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时就因组党被公安部传讯
★一本书使得王丹从「共青团派」变成了反对派
★首次完整披露北大「民主沙龙」的组织过程
★第一次公布作为主要组织者之一的「六四」回忆
★王丹第二段狱中回忆录
★从北大到哈佛,畅谈美国政治流亡生活的全景式记录
★剖析自己与台湾的关系,及个人政治主张
在过去四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我经历过中国七○年代末的巨大转折、八○年代理想主义的高昂;我参与过八九民运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我也在二十几岁就承受了黑牢的煎熬;我见识过人生的险恶,我也体会过生活的温暖;我在中国成长,在美国完成学业,在台湾工作;我是政治反对派,我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我更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我将要讲述的这所有经历,都见证了一个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王丹
本书为六四民运领袖王丹的第一本个人完整回忆录。由王丹亲自执笔,借由回顾他从小到大的日记,爬梳他人生中的每一个转折。本书开头即从王丹的童年成长经验谈起,以及中学时加入共青团,享受中国八○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的美好时光;而他在高中时因为受到一本书的影响,使得他对共产党忠贞的信仰产生强烈质疑,以至于之后思想转向,成为北大校园中民主思潮的宣传者,后来更成为八九学运的带头者之一,他的人生也因此有了巨大的变化。
王丹在本书中除了批露自身成长与心路历程外,也试图以呈现其个人记忆全像来完成其身为「六四」重要成员所应负的历史责任──还原他个人所知所为的部分历史面貌;他并以此审视角度来书写「六四」及因「六四」入狱获释后,他为了民主运动再度入狱,及之后流亡美国十年的完整历程。透过本书,王丹想传达的就是他这样一个人,在一个国家中,所见证经历的一个时代。
作者简介
王丹
一九六九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鄄城,一九八七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一九八八年秋天转入历史系。在校期间曾编辑多种刊物,且积极从事校园民主运动。一九八九年参与组织八九民运,为绝食发起人之一;「六四」后名列当局通缉二十一名学生领袖名单第一名,旋即被捕,并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判四年徒刑。
获释后继续从事政治反对运动,筹集「互助捐款」资助政治犯家属,并发起公民上书运动。一九九五年再次被捕,以「阴谋颠覆政府罪」被判刑十一年;一九九八年四月在国际舆论压力下提前被释,流放到美国。曾三次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并获美国民主基金会人权奖等奖项。
之后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取得哈佛大学东亚系硕士、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访问学者,并于台湾多所大学讲学。
现任华人民主书院董事会主席、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客座助理教授,并成立「两岸民主与文化交流办公室」,发行《公共知识分子》杂志。着作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十五讲》、《王丹狱中回忆录》等二十余种。
生正逢时,任重道远◎胡平
他仍然是那个八○年代青年◎张铁志
自序:一个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
第一章 在黄金年代里成长
一、第一次演讲和第一张大字报
二、最早的广场记忆:「四五」运动
三、温馨的童年记忆
四、十二岁就因为组党而被公安部审讯
第二章 阅读、课外活动、开始思考
一、阅读生涯的开始
二、作为时代现象的体育热
三、最早的维权行动
四、高中母校:四十一中
五、我的「团派」背景
六、一本书改变了我的一生
七、高中生活的尾声
第三章 北大:我的精神圣土
一、初进北大
二、安置灵魂的精神家园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
四、从柴庆丰事件到草地沙龙
五、学潮前夕
第四章 八九民运与六四事件
一、悼胡
二、罢课
三、对话
四、绝食
五、戒严与反戒严
六、六四屠杀: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七、我的反思与回顾
第五章 第二次坐牢
一、重获自由
二、发起公民上书运动
三、第二次被捕
四、在锦州监狱
五、流放美国
第六章 哈佛十年与政治流亡生活
一、初到美国
二、投入海外民运
三、重温校园生活
四、与诺贝尔和平奖擦肩而过
五、「六四」二十週年纪念
六、我毕业了
第七章 我的台湾缘
一、初到台湾
二、台湾:我的第二故乡
三、所谓「二王专案」
四、关于「国务机要费案」
五、在台湾开始教师生涯
六、推动两岸交流
七、我心中的台湾
附录∕我的政治主张
推荐序一
生正逢时,任重道远∕胡平(《北京之春》杂志主编)
王丹出过不少书,我以为就数这本《王丹回忆录》最重要。我相信它也是一般读者最想读的一本书。
王丹这半生,波澜起伏,精彩纷呈。先前,他已经写过不少回忆文字,记叙了这一段或那一段经历。眼下这部《王丹回忆录》,作者从他的童年写起,一直写到现在:包括中学和大学的求学时代、八九「六四」、第二次入狱、流亡美国、攻读哈佛、执教台湾;只除了第一次入狱那一段,因为早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王丹狱中回忆录》一书里有详细叙述,没再写进这本回忆录。可以说,这部《王丹回忆录》就是作者的个人史,是自传。
阅读本书,你可以感到其中贯穿着一种深刻的内在统一性。在这部回忆录里,王丹不但讲述了外部的重大事件,而且还讲述了内部的精神历程。阅读本书,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到作者经历过哪些事、参与过哪些事,更可以了解到作者是怎样的人以及他是怎样成为这样的人。
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中国爆发了一场有上千万人参加,持续五十多天的民主运动。一批刚二十出头的大学生成了举世闻名的英雄,王丹就是其中之一。
王丹成长于上个世纪的八○年代。和他们的父兄不同,王丹这一代年轻人不是吓大的,而是长大的。八○年代的中国,自由化运动高歌勐进,一浪高过一浪。旧的偶像和教条在倒坍,尘封多年的历史真相在浮现,被扭曲的正义在伸张,理想主义在甦醒;当局虽然还在压制,但越来越虎头蛇尾,力不从心。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自然有着他们的父兄所缺少的勇气和信心,于是就成了民主运动的先锋和主力。
八九民运功亏一篑。「六四」屠杀重新强化了普遍的恐惧,犬儒主义便成为了全社会的流行病。犬儒病甚至蔓延到校园、蔓延到新的年轻一代。年轻人变成犬儒实在是最可悲之事,他们还不曾追求,就已然放弃;他们还不曾长成,就已经衰老;他们还什么都不知道呢,就已经什么都不相信了。更有甚者,有的人不但放弃了理想主义,而且还反过来嘲笑理想主义;不但不反抗专制,而且还迎合专制。在抹杀了善恶是非之后,他们变得很势利,而且只剩下了势利。
「六四」后二十三年来,也有许多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离开了自己一度投身的事业,或者是参与的少了;但他们的心没有变,理念没有变,因此无可非议。但仍有不少人始终坚持。不只是八九民运,更是这二十三年来的坚持,使王丹成为今日的王丹。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在很多年轻人的心目中,王丹是典范。他们从王丹身上发现,人生应当追求意义,青春可以如许灿烂。
正如翁山苏姬(Aung San Suu Kyi)所说:「是恐惧而不是权力让人堕落。掌权者因恐惧失去权力而堕落,臣服于权力的人因恐惧权力带来的苦难而堕落。」八九民运过去二十三年了,「六四」屠杀也过去二十三年了。时间可能会导致淡忘,淡忘当年的激情,淡忘当年的痛苦,但同时也淡忘当年的恐惧。人心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它不会长久的沉沦。更不必说还有新陈代谢,专制对人心的扭曲是后天的,它并不能遗传;灵魂的自由却是先天的,每一次新生就是一个开端,就是一种希望。
推荐序二
他仍然是那个八○年代青年∕张铁志(文化与政治评论家)
王丹是典型的在八○年代理想主义氛围中成长的中国青年。
在那个启蒙年代,人们透过诗歌、思想、摇滚,思索着中国的当下与未来,寻找新的可能性。少年王丹和同学们在那个时代的中心──北京──奋力地泅泳着:他们出版刊物、举办民主沙龙,并且为了政府的不义而勇敢起来抗议,一次比一次巨大,而终于在八九年春天改变了历史,或者说,被历史改变了他们的个人命运。
彼时还在念高中的我,在电视前看着那些勇敢的年轻人燃烧自己,看着十九岁的王丹削瘦的身影,不停地流泪。
当然没想到多年以后和他成了朋友。一个坚定的反对派,但私下是幽默可爱的。许多时候我们是聊天开玩笑,但他也总是谈论着他想做的计画:筹办《公共知识分子》杂志,创办「华人民主书院」、利用网路来聚集年轻人力量。而且,他真的一步步做起来了。
民运一代很少人像他一样, 一直坚持着推动中国民主运动,并且如此坚信知识的力量。
在他的回忆录中,我们也发现,或者被提醒,原来不但在八○年代有那些抗议行动,即使到了九○年代,他们这些反对派也常常有公开的连署抗议。但在如今这个黑暗的「维稳」年代,尤其是二○○八年的《零八宪章》之后,似乎一切都不可能了。相比于八○年代,这三十年来的中国是越来越退后。
但经历过这么多打击的王丹从不灰心。他知道相比于中国国内的行动者,他们这些海外流亡者可能并不是当下中国改革的主力,但他总是在思考如何结合海内外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看到如今改变世界的新力量──青年与网路。
因此,如今的王丹其实依然是那个八○年代的知识青年,那个具有年轻活力、怀抱理想主义,并且对中国未来改变有着谨慎乐观的青年。
自序
一个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
我本来无意这么早写回忆录的,然而终究还是下笔了,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有一些我尊敬的长辈和熟悉的朋友,还有不少网友,一直鼓励我写出自己经历的事情,所谓盛情难却,同时也成为动力;第二是因为我过去的二十多年,经历了学潮、坐牢、软禁、流亡、重新就学、到台湾工作等等重大转折,经历不可谓不丰富。不过事情一多,就难免记忆混乱。
前两年在「六四」纪念活动的过程中,我震惊地发现,对于那场决定了我所有个人命运的巨大事件,我居然也有很多细节完全忘记了。这令我深自警惕,我知道,我需要现在就开始写下一些回忆了,不然以后可能会越忘记越多。而写下回忆,本来就是我给自己的人生规定好的目标,现在只是提前一些开始而已。
于是我暂时放下教职,从台湾回到美国洛杉矶,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回忆录-就是你们即将看到的那些故事。这些故事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人,在一个国家中,所经历的一个时代。
关于这部回忆录,有几点我必须申明在先:
第一,我所回忆和记录的,都是我个人的记忆。我曾经想过是否走访一些别的当事人,让回忆更加完整清晰。后来我放弃了这个计画,因为我觉得,我不是要写历史,我是写回忆录,那么内容自然就都是自己的回忆。当然,回忆录本身就是历史,但是,一个人的回忆录只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且仅仅是我这个人经历的历史,所以,我完全无意提供给各位读者一个完整的历史全貌。我想,我们每个人经历的历史都是一些大历史的碎片,我的历史责任,就是把自己的这片碎片提供出来。真正完全的历史,可能要靠成千上万的这样的碎片构成,我如果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就心满意足了。
第二,本书的重点,当然是我见证的一九八九年的中国民主运动以及六四事件,不过,因为这是我个人的回忆录,顾名思义,自然主要是围绕着我个人来展开。因此,难免会有点以我个人的活动为中心。但是,这绝对不是说这场运动只有我一个人,也绝对不是要抹杀和贬低别人的意思,毕竟,这是我的回忆录,而不是完整的八九民运史。我以后会期待自己能写一部完整的八九民运史,但是不是现在。
第三,我知道,很多读者会期待我的回忆能够提供一些历史祕辛,或揭示一些历史背后的东西,或对一些历史和人物提供一些评论。很抱歉,抱持这样期待的读者可能会失望了。因为当我开始写这本回忆录的时候,我就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原则,那就是我只写我自己,我不会去臧否别人。
我知道有些人的回忆,尤其是关于八九民运的回忆,其中涉及到我的时候,有不少带有成见和偏见的描述。这些描述是诛心之论,是完全错误的。但是我不会利用我的回忆录去反驳、去反批评、去争执。这一方面是因为,我相信历史是公正的,只要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别人的抹黑是不必要去搭理的(事实上,也搭理不完),我相信大家对于是非的判断力。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不认为,在中共当局还不承认开枪是罪行、还继续坚持「六四」镇压有理的情况下,作为受害者的当事人急着去互相指责,是一件好事。历史有正面、也有负面,我都会触及,但是我将只触及我自己负面的东西,包括我的检讨和反省,我不会去反省和检讨别人。
第四,我必须诚恳地说明,我真的是一个记忆力很差的人。我一向认为,记忆力是一种天赋,而我在这方面,特别的不受老天的眷顾。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这个健忘的毛病,日常生活中我都是丢三落四的,以至于必须随身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需要记录的事情。而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就更不用提了,很多事情确实已经模煳。所以,如果这部回忆录中有记忆未及之处,敬请读者原谅;如果有记忆错误的地方,也要恳请读者指出更正。
第五,本书的出版,我要特别感谢陈宏正先生和殷海光自由思想基金会,以及设立在美国波士顿的「夏星自然与人文基金会」(Summer Star For Nature and Humanity)的支持;感谢时报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此书出版付出的努力;也要感谢我父母对我的支持以及对本书提出的意见,没有他们的协助,我是不太可能写下十岁以前的回忆的。
各位亲爱的读者,在我过去的四十多年人生历程中,我经历过中国七○年代末的巨大转折,我经历过整个八○年代那种理想主义高扬的时代气氛,我经历过八九民运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我也在二十岁的年龄就经历了黑牢和铁窗的煎熬;我见识过人生的险恶,我也体会过生活带给我的温暖;我在中国成长,在美国完成学业,在台湾工作;我是政治反对派,我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我更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我将要讲述的这所有经历,都见证了一个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就请从第一页开始吧,谢谢。
我拿到《王丹回忆录:从六四到流亡》这本书时,内心涌现出一种莫名的激动。对很多人来说,王丹这个名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对自由的执着追求。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个体的叙述中,而宏大的叙事虽然重要,却难以触及人内心最深处的感受。这本书的出版,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从书名就可以预见,它将是一段从中国大陆到海外的漫长旅程,其中必然充满了艰难险阻与情感的起伏。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那段从“六四”的激昂走向“流亡”的岁月里,王丹先生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面对未知的未来,他又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他的抗争与求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关于勇气、关于坚持、关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深刻启示。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回忆,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一群人的记忆,以及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
评分《王丹回忆录:从六四到流亡》这本书,在我手中仿佛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历史分量。我早就听说过王丹先生的大名,知道他是在“六四”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青年学生领袖,也知道他后来被迫流亡海外。对于我这样一个关心中国民主进程的人来说,他的故事具有特殊的意义。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了解“六四”事件的真实细节,更想知道,在那段风云激荡的日子里,一个年轻人的内心是如何思考的,他对中国的未来抱有怎样的期望。而“流亡”二字,更是预示着一段充满艰辛的旅程。我好奇他在异国他乡是如何适应生活的,是如何继续他的斗争,又是如何保持他内心的力量和希望。这本书将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勇气和信念的深刻交流。
评分收到《王丹回忆录:从六四到流亡》这本书,我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我为王丹先生能够将他的人生经历,尤其是那段充满挑战的时光公之于众而感到欣慰,这对于理解中国当代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另一方面,我深知这段历史的沉重,以及流亡生涯的孤独与艰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坦诚而深刻的方式,展现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从“六四”的起点,到不得不踏上“流亡”之路,这条轨迹背后一定蕴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情感。我特别想了解,在那段充满变数的日子里,他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如何与国内外的朋友保持联系,又是如何继续他的学术研究和政治倡导。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一堂关于勇气与自由的深刻教育。
评分这本《王丹回忆录:从六四到流亡》的封面设计颇有深意,黑白灰的色调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中央一张年轻时王丹先生的面孔,眼神中既有年轻人的锐气,又带着一丝历经沧桑的沉静。封面下方,书籍的标题以一种略显苍劲的字体呈现,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初翻开书页,一股纸张的清香扑面而来,这是一种久违的阅读体验,让我更加期待接下来的文字。我一直对六四事件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虽然身处海外,但那段历史的创伤与中国的未来始终牵动着我的心。王丹先生作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回忆录无疑是一扇窗,让我得以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去感受那段激荡的岁月,去理解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理想与彷徨。我尤其好奇,在那个高压的环境下,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敢于发出声音,又是什么样的勇气,让他面对随之而来的风雨。这本书的到来,如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渴望倾听那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实声音,渴望理解那些不被允许被讲述的细节。
评分终于入手了《王丹回忆录:从六四到流亡》这本书,拿到手时,感觉这本书的厚度就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考。一直以来,对于“六四”事件的关注,让我对王丹先生这位历史的亲历者充满了好奇。我总觉得,那些官方叙述中往往缺失了人性的温度和个体的情感,而一本回忆录,恰恰能够将那些被淹没的声音重新找回。从“六四”的起点,到漫长的“流亡”生涯,这期间必然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挣扎与坚持。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作为一名学生,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政治见解的?在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危险时,他是如何做出选择的?而流亡海外的生活,又带给他怎样的冲击和感悟?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会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会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以及在逆境中,人类精神所能爆发出的强大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