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两千年前司马迁所写的一本历史鉅构。《史记》不仅写出时代与边裔的历史,还描写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音乐、卜卦、祭祀等人类生活的各种面貌,所以也是一部文化与社会史的书。《太史公自序》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写作时企图心很大,但是态度非常严谨。
作者简介
李永炽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
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现已退休。
着作:《福泽谕吉社会思想之研究》、《日本的近代化与知识份子》、《日本近代思想论集》、《莽苍集》、《历史的跫音》……等。
译作有《尼采》、《愚神礼赞》、《韦伯的比较社会学》、《山之音》、《我是猫》、《韦伯传》、《暗夜行路》、《日本精神史》……等书。
出版的话
【导读】史学与文学双美的历史巨着 永炽
一、传说中的圣王
「天下为公」的政治
治水
二、暴君与圣人
周的始祖是弃儿
暴虐无道的君王
纣王之死
反战者之歌
周偃武兴治
周公辅成王
三、吴越之战
伍子胥离开楚国
吴国王位之争
伍子胥报仇雪恨
吴越对立
伍子胥之死
吴国灭亡
不能同享安乐之人
知子莫若父
四、秦的兴亡
秦始皇出生的祕密
外国人亦可用
荆轲刺秦王
秦将的活跃
一统天下
伪诏立胡亥
秦的灭亡
五、刘邦与项羽
陈胜起兵
项羽反秦
刘邦造反
项羽掌握领导权
刘邦先入咸阳
鸿门宴
六、垓下之围
刘邦反击
刘邦一败再败
项羽疲于奔命
垓下之围
七、称帝行赏与功臣叛离
论功行赏
韩信叛变
彭越与英布的末路
八、掌握汉家天下的女人
立嗣问题
吕后报仇
太后称制
逆我者亡
太后之死
九、新官僚与民众
硬骨头的汲黯
养猪人做宰相
冷酷无情的审判
酷法下的民众
十、匈奴与汉武三将军
马邑之败
神箭李广
大将军卫青
少年将军霍去病
沙漠上的大决战
附 录 原典精选
附录一 谈司马迁与《史记》
附录二 原典精选
出版的话
时报文化出版的《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已经陪大家走过三十多个年头。无论是早期的红底烫金精装「典藏版」,还是50开大的「袖珍版」口袋书,或是25开的平装「普及版」,都深得各层级读者的喜爱,多年来不断再版、复印、流传。宝库里的典籍,也在时代的巨变洪流之中,擎着明灯,屹立不摇,引领莘莘学子走进经典殿堂。
这套经典宝库能够诞生,必须感谢许多幕后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为中华文化传承,为古代经典赋予新时代精神的使命,邀请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辞世,今日重读他的论述,仍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殚编务繁琐而规划的宏伟蓝图。他特别强调:
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着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惠能的顿悟众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村里讲谈的平话、小说……等等种种,随时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的造成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可是,生为这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触的机会,把握的可能呢?
参与这套书的编撰者多达五、六十位专家学者,大家当年都是满怀理想与抱负的有志之士,他们努力将经典活泼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为的就是让更多的青年能够了解缤纷灿烂的中国文化。过去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大多数的参与者都还在文化界或学术领域发光发热,许多学者更是当今独当一面的俊彦。
三十年后,《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也进入数位化的时代。我们重新扫描原着,针对时代需求与读者喜好进行大幅度修订与编排。在张水金先生的协助之下,我们就原来的六十多册书种,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种,并增编《大学中庸》和《易经》,使宝库的体系更加完整。这四十二种经典涵盖经史子集,并以文学与经史两大类别和朝代为经纬编缀而成,进一步贯穿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在出版顺序上,首先推出文学类的典籍,依序有诗词、奇幻、小说、传奇、戏曲等。这类文学作品相对简单,有趣易读,适合做为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入门书;接着推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书、佛学等等,引导读者进入经典殿堂。
在体例上也力求统整,尤其针对诗词类做全新的整编。古诗词里有许多古代用语,需用现代语言翻译,我们特别将原诗词和语译排列成上下栏,便于迅速掌握全诗的意旨;并在生难字词旁边加上国语注音,让读者在朗读中体会古诗词之美。目前全世界风行华语学习,为了让经典宝库跃上国际舞台,我们更在国语注音下面加入汉语拼音,希望有华语处,就有经典宝库的踪影。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从一个构想开始,已然开花、结果。在传承的同时,我们也顺应时代潮流做了修订与创新,让现代与传统永远相互辉映。
时报出版编辑部
《史记:历史的长城》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许久,每次翻开,总有新的感悟。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里面有气吞山河的帝国兴衰,有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也有细微入致的人物刻画。司马迁笔下的文字,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依然带着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那些重要历史节点的描写,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那段,那种时代洪流裹挟着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壮志,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又比如汉武帝时期,雄才大略的皇帝,意气风发的将领,以及风云变幻的朝堂,每一个细节都仿佛触手可及。读《史记》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雄心壮志,他们的跌宕起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对历史纵深的敬畏。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的世界,是无数先辈用血汗和智慧一点一滴铸就的,每一段历史,都像这长城一样,承载着厚重的记忆与力量。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历史书籍要么过于枯燥,要么过于煽情,很难找到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引人入胜的作品。然而,《史记:历史的长城》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以一种近乎文学化的笔触,将那些沉重的历史事件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娓娓道来,却又丝毫没有牺牲其史学价值。司马迁的叙述风格,时而激昂,时而沉郁,时而写实,时而评论,配合得恰到好处。我常常会被书中的某个段落深深吸引,然后反复品味其中的文字,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字的张力。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广度和深度,也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史学家的艺术造诣。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件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的文学瑰宝。它像一座巍峨的长城,横亘在中国历史之上,每一块砖石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汗水,也守护着我们民族的记忆与文化。
评分作为一名对军事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尤其被《史记》中对于战争场面和战略战术的描绘所吸引。从楚汉争霸的鸿门宴,到赤壁之战前的各种谋划,再到后来的扫六合,书中的战争描写并非简单的血腥杀戮,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博弈和人性的较量。我喜欢司马迁对每一场战役的细节梳理,他对地形的考量、对兵力的运用、对士气的鼓舞,甚至是对将领心理的揣摩,都描绘得相当到位。读到那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时,总会让人热血沸腾,也引发了对军事决策背后逻辑的深入思考。更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在记录这些战争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影响,以及胜利者与失败者的不同命运,使得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充满了人性的温情与反思。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个关键的军事节点所串联起来的,而这些节点背后,是无数人的智慧、勇气,甚至牺牲。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士人阶层的生活状态很感兴趣,而《史记》在这方面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书中关于诸子百家的论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勾勒出了那个思想爆炸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是那些游侠、刺客、谋士的传记,他们的人生轨迹,虽然带有传奇色彩,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那个时代个体价值的追求与社会秩序的碰撞。我常常会想象,在某个落魄的客栈,一位剑客在月下慷慨悲歌;或是在宫廷深处,一位智者在权力的漩涡中斡旋。这些人物,虽然距离我们如此遥远,但他们身上那种对于信念的坚持、对于自由的渴望,或者对于权谋的洞察,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次挖掘都能发现令人惊喜的闪光点,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其说是在读历史,不如说是在看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戏剧,而司马迁便是那位最出色的导演,将一切都安排得恰到好处。
评分我发现,《史记》在描绘人物方面,具有一种非凡的魔力。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动机和情感。比如,对于项羽的描写,司马迁并没有简单地将他塑造成一个失败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身上那种贵族式的骄傲、勇猛以及最终的悲剧性。而对刘邦的刻画,则显得更为复杂,他的市井气息、狡黠的智慧,以及最终的开创之功,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到这些人物时,我常常会感觉他们是如此的真实,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司马迁对于细节的把握,以及他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所构成的,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命运,共同书写了人类文明的篇章。它让我对“历史人物”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不再是书本上模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