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在长沙四十摄氏度的暑日,有幸与向敬之长谈。惊人的阅读视野,十岁起手捧爱外公的老书开始,向敬之多年来已是头号书痴,长期积累阅读能量,博学多闻的笔触,让他可以享有书写评语的自由,不限于人情压力,选择书写独白,与阅读者交心。
很高兴他有三本书在台湾出版,各有宽度、广度、力度和深度的内容。从历史的深处,到思想的高潮,与生活的弔诡,,向敬之认真地引经据点,远绍旁搜,深入浅出,用心梳理不同的文字版图。多年积累,多年潜学和覃思,使这位年轻的藏书人、读书人、写书人、编书人,有了很多值得喝彩的成绩单。
对于习惯速食文化的我们,也难得借由一位爱书人的笔记,驰骋世界书房,窥探古今图文。我迄今还记得他幽默有趣的侃侃而谈,记得他近似尖刻的挑剔推敲,当然,也更欣喜他的文字和情思,从楚辞故乡,飘过岳麓山下的长长湘江,飘过我梦绕的浅浅海崃,让我们台湾读者一同分享爱书人诚恳的阅读笔记。
本书特色
作者以多元的角度分享他对数十本东西方历史议题类之书籍的深度体悟。他的作品不仅可以快速的让读者得知一本好书的中心思想,架构精要,更可以帮助读书跳脱思考窠臼。文字流畅易读且兼具广度与深度,令人会有想找出该篇文章推介之书来细读的慾望。
作者简介
向敬之
编辑、书评人,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新民週刊》、《新京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航空画报》等媒体发表图书评论、歌词,近三百万字。着有《现场与背后》、《思想的高潮》等九部书评书话集。
淮河岸边的中国历史
贞观盛世前的铁血征程
梁山好汉也是正常人
操弄权力、阴谋和无赖行径的高手
铁屋子里的权力人生
在突破中找寻女权平等
看史景迁讲张岱的故事
没落王孙的伟大崛起
重构康熙大帝的心灵笔记
雍正的悲哀与干隆的无奈
文明转型中的近代中国男人
书生报国的中兴挽歌
恩怨留与后人说
狂欢过后成祭品
「中国通」的中国情结
革命浪人
冯自由追忆辛亥前
林百克笔下的孙逸仙
历史弔诡中的沉痛与失落
北洋军阀与五四运动的深层关系
复杂的领袖,保守的革命者
民国狂士的性情与风流
「后院」中的点点滴滴
中国历史中的「我」与「他」
跨越生命巨流的对话
等待团圆的生死别离
抓住情爱的软肋
缺席者不会永远失踪
被遗忘的双语作家
谁在回忆八十年代那辈杰出的诗人
追忆旧事的欢欣和痛苦
香港歌词史上的精彩
美国海外使领馆变形记
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
走近西方文明的源头
那些逝去的英雄们
爱因斯坦的无奈与胡佛的疯狂
舞台的真相
湖南特别独立之根性
读好书,足以清心。
清心,为的是清新和清醒,要的是使自己为之倾心。
这几年,我在新书和旧书,好书和差书的夹缝里,感受文字的温度,感觉思想的热度,感念历史的湿度,有过不少期待、欢欣、憧憬、恋爱,有过击溃小资情感的激进思想。当然,很多时候总被林林总总的生活烦恼与繁冗,捆缚得甚是乏力,困惑着艰难挣扎。
这是感伤和苍凉,还是温柔和慰借,或者茫然和呆傻……都过去了。我得到过不少,但也错失了许多,想透了,想通了,其实也没有多少还可留在记忆里。
我学会了感恩,感谢那些对我好、爱护我的朋友、老师、亲人,感激那些无意中开始不理会我的人。更多的时候,我感受着伴我度过炎炎夏日、清清冬夜的书。
那些书,让我放不下,让我有了说不尽的冲动和感触。
在繁忙、冗杂的工作之余,去临近的书店看看,慢慢踱步,待上一些时候。虽不能时时遇上可心的新书旧籍,却也会耐着性子看个仔细。
时间久了,寓所的书,越积越多,愈来愈厚。曾有过一年半的、正儿八经的书房,近三十平米,三面临墙书柜,顶天立地,摆得满满。有些还码了双层。
好景不长,家庭变故,连夜打包,辗转他处。我又开始流浪,又疯狂买书。
自离开老家,梦旅星城,十余年来,我一直都是漂泊的,漂泊在这个原本陌生、后来有了感情的城市。书一天天地多了,情一天天地浓了,心一天天地静了,我不时谢绝了外地热心朋友劝我移居他地的美意,不时和烦恼、犹豫、夜班和莫名电话进行交手。
别人以书为友,他人和书为伍,我同书为敌。因为敌手,我可以在它的背后,看见它的错乱、讹误和失实,看到我必须偷学的生存、思想、信念、历史和一招一式。
今日晨起,忽然想起,曾有心带一朋友从业出版。虽然出版已很不景气,但我知道朋友还是喜欢文字,喜欢读,喜欢写,喜欢看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作家的书。一个女孩子,居于当前繁繁杂杂且熙熙攘攘的现实社会,还有一颗神往自由自在的心灵,自是不易。
我想过真实地帮她一把,也没有因为彼此单身,想像太多美好的远景。我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啰嗦自己的如烟往事,击溃她对我也许曾产生过的些许好感。
于是,我将昨日刚刚写下的QQ签名「写文字,写的是才气和灵气,雅气和俗气,正气和邪气」,改为了「编辑对文字,为诤友,为死敌,既虚怀携手,又竭诚拼战。持此志者,能成熟自身,且优化文字,更益于阅读」。
我希望她能在上QQ是看到,看到做出版、当编辑、出图书甚至是写文字的无情和必须。这是编辑的责任和义务。
我一直想做书,因为这样能约束、吸引和放松自己好好读书。
我不否认,曾想远离书,又曾想借离职闲居的机遇,去北京,去桂林,去上海,和那些一直默默支持我、鼓励我的朋友,因书为邻。
千书散尽还复来。这个念头至今是我心中的隐晦。
周遭的朋友虎视眈眈,企图瓜分我这多年来的心血。
我舍得?
往往想起一本书,我会半夜从热被窝里爬起,翻柜检袋,逐一寻觅,直到找见,才复上床,安心而眠。
我不舍?
偶尔听到某位交心的师友,喜欢读书,总是欣欣然推荐。曾有一套通俗类历史读本,被我连续向近十位忘年小友重推,然后通过各种关系,为之提供阅读的方便。
舍与不舍?
唯唯否否。
身边的书,与日俱增。有淘的,有买的,有师友无私送的,有出版社为寻求书评的赠书。狂喜过后,似乎给了我许多温暖和亲近。
书,是为了用的。我非常赞同胡适先生的收书观,也非常鄙夷某些人藏书的或孤灯独赏,或待价而沽。
这些,也许是我与书缔结情缘的雅趣。
书是读的,读多了,慢慢有了一些长长短短的感触……静心而虑,舒心而记,不经意间,也能看到粗略不能看到的内容和涵蕴。
不论前路多艰,还是时世多难,与书相亲,使自己有了信念和坚定,有了忧乐和冷静,当然也有了自始至终不曾放弃的责任与选择。
这一份责任,是对读者和作者、对家庭和自己、对婚姻和生活的一份简单、真实而素朴的负责。
而这一种选择,我选择的只是无怨无悔和在无自拘处读书,读我应该也必须坚守的责任和义务。
2011年12月9日写于临湘老家
2012年2月10日改于长沙寓所
我最喜欢这本书中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其中人物心理状态的描绘。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喜悦、他们的痛苦,以及他们为了各自的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这种对人性的关注,让历史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历史会以某种方式展开。它提醒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的情感和欲望始终是驱动世界前进的重要力量。这本书让我反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会留下怎样的印记。
评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读物。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我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理解历史,如何去思考过去对现在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历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它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胸怀。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也会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读完之后,脑海中久久回荡的是作者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探讨。他并没有停留在事件的表象,而是试图去理解那些推动历史发展的宏观力量。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常常能一语道破那些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关键节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某些社会思潮演变的阐述,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最终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对“必然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注定”,其实是无数偶然因素积累下的结果。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思考,去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历史叙事。
评分这本书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联成一条条引人入胜的叙事线。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仿佛让我亲身经历那个时代。读这本书,我常常会因为某一个历史人物的抉择而感到心潮澎湃,也会因为某个王朝的兴衰而生出无限感慨。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探讨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这些动机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这种解读方式,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而是鲜活的生命,有温度,有情感。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历史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刻。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必然,而是无数个体选择与命运交织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朋友,不厌其烦地和我分享那些关于人类文明的精彩故事。作者的叙事风格十分独特,既有学者式的严谨考据,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他擅长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斗争。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客观性,不褒不贬,而是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展现人物的多面性。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画卷之中,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着那些伟大的灵魂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它拓展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想象力,让我对人类的过去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