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迴憶錄:從六四到流亡

王丹迴憶錄:從六四到流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六四事件
  • 王丹
  • 迴憶錄
  • 政治
  • 曆史
  • 中國
  • 異議
  • 流亡
  • 人權
  • 民主運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十二歲時就因組黨被公安部傳訊
  ★一本書使得王丹從「共青團派」變成瞭反對派
  ★首次完整披露北大「民主沙龍」的組織過程
  ★第一次公布作為主要組織者之一的「六四」迴憶
  ★王丹第二段獄中迴憶錄
  ★從北大到哈佛,暢談美國政治流亡生活的全景式記錄
  ★剖析自己與颱灣的關係,及個人政治主張

  在過去四十多年的人生曆程中,我經曆過中國七○年代末的巨大轉摺、八○年代理想主義的高昂;我參與過八九民運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我也在二十幾歲就承受瞭黑牢的煎熬;我見識過人生的險惡,我也體會過生活的溫暖;我在中國成長,在美國完成學業,在颱灣工作;我是政治反對派,我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和創作者,我更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我將要講述的這所有經曆,都見證瞭一個人,一個時代,一個國傢。--王丹

  本書為六四民運領袖王丹的第一本個人完整迴憶錄。由王丹親自執筆,藉由迴顧他從小到大的日記,爬梳他人生中的每一個轉摺。本書開頭即從王丹的童年成長經驗談起,以及中學時加入共青團,享受中國八○年代改革開放時期的美好時光;而他在高中時因為受到一本書的影響,使得他對共産黨忠貞的信仰産生強烈質疑,以至於之後思想轉嚮,成為北大校園中民主思潮的宣傳者,後來更成為八九學運的帶頭者之一,他的人生也因此有瞭巨大的變化。

  王丹在本書中除瞭批露自身成長與心路曆程外,也試圖以呈現其個人記憶全像來完成其身為「六四」重要成員所應負的曆史責任──還原他個人所知所為的部分曆史麵貌;他並以此審視角度來書寫「六四」及因「六四」入獄獲釋後,他為瞭民主運動再度入獄,及之後流亡美國十年的完整曆程。透過本書,王丹想傳達的就是他這樣一個人,在一個國傢中,所見證經曆的一個時代。

作者簡介

王丹

  一九六九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鄄城,一九八七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一九八八年鞦天轉入曆史係。在校期間曾編輯多種刊物,且積極從事校園民主運動。一九八九年參與組織八九民運,為絕食發起人之一;「六四」後名列當局通緝二十一名學生領袖名單第一名,鏇即被捕,並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被判四年徒刑。

  獲釋後繼續從事政治反對運動,籌集「互助捐款」資助政治犯傢屬,並發起公民上書運動。一九九五年再次被捕,以「陰謀顛覆政府罪」被判刑十一年;一九九八年四月在國際輿論壓力下提前被釋,流放到美國。曾三次被諾貝爾和平奬提名,並獲美國民主基金會人權奬等奬項。

  之後進入哈佛大學深造,取得哈佛大學東亞係碩士、哈佛大學曆史係博士。曾任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訪問學者,並於颱灣多所大學講學。

  現任華人民主書院董事會主席、颱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並成立「兩岸民主與文化交流辦公室」,發行《公共知識分子》雜誌。著作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王丹獄中迴憶錄》等二十餘種。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生正逢時,任重道遠◎鬍平
他仍然是那個八○年代青年◎張鐵誌
自序:一個人,一個時代,一個國傢

第一章 在黃金年代裏成長
一、第一次演講和第一張大字報
二、最早的廣場記憶:「四五」運動
三、溫馨的童年記憶
四、十二歲就因為組黨而被公安部審訊

第二章 閱讀、課外活動、開始思考
一、閱讀生涯的開始
二、作為時代現象的體育熱
三、最早的維權行動
四、高中母校:四十一中
五、我的「團派」背景
六、一本書改變瞭我的一生
七、高中生活的尾聲

第三章 北大:我的精神聖土
一、初進北大
二、安置靈魂的精神傢園
三、山雨欲來風滿樓
四、從柴慶豐事件到草地沙龍
五、學潮前夕

第四章 八九民運與六四事件
一、悼鬍
二、罷課
三、對話
四、絕食
五、戒嚴與反戒嚴
六、六四屠殺:中國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七、我的反思與迴顧

第五章 第二次坐牢
一、重獲自由
二、發起公民上書運動
三、第二次被捕
四、在錦州監獄
五、流放美國

第六章 哈佛十年與政治流亡生活
一、初到美國
二、投入海外民運
三、重溫校園生活
四、與諾貝爾和平奬擦肩而過
五、「六四」二十週年紀念
六、我畢業瞭

第七章 我的颱灣緣
一、初到颱灣
二、颱灣:我的第二故鄉
三、所謂「二王專案」
四、關於「國務機要費案」
五、在颱灣開始教師生涯
六、推動兩岸交流
七、我心中的颱灣

附錄∕我的政治主張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生正逢時,任重道遠∕鬍平(《北京之春》雜誌主編)

  王丹齣過不少書,我以為就數這本《王丹迴憶錄》最重要。我相信它也是一般讀者最想讀的一本書。

  王丹這半生,波瀾起伏,精彩紛呈。先前,他已經寫過不少迴憶文字,記敘瞭這一段或那一段經曆。眼下這部《王丹迴憶錄》,作者從他的童年寫起,一直寫到現在:包括中學和大學的求學時代、八九「六四」、第二次入獄、流亡美國、攻讀哈佛、執教颱灣;隻除瞭第一次入獄那一段,因為早在一九九七年齣版的《王丹獄中迴憶錄》一書裏有詳細敘述,沒再寫進這本迴憶錄。可以說,這部《王丹迴憶錄》就是作者的個人史,是自傳。

  閱讀本書,你可以感到其中貫穿著一種深刻的內在統一性。在這部迴憶錄裏,王丹不但講述瞭外部的重大事件,而且還講述瞭內部的精神曆程。閱讀本書,我們不但可以瞭解到作者經曆過哪些事、參與過哪些事,更可以瞭解到作者是怎樣的人以及他是怎樣成為這樣的人。

  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中國爆發瞭一場有上韆萬人參加,持續五十多天的民主運動。一批剛二十齣頭的大學生成瞭舉世聞名的英雄,王丹就是其中之一。

  王丹成長於上個世紀的八○年代。和他們的父兄不同,王丹這一代年輕人不是嚇大的,而是長大的。八○年代的中國,自由化運動高歌猛進,一浪高過一浪。舊的偶像和教條在倒坍,塵封多年的曆史真相在浮現,被扭麯的正義在伸張,理想主義在甦醒;當局雖然還在壓製,但越來越虎頭蛇尾,力不從心。在這種社會氛圍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人,自然有著他們的父兄所缺少的勇氣和信心,於是就成瞭民主運動的先鋒和主力。

  八九民運功虧一簣。「六四」屠殺重新強化瞭普遍的恐懼,犬儒主義便成為瞭全社會的流行病。犬儒病甚至蔓延到校園、蔓延到新的年輕一代。年輕人變成犬儒實在是最可悲之事,他們還不曾追求,就已然放棄;他們還不曾長成,就已經衰老;他們還什麼都不知道呢,就已經什麼都不相信瞭。更有甚者,有的人不但放棄瞭理想主義,而且還反過來嘲笑理想主義;不但不反抗專製,而且還迎閤專製。在抹殺瞭善惡是非之後,他們變得很勢利,而且隻剩下瞭勢利。

  「六四」後二十三年來,也有許多人,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離開瞭自己一度投身的事業,或者是參與的少瞭;但他們的心沒有變,理念沒有變,因此無可非議。但仍有不少人始終堅持。不隻是八九民運,更是這二十三年來的堅持,使王丹成為今日的王丹。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在很多年輕人的心目中,王丹是典範。他們從王丹身上發現,人生應當追求意義,青春可以如許燦爛。

  正如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所說:「是恐懼而不是權力讓人墮落。掌權者因恐懼失去權力而墮落,臣服於權力的人因恐懼權力帶來的苦難而墮落。」八九民運過去二十三年瞭,「六四」屠殺也過去二十三年瞭。時間可能會導緻淡忘,淡忘當年的激情,淡忘當年的痛苦,但同時也淡忘當年的恐懼。人心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它不會長久的沉淪。更不必說還有新陳代謝,專製對人心的扭麯是後天的,它並不能遺傳;靈魂的自由卻是先天的,每一次新生就是一個開端,就是一種希望。

推薦序二

他仍然是那個八○年代青年∕張鐵誌(文化與政治評論傢)

  王丹是典型的在八○年代理想主義氛圍中成長的中國青年。

  在那個啓濛年代,人們透過詩歌、思想、搖滾,思索著中國的當下與未來,尋找新的可能性。少年王丹和同學們在那個時代的中心──北京──奮力地泅泳著:他們齣版刊物、舉辦民主沙龍,並且為瞭政府的不義而勇敢起來抗議,一次比一次巨大,而終於在八九年春天改變瞭曆史,或者說,被曆史改變瞭他們的個人命運。

  彼時還在念高中的我,在電視前看著那些勇敢的年輕人燃燒自己,看著十九歲的王丹削瘦的身影,不停地流淚。

  當然沒想到多年以後和他成瞭朋友。一個堅定的反對派,但私下是幽默可愛的。許多時候我們是聊天開玩笑,但他也總是談論著他想做的計畫:籌辦《公共知識分子》雜誌,創辦「華人民主書院」、利用網路來聚集年輕人力量。而且,他真的一步步做起來瞭。

  民運一代很少人像他一樣, 一直堅持著推動中國民主運動,並且如此堅信知識的力量。

  在他的迴憶錄中,我們也發現,或者被提醒,原來不但在八○年代有那些抗議行動,即使到瞭九○年代,他們這些反對派也常常有公開的連署抗議。但在如今這個黑暗的「維穩」年代,尤其是二○○八年的《零八憲章》之後,似乎一切都不可能瞭。相比於八○年代,這三十年來的中國是越來越退後。

  但經曆過這麼多打擊的王丹從不灰心。他知道相比於中國國內的行動者,他們這些海外流亡者可能並不是當下中國改革的主力,但他總是在思考如何結閤海內外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看到如今改變世界的新力量──青年與網路。

  因此,如今的王丹其實依然是那個八○年代的知識青年,那個具有年輕活力、懷抱理想主義,並且對中國未來改變有著謹慎樂觀的青年。

自序

一個人,一個時代,一個國傢

  我本來無意這麼早寫迴憶錄的,然而終究還是下筆瞭,這裏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有一些我尊敬的長輩和熟悉的朋友,還有不少網友,一直鼓勵我寫齣自己經曆的事情,所謂盛情難卻,同時也成為動力;第二是因為我過去的二十多年,經曆瞭學潮、坐牢、軟禁、流亡、重新就學、到颱灣工作等等重大轉摺,經曆不可謂不豐富。不過事情一多,就難免記憶混亂。

  前兩年在「六四」紀念活動的過程中,我震驚地發現,對於那場決定瞭我所有個人命運的巨大事件,我居然也有很多細節完全忘記瞭。這令我深自警惕,我知道,我需要現在就開始寫下一些迴憶瞭,不然以後可能會越忘記越多。而寫下迴憶,本來就是我給自己的人生規定好的目標,現在隻是提前一些開始而已。

  於是我暫時放下教職,從颱灣迴到美國洛杉磯,用瞭半年的時間,終於完成瞭這部迴憶錄-就是你們即將看到的那些故事。這些故事主要講述的,就是一個人,在一個國傢中,所經曆的一個時代。

  關於這部迴憶錄,有幾點我必須申明在先:

  第一,我所迴憶和記錄的,都是我個人的記憶。我曾經想過是否走訪一些彆的當事人,讓迴憶更加完整清晰。後來我放棄瞭這個計畫,因為我覺得,我不是要寫曆史,我是寫迴憶錄,那麼內容自然就都是自己的迴憶。當然,迴憶錄本身就是曆史,但是,一個人的迴憶錄隻是曆史的一部分,而且僅僅是我這個人經曆的曆史,所以,我完全無意提供給各位讀者一個完整的曆史全貌。我想,我們每個人經曆的曆史都是一些大曆史的碎片,我的曆史責任,就是把自己的這片碎片提供齣來。真正完全的曆史,可能要靠成韆上萬的這樣的碎片構成,我如果能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就心滿意足瞭。

  第二,本書的重點,當然是我見證的一九八九年的中國民主運動以及六四事件,不過,因為這是我個人的迴憶錄,顧名思義,自然主要是圍繞著我個人來展開。因此,難免會有點以我個人的活動為中心。但是,這絕對不是說這場運動隻有我一個人,也絕對不是要抹殺和貶低彆人的意思,畢竟,這是我的迴憶錄,而不是完整的八九民運史。我以後會期待自己能寫一部完整的八九民運史,但是不是現在。

  第三,我知道,很多讀者會期待我的迴憶能夠提供一些曆史祕辛,或揭示一些曆史背後的東西,或對一些曆史和人物提供一些評論。很抱歉,抱持這樣期待的讀者可能會失望瞭。因為當我開始寫這本迴憶錄的時候,我就給自己確定瞭一個原則,那就是我隻寫我自己,我不會去臧否彆人。

  我知道有些人的迴憶,尤其是關於八九民運的迴憶,其中涉及到我的時候,有不少帶有成見和偏見的描述。這些描述是誅心之論,是完全錯誤的。但是我不會利用我的迴憶錄去反駁、去反批評、去爭執。這一方麵是因為,我相信曆史是公正的,隻要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彆人的抹黑是不必要去搭理的(事實上,也搭理不完),我相信大傢對於是非的判斷力。

  另一方麵也是因為,我不認為,在中共當局還不承認開槍是罪行、還繼續堅持「六四」鎮壓有理的情況下,作為受害者的當事人急著去互相指責,是一件好事。曆史有正麵、也有負麵,我都會觸及,但是我將隻觸及我自己負麵的東西,包括我的檢討和反省,我不會去反省和檢討彆人。

  第四,我必須誠懇地說明,我真的是一個記憶力很差的人。我一嚮認為,記憶力是一種天賦,而我在這方麵,特彆的不受老天的眷顧。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這個健忘的毛病,日常生活中我都是丟三落四的,以至於必須隨身帶一個小本子,隨時記錄需要記錄的事情。而過去幾十年的經曆,就更不用提瞭,很多事情確實已經模糊。所以,如果這部迴憶錄中有記憶未及之處,敬請讀者原諒;如果有記憶錯誤的地方,也要懇請讀者指齣更正。

  第五,本書的齣版,我要特彆感謝陳宏正先生和殷海光自由思想基金會,以及設立在美國波士頓的「夏星自然與人文基金會」(Summer Star For Nature and Humanity)的支持;感謝時報齣版社的編輯們為此書齣版付齣的努力;也要感謝我父母對我的支持以及對本書提齣的意見,沒有他們的協助,我是不太可能寫下十歲以前的迴憶的。

  各位親愛的讀者,在我過去的四十多年人生曆程中,我經曆過中國七○年代末的巨大轉摺,我經曆過整個八○年代那種理想主義高揚的時代氣氛,我經曆過八九民運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我也在二十歲的年齡就經曆瞭黑牢和鐵窗的煎熬;我見識過人生的險惡,我也體會過生活帶給我的溫暖;我在中國成長,在美國完成學業,在颱灣工作;我是政治反對派,我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和創作者,我更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我將要講述的這所有經曆,都見證瞭一個人,一個時代,一個國傢。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就請從第一頁開始吧,謝謝。

圖書試讀

摘錄自第一章 第四節 〈十二歲就因為組黨而被公安部審訊〉

開始接觸到文字


一九八○年,因為革命博物館在新街口東新開鬍同三十二號的宿捨大院要拆掉改建成樓房,我們全傢因此搬遷到革命博物館東門外的臨時傢屬區。雖然是臨時,旦至少也要兩、三年的時間,所以傢裏就把我從大三條小學三年級二班轉學到瞭東城區的東交民巷小學。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一生中最大的興趣已經開始逐漸形成,那就是閱讀。我最早的閱讀經驗,就是所謂的革命題材文藝作品或曆史迴憶。這完全是拜我母親之賜。她畢業於北大曆史係,之後分配到中國革命博物館,進行的是黨史研究。工作的關係,傢裏有不少與黨史有關的書,我最早能夠接觸的就是這些書。以後我走上曆史研究的道路,顯然與從小受到的這種影響有關。

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我就開始似懂非懂地翻看《紅旗飄飄》、《星火燎原》等中共黨史迴憶錄,以後又接觸到《萬山紅遍》、《紅潮》、《大刀記》等革命小說。說起來也真是諷刺,我的閱讀生涯居然是從革命傳統教育開始的。不過這不奇怪,因為對於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紅色經典是我們童年唯一能接觸到的東西。所以在我這個歲數以及比我更大個十歲左右的這代人心中,多少都有一些「紅色經典情結」。我想這是時代的烙印,其實與意識形態無關,更談不上是對於共産黨和「文革」的懷念。

「四人幫」下颱之後,紅色經典的教育逐漸退卻,閱讀的多元化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精神世界。首先接觸的是小兒書,也就是今天說的連環畫。當時北京的街頭到處都有一些租小兒書的路邊地攤,一分錢租一本,經常可以看到放學後的小學生坐在地攤上翻看,我就是其中一個。最早接觸四大名著,就是從連環畫開始的。

而真正讓我開始接觸到書籍的海洋,就是我母親工作的革命博物館的書庫。沒有課的時候,我經常跑去館裏找母親,她上班,我就跑去書庫,那是一個頗具規模的書庫。後來我曾經在彆的文章裏這樣描寫過那時的讀書景象:「記得那是一座長條形的庫房,麵積很大,牆上的窗子少而且小,能進來的光綫就很稀微。進瞭兩道厚重的鐵門,是一個小書桌,頭頂有一盞昏黃的燈;然後就是黑壓壓密密麻麻的書架。為瞭節約用電,取書之後要關掉書架上放的燈。於是,往往就是這樣的景象:一個小小的人,坐在昏黃的燈光下翻閱書籍。背後,是深夜一般的黑暗—幾米對這樣的畫麵一定會有興趣吧!而我的閱讀歲月,就是從這裏起步的;我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就是在這裏啓濛的。」

那時候社會上流行的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的《第三帝國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以及《希臘神話與傳說》、《一韆零一夜》等,我就是在那裏看的。記得那時候看《三國演義》到入迷的程度,幾乎書中所有人物的名字都可以背得齣來,我還曾經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武功高強排齣名次來。

小學四年級開始,社會上流行聽評書,收聽劉蘭芳的《說嶽》、單田芳的《隋唐演義》成瞭我們每天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每天中午放學,就加快腳步往傢裏走,為的是趕上評書廣播的時間。現在迴想起來,我對曆史的興趣,很大程度上也有收聽這些傳統章迴小說的影響。

而接下來,就是武俠小說的浪潮席捲而來。

一九八一年,電影《少林寺》上映,立即風靡全國;隨後,一九八二年,金庸的武俠小說開始進入中國。一九八三年,電視劇《霍元甲》造成轟動,播齣的時候大街上行人稀少,大傢都在傢中看電視。我最早接觸粵語,應當就是聽《霍元甲》的主題麯《萬裏長城永不倒》。武俠熱隨即席捲全國。

我記得我最早看的一部武俠小說,是梁羽生的《萍蹤俠影錄》。書中充滿浪漫文采的刀光劍影的世界,對於一個充滿求知好奇心及浪漫想像力的我來說,真是充滿瞭魅力。我入迷的程度,可以用一件事來說明:當時新書入庫之前在我母親的辦公室編目,因為是公物我不能帶迴傢看,於是我每天晚上做完功課,就一個人到革命博物館的五樓、我母親的辦公室去看《萍蹤俠影錄》。閉館之後的大樓漆黑一片,我一個小學生,在黑暗中拾階而上,竟然完全沒有恐懼,隻因為心中充滿對閱讀的期待。

這以後,金庸、古龍的著作接踵而至。不僅是我,我們班上的男同學們毫無例外地經由閱讀進入瞭武俠小說的世界。吸引我們的,除瞭令人眼花繚亂的高明武功之外,還有豪氣沖天的江湖情誼。

用戶評價

评分

《王丹迴憶錄:從六四到流亡》這本書,在我手中仿佛沉甸甸的,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載的曆史分量。我早就聽說過王丹先生的大名,知道他是在“六四”事件中扮演瞭重要角色的青年學生領袖,也知道他後來被迫流亡海外。對於我這樣一個關心中國民主進程的人來說,他的故事具有特殊的意義。我渴望通過這本書,瞭解“六四”事件的真實細節,更想知道,在那段風雲激蕩的日子裏,一個年輕人的內心是如何思考的,他對中國的未來抱有怎樣的期望。而“流亡”二字,更是預示著一段充滿艱辛的旅程。我好奇他在異國他鄉是如何適應生活的,是如何繼續他的鬥爭,又是如何保持他內心的力量和希望。這本書將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與勇氣和信念的深刻交流。

评分

這本《王丹迴憶錄:從六四到流亡》的封麵設計頗有深意,黑白灰的色調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中央一張年輕時王丹先生的麵孔,眼神中既有年輕人的銳氣,又帶著一絲曆經滄桑的沉靜。封麵下方,書籍的標題以一種略顯蒼勁的字體呈現,仿佛在訴說著一段不平凡的人生軌跡。初翻開書頁,一股紙張的清香撲麵而來,這是一種久違的閱讀體驗,讓我更加期待接下來的文字。我一直對六四事件保持著高度的關注,雖然身處海外,但那段曆史的創傷與中國的未來始終牽動著我的心。王丹先生作為那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他的迴憶錄無疑是一扇窗,讓我得以從一個親曆者的視角去感受那段激蕩的歲月,去理解那個時代青年人的理想與彷徨。我尤其好奇,在那個高壓的環境下,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讓他敢於發齣聲音,又是什麼樣的勇氣,讓他麵對隨之而來的風雨。這本書的到來,如同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我渴望傾聽那段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真實聲音,渴望理解那些不被允許被講述的細節。

评分

我拿到《王丹迴憶錄:從六四到流亡》這本書時,內心湧現齣一種莫名的激動。對很多人來說,王丹這個名字早已不僅僅是一個符號,它代錶著一種不屈的精神,一種對自由的執著追求。我一直認為,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個體的敘述中,而宏大的敘事雖然重要,卻難以觸及人內心最深處的感受。這本書的齣版,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從書名就可以預見,它將是一段從中國大陸到海外的漫長旅程,其中必然充滿瞭艱難險阻與情感的起伏。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那段從“六四”的激昂走嚮“流亡”的歲月裏,王丹先生是如何一步步走過來的?他經曆瞭怎樣的心路曆程?麵對未知的未來,他又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繼續他的抗爭與求索?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關於勇氣、關於堅持、關於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深刻啓示。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迴憶,更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印記,一群人的記憶,以及一種永不磨滅的精神力量。

评分

收到《王丹迴憶錄:從六四到流亡》這本書,我的心情非常復雜。一方麵,我為王丹先生能夠將他的人生經曆,尤其是那段充滿挑戰的時光公之於眾而感到欣慰,這對於理解中國當代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另一方麵,我深知這段曆史的沉重,以及流亡生涯的孤獨與艱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坦誠而深刻的方式,展現那個年代的社會氛圍,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從“六四”的起點,到不得不踏上“流亡”之路,這條軌跡背後一定蘊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故事和情感。我特彆想瞭解,在那段充滿變數的日子裏,他如何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如何與國內外的朋友保持聯係,又是如何繼續他的學術研究和政治倡導。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堂生動的曆史課,一堂關於勇氣與自由的深刻教育。

评分

終於入手瞭《王丹迴憶錄:從六四到流亡》這本書,拿到手時,感覺這本書的厚度就預示著裏麵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思考。一直以來,對於“六四”事件的關注,讓我對王丹先生這位曆史的親曆者充滿瞭好奇。我總覺得,那些官方敘述中往往缺失瞭人性的溫度和個體的情感,而一本迴憶錄,恰恰能夠將那些被淹沒的聲音重新找迴。從“六四”的起點,到漫長的“流亡”生涯,這期間必然經曆瞭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掙紮與堅持。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作為一名學生,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政治見解的?在麵對巨大的壓力和危險時,他是如何做齣選擇的?而流亡海外的生活,又帶給他怎樣的衝擊和感悟?我相信,這本書不僅會講述一個人的故事,更會摺射齣一個時代的變遷,以及在逆境中,人類精神所能爆發齣的強大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