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为哈佛辛亥百年论坛演讲录,论坛由哈佛大学中国学社举办,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协办。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应邀为本书作序,书前收录了辛亥革命研究元老、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名誉所长章开沅先生为此次论坛的题词以及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荣修教授余英时先生的贺信。
名誉主编简介
柯伟林
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会主席,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着有《德国与中华民国》等。
编者简介
周言
《知识人》主编,着有《中外矛盾与国内政争——王国维传(1898-1927)》、《革命时代的知识人》等。着译散见于《读书》、《书城》、《书屋》、《凤凰週刊》等。
方曌
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正在史丹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中。
章开沅先生题词
余英时先生贺信
序言 裴宜理
论文选
章开沅 辛亥百年遐思
张朋园 立宪派的阶级背景
余英时 回首辛亥革命
罗志田 五千年的大变:杜亚泉看辛亥革命
黄克武 辛亥革命何以成功?:回顾与反思
王奇生 亡国、亡省、亡人: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演进
演讲稿选
柯伟林 辛亥革命与中国的共和世纪
袁伟时 辛亥革命研究的意识形态陷阱
冯天瑜 辛亥革命百年回首
杨天石 谁领导了辛亥革命
杨奎松 中国革命的国际背景
陈永发 谭延闿与辛亥革命
后记
序
不确定的遗产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后,人们不禁会问,其留下的恆久遗产是什么。然而这个问题却颇费踌躇。辛亥革命通常被我们视为一次政治革命,而不是社会革命。尽管辛亥革命给中国的政治体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消灭了封建帝制并建立了一个共和政府——它却没能给社会关系带来同样的变革。与1789年法国大革命,1917年俄国革命以及1949年中国革命这些「大革命」们不同的是,辛亥革命对阶级结构以及产权制度的影响微乎其微。
此外,如果以后见之明来看上一世纪,辛亥革命的政治影响也相当有限。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新共和政权被证明是既软弱又短暂,很快落入军阀混战,随后又先后被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创建的列宁主义党派所取代。还处在摇篮期的民主的希望便被今天这个众所周知的世界上最强大的专制国家的演变所吞噬。
难道这就是历史的结局吗?在政治学家史谦德(David Strand)的新书《一个未完成的共和国》中,他提出中国的辛亥革命并不是失败,只是尚未完成。 根据史谦德所言,辛亥革命给中国留下了旷日持久的共和主义政治文化,它以鼓舞人心的演讲,喧闹的集会以及粗犷的示威为特点,使人民在政治上能以平等的地位与领导者对话。
史谦德指出,这种政治文化所留下的持久影响可以从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每十年就重复爆发一次的公众争论中得到验证。尽管史谦德承认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各自党派和政权的先后建立开启了中国专制政权的命运,但他也指出共和力量大有希望使中国民主化,而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就像发生在其他曾经的列宁主义政权的那样,从台湾到东欧再到前苏联。
2012年台湾地区的总统选举见证了台湾自辛亥革命以来时断时续进行着的民主政治历程的成熟,它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政治文化与民主之见并非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台湾地区富有启示性的经验并非预示着共和国也会有相同的发展。诚然,中国(和台湾地区一样)一直将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尊称为现代中华民族之父。同时中国也时不时地以民主的名义发起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从毛泽东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到后毛泽东时代的村庄,小区以及人大选举。
更进一步,由当代各类积极行动者发起的所谓“权益保护运动”,涉及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廉价住房和其他涉及普通民众关心的问题,表明了普通市民还没有丧失向政治领导人诉说真相的欲望。然而从一些方面来看,相比短暂的共和政权过渡期以及其后来在台湾的发展,中国大陆目前的政治现象更能让人想起辛亥革命本该推翻的长期存在的帝国政权。
史谦德描绘的辛亥革命,具有好争辩的政治文化,持枪的女权主义者强行进入参议院所在地,用扇子直接扇了民族主义者领袖宋教仁的耳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的示威者——就和帝制中国时期的一样——他们仅仅是责备基层官员破坏了高层的指令。尽管当代中国的示威活动响亮而激烈,它们却很少直接挑战中央政府的领导及其政策。示威者显示出了我在其他书中描述的 “规则意识”( rules consciousness),这样他们实际上是通过接受中央政府的说法并表现出对领导者的尊敬来确定政府的正统性。 现代的示威者忠诚地唿吁政府的政策法规,甚至不惜对中央政权俯首称臣(如1989年人民大会堂的学生请愿以及此后几十年下岗工人不停在政府办公室前的所作所为),当代抗议者的行为进一步强化而不是削弱中央政府的统治权。
史谦德认为“畅所欲言、正直与有警惕心的公众的遗产”是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果, 这种传统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巩固而不会抵制中央政府的权威,这点可能可以通过审视早至帝制政权时期的更为古老的政治文化中得以体会。 但是无论我们将当代人民的积极主义追溯到何时,显而易见的是,在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是不断变化且无法预测的。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之下(如蒋经国统治之下的台湾),广泛存在于社会的不稳定性有益于民主转型,但在其他环境之下(如今天的中国大陆)氾滥的示威可能反而会导致更加强大的专制统治。
尽管现在评估辛亥革命的遗产显然还为时过早,毫无疑问的是它开启了一个动盪的世纪,这个世纪充满着对足以取代历史悠久的帝制的现代政治体系的不断渴求。辛亥革命的一个影响是确定了帝王制不再是一种适合中国的国体形式。另一个影响就是鼓励更多的公众有意识的去了解和参与政治讨论。
但是仍然悬而未决的,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就哪种政体从长远看来更适合中国的共识问题。中国共产党一直积极努力地去避免20多年前降临在大多数其他共产主义国家身上的厄运。从过去的革命中汲取部分经验,创新性地将强制性手段和应对性手法相结合,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今天,这些努力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但是深处的不稳定性困扰着深思熟虑的中国政府官员,也同样困扰着普通民众——只要预测一下他们现行政治体系的未来就可以知道,辛亥革命实际上远未完成。
裴宜理
周言 邱婕译
这本《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论坛演讲录》真是让我开了眼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历了辛亥革命的曲折历程。书中收录的各位学者的观点真是多元且深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留给我们的深思。有的学者着重于革命前的社会矛盾,详细描绘了清末统治的腐朽与民间的积怨,那种压抑的气氛仿佛能透过纸张扑面而来。另一些学者则聚焦于革命党人的思想转变和组织活动,他们的牺牲精神和理想追求令人动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革命的局限性,而是直面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诸多挑战,比如南北议和的妥协,袁世凯的窃国,以及革命成果未能真正深入基层等问题。这些坦诚的讨论,让我对“未完成”这三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对革命的否定,而是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对后人继续探索的激励。每篇演讲都像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让我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提问,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辩论之中。那种思维的活跃度和智识的启发性,是单纯阅读史料难以比拟的。
评分《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论坛演讲录》这本书,让我对辛亥革命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之前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可能更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简单叙述,认为它就是一场推翻帝制的政治变革。但这本书,通过论坛演讲的形式,呈现了多位专家学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入解读,其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书中不仅探讨了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还细致分析了革命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例如不同派别的政治主张,以及革命力量内部的博弈。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一些演讲触及了辛亥革命与现代中国国家建设的联系,探讨了革命精神在当下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例如,有些学者将革命时期对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追求,与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进行对比,引发了我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还有学者从社会史的角度,关注了革命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不同阶层对革命的接受程度,这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更丰富的人物群像。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它鼓励读者跳出单一的叙事框架,从更宏观、更微观、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我必须说,《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论坛演讲录》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震撼的阅读体验。它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辛亥革命的书籍。这里的“未完成”并非是说革命失败了,而是指向了革命所开启的社会变革进程的持续性和复杂性。我尤其被书中一些学者对于革命后果的探讨所吸引。他们不仅仅是在总结革命的功绩,更是深刻地剖析了革命所埋下的隐患,以及在革命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新的矛盾和挑战。比如,关于革命后的政治格局,关于对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和实践,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碰撞,这些都是非常尖锐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有的演讲者甚至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历史时期,试图梳理辛亥革命对之后中国政治、社会、文化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历史的连续性分析,让我意识到,辛亥革命并非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变革的起点。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群最顶尖的头脑在对话,他们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激发了我强烈的思考和探索欲望,让我对“革命”这个词有了更深刻、更立体、更全面的认知。
评分读完《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论坛演讲录》,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解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辛亥革命更加多元、更加深入的图景。我之前总觉得辛亥革命似乎就那样结束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未完成”并非意味着失败,而是象征着一种持续的探索和演进。书中的演讲者们,有的着重于革命的国际背景,探讨了当时全球的政治思潮和列强的干预如何影响了中国的革命进程;有的则深入到革命后的社会结构变化,分析了新的政权如何试图解决旧有的社会问题,以及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困难。令我特别受启发的是,书中一些演讲者将辛亥革命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探讨了它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跨越时空的分析,让我对辛亥革命有了更具前瞻性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值得被反复审视,每一次解读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
评分这本书《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论坛演讲录》无疑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我被其中各位演讲者对辛亥革命的深刻见解所深深吸引。与许多将革命简单化处理的论述不同,书中的讨论更加 nuanced,更注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对事件复杂性的呈现。我特别喜欢那些从微观视角切入的演讲,它们通过讲述革命时期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或者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来展现革命在不同群体中的具体影响。例如,有学者详细研究了革命时期报刊的言论,分析了民众思想的变迁,还有的则关注了革命对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的影响。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叙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书中也并不回避革命进程中的争议和曲折,比如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革命理念在实践中遇到的阻碍。这种勇于直面历史的复杂性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真实和可信。它让我明白了,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线性的,革命的道路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