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我华夏民族最早的一部史料汇编,内容包括《虞书》(尧舜时代)、《夏书》、《商书》、《周书》。所记大多是政治性的文诰。《尚书》是文化的根源,也是一部「政书」,包罗内圣外王之理,,乃至天文、地理、教育、经济、官制、刑律等,无不含蕴其中。李教授改写时採取力求浅近的做法,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使它大众化、通俗化。让人愿意接近它、阅读它,进一步借以唤起国人研究《尚书》的兴趣,以期达到发扬固有文化的终极目标。
作者简介
李振兴
国家文学博士。
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
现已退休。
着作:《说文地理图考》、《王肃之经学》、《尚书流洐及大义探讨》、《尚书学术》等。注译作品有《东莱左氏博议》(与简宗梧教授合译)、《颜氏家训》。
【出版的话】
【导读】先民智慧的曙光──李振兴
第一章
认识《尚书》 一、为什么称作《尚书》 二、《尚书》的编集 三、今文《尚书》 四、古文《尚书》 五、伪古文《尚书》 六、《尚书》的大、小序 七、《尚书》的流传 八、应有的体认
第二章
尧舜的治化 一、尧的形象 二、尧的治化 三、尧的作为 四、尧的求贤 五、舜的摄政 六、舜的即位 七、结语
第三章
皋陶陈谟 一、前言 二、大义探讨 三、结语
第四章
禹贡山水 一、禹贡解题 二、九州敷土 三、九州山水 四、治平措施 五、地平天成 六、结语——禹贡的价值 七、附载 八、本篇参考书目
第五章
从〈金滕篇〉看周公的忠荩 一、前言 二、大义探讨 三、结语
第六章
周公告成王以「无逸」,乃治国之本 一、前言 二、大义探讨 三、结语
出版的话
时报文化出版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已经陪大家走过三十多个年头。无论是早期的红底烫金精装「典藏版」,还是50开大的「袖珍版」口袋书,或是25开的平装「普及版」,都深得各层级读者的喜爱,多年来不断再版、复印、流传。宝库里的典籍,也在时代的巨变洪流之中,擎着明灯,屹立不摇,引领莘莘学子走进经典殿堂。
这套经典宝库能够诞生,必须感谢许多幕后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为中华文化传承,为古代经典赋予新时代精神的使命,邀请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辞世,今日重读他的论述,仍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殚编务繁琐而规划的宏伟蓝图。他特别强调:
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着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村里讲谈的平话、小说……等等种种,随时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的造成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参与这套书的编撰者多达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大家当年都是满怀理想与抱负的有志之士,他们努力将经典活泼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为的就是让更多的青年能够了解缤纷灿烂的中国文化。过去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还在文化界或学术领域发光发热,许多学者更是当今独当一面的俊彦。
三十年后,《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也进入数位化的时代。我们重新扫描原着,针对时代需求与读者喜好进行大幅度修订与编排。在张水金先生的协助之下,我们就原来的六十多册书种,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种,并增编《大学中庸》和《易经》,使宝库的体系更加完整。这四十二种经典涵盖经史子集,并以文学与经史两大类别和朝代为经纬编缀而成,进一步贯穿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出版顺序上,首先推出文学类的典籍,依序有诗词、奇幻、小说、传奇、戏曲等。这类文学作品相对简单,有趣易读,适合做为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入门书;接着推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书、佛学等等,引导读者进入经典殿堂。
在体例上也力求统整,尤其针对诗词类做全新的整编。古诗词里有许多古代用语,需用现代语言翻译,我们特别将原诗词和语译排列成上下栏,便于迅速掌握全诗的意旨;并在生难字词旁边加上国语注音,让读者在朗读中体会古诗词之美。目前全世界风行华语学习,为了让经典宝库跃上国际舞台,我们更在国语注音下面加入汉语拼音,希望有华语处,就有经典宝库的踪影。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从一个构想开始,已然开花、结果。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顺应时代潮流做了修订与创新,让现代与传统永远相互辉映。
时报出版编辑部
我平时对历史类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关于中国古代的那些比较早期的记载。最近偶然看到一本叫做《尚书:华夏的曙光》的书,光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分量。我一直觉得,“尚书”这份古籍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信息,但往往因为语言的古奥而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所以我一直很期待能有一本书,能够用更现代、更易懂的方式来解读它,并且能将它与“华夏文明的开端”联系起来。我脑子里设想着,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关于古代帝王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开疆拓土的故事,又或者会分析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让我们看到华夏文明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处理那些传说与史实之间的模糊地带,是否会提供一些新的见解。总之,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宏大叙事的感觉,仿佛要带领我进入一个崭新而又古老的时代,去见证文明的诞生。
评分看到《尚书:华夏的曙光》这本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种古老而又庄重的画面。我一直对华夏文明的起源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些最古老的文献里,隐藏着我们民族最根本的基因。而“尚书”二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威和历史感,仿佛是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钥匙。“华夏的曙光”这个副标题更是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意味,让我忍不住去想象,这本书到底会讲述怎样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是关于那些开创性的君王,还是关于那些奠定民族精神的早期思想?是关于我们如何从零开始,构建起最初的文明体系,还是关于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先辈们,如何点燃了文明的火种?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古籍内容变得生动起来,让我们这些对历史充满热情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华夏文明最初的光辉。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里瞥见了这本《尚书:华夏的曙光》,当时就被它所吸引。作为一个对古代中国历史,特别是那些早期文献的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古老文本的作品。我一直觉得,“尚书”二字本身就有一种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部典籍,更是华夏文明源头的一部分。而“华夏的曙光”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遐想。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开天辟地的传说,是那些伟大的先贤留下的智慧结晶,是文明初露峥嵘时的那种蓬勃生长的力量。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去理解那些先辈们是如何在混沌中开辟出文明的道路,是如何为后世奠定基石的。我期待它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那些古老篇章中的深刻内涵,让我对“华夏”这两个字的起源有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探索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而书名“尚书:华夏的曙光”几个字,用一种古朴却又充满力量的金黄色字体呈现,瞬间就勾起了我对远古时代的好奇心。我一直对中国的早期历史,尤其是那些奠定我们文明基石的传说和文献情有独钟。虽然我还没有真正翻开这本书,但仅仅是看到它的样子,我就已经开始想象,里面会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是那些神话般的帝王,还是那些影响深远的制度雏形?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又或者是那些埋藏在时间深处的未解之谜?每一次拿起一本带有“尚书”字样的书,都像是在叩响历史的大门,期待着里面能够闪烁出关于我们文明起源的智慧之光。我尤其好奇,这本书将如何解读“华夏的曙光”这一主题,是通过讲述开国君主的功绩,还是通过描绘早期社会的面貌,亦或是试图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象征意义,让人充满了期待,想要从中一探究竟。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常常会对早期文献的解读感到困扰。《尚书》无疑是其中的重镇,但其晦涩难懂之处也让许多读者望而却步。因此,当我看到《尚书:华夏的曙光》这一书名时,立刻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猜测这本书或许致力于将《尚书》中的精髓,与“华夏文明的曙光”这一宏大的历史叙事相结合,通过对早期文献的深入分析,展现华夏文明的早期形态和发展轨迹。我期待它能不仅仅是对文本的解读,更能提供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图景。或许,它会为我们揭示《尚书》中那些关于国家治理、道德伦理、甚至宇宙观念的早期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特质,如何成为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石。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探索和启迪的意味,激发了我深入了解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