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出身望族,与文人雅士多有往来,被誉为广东香港最渊博的掌故家。《听雨楼随笔》集结其多年来为报纸所写之专栏文章与个人着作,其中对民初人物、各种典故与轶事多有着墨。有别于一般学术性着作,对民初政治、文学有兴趣的读者,相信阅毕本书后,能更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作者简介
高伯雨
(1906~1992),名秉荫,又名贞白,笔名高适、林熙、温大雅、秦仲龢等逾十个。祖父楚香、父亲舜琴经营名号元发行、元章盛、元得利等南北行生意。家底丰厚,高伯雨不愁衣食,跟名家习书画、学篆刻,游学英国。在上海与唐云笙(唐大郎)、王辛笛等往来,开始从事写作。编过报纸副刊,五十年代开始为报纸写专栏「望海楼杂笔」「听雨楼随笔」「适庐随笔」「彊庐琐记」,一写就是五十多年。译写有《英使谒见干隆记实》、《紫禁城的黄昏》,一九六六年三月,创办《大华》半月刊,一九六八年停刊后,一九七○年一月复刊为月刊,并印行黄秋岳遗着《花随人圣酓摭忆》补篇、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等书
听雨楼回想录(一九七四年)
《大华》一九六六-六八年∕大华诞生的故事∕袁克文的《洹上私乘》∕李莲英的艳妹∕总统南海卖鱼∕清朝一个羊弔风状元∕荣德生被绑破案的经过∕吴沃尧小说中的资料∕伦敦的孙中山被难纪念室∕《申报》和洪宪纪元∕五大臣中三博士∕ 清朝皇帝的账房-内务府∕溥仪收买明版书∕ 厕上办公的军人∕广西戏班咏霓社∕南天王垮台的内幕∕谈聂云台∕丙午谈往∕洪深大闹大光明∕人.名.诗∕ 顺治出家∕上海的超社逸社∕胡适宋美龄博士衔最多∕张作霖的个性∕溥心畬的照相∕关于征联∕陈望曾有心进贡∕我所见的张永福∕火车中的弹孔:张其锽遇险记∕溥仪册封「皇后」的笑话∕宣统皇帝的辫子∕「后画中九友歌」∕ 名人轶闻∕溥仪结婚演戏记趣∕统治与迷信∕梁启超万生园雅集图∕穿黄马挂的英国将军戈登∕吉青纳与中国古瓷∕李鸿章对待外国人∕一九三三年汕头金融风潮∕「洋宫保」赫德∕ 马叙伦旧砚∕我和徐亮之∕杨翠喜与丁朱大参案∕军阀的笑话∕赵叔雍笔下的「梅巧玲」∕翰林幽默∕西德中国大使馆的神秘人∕蔡元培的遗产∕清宫琐闻∕只出一期,遂成绝响:香港一部艺术杂志《南金》∕ 手本∕「后莺湖曲」与徐志摩夫妇∕文廷式宫词∕小蹄子与小妮子∕官场巧事∕上海二月记∕畹华令∕早期的上海石印书∕袁世凯的妻妾子女∕袁寒云的岳父翁心存日记片段∕溥仪赐谥小考∕清朝驻英钦差画像纠纷记趣∕蔡元培在广东打秋风∕记吴柳隅∕大华停刊的故事
《大华》复刊号一九七零-七一年
大华复刊的故事∕西太后有喜∕香港东华医院与高满和∕周作人「卖文」一故事∕吴震修脱险记∕赵凤昌及其书法∕潮剧的艺术∕甚么叫「大时」「小时」?∕南京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艺术家姚茫父∕陈石遗抛书∕会作八股文的和尚-道衍∕ 辛亥潮汕革命与高绳之∕亚力山大和他的中国人物画∕「猪仔议员」吴景濂∕戊戌状元夏同龢∕官员任免记趣∕双忽雷的故事∕《孽海花》的小说公案∕《大华》高伯雨文章目录一览表
拿到《听雨楼随笔 卷三》这本书,我其实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因为我深知,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文字,往往是稀缺的。然而,名字本身却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拥有华丽的辞藻或者惊险的情节,但它一定蕴含着一种朴实而真挚的情感。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用最日常的场景,折射出人生的百态。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一种亲切感,仿佛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听他娓娓道来,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评分拿到《听雨楼随笔 卷三》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思考人生的阶段。我常常会问自己,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生活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这些宏大而又微渺的问题,常常让我感到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一些不同的解读。或许,作者在书中会分享他的人生经验,他的感悟,他的智慧。我期待着,能从他的文字中,找到一些能够启迪我心灵的火花,帮助我解开心中的迷雾。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不凡的意义。或许,那些细微之处,那些日常的点滴,才是生命最真实的写照。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当下,更加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评分对于《听雨楼随笔 卷三》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带给我一种心灵的洗礼。我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信息爆炸,喧嚣不断,有时候真的会感到疲惫和迷失。我渴望能够找到一处心灵的港湾,让我得以暂时停歇,沉淀思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股清流,涤荡我内心的浮躁,让我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他深邃的目光,洞察人性的复杂,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生的悲喜。我希望,我能够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一种对美好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即使在人生的低谷,也总会有希望的光芒。
评分拿到《听雨楼随笔 卷三》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心灵之门。我并没有急于翻阅,而是先将它静静地放在床头,感受着纸张散发出的淡淡墨香,想象着作者在字里行间寄托的那些故事与情怀。在我看来,一本好的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是灵魂深处的共鸣。我期待着,在这卷随笔中,能有那么一两处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暂时忘却俗世的喧嚣,沉浸在那些或细腻、或豁达、或深沉的文字之中。或许是一些关于岁月的感慨,或许是一些对人生的洞察,又或许仅仅是一些对生活琐碎的温柔记录。我更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宁静的力量,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能找到片刻喘息的宁静,重新审视自己,找到内心的方向。就像细雨打在屋檐上,滴滴答答,虽不惊心动魄,却自有其绵长悠远的韵味。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雨楼随笔 卷三》,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而诗意的韵味。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雅士,身处一间雅致的楼阁,窗外细雨绵绵,他临窗而坐,手中握着笔,将心中涌动的思绪,化作笔尖的墨迹,流淌在纸上。这种意境,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好奇。我猜测,这卷随笔里,或许会有对自然风光的描摹,对季节更迭的细腻观察,又或是对内心世界独白般的抒发。我期待着,作者能用他那敏锐的笔触,捕捉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将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凝固成永恒的文字。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仿佛与作者一同品味着这人生的百态,体验着这世界的悲欢离合,却又保持着一份淡然与从容。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遨游,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也是对自身存在的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