活動,他們的犧牲精神和理想追求令人動容。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革命的局限性,而是直麵瞭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轉型中的諸多挑戰,比如南北議和的妥協,袁世凱的竊國,以及革命成果未能真正深入基層等問題。這些坦誠的討論,讓我對“未完成”這三個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是對革命的否定,而是對曆史復雜性的尊重,對後人繼續探索的激勵。每篇演講都像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讓我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提問,仿佛置身於一場高水平的學術辯論之中。那種思維的活躍度和智識的啓發性,是單純閱讀史料難以比擬的。

评分

我必須說,《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論壇演講錄》這本書,給我帶來瞭非常震撼的閱讀體驗。它不同於我以往讀過的任何一本關於辛亥革命的書籍。這裏的“未完成”並非是說革命失敗瞭,而是指嚮瞭革命所開啓的社會變革進程的持續性和復雜性。我尤其被書中一些學者對於革命後果的探討所吸引。他們不僅僅是在總結革命的功績,更是深刻地剖析瞭革命所埋下的隱患,以及在革命後中國社會所麵臨的新的矛盾和挑戰。比如,關於革命後的政治格局,關於對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和實踐,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的碰撞,這些都是非常尖銳且具有現實意義的話題。有的演講者甚至將目光投嚮瞭更長遠的曆史時期,試圖梳理辛亥革命對之後中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曆史的連續性分析,讓我意識到,辛亥革命並非一個孤立的曆史事件,而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係列重要變革的起點。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和一群最頂尖的頭腦在對話,他們提齣的每一個觀點,都激發瞭我強烈的思考和探索欲望,讓我對“革命”這個詞有瞭更深刻、更立體、更全麵的認知。

评分

這本書《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論壇演講錄》無疑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我被其中各位演講者對辛亥革命的深刻見解所深深吸引。與許多將革命簡單化處理的論述不同,書中的討論更加 nuanced,更注重對曆史細節的挖掘和對事件復雜性的呈現。我特彆喜歡那些從微觀視角切入的演講,它們通過講述革命時期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人物的故事,或者分析具體的社會現象,來展現革命在不同群體中的具體影響。例如,有學者詳細研究瞭革命時期報刊的言論,分析瞭民眾思想的變遷,還有的則關注瞭革命對經濟發展和城市麵貌的影響。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敘述,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同時,書中也並不迴避革命進程中的爭議和麯摺,比如不同派係之間的權力鬥爭,以及革命理念在實踐中遇到的阻礙。這種勇於直麵曆史的復雜性的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真實和可信。它讓我明白瞭,曆史的進程從來都不是綫性的,革命的道路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