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汉奸、刺客、帮会、潜伏者、地下党……江湖产生了多少的所谓英雄奸佞,是是非非大多难以断言,只有重新翻开史册,才能了解当时真相。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高超的写作手法,从热血青年到卖国汉奸、从上海滩的无名小卒到民国的青帮教父、从嗜血江湖到倾力支持敌后抗战英雄,为读者解开英雄大佬或者小人奸匪神祕的面纱。
本系列特色
本系列共有五本,属于为知识份子打造的历史批判短文,不仅仅是记录历史,同时提供多元化观点认识世界。
作者简介
由多人撰写,唐建光主编。
汉奸
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当汉奸,不知道当汉奸的苦。呵呵,这样的言论真的让人啼笑皆非。「既然你选择了当汉奸,就要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这正是我想对那些叫苦者说的。
陈、周、梅:从热血青年到卖国汉奸
胡兰成:人如乱世的「才子汉奸」
「叛国者」:如何清算「X奸」
刺客
他们在普通大众的眼里总是有那么几分神祕,单是那份牺牲自我的勇气就值得人们佩服。试问,在今天,有几个人能为了大我的事业而牺牲小我的性命呢?
汪精卫:刺客的道路
彭家珍:暗杀时代的最后刺客
「侠影」:上海滩的军统特工
戴笠:亦黑亦白的暗战人生
刘戈青:刺客的侠肝义胆
刘永康:铁血锄奸的暗夜青年
帮会
他们被称为江湖,他们由那些离开家族又没有进得庙堂的人组成,他们的世界不乏道义真诚。可是,在和平安乐的社会背景之下,他们没有生存的空间。
天地会:江湖中国的形成
袍哥:我所亲见的覆灭
一贯道:覆灭与逃亡
青帮:迁台兴衰
末日:被消灭的中国帮会
命脉:天地会的台湾延续
潜伏者
他们可能随时有牺牲的危险,他们可能被人误会终生,永远不能「正身」,但是因为心中始终坚持的信念,他们坚持着、努力着,不管是在敌人的身边,还是在异域的国土上。
阎又文:潜伏者的一生
地下党:台湾的「潜伏者」
后记
黄金荣的死不但是一位作恶多端的黑道老大走完他的一生,也标志着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长期存在于官府与家族、村落之间的江湖彻底消失了。
江湖消失之后
陈、周、梅:从热血青年到卖国汉奸
文∕李远江
二十年不到,三个激进的热血青年沦落为出卖国家民族的汉奸。这不仅仅是三个人的个人选择,还是一批知识青年的沦丧。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大政治系学生梅思平跟着游行队伍高喊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闯入曹汝霖宅邸,学生们在痛打了章宗祥之后,放火烧了曹宅。由于史料的扞格,赵家楼的纵火者至今仍是一个难以确证的谜,但其中一种说法,放火者就是梅思平。
同一天,也是北大学生的陈公博表现却出奇得冷静。他原本不打算参加示威游行,只不过因为是广东几家报纸的特约通讯记者,才抱着採写新闻的目的随着北大学生队伍一起出发。示威队伍来到新华门前,排成长蛇阵,在烈日的烘烤下,示威学生一个个汗流浃背。陈公博观察了一会儿便离开队伍,雇辆人力车回公寓去了。尽管不算热情,但五四期间,陈公博还是参加了一次散发传单的活动。
而此时,正在日本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留学的周佛海也在密切关注国内的形势,他不但在留学生中鼓动学潮,还发起了归国运动。
三个年轻人此时各不相识,但都对救国满怀热情,仅仅二十年不到,却都沦落成汪伪汉奸政府的高官,这显然不仅仅是三个个体的选择,而是一批知识青年的沦丧。
激进青年
陈公博是同龄人当中较有思想的。早在一九一九年一月,陈公博就正式刊行了自己的时政论文《督军问题》,对当时的军阀割据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心怀天下的襟怀深得国民党元老汪精卫、廖仲恺等人的赏识。
五四之后不久,陈公博自北大毕业回到广州,一面在法政学校任教授,一面与北大同学谭平山等人创办《广东群报》,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尤其侧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由于得到了陈独秀的指导,《广东群报》无形中成了广州共产党组织的机关报,陈公博也因此被陈独秀推荐为广东代表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
然而,会上张国焘、李汉俊因观点不同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冷眼旁观的陈公博认为这是「互相磨擦,互相倾轧」,而张国焘飞扬跋扈的态度更让他「内心冷然,参加大会的热情,顿时冷到冰点,不由得起了待机而退的心事」。
自沪返穗后,陈公博的政治态度及其与共产党的关系都发生急剧变化,不仅执意「舍弃广东的事业,去美国留学」,而且发表文章支持赶走孙中山的陈炯明,公开与党中央唱起了反调。中共中央决定给予其留党察看处分,固执的陈公博干脆宣布脱离共产党,最终被开除党籍。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经济拮据的陈公博在国民党元老汪精卫的资助下动身前往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一年后,以一篇《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论文获得硕士学位。此时,汪精卫的资助早已告罄,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陈公博不得不向广东省省长廖仲恺求助。廖仲恺早就欣赏陈公博的才干,立即回电要求他回国,并推荐其加入了国民党。廖仲恺与汪精卫协商,委以陈公博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的重任。一九二五年,廖仲恺遇刺,陈公博做了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一时成为国民党内炙手可热的人物。
在陈公博眼里,汪精卫不仅仅是大家公认的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国民党内人格最高尚、最有威信的领袖,而且是自己生命中最钦佩的导师。他由衷地感激汪精卫对自己「无私」的资助和提携,从此死心塌地做汪精卫的党羽,也为日后依附汪精卫走上汉奸之路埋下伏笔。就在中共「一大」上,陈公博认识了留日学生代表周佛海。
从骨干到脱党
早在留学日本时期,周佛海就因研究社会主义小有名气,自诩为「中国的列宁」。一九一九年十月,他撰写了《中国的阶级斗争》一文,发表于十二月的《解放与改造》杂志上。在文章中,他预言阶级斗争「不久就会要实现的」。与陈公博性格不同,周佛海一开始就怀抱政治野心,并以马列主义理论家自居,因此在中共「一大」上表现颇为积极,被选为中央局候补委员。此后一段时间,由于总书记陈独秀不在上海,他还代理了总书记的职务,主持中央局的工作。一九二二年,周佛海受中共中央委託,物色代表参加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会议。其时正值陈独秀被捕,周佛海一面营救陈独秀,一面派人四处物色代表。还亲赴长沙、汉口、安庆等地,会见了毛泽东、陈潭秋等人,商议挑选各界民众代表。此后,他还参与发动了上海劳工运动等活动。
然而,带着投机心理入党的周佛海终究未能坚持自己的革命事业。他和上海小姐杨淑慧的婚外恋受到党内批评后,便对组织产生了不满情绪。而陈独秀被捕入狱更让他觉得革命的风险太大。于是,在陈独秀出狱三天后,他向陈做了一次简单的交代便携杨淑慧返回日本,从此再不过问中共中央的事务。
半年后,周佛海升入京都帝国大学。帝国大学教授河上肇反对「早熟的社会革命」的论调动摇了周佛海的社会主义理想。一九二三年,帝国大学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的周佛海更是一筹莫展,早把当年理想抛到了脑后。恰在此时,国共两党已经实现合作,在广东地区的革命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戴季陶写信邀请周佛海到广州担任宣传部祕书,月薪为二百大洋。周佛海毫不犹豫,欣然前往。没过多久,广东大学校长邹鲁又邀请他兼任该校教授,月薪二百四十元。
不过,收入优厚的周佛海却以「每月交纳二十元党费太多」为由,宣布脱离共产党。事实上,他是认为在共产党内没有政治前途,随后,周佛海立即投入了国民党的怀抱。为了报答戴季陶的知遇之恩,周佛海一面标榜要做一个忠实的国民党党员,一面公开宣称「攻击共产党是我的义务,我的责任」。
一九二三年,陈公博与周佛海--这两位曾经的中共元老,不约而同地投靠了国民党。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苍凉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以及上面用毛笔写就的、带着几分沧桑的“1949”数字,立刻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我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便是作者对时代背景细致入微的描摹,仿佛将我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中国。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远处隐约传来杂乱的枪炮声,街头巷尾的百姓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故事,而是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刻画那个时代的氛围,从宏观的政治局势,到微观的市井百态,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不放过一丝一毫的时代印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小人物命运的描绘,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无奈,都深深地触动了我。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历史的洪流中或随波逐流,或奋力抵抗,最终都归于沉寂,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唏嘘。这本书就像一部厚重的史诗,它不是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试图还原一个时代的灵魂,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已经远去的中国,看见那些在历史巨变中被裹挟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离死别。
评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杰作。作者的语言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他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文字打磨得如同艺术品一般。那些场景描写,无论是波澜壮阔的战场,还是风雨飘摇的城市,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够闻到硝烟的味道,听到枪炮的轰鸣。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保持史实性的同时,又赋予了故事极强的可读性。他并非枯燥地堆砌史料,而是将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命运之中,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时而舒缓,时而紧张,能够牢牢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即使是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够被故事的魅力所吸引,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这本书的成功,在于它将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学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观赏价值。
评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深刻探索。作者以其精湛的笔触,将那个动荡年代的中国,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沉浮的个体,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被那些鲜活的人物所吸引,被他们的命运所牵动,也被作者所营造的史诗般的氛围所震撼。这本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感悟。它让我明白,在任何时代,人性的光辉与黑暗都并存,而那些在绝境中依然坚持善良与信念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已经远去的中国,看见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离死别。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历史、对人性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们一定会被它深深地打动。
评分读到一半,我已经被作者营造的宏大叙事所折服,那种史诗般的笔触,让我想起了那些经典的史诗巨著。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清晰而又有条理,但他并没有让冰冷的史实束缚住笔下的灵魂。相反,他用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将那些宏大的历史进程具象化,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故事。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摇摆不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痛苦抉择的灵魂,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们的矛盾,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痛苦,都让我感同身受。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角色的选择而扼腕叹息,有时候,我又会因为另一个角色的坚持而热血沸腾。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很多历史题材作品所难以达到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段历史,更是关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展现。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人性的善与恶,光辉与黑暗,都被放大到了极致。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而又矛盾的人性,而是勇敢地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我们对自身,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它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灵魂的碰撞。作者在字里行间,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残酷与无奈,也描绘了在绝望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我看到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碾碎的普通人,他们的痛苦与挣扎,他们的无助与绝望,都让我心痛不已。但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些在黑暗中依然坚持信念的人,他们的勇气与担当,他们的牺牲与奉献,又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的堆砌,而是无数鲜活生命的集合,是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交织而成的宏大画卷。作者以一种近乎悲悯的视角,去审视那个动荡的年代,去理解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他没有去评判,没有去指责,而是用一种沉静的、充满力量的文字,去呈现事实,去引发思考。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荡着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令人心碎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