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她垂帘听政四十七年。
她,是慈禧太后。
她,有功、有过。
然而,面对列强侵略与朝廷腐败,即使是男人,或许也不敢介入那段乱世。
她原本只是来自满洲镶蓝旗的一般少女,通过选秀,进入后宫,开始了蜕变为慈禧太后的过程。人们说,她为了确实地掌握权力,毒死慈安皇太后;又说她不顾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准许奕□挪用海军军费,推动重修清漪园,直接造成甲午战争的失败;或是指责她的无知,相信义和团,并公然向八国联军宣战;更令人发指的是,她亲手发动戊戌政变,造成中国现代化的脚步严重落后。
这些,真的就是事实吗?是不是还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慈禧,埋藏在历史里?
而在政权光环底下的慈禧,面对丈夫咸丰帝的懦弱、儿子同治帝的荒诞与早逝,她内心如何转折?当她看着一手栽培的光绪帝企图跳脱她所设的格局展开百日维新时,慈禧是否有着恨铁不成钢的遗憾?
四十七年的垂帘听政,数千年帝国王朝的终结,在面对列强环伺、帝国腐化、西风东渐的交会时刻,原本只是单纯兰贵人的慈禧太后,如何运用她的权力,面对这些压迫与挑战,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
本书特色
看「女人慈禧」走向「政治慈禧」的孤寂之路。
从慈禧可悲、可恨的一生,我们看到了权力如何迷人、如何残忍、如何腐蚀人心
作者简介
隋丽娟
哈尔滨人,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史学硕士学位。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着有《晚清巨人传.曾国藩》等三部学术着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相关着作
《说慈禧》
第一回 选秀入宫
慈禧,原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怎么就入了后宫成了咸丰帝众多后妃中的一个?皇帝选择后妃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回 荣为贵妃
后宫佳丽,个个优秀,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美女,皇帝身处其中,于是慈禧用一步步的精心设计制服他人,赢得皇帝的爱心。
第三回 暗争皇权
咸丰帝弥留之际,口述了两道谕旨:立载淳为皇太子;派肃顺等八大臣辅弼,赞襄一切政务。此时年仅二十七岁的慈禧,会如何应战,安排自己的未来呢?
第四回 叔嫂联手
咸丰帝遗诏的内容,并未确定两宫太后与八大臣的权责,然而,八大臣来势汹汹,权力有驾驭皇权的可能。于是,慈禧找来恭亲王奕䜣,共谋对策。
第五回 实施政变
为了让自己由幕后走到台前,代小皇帝临朝执政,除了不露声色地引导舆论外,趁恭送咸丰帝梓宫回北京时,慈禧联合奕䜣发动政变。
第六回 垂帘听政
政变成功后,为了稳定朝臣,除了封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外,她如何运用权势,向世人晓谕两宫太后的权力?
第七回 整饬吏治
面对清朝千疮百孔的政局,慈禧知道,当下最为棘手的事情就是官场的腐败与官员的无能。整合帝国的领导中枢后,她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吏治整顿。
第八回 压制奕䜣
随着奕䜣的声望日益隆升,慈禧愈来愈无法容忍奕䜣权力的膨胀给她带来的威胁。于是,慈禧亲拟上谕,企图尽除奕䜣一切职务,并昭示天下。
第九回 初兴洋务
为了快速赶上世界强国,慈禧支持着洋务运动,然而,为何清朝仍是积弱不振,往后更签订了许多不平等修约?慈禧支持洋务运动的理由是什么呢?
第十回 别样舐犊
在同治帝之前,康熙帝的教育非常成功。慈禧对于载淳也有同样或更高的期望,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打造,为大清培养出一个卓越的帝王。
第十一回 归政同治
恋栈的慈禧,以同治帝「典学未成」为由,迟迟不肯撤帘归政。然而,同治帝业已成年,这是慈禧无法回避的事实。慈禧将如何归政?
第十二回 同治之死
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同治帝驾幸西苑时受凉,身体有些不适。十天后,同治帝病情突然加重。同治帝究竟得了什么病?他会一病不起吗?
第十三回 二次垂帘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晏驾了。这一突发事件又让刚刚退居幕后的慈禧走到政治舞台的中心。对于里谁来继承大统,慈禧又有何盘算呢?
第十四回 「君臣」母子
为了在小皇帝载湉心中立下威严,慈禧制定了断亲情、立威严、传孝道的生活准则和教育方针,她要以强制性的手段,用灌输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
第十五回 慈安之死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于钟粹宫,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骤然变成慈禧一人独裁。她的死因朝野议论不断,纷纷将她的猝死与慈禧联系起来。
第十六回 置换军机
慈安死后,慈禧听政已无任何障碍,无冕女皇名副其实。然而,光绪帝却在一天天长大,且「学识德业」俱佳。恋栈权力的慈禧,岂能甘心让皇权回归?!
第十七回 猬集后党
做为归政前的政治准备,慈禧通过军机大换血,顺利解除了奕䜣带来的「威胁」。对于慈禧彻底置换高层,却没有引起统治集团的连锁反应,原因何在?
第十八回 曲折亲政
同治十年,同治帝十三岁,慈禧以其「典学未成」为由,迟迟不肯归政;光绪十二年,光绪帝十三岁,慈禧又将以怎样的借口与形式阻挠光绪帝的亲政呢?
第十九回 光绪大婚
慈禧虽履行诺言「归政」光绪帝,却通过《训政细则》,使自己获得操纵皇权的制度保障。但是,还有一件事情已到了无法继续拖延的地步,即光绪帝的大婚。
第二十回 六旬庆典
大婚后,光绪帝开始了他的「亲政」生涯。垂帘听政近三十年的慈禧,将怎样开始撤帘归政的生活?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她又将怎样度过六旬大寿呢?
第二十一回 釜底抽薪
光绪帝亲政以后,慈禧逐渐觉察到在光绪帝周围,已经形成一股势力。这些人除了光绪帝一直依赖的翁同龢以外,还有志锐、文廷式等台馆诸臣。
第二十二回 「规范」变法
光绪二十四年,朝廷传来罢免翁同龢一切官职的上谕。一开始,慈禧不反对变法,那她为什么将支持光绪帝变法的翁同龢开缺回籍呢?这不就是在阻挠变法吗?
第二十三回 「母子」反目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慈禧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的罪名,将康有为革职并捉拿维新志士。慈禧为什么会在变法推行了一百余天以后,断然终止变法?
第二十四回 废帝风波
慈禧以血腥的镇压,终结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她残忍地杀害了变法义士,囚禁了光绪帝,也就此开始了她执政生涯中的第三次垂帘。
第二十五回 珍妃之死
戊戌政变以后,光绪帝被幽禁于瀛台。在这之后,光绪帝只剩下在位皇帝的虚名。光绪帝的处境尚且如此,被慈禧视为红颜祸水的珍妃处境又将如何?
第二十六回 光绪宾天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走完人生。第二天,慈禧在仪鸾殿撒手人寰。这对母子死亡时间如此巧合,使人觉得在光绪帝死因背后,蕴涵着惊天阴谋。
第二十七回 慈禧大葬
光绪帝离开了人世,可是仅仅过了二十个小时,慈禧也暴死宫中。慈禧是怎么死的?对于自己的死,慈禧是否有所预感?她又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呢?
台湾版∕序言
亲爱的台湾读者朋友:
获悉《说慈禧》即将由城邦麦田出版社在台湾出版发行,我的心情一半是欣喜,一半是惶恐。
欣喜是因为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了解。当您在文字述说中,与我共同回忆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去感受那个时代最具权威的女人--慈禧太后--的喜怒哀乐时,您给予我的是莫大支持和鼓励,这是我的希冀,也是我的幸福。
惶恐是因为担心我的述说、解读过于简略和肤浅,不能使您了解慈禧太后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的全貌。她的一生贯穿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多变和复杂的时期,简略的述说不足以展示她生活的全貌;她的人生遭际多种多样,过于肤浅的解读不能够显现她多层面的人生。
由此,我知道给慈禧太后写一本传记,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她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直到今天她在我们生活中的知名度,不亚于任何一个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一直是正史、野史、演义、民间传说争相报料的题材,以及人们街头巷议的热门话题。
她又是中国历史上几乎被盖棺论定的「名人」,提到她总会和「祸国殃民」、「穷奢极欲」、「大权独揽」、「卖国求荣」等形容词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无论对她做出怎样符合历史实际的描述与分析,也很难转变人们先入为主的印象。
对此,有朋友曾关切地问我:「清朝历史上那么多有影响的人物可写,妳为什么单单选择慈禧太后?」我不知怎样回答。可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写她?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写她呢?
慈禧太后把持清朝政权四十七年,如果将她的一生按照纪事本末与通鉴编年的历史体裁做一个全景扫描,无疑就是一幅晚清社会的《清明上河图》。她十七岁入宫,在美女如云的紫禁城里,机警巧妙地躲过了一次次暗算。在极具竞争与挑战的环境里,由贵人一步步获得升迁,直到以太后身分垂帘听政。她在操控政权的岁月里,两度垂帘、两决皇储,控制王公大臣于股掌之间,既发动辛酉政变、镇压戊戌变法,又推行清末新政,她的每一项决策都关乎清王朝的命运发展。
在中国内忧外患之际,她做为统治集团的决策者没有带领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驶出急流险滩。面对列强的瓜分豆剖、割地赔款,她让中华民族遭受的是「竭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屈辱。
要了解近代历史,不了解真实的慈禧太后,一定是片面的。
怎样才能了解真实的慈禧太后?我以为应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将慈禧太后从「干瘪的木乃伊」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从她的人生际遇和她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来探讨她的功过成败。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亲爱的读者朋友,读过这本书后,您同意我上述观点吗?期待着您的评论。谢谢!
隋丽娟
二○○九年三月六日
翻开《说慈禧》,我内心是充满好奇与一丝忐忑的。慈禧太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厚重的历史尘埃,以及无数的争议和想象。我总觉得,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两极化的,要么被捧上神坛,要么被打入地狱。而《说慈禧》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个更 nuanced(细致入微)、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让我能够拨开重重迷雾,窥见那个时代那个女人真实的模样? 我特别期待的是,作者能否摆脱一些流俗的解读,比如一味地强调她的奢侈糜烂,或者简单地将她视为亡国罪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她作为一位女性,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又是如何在这个男性主导的政治舞台上生存和博弈的。 她是如何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站稳脚跟?她面对内忧外患时,又有着怎样的考量和策略?她的决策,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动机?是单纯的权力欲,还是在那个特殊时期,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尽管我尚未阅读书中的具体内容,但单单是“说慈禧”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那个遥远的年代,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贴近、更加理解的姿态,去审视这位备受争议的晚清统治者。 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场关于历史、关于权力、关于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晚清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历史灵魂的作品。《说慈禧》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史实,而是真正地在“说”慈禧,是一种带着深度解读和个人思考的“说”。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慈禧政治手腕的分析。那些看似简单的宫廷斗争,在作者的笔下,却被拆解得细致入微,让我们看到了慈禧是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周旋,最终巩固自己的权力。 这种分析,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史料和逻辑推理,让我们能够信服地理解,慈禧是如何从一个后宫妃子,一步步成为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慈禧塑造为一个铁腕的政治家形象,而是同样展现了她作为女性,在面对巨大压力和情感困扰时的一面。这种张力的呈现,使得慈禧这个人物更加复杂和真实,也更具艺术感染力。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晚清政治格局和慈禧这个人物的认知,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思考,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的书。
评分《说慈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重新认识”的感觉。过去,我对慈禧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一些坊间流传的故事和片面的史料所塑造的,总觉得她是一个贪婪、专横、昏庸的统治者。然而,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真实、更复杂的慈禧世界的大门。 作者在叙述中,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严谨,他并非急于给出一个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层层剥茧,逐步揭示慈禧身上隐藏的丰富层次。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慈禧与光绪皇帝之间关系的描绘。那不仅仅是简单的“婆媳”关系,更是权力、亲情、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网络,作者对此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慈禧作为母亲、作为统治者的多重身份。 读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以及他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并非以审判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以一个观察者和讲述者的身份,引导我们去理解,去思考。 这种体验,让我感到非常满足。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一场与历史人物的跨时空交流。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读来酣畅淋漓的书!我喜欢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仿佛作者就坐在我身边,用最朴素而又精准的语言,为我讲述一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与许多枯燥乏味的史书不同,《说慈禧》没有堆砌那些冰冷的数据和遥远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焦点牢牢地放在了慈禧本人身上。 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细节的描绘,作者成功地将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慈禧展现在我面前。我看到了她年轻时的青涩与机敏,看到了她中年时期的权谋与魄力,甚至看到了她晚年时期的无奈与挣扎。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回避慈禧身上那些被大众所熟知的“标签”,比如她对奢华生活的追求,对权力的掌控欲。但是,作者的处理方式却非常高明,她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些“罪状”,而是试图去探究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种探究,不是为了洗白,也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解她为何会在那样一个时代,做出那样的事情。理解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也理解作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种种无奈。 读这本书,我没有感到说教,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正随着慈禧的命运起伏,一起经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评分我原本以为,《说慈禧》会是一本严肃到让人提不起兴趣的史学著作,但事实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记小说,让我欲罢不能。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他能够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常常会插入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这些思考并不是生硬的教导,而是自然地融入故事之中,引发我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联想。 比如,书中对权力制衡的探讨,对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关系的描绘,都让我深思。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慈禧简单地脸谱化。作者似乎在努力地呈现一个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慈禧,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智慧也有局限性的女人。 这种立体化的呈现,使得我们能够超越简单的褒贬,而是在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下,去理解她的功过是非。 读这本书,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