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抗日战争为主线,围绕乐山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武汉大学,描述了众多教授与学生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立志为学的精神风骨;同时兼述民国教育政策、乐山风土人情、武大师生的日常教学与食衣住行。从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折射出那个特殊时代的教育精神。
作者简介
张在军
笔名张弩弓。1972年生于湖北京山。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自由报》、《杂文界》等一百多家报刊发表文章五百余篇。着有《文化苦语》、《真想来生作狗》、《满天星》、《花笔香不香》等文集数种。
苦难的细节,辉煌的时代——《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代序/韩(日含)
楔子:一个该用红墨水记的日子
第一章:烽火西迁
金瓯破缺
高校「长征」
「中国之进步在武汉大学」
「蜀之胜曰嘉州」
西迁之路
第二章:校舍与院系
「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
文庙校本部
大成殿图书馆
崇圣祠校长办公室
崇文阁—文学院
尊经阁—法学院
李公祠—理学院
三育学校—工学院
老霄顶大礼堂
先农坛实习工厂
第三章:住所与环境
城里城外,山上山下──武大教授的住所
住黑宫,走白宫──武大学生的住所
第四章:物质与物价
煮字难充众口饥──从福地到炼狱
教授的吃食与饭局
青衫布鞋,自得其乐
陈立夫首创贷金制
贷金制度与武大学生
学生食堂的「八宝饭」
回味无穷的乐山小吃
第五章:休闲与娱乐
乌尤耸翠接凌云
峨眉山势接云霓
採石江边知几回
一碗喝到夕阳西
麻将、棋牌和书画
电影、戏剧、音乐会
美术展览
第六章:盗贼与疾病
伟大的「地马」
风雨故人来
受尽佣人气
「偏又容易被病抓住」
校医董道蕴和疤病
业余医生萧君绛
「第八宿舍」
第七章:嘉州城郭半成灰
猝不及防的「8‧19」大轰炸
武大教授与大轰炸
武大学生与大轰炸
1941年的第二次轰炸
第八章:言传身教与不言而教
文学院的教授
法学院的教授
理工学院的教授
第九章:人文着述与科学发现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苏雪林:《南明忠烈传》《屠龙集》
高亨:《老子正诂》和《周易古经今注》
袁昌英:《法国文学》、《行年四十》
朱光潜:《诗论》《谈修养》《谈文学》
吴其昌:半部《梁启超》
杨端六:《货币与银行》
石声汉:《生命新观》
桂质廷、梁百先:发现「赤道异常」现象
高尚荫、公立华:发现中华桃花水母
第十章:导师制与训导处
所谓「导师制」「训导处」
训导长赵师梅与导师赵学田
荒唐滑稽的军训生活
锻炼体格的体育训练
丰富多彩的展览活动
第十一章:学生社团与民主斗争
进步社团
文艺社团
学术社团
其他社团
第十二章:胜利东归
永生难忘的大喜日子
王星拱调离,周鲠生继任
赵师梅赴鄂接收
要将武大办成万人大学
杨端六讲《教学与复校》
图书仪器先行起航
武大复员办事处
乐山校产的善后
迢迢东归路
回到珞珈,喜极而涕
附录:乐山时期的院士名流
参考资料
后记
前些年开始,我开始从事民国史尤其是抗战时期的文献档案、书报资料的研究,西迁时的武汉大学当然也在我的关注对象之内。那时我便苦于国内学界关于「武大史」的研究不够,就抗战时的武大研究而言,我手头仅有一部敝校档案馆涂上飙馆长主编的《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但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研究成果不足,必然也会束缚到国内外其他学者对于武大校史的研究,因此这本《苦难与辉煌》,必然是未来武大校史研究的一本绕不开的重要着述。
在军先生既非武大校友,也不是民国史专家,作为一名驻扎乐山的房地产行销人员,却写出了这样一部几十万字的着述,这让我看来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且感慨万千的事情。但这也恰恰反映了乐山时期武汉大学在民众之间的反响乃不可小觑。因为先前很长一段时间,学界对于东吴大学(苏州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复旦大学的校史研究,多半为该校的校史馆、档案馆的研究人员或校内的专职教师,而随着「老大学热」与「民国热」在近些年的升温,在国内一批「校史学」研究队伍里,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其他院校学者的身影。但作为民间学者,肯下功夫、花力气、不要一分钱经费自发地研究一所大学的历史,我还没有遇到过。因此,这既是武汉大学的荣耀,也是在军先生不经意之间,为武大校史研究所打造出的、里程碑式的学术意义。
“苦难与辉煌”这个书名,自带一种传奇色彩,很容易吸引那些对历史深处的细节和人物情感感兴趣的读者。“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1937—1946)”则将这份传奇定格在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一个关于生存、抗争与传承的故事呼之欲出。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厚重感往往体现在普通人在特殊时期的非凡经历中,而一所大学,尤其是像武汉大学这样的学府,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它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它的师生,也必是时代洪流中的一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到那个时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师生们如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维持教学?他们如何处理内心的恐惧与忧虑,又如何激发彼此的斗志?那些珍贵的学术资料和研究成果,是如何在战乱中得以保存,甚至得以发展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对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不朽学术精神的深刻致敬。
评分“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1937—1946)”这个书名,本身就具备了极强的叙事潜质,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史诗的序章,预示着书中将铺陈开一段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一直对历史上的“迁校”事件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像武汉大学这样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学府,在战乱年代辗转迁徙的过程,必然充满了无数的艰辛与挑战。想象一下,当学校被迫离开熟悉的校园,带着珍贵的书籍和设备,在简陋的条件下重新建立课堂,这需要何等的毅力与决心!而“辉煌”二字,则让我好奇,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武汉大学又如何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当时师生们所面临的物质匮乏、精神压力,以及他们在逆境中如何坚守学术理想,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如何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那个特殊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深沉的蓝色搭配烫金的字体,隐约透露着那个风雨飘摇年代的悲壮与坚韧。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他们的教育事业充满好奇,而“苦难与辉煌”这个书名,直击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震撼的部分。想象一下,在炮火连天、山河破碎的年代,一群文弱的学者如何顶着巨大压力,在简陋的环境中维系一所大学的命脉,更是艰难地培育下一代。武汉大学,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无数荣耀,而抗战时期,这所大学经历的动荡与磨难,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不容忽视的篇章。我期待书中能详细描绘出当时校园的真实景象,那些为保存学术火种而奔走的师生们,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日常生存状态,他们如何用知识和信仰对抗绝望。我相信,这本书绝不仅仅是记录历史事件,更是一次关于人性光辉、学术尊严和民族脊梁的深度挖掘。它或许会让我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也如同野草般顽强生长。
评分光是看到“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1937—1946)”这个题目,就足以让一个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教育史有兴趣的读者心潮澎湃。那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艰难的岁月之一,而武汉大学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在这场民族浩劫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题目就预示着,它将要讲述的,绝非仅仅是简单的校园生活,而是在极端环境下,一群知识精英如何肩负起民族的未来,如何在绝望中寻找生机。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在炮火纷飞中,师生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的。那些可能被历史洪流淹没的个体故事,那些在最艰难时刻闪耀出人性的光辉的瞬间,都可能在这本书中被重新发掘和呈现。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大学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歌。
评分这本书的 title 让我眼前一亮,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苦难与辉煌”,这两个词语并列,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张力,也暗示了其中必然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不应只是冰冷的数据和事件的罗列,而更应该是鲜活的人物,是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抉择与挣扎,是他们内心的情感波动。尤其是“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这几个字就足以勾勒出无数画面:日军的轰炸,学校的迁徙,物资的匮乏,师生们在颠沛流离中如何坚持教学,又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具体的人物群像,那些为民族存亡而慷慨激昂的学者,那些在战火中依然孜孜不倦求学的青年学子。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坚持,一定能深深触动我,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的重量,也更敬佩那些在苦难中闪耀出辉煌的人们。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对民族精神和学术传承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