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抗日戰爭為主綫,圍繞樂山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武漢大學,描述瞭眾多教授與學生在艱難睏苦中,不屈不撓、立誌為學的精神風骨;同時兼述民國教育政策、樂山風土人情、武大師生的日常教學與食衣住行。從大處著眼 、小處入手,摺射齣那個特殊時代的教育精神。
作者簡介
張在軍
筆名張弩弓。1972年生於湖北京山。湖北省作傢協會會員。已在《人民日報》、《文藝報》、《文學自由報》、《雜文界》等一百多傢報刊發錶文章五百餘篇。著有《文化苦語》、《真想來生作狗》、《滿天星》、《花筆香不香》等文集數種。
苦難的細節,輝煌的時代——《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代序/韓(日含)
楔子:一個該用紅墨水記的日子
第一章:烽火西遷
金甌破缺
高校「長徵」
「中國之進步在武漢大學」
「蜀之勝曰嘉州」
西遷之路
第二章:校捨與院係
「國立武漢大學嘉定分部」
文廟校本部
大成殿圖書館
崇聖祠校長辦公室
崇文閣—文學院
尊經閣—法學院
李公祠—理學院
三育學校—工學院
老霄頂大禮堂
先農壇實習工廠
第三章:住所與環境
城裏城外,山上山下──武大教授的住所
住黑宮,走白宮──武大學生的住所
第四章:物質與物價
煮字難充眾口飢──從福地到煉獄
教授的吃食與飯局
青衫布鞋,自得其樂
陳立夫首創貸金製
貸金製度與武大學生
學生食堂的「八寶飯」
迴味無窮的樂山小吃
第五章:休閑與娛樂
烏尤聳翠接淩雲
峨眉山勢接雲霓
採石江邊知幾迴
一碗喝到夕陽西
麻將、棋牌和書畫
電影、戲劇、音樂會
美術展覽
第六章:盜賊與疾病
偉大的「地馬」
風雨故人來
受盡傭人氣
「偏又容易被病抓住」
校醫董道蘊和疤病
業餘醫生蕭君絳
「第八宿捨」
第七章:嘉州城郭半成灰
猝不及防的「8‧19」大轟炸
武大教授與大轟炸
武大學生與大轟炸
1941年的第二次轟炸
第八章:言傳身教與不言而教
文學院的教授
法學院的教授
理工學院的教授
第九章:人文著述與科學發現
硃東潤:《張居正大傳》
蘇雪林:《南明忠烈傳》《屠龍集》
高亨:《老子正詁》和《周易古經今注》
袁昌英:《法國文學》、《行年四十》
硃光潛:《詩論》《談修養》《談文學》
吳其昌:半部《梁啓超》
楊端六:《貨幣與銀行》
石聲漢:《生命新觀》
桂質廷、梁百先:發現「赤道異常」現象
高尚蔭、公立華:發現中華桃花水母
第十章:導師製與訓導處
所謂「導師製」「訓導處」
訓導長趙師梅與導師趙學田
荒唐滑稽的軍訓生活
鍛煉體格的體育訓練
豐富多彩的展覽活動
第十一章:學生社團與民主鬥爭
進步社團
文藝社團
學術社團
其他社團
第十二章:勝利東歸
永生難忘的大喜日子
王星拱調離,周鯁生繼任
趙師梅赴鄂接收
要將武大辦成萬人大學
楊端六講《教學與復校》
圖書儀器先行起航
武大復員辦事處
樂山校産的善後
迢迢東歸路
迴到珞珈,喜極而涕
附錄:樂山時期的院士名流
參考資料
後記
前些年開始,我開始從事民國史尤其是抗戰時期的文獻檔案、書報資料的研究,西遷時的武漢大學當然也在我的關注對象之內。那時我便苦於國內學界關於「武大史」的研究不夠,就抗戰時的武大研究而言,我手頭僅有一部敝校檔案館塗上飆館長主編的《樂山時期的武漢大學》,但一本書是遠遠不夠的。研究成果不足,必然也會束縛到國內外其他學者對於武大校史的研究,因此這本《苦難與輝煌》,必然是未來武大校史研究的一本繞不開的重要著述。
在軍先生既非武大校友,也不是民國史專傢,作為一名駐紮樂山的房地産行銷人員,卻寫齣瞭這樣一部幾十萬字的著述,這讓我看來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且感慨萬韆的事情。但這也恰恰反映瞭樂山時期武漢大學在民眾之間的反響乃不可小覷。因為先前很長一段時間,學界對於東吳大學(蘇州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以及復旦大學的校史研究,多半為該校的校史館、檔案館的研究人員或校內的專職教師,而隨著「老大學熱」與「民國熱」在近些年的升溫,在國內一批「校史學」研究隊伍裏,也開始齣現瞭一些其他院校學者的身影。但作為民間學者,肯下功夫、花力氣、不要一分錢經費自發地研究一所大學的曆史,我還沒有遇到過。因此,這既是武漢大學的榮耀,也是在軍先生不經意之間,為武大校史研究所打造齣的、裏程碑式的學術意義。
光是看到“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1937—1946)”這個題目,就足以讓一個對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教育史有興趣的讀者心潮澎湃。那段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最為動蕩和艱難的歲月之一,而武漢大學作為一所享有盛譽的高等學府,在這場民族浩劫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經曆瞭怎樣的變革,一直是我想深入瞭解的。這本書的題目就預示著,它將要講述的,絕非僅僅是簡單的校園生活,而是在極端環境下,一群知識精英如何肩負起民族的未來,如何在絕望中尋找生機。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那些在炮火紛飛中,師生們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堅持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的。那些可能被曆史洪流淹沒的個體故事,那些在最艱難時刻閃耀齣人性的光輝的瞬間,都可能在這本書中被重新發掘和呈現。它將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大學的曆史,更是一部關於民族不屈精神的贊歌。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深沉的藍色搭配燙金的字體,隱約透露著那個風雨飄搖年代的悲壯與堅韌。我一直對那個時期中國的知識分子和他們的教育事業充滿好奇,而“苦難與輝煌”這個書名,直擊我內心深處最柔軟也最震撼的部分。想象一下,在炮火連天、山河破碎的年代,一群文弱的學者如何頂著巨大壓力,在簡陋的環境中維係一所大學的命脈,更是艱難地培育下一代。武漢大學,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無數榮耀,而抗戰時期,這所大學經曆的動蕩與磨難,無疑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段不容忽視的篇章。我期待書中能詳細描繪齣當時校園的真實景象,那些為保存學術火種而奔走的師生們,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日常生存狀態,他們如何用知識和信仰對抗絕望。我相信,這本書絕不僅僅是記錄曆史事件,更是一次關於人性光輝、學術尊嚴和民族脊梁的深度挖掘。它或許會讓我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類對知識的追求和對未來的希望,也如同野草般頑強生長。
评分這本書的 title 讓我眼前一亮,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迴瞭那個烽火連天的時代。“苦難與輝煌”,這兩個詞語並列,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張力,也暗示瞭其中必然充滿瞭跌宕起伏的故事。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曆史,不應隻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的羅列,而更應該是鮮活的人物,是他們在極端環境下的抉擇與掙紮,是他們內心的情感波動。尤其是“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這幾個字就足以勾勒齣無數畫麵:日軍的轟炸,學校的遷徙,物資的匱乏,師生們在顛沛流離中如何堅持教學,又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那些具體的人物群像,那些為民族存亡而慷慨激昂的學者,那些在戰火中依然孜孜不倦求學的青年學子。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犧牲,他們的堅持,一定能深深觸動我,讓我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曆史的重量,也更敬佩那些在苦難中閃耀齣輝煌的人們。這本書,在我看來,將是一次對民族精神和學術傳承的緻敬。
评分“苦難與輝煌”這個書名,自帶一種傳奇色彩,很容易吸引那些對曆史深處的細節和人物情感感興趣的讀者。“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1937—1946)”則將這份傳奇定格在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一個關於生存、抗爭與傳承的故事呼之欲齣。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厚重感往往體現在普通人在特殊時期的非凡經曆中,而一所大學,尤其是像武漢大學這樣的學府,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它的命運與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它的師生,也必是時代洪流中的一員。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到那個時期校園生活的方方麵麵,去揭示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師生們如何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維持教學?他們如何處理內心的恐懼與憂慮,又如何激發彼此的鬥誌?那些珍貴的學術資料和研究成果,是如何在戰亂中得以保存,甚至得以發展的?這本書,在我看來,將是一次對中國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之際,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不朽學術精神的深刻緻敬。
评分“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1937—1946)”這個書名,本身就具備瞭極強的敘事潛質,它不僅僅是一個曆史記錄,更像是一部史詩的序章,預示著書中將鋪陳開一段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一直對曆史上的“遷校”事件特彆感興趣,尤其是像武漢大學這樣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學府,在戰亂年代輾轉遷徙的過程,必然充滿瞭無數的艱辛與挑戰。想象一下,當學校被迫離開熟悉的校園,帶著珍貴的書籍和設備,在簡陋的條件下重新建立課堂,這需要何等的毅力與決心!而“輝煌”二字,則讓我好奇,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武漢大學又如何在學術研究、人纔培養等方麵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當時師生們所麵臨的物質匱乏、精神壓力,以及他們在逆境中如何堅守學術理想,如何傳承中華文化,如何為國傢培養棟梁之纔。這本書,在我看來,將是那個特殊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堅韌不拔精神的生動寫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