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历史统计学合刊)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后所着,论述史家所应有的修养及各项专史的研究见解,所论述举例都是中国历史值得探讨的历史人物。着重探讨了各种专史的研究、写作方法,比较中国历史研究法,更具可操作性,故梁氏以之作为旧着的补充。
另收录〈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历史统计学〉二文,供读者参考,以明梁启超撰作之缘由。
作者简介
梁启超
(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字卓如,别号任公、沧江、中国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人。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在思想方面,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和汪康年黄遵宪等创办时务报。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八月,发动维新变法失败;九月流亡日本,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又创办新民丛报和新小说。这些报纸杂志对于新思想的输入和宣扬,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史学方面,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在学术方面,一九一八年底赴欧,游历各国。回国后,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活动,陆续写下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 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等具有高学术价值的着作。一生着述丰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一百四十八卷,一百余万字。
序
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绪 论
总 论
第一章 史的目的
第二章 史家的四长
第三章 五种专史概论
分论一 人的专史
第一章 人的专史总说
第二章 人的专史的对象
第三章 做传的方法
第四章 合传及其做法
第五章 年谱及其做法
第六章 专传的做法
第七章 人表及其做法(略)
分论二 事的专史(略)
分论三 文物的专史
第一章 文物专史总说
第二章 政治专史及其做法
第三章 经济专史及其做法
第四章 文化专史及其做法
第五章 文物专史做法总说
分论四 地方的专史(略)
分论五 断代的专史(略)
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
历史统计学
导读
近代中国的史学发展,大致历经了三重思想变化,而且每次都与现实环境的牵动密切有关。第一次变化的内容,主要系为了因应晚清危局,界定「什么是历史」?结果是提出「新史学」的口号。第二重变化焦点则在于「如何研究历史」?最能说明这方面的成果,便是一九二○年代由胡适(一八九一—一九六二)等人所推动的「整理国故」运动。至于最后一次所经历的变迁,是关于「怎样解释历史」,以做为未来选择和取决的途径;我们可以举「社会史论战」和马克思史学在中国发展做为代表。本书的作者梁启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即是第一重「史界革命」运动的发起人;毫无疑问,本书也是标示着中国传统史学迈向现代史学的转型代表之作。
梁启超的史界革命及意义
梁启超,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被誉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巨人」。梁一生其实有着非常灿烂且丰富的传奇故事,其定位始终是研究历史的人最感兴味的题材。陶希圣(一八九九—一九八八)尝以民国「五.四」运动为分期,说之前思想界主要以梁任公为首,此后则是胡适开启风气,成为文化运动的导师。尽管这样的比喻未必全属事实,但却恰如其分地点出了清末民初思想界中梁启超的位置。其中,梁生平活动最常为人所称道的,即是他在近代中国提出史学革命的贡献。
二十世纪初「新史学」口号之所以能够提出,绝非无的放矢,有其时代背景的因素。简单地说,晚清以降由于中国接连遭受政治和外交上的挫败,愈形激发了民众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为了思考如何来拯救国族危亡,当时许多人努力寻求各种解决途径,梁启超便是其中之一。这位「言论界的骄子」极敏感地掌握时代趋势,选择以史学为起点,重新出发;很快地,他的言论席卷了整个舆论及知识界,不能不说独具匠心。因为对中国人来说,「史」原本就是一门古老又熟悉的学问,早已流传悠久,累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思想资源。无论从代表私人立场的史记,还是到官方所主导编修的正史,甚至其他形形色色不同的纪传、编年,乃至地方志等文类,可以说,史学发展在中国的学术传统里并不陌生。然而,史学知识原本所该具备鉴往知来的功能,却在十九世纪时一连串外人列强的压迫之下,暴露其缺点,也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人们反而从以往的历史教训中,找不到如何因应这「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对策。梁启超即于此风潮下趁势而起,对史学提出深刻的反思。就在一九○一年时,梁先发表中国史叙论;一九○二年又有新史学一文,昭告民众不能再沿袭过去旧有的历史思维,高唱史界必须革命的唿声。
这本《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给我的感觉,它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经验。书中那些关于史料辨伪、文献考订的篇章,让我仿佛置身于尘封的古籍之间,与先贤们一同进行严谨的学术求证。作者在探讨方法论时,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或条条框框,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实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比如,在讲解如何分析一段传说的可靠性时,他会从社会背景、口头传播的演变、后人的增饰等多个角度层层剥离,直至还原出事实的真相。读到这些地方,我不禁会停下来,回想自己以往阅读历史时的一些模糊印象,试图用书中的方法去重新审视,顿觉豁然开朗。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是我非常看重的,它不仅仅教会了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怎么去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好的学术著作,应该能够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传递既定的结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在介绍各种研究方法时,并没有给人一种“标准答案”的感觉,而是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在一些关键的论点上,作者会抛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探讨某个历史事件的评价标准时,作者列举了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并且深入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最后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褒贬,而是鼓励我们根据史料和自己的理解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尊重读者独立思考的姿态,让我感到非常受用,也促使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知识建构,这比单纯地接受信息更有价值。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接地气”。它不像一些高高在上的学术理论那样,脱离实际,而是紧密结合中国历史研究的实际情况,给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操作建议。比如,在如何利用出土文献进行历史研究时,作者就详细地介绍了发掘、清理、释读、比对等一系列流程,并且列举了考古发现如何颠覆了以往一些传统的历史认知。又比如,在如何处理口述史料时,他也给出了许多实用的指导,包括如何设计访谈提纲、如何进行追问、如何避免回忆偏差等等。这些内容,对于那些真正想动手进行历史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它让我觉得,历史研究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并且付诸实践,人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探索者。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以为会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公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在论述方法时,却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例如,在讲解如何进行因果关系分析时,作者并非枯燥地解释概念,而是引用了三国时期某个著名的战役,详细剖析了其中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等多种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战役的结局。这种将方法论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结合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吸引力。它让我感觉到,研究历史并非是机械的知识堆砌,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探索过程。我甚至觉得,这本书读起来,比一些纯粹的历史叙事作品还要引人入胜,因为它在讲故事的同时,还在潜移默化地教会我如何去“读懂”故事背后的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雅致的,封面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中国水墨画风格,几笔写意的山水勾勒出历史的厚重感,书名“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几个字的处理也颇有古韵,字体古朴典雅,与主题相得益彰。拿在手里,纸张的触感很好,是那种略带哑光的纸张,印刷清晰,墨色浓郁,翻阅起来很舒服,没有刺鼻的油墨味,这一点对于一个长期与书籍打交道的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考量。我尤其欣赏的是它的排版,疏密有致,章节划分清晰,重点内容有时会进行加粗或用不同的字体来突出,使得阅读过程不会显得过于枯燥乏味,也方便查找信息。书的整体尺寸适中,既不会因为太小而显得局促,也不会因为太大而难以携带。封面的色彩搭配也很和谐,沉稳而不失活力,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学术氛围。即使尚未深入阅读内容,光是这初步的感官体验,就足以让人对它产生好感,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学术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