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中国近代文明的摇篮

土山湾:中国近代文明的摇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化
  • 土山湾
  • 文化交流
  • 西方影响
  • 传教士
  • 教育
  • 历史
  • 社会变迁
  • 近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土山湾位于上海西南部的徐家汇。此地因有明末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墓地及徐氏后人结庐居住,两侧又有肇嘉□和法华泾两条河流交会,因而被称作徐家汇。大约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徐家汇南部的肇嘉□沿岸一带,因疏浚河道,堆泥成阜,积在湾处,故得名土山湾。

  土山湾在近代受到世人瞩目和天主教有关,而天主教在上海的传佈,又和徐光启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一八四一年至一八四六年五年间,先后有四批十九位耶稣会传教士到达上海,一八四七年移驻徐家汇,先后修建起天主堂、大小修院、徐汇公学、藏书楼、圣母院、博物院、天文台等,在徐家汇和土山湾一带形成了方圆十几里的天主教社区。并创设起孤儿工艺院,这个最初只为容纳孤儿工作而设立的工厂,无意中却掀开了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中国近代的不少新工艺、新技术、新事物皆发源于此,如西洋油画、镶嵌画、彩绘玻璃生产工艺、珂罗版印刷工艺和石印工艺以及镀金、镀镍技术等等。

作者简介

张伟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逾三十年。

张晓依

  曾任上海图书馆助理馆员,现留学杜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土山湾的美术天地:土山湾印书馆
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樑:从上海到布鲁塞尔
一座中式楼宇的百年传奇
消逝的百逝:土山湾五金工厂
上海第一个能修飞机的车间
美好的回忆:土山湾孤儿们的课余生活
土山湾的边沿:慈云小学、圣母院以及五埭头等土山湾周边建筑
柏立德:土山湾建档第一人
土山湾的建筑大师:马历耀
艺术家的孤独:走在时代前面的艾而梅
「全能修士」翁寿祺
黄金拍档:葛承亮与笪光华
沪上摄影、印刷界的前辈:安敬斋
「好人」潘国磐
家书中的土山湾:土山湾孤儿院院长孔明道一百年前的七封信
「圣路加」的乡愁
范世熙与他的《中国杂录第一卷:展示的信件》(土山湾版画集)
高龙鞶和他的《江南传教史》(Histoire de la Mission de Kiang-Nan)
为土山湾孤儿院立传的法国学者:史式徽

李成林老人访谈录
酆周林老人访谈录
章俊民老人访谈录
李顺兴老人访谈录
陆治荣老人访谈录
代跋 土山湾,不仅只是绘画的摇篮

图书序言

土山湾,不仅只是绘画的摇篮

  这本书从酝酿到完成已有近三十年的光阴,我也从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小伙子变成了一个满头华发的中年人。犹记得,一九八○年夏我刚到徐家汇藏书楼工作时,站在四楼的窗台,还能从遥远处看到五华伞厂(土山湾画馆遗址)的动静;而当年藏书楼土生土长的老员工,说起土山湾来仍然充满了感情,很多细节都清晰如昨。以后,我自己也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了大量和土山湾有关的人和物,听到了越来越多的有关土山湾的故事。于是,渐渐萌发兴趣,开始收集相关的文献;随之又惊讶地发现,有关土山湾的专着一本也找不到,相关的文章也少之又少。就在这时,我萌发了要为土山湾写些东西的愿望,在随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只要是和土山湾相关的文献,我都或抄写、或复印,然后进行分类,仔细研读。日月如梭,积累的资料逐渐增多,也有一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二○○八年,我在「土山湾文化历史论坛」上作主题发言:《影像土山湾-历史镜头中的回望》,随后,作为特约专家,参加了土山湾博物馆的筹建。

  就在这一年,我规划了自己在土山湾研究方面的今后走向,确定了这本小书的大致框架,并拟定了具体的篇目名称;也在这一年,我结识了张晓依小姐:她住在徐汇区,曾就读于上海市第四中学(前崇德女校和启明女校),通晓英语、法语,对土山湾的一切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愿意跟我一起研究,我自然非常高兴。晓依的青春朝气,她的外语优势,对鬓发花白的我是一个推动,也让这本书的写作如虎添翼。我们一起探讨,交流资料;也一起参加会议,拜访健在的土山湾老人。写作虽然断断续续,但始终没有停顿,按照预定计划在进行。后来,晓依出国,定居杜拜,我们的商讨也随之移到了网上。从今年四月份开始,我集中精力对书稿进行最后修改,用去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然后,又尽可能地去选配相应的照片,也费时两月-在有关近代中国的研究专题中,土山湾(包括徐家汇)的图像文献是较为丰富的,我一直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特色,不应忽视。笔者相信,土山湾文化土壤丰饶,有关土山湾文化历史的照片远远没有穷尽,更多、更好的图像文献尚有待挖掘。

  徐悲鸿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撰文指出:「至天主教之入中国,上海徐家汇亦其根据地之一。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曾有极其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对土山湾的文化教育作出很高且恰当的评价,这是第一次。近年来,随着更多文献的公佈和研究的深入,大家的视野更开阔也更全面,发现土山湾并不仅仅只是如此单一之「摇篮」:它的整个职业教育的模式,即使放到今天,仍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借鑑的地方;它对中国近代的摄影、印刷、音乐、工艺美术、图书馆博物馆,乃至建筑、天文、航空等等方面,也都曾产生过相当影响,堪称中国近代文化的一处重要发源地;它生产物质,也培养人才,其中既有直接从土山湾走出的大家,如摄影之安敬斋、绘画之徐咏青、印刷之邱之昂、雕塑之张充仁、木雕之徐宝庆等,更有大量受到土山湾陶冶影响而卓然成才之各领域内有大影响者,如美术之徐悲鸿、航空之潘世义、摄影之郎静山、舞台背景之张聿光、美术教育之周湘、广告美术之杭稚英等等,可说难以尽数,堪称中国近代文明进程中的一根标杆。今天,土山湾现象已愈来愈受到各方关注,我们这本小书可能是关于土山湾研究的第一本着作,幼稚不足自难以避免,惟期能抛砖引玉,涌现出更多的力作。

  现在,这部书稿终于摆在了案前,我也可以松口气,对自己在藏书楼的十五年生涯作出一个交待了。当然,这只是一次暂时歇脚,神秘的土山湾只能说刚刚被揭开了一角,未来的道路还很难走,对此我有充分的准备。在本书积累资料的漫长过程中,我原来在藏书楼的同事们帮助甚多,要向他们致以诚挚的感谢-虽然他们有的出国,有的转业,有的退休,有的已辞别人世,大多无法看到这些我发自内心的话语;本书写作时,王曼隽女士,黄薇、严洁琼小姐等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对她们的热情相助,我要表示衷心感谢。此外,我的同事徐锦华参加了「土山湾老人访谈录」的部分工作,特此说明。最后,我要向三十年来对我的研究始终不渝予以全力支持,而在本书写作期间溘然病逝的爱妻建伶鞠躬致意:我愿将这本小书权充鲜花献在她的灵前,表达我的深深思念。

二○一一年八月一日晨于沪南上海花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绝了,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加上略带复古的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特别着迷,总觉得那里隐藏着太多故事,太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拿到这本《土山湾:中国近代文明的摇篮》时,我抱持着极大的期待,希望能从这里找到一些关于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创造的线索。想象中的土山湾,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新思潮的中心,是各种文化交融碰撞的地方。我特别好奇,那些西方传入的新技术、新艺术是如何在那里生根发芽,又如何影响了中国本土的文化,最终孕育出我们所说的“近代文明”。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被低估了的、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角落。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那种“摇篮”般的温暖和孕育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即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依然有希望和进步在悄然发生。

评分

翻开《土山湾:中国近代文明的摇篮》,我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书中的文字,如同一双灵巧的手,将那个模糊而又重要的历史片段一点点勾勒清晰。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创新”与“传承”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所吸引。在土山湾,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融合,西方的新技术、新思想如同种子,在中国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但它们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对话,最终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文明成果。这让我对“现代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并非是简单的“西化”,而是一种多元文化互鉴、吸收、创新、发展的过程。书中所展现的,正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跨文化交流范例,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要珍视和发扬自身的文化根基,从中汲取力量,开创新的未来。

评分

《土山湾:中国近代文明的摇篮》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历史读物,不如说是一堂关于“何为文明”的生动课程。我从书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充满温度的人文关怀。作者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变革或战争硝烟,而是细致地描绘了那些在时代浪潮中,默默贡献力量的普通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仿佛能听到当年土山湾工厂里机器的轰鸣,看到画室里画布上色彩的跳跃,感受到教会学校里琅琅的读书声。这种“小处着眼,大处着笔”的手法,让我对“中国近代文明”有了更具体、更鲜活的认知。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细微的创新、无数次中西文化的碰撞、无数个勤劳的身影共同构建而成。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文明,是扎根于生活,体现于创造,并最终惠及于人民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的启迪。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土壤,才能孕育出“近代文明”这样宏大的概念?《土山湾:中国近代文明的摇篮》给了我一个非常具体的答案。它让我认识到,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来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土山湾,我们看到的是教会的资源、传教士带来的知识、本土匠人的勤劳以及社会开放的环境,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孵化器”。我特别赞赏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冷静梳理和深刻分析,他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在困境中蕴含的机遇和希望。读完之后,我忍不住开始思考,在我们当下的社会,有哪些“土山湾”式的创新空间,我们又该如何去呵护和培养它们,让它们成为孕育未来文明的温床。

评分

读完《土山湾:中国近代文明的摇篮》之后,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不是冰冷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无数鲜活的画面。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上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和印刷油墨的气息。我特别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那个时代匠人的敬意,那些在土山湾默默耕耘的艺术家、工程师、传教士,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一点点地改变着中国。我反复回味书中对于一些具体事物的描写,比如当时引进的印刷技术,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想传播的载体,打破了知识的壁垒,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还有那些精美的版画、油画,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生动见证。我总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文明,不能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叙事层面,更要深入到生活细节,感受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创造力,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让我对“近代文明”有了更立体、更感性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