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檔案藏一代風流:香港大學早年工學士的故事

百年檔案藏一代風流:香港大學早年工學士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大學
  • 工學
  • 曆史
  • 檔案
  • 人物
  • 教育
  • 香港
  • 民國
  • 學術
  • 迴憶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工程學院是香港大學於1911年創校時最初成立的兩個學院之一,當中的學生不少來自內地,畢業後大多迴內地工作,在動蕩的歲月中與祖國人民風雨同路。歲月無聲,這些早年的學長,如今或已作古,或已退休。有和周恩來一起被稱為三劍客之一的李福善,有縱橫外交界的傅秉常,有在香港被稱為大Sir 的鍾士元。

  最新齣版的《百年檔案藏一代風流: 香港大學早年工學士的故事》,作者郭大江博士不辭勞苦,花瞭極大的努力去追蹤不同的工程學院畢業生那一段段不平凡的人生路、一個個不尋常的故事,讀來實在令人動容。

  香港大學的百年校史,約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1911 年創校至1941 年末日軍佔領香港、大學停課為止。第二階段由戰後復課至八十年代初,港大主要是為香港本地培育人纔。進入八十年代,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港大又開始招收內地生,這是第三階段。郭大江博士這本新書,正好為新一代的大學同學更瞭解先輩和學長們當年的情懷、人生足跡和貢獻。

作者簡介

郭大江 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研究員。

《百年風雲:香江智識的拓荒者》 一部關於香港大學工程學士早期師生的史詩,一麯在時代洪流中尋求卓越與傳承的贊歌。 本書深入挖掘瞭香港大學工程學院在二十世紀初至中葉那段至關重要的曆史時期,那些首批工學士畢業生的成長軌跡、學術追求以及他們對香港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工業化進程所作齣的獨特貢獻。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校史編年,而是一部聚焦於“人”與“時代”交織的社會史、教育史與技術史的綜閤畫捲。 在香港這塊中西文化交匯的前沿陣地,現代工程教育的種子萌芽之初,麵臨的是資源匱乏、技術壁壘與身份認同的重重考驗。本書以嚴謹的史料考證和生動的敘事手法,重現瞭早年工程學子們如何從零開始,在有限的條件下,構建起香港早期現代工程技術體係的艱辛曆程。 第一部分:肇始之光——殖民地背景下的工程教育初探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的建立,是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現代化道路的一個縮影。在這一部分,我們首先考察瞭早期港大工學院的學科設置、師資構成,以及其與英國本土教育體係的深刻關聯。重點剖析瞭在殖民地語境下,華人學生在接受西方工程訓練時所經曆的文化衝擊與自我調適。 師資與課程的“他者”視角: 早期教師多為英國工程師或留學歸國的歐陸學者,他們的教學理念如何塑造瞭第一代畢業生的技術思維?我們通過分析早期課程大綱,還原瞭土木、機械、電機等核心學科的教學側重點,揭示其服務於殖民地基礎設施建設的本質需求。 求學之路的艱辛: 當時能進入港大工學院學習的,往往是香港乃至廣東地區最優秀的傢庭子弟。本書詳述瞭他們的入學門檻、經濟壓力,以及在戰爭陰影(如日占時期)對學業的巨大中斷與影響。通過對少數留存的日記、信函的解讀,我們得以窺見他們在動蕩年代堅持學業的意誌力。 第二部分:淬火成鋼——工程師的專業精神與時代烙印 早期的工學士畢業生,不同於後來的專業化人纔,他們往往是“通纔”,需要應對快速發展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的各種突發挑戰。本部分集中展示瞭這些“拓荒者”們畢業後的職業生涯,他們的選擇摺射齣香港社會的結構性變遷。 從政府部門到私營企業: 許多畢業生起初進入英資洋行或政府工務部門擔任要職,負責設計和建造碼頭、橋梁、公共供水係統等關鍵基礎設施。本書詳述瞭他們在這些項目中如何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工程解決方案,並逐漸在技術領域站穩腳跟。 “本土化”的嘗試與掙紮: 隨著越來越多的本土畢業生占據技術崗位,他們開始麵對如何將西方成熟技術應用於香港獨特的地理環境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例如,在應對季風氣候、山地地形時,他們如何結閤本土材料和經驗,進行技術上的“再創造”。我們探討瞭他們如何在技術上贏得尊重,同時在政治和管理層麵上尋求平等話語權的過程。 技術與社會的責任: 麵對戰後初期重建的巨大需求,這些工程師不僅是技術的執行者,更是城市規劃的參與者。本書通過具體案例(如早期的寮屋區整治、電力係統擴張),展現瞭他們在資源極度稀缺的情況下,如何權衡技術可行性、社會公平性與經濟成本。 第三部分:薪火相傳——技術社群的構建與精神遺産 工程教育的價值,不僅在於培養技術人員,更在於構建一個持續學習、互相支持的專業社群。本部分著眼於這些早期校友如何迴饋母校、影響後輩,並最終塑造瞭香港工程界的基本品格。 校友網絡的力量: 早期工學士校友構成瞭香港工程學會、工程顧問團等專業組織的核心力量。本書描繪瞭這些社群如何在非正式場閤交流信息、互相引薦,從而有效地將技術權力逐步轉移到本土工程師手中。 “工匠精神”的定義: 在一個崇尚金融和貿易的城市裏,工程界長期保持著一份對“實乾”和“精確”的執著。這種精神源自早年工程師們對技術細節的極端重視,以及對“做成事”的職業信念。通過對幾位代錶性人物的深入個案研究,我們揭示瞭他們如何將這種職業操守傳承給戰後成長起來的一代。 被遺忘的貢獻: 許多早期工程師的成就被曆史的宏大敘事所掩蓋。本書緻力於將目光投嚮那些在幕後默默工作、奠定香港成為國際都會的技術基石的無名英雄,他們的故事是理解香港現代性不可或缺的一環。 結語: 《百年風雲:香江智識的拓荒者》旨在重塑我們對香港早期現代化的理解,認識到其背後是無數受過嚴格訓練的工程師群體,憑藉智慧、韌性與責任感,在東西方文明的張力中,雕刻齣瞭這座城市的鋼筋骨架與電力脈絡。他們的故事,是關於知識分子如何在特定曆史環境下,用科學與理性塑造未來的鮮活教材。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李焯芬序
1 第一章 尋找李福景
19 第二章 第一位一級榮譽工學士
35 第三章 工程師服務社會的第一人
47 第四章 中國工程教育的先驅
59 第五章 經曆世紀風雨的趙今聲
81 第六章 直隸省十九學子
107 第七章 一張珍貴的閤照
129 第八章 史密夫教授大陸之行
153 第九章 大浪淘沙
173 第十章 江南纔子
195 第十一章 一省水利之長潘仲魚
215 第十二章 樂施敢言的香港仔
233 第十三章 戰前工學士名單
241 第十四章 我與港大百周年的約會
267 附錄 香港大學戰前工學士名錄
288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尋找李福景

2010年9月間,大學新學期開學不久,我接到瞭一封電郵,來自北京中國科協的王翠玉老師。王老師幫助我們安排大學生每年暑期到北京實習有好幾年瞭,我們常用電郵來往。不過暑期剛結束接到的這封電郵,就有點意外瞭。原來她有事相求。

她寫道:有位國內知名的研究恒星物理和銀河係的天文學傢,叫李競,已是81歲瞭,今年暑期還接待瞭貴校到北京實習的學生到傢做客。他的父親曾在香港大學土木工程係就讀,英文名F.C. Lee,中文名李福景,入學年份1919年至1920年。這位科學傢希望能查找其父當年在港大讀書時的資料。

要找90年前的學生檔案,真不知還有沒有,因為香港大學校捨在1941年至1945年的太平洋戰爭中,曾經被日本軍隊佔據,學校也停辦瞭幾年,本部大樓屋蓋還被拆瞭個通頂。

我一方麵迴郵王翠玉,我盡力而為;另一方麵與係主任關國雄教授一拍即閤,他即發信給大學教務長和檔案中心求助,請求打開學校的檔案庫,讓我翻查裏麵的陳年資料。
大學檔案中心主管古達詩女士 (Stacy Belcher Gould) 很快就迴信,錶示無任歡迎,雖然不肯定檔案庫裏,有多少對我們有用的資料,但非常樂意提供協助去翻查,隻是希望我們如有所獲,也給一份他們保存。她請我與她的助手張慕貞女士聯係。

檔案中心在大學總圖書館二樓,麵積不大,約150平方米,被一組可走軌移動的鐵皮檔案櫃佔據瞭大半空間。正如古達詩信中說的,中心內不設閱覽室,隻有沿通道靠牆邊擺放一列書桌,供查閱人使用。我有一段時間,每天都耗在那裏兩三個小時。張慕貞很熱情也很細心,一見麵就知道,她是那類最樂意助人的人。她笑著對我說,「叫我亞慕好瞭」。

亞慕告訴我,她查過工學院早年的學生登記卡,可惜缺瞭不少的年份,包括1919年入學的;也查過離校學生的登記卡,沒有發現有叫F.C. Lee的。學生登記卡是學生入學註冊後填寫的一份記錄,包括學生姓名、年齡、註冊號、父母或監護人姓名、入學考試年份和入學註冊年份,卡的右上方還有一個方框供粘貼學生的相片。卡的下半部分是學位頒授年份和學生參加實驗、實習和學生會組織的記錄,背麵 (這麵可能纔是學生登記卡的正麵,因為上麵印有大學的校徽和校名) 則是學生的曆年考試結果。

離校學生的登記卡,另外收藏在一個白色紙盒裏,按學生姓氏的英文字母順序排放。我不死心,又逐一地把離校學生的登記卡中所有以L開頭的姓名重新翻查瞭一遍,依然沒有發現。我隻得相信,檔案庫保存的離校學生的登記卡並不齊全。亞慕提醒我,不少學生戰後改瞭名,李福景會不會還有其他的名字呢?

第二天,亞慕一早給我電郵,字裏行間充滿喜悅。她說從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 (Matriculation Board) 在1918年10月10日及1919年1月4日與8日的會議記錄中,發現兩處提到瞭Li FuChing這個名字,很可能就是你要尋找的人瞭!

《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會議記錄》(Matriculation Board Minutes),是一本用硬皮裝訂好的當年檔案,收集瞭入學考試委員會從1913年10月8日第一次會議到1941年期間的會議記錄。在1918年10月10日的第53次會議,是關於一次特彆入學考試的結果,其中在復考英文 (Referred in English) 欄下有Li Fu Ching的名字,其考試號是17。復考生被允許入學,但同時要修讀入學試的英文課,並須通過在12月舉行的英文考試。在1919年1月4日與8日的第55次與56次會議 (用瞭同一份會議記錄),跟進瞭12月的考試結果,在通過英文復考的名單下,又齣現瞭Li Fu Ching的名字,其考試號是63。

我真佩服亞慕,這麼快就在茫茫的檔案文海中,撈到瞭Li Fu Ching這根針。我也欣賞當年入學考試委員會,用Referred這個字眼的心思,我也得小心翼翼地翻譯為復考。我想,如果不是要復考英文,Li Fu Ching這個大名,恐怕不會一而再地留在這麼重要的會議記錄中呢。我馬上把這個發現寫給王翠玉,請她詢問李競老師,Li Fu Ching是否是他父親用過的英文名字。

王翠玉很快就迴郵。她寫道:「李競老師已經確認Li Fu Ching即是其父的英文名。李競老師通過我們轉達對貴校及你的謝意。李老師知此即可」。

我也很高興,因為還瞭這位老人的一個心願。不過,我沒有「知此即可」。這件事挑起瞭我的極大興趣,去追尋工程學院早年校友的蹤跡。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百年檔案藏一代風流:香港大學早年工學士的故事》著實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香港大學的曆史,尤其是其早期工學士的培養過程充滿興趣。想象一下,在那個年代,香港大學的工學院是如何萌芽、發展,又是如何吸引和培養齣一批批傑齣的工程人纔的?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仿佛打開瞭一扇塵封的潘多拉魔盒,裏麵一定藏著無數精彩絕倫的往事。我特彆想知道,這些早期的工學士們,在當時香港乃至更廣闊的亞洲地區,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是如何將所學應用於實踐,為香港的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的?書中提及的“百年檔案”,聽起來就極具分量,我期望能夠從中一窺那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瞭解當時的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師資力量,以及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狀態。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工程教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時代變遷、人纔成長、以及香港社會發展的重要文獻。我迫不及待地想從字裏行間,感受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工學先驅們的光輝。

评分

《百年檔案藏一代風流:香港大學早年工學士的故事》這個書名,在我看來,宛如一本精心打磨的古籍,散發著曆史的醇香和人物的風采。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充滿求知欲的時代,是香港大學這座年輕的學府,如何在一片新興的土地上,播撒下工程教育的種子。我想知道,那些早期的工學士們,他們是如何在那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接觸到最新的工程技術和理論的?他們的導師團隊,是否有著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本書中的“百年檔案”,定然蘊含著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也許是當年的入學申請、考試成績、導師評語,甚至是學生們的筆記和通信,這些細節將如何勾勒齣他們鮮活的學習軌跡和成長曆程?“一代風流”更是點亮瞭核心,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傑齣工程師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們是如何在個人事業發展和時代責任之間找到平衡的?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工程技術的演進,更是關於一群人的精神麵貌,關於他們如何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香港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评分

這本《百年檔案藏一代風流:香港大學早年工學士的故事》的書名,就足以引發我無限的遐想。我一直覺得,工程學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運用,更是一種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在香港這樣一個充滿挑戰的城市。我非常好奇,在香港大學的早期,工學院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特定的曆史背景下,建立起自己的教學體係和研究方嚮的?書中提到的“百年檔案”,讓我聯想到那些塵封在歲月裏的紙張,它們是否記錄瞭當時學校的決策過程,課程的更新換代,以及那些早年工學士們在課堂上的身影?“一代風流”則讓我更加期待,這本書是否會著重講述一些具體人物的故事,他們的求學經曆,畢業後的貢獻,以及他們在工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我特彆想知道,他們是如何應對當時的社會需求,如何將工程知識轉化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際力量的?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一段曆史,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是對那些為香港的崛起默默奉獻的先驅們的緻敬。

评分

當我看到《百年檔案藏一代風流:香港大學早年工學士的故事》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老照片裏那些身穿西裝、神情堅毅的年輕學子。這本書的標題,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魔力,讓我不禁聯想到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香港大學作為一所新興的學府,是如何肩負起培養國傢棟梁的重任的。我尤其對“一代風流”這個詞印象深刻,它預示著這本書中講述的不僅僅是枯燥的學術知識,更是那些充滿理想、激情和奮鬥精神的人物故事。我想象著,在港大早期的工學院裏,定然匯聚瞭一批批胸懷報國之誌、纔華橫溢的年輕人。他們是如何剋服時代的局限,在有限的資源下,汲取知識,磨練技藝的?他們的學習經曆,是否充滿瞭挑戰與驚喜?書中提到的“檔案”二字,讓我對內容的真實性和深度充滿期待,我相信它能為我們揭示許多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讓我們更真切地瞭解那些塑造瞭香港現代工程格局的人物。這本書記載的,或許是一段段關於智慧、勇氣與奉獻的傳奇。

评分

“百年檔案藏一代風流:香港大學早年工學士的故事”,這個書名本身就構成瞭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它巧妙地將曆史的厚重感(百年檔案)與人物的魅力(一代風流)以及特定的學術群體(早年工學士)相結閤,立刻抓住瞭一個對曆史、教育和人物傳記都感興趣的讀者的眼球。我一直在思考,港大早期的工學教育,在整個香港乃至東亞的工業化進程中,究竟扮演瞭怎樣一個角色?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那個時期,港大工學院的學科建設,比如機械工程、土木工程、電氣工程等,是如何藉鑒西方先進經驗,並結閤本地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的?我更希望能夠瞭解到,那些從港大工學院走齣的畢業生,他們在戰前、戰後,如何將所學的工程知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建設成果,如何參與到香港基礎設施的建設,例如橋梁、港口、電力係統等,從而改變城市的麵貌?“一代風流”這四個字,更讓我期待書中關於個體奮鬥、學術探索、以及他們與時代洪流互動的故事。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深入的視角,去理解那個時代背景下,香港高等教育如何孕育齣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