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香港回归已十多年了。
回归之前,香港风光无限。但回归之后不久,亚洲金融风暴便吹毁了香港的经济神话,加上「沙士」一役,更令香港元气大伤﹔反观中国,踏入千禧年代,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大,并跻身成为世界大国。中国的崛起,不但冲击世界,对香港的影响更如水银泻地。
本书从文化研究角度,分析在大国崛起、众人北望神州的形势下,香港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种种变化﹔或许,从反思这十多年的后九七故事,我们可以找到走向未来的正确方向。
作者简介:
朱耀伟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教授及系主任,着有:《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研究I&II》(《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修订版)。香港:亮光文化,2011。《香港歌词八十谈》(与黄志华合着)。香港:汇智出版,2011。《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与梁伟诗合着)。香港:亮光文化,2011。《文化研究60词》(与陈英凯、朱镇威合着)香港:汇智出版,2010。《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与黄志华、梁伟诗合着)。香港:汇智出版,2010;简体字版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Contemporary Asian Modernities: Transnationaltiy, Interculturality, Hybridity (co-edited with Eva Man). Bern: Peter Lang, 2010.《岁月如歌:词话香港粤语流行曲》。香港:三联书店,2009。《香港歌词导赏》(与黄志华合着)。香港:汇智出版,2009。《香港的当劳化》。香港:文化会社,2007。《词中物:香港流行歌词探赏》。香港:三联书店,2007。《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象》(简体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爱恨地球村:透视全球化现象》。香港: 天窗出版社,2005。《虚拟后乐园:透视电脑游戏文化》(与陈洁诗合着)。香港: 天窗出版社,2005。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音乐敢言之二:香港「原创歌运动」研究》。香港:Bestever,2004。《本土神话:全球化年代的论述生产》。台北:学生书局,2002。《香港文学@文化研究》(与张美君合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音乐敢言:香港「中文歌运动」研究》。香港:汇智出版,2001。《中国作家与宗教》(编)。香港:中华书局,2001。《以法之名:后殖民香港法律文化研究》(与冼伟文合着)。台北:学生书局,2000。《光辉岁月:香港流行乐队组合研究(1984-1990)》。香港:汇智出版,2000。《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香港:三联书店,1998。《他性机器?后殖民香港文化论集》。香港:青文书屋,1998。《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象》。板桥:骆驼出版社,1996。《后东方主义:中西文化批评论述策略》。板桥:骆驼出版社,1994。
《缱绻香港:大国崛起与香港文化》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香港历史与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强烈好奇。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必定是一位对中国近代史和香港文化有着深刻洞察的学者。我期待书中能够跳出以往对香港的单一视角,而是能够提供一种更加立体、多维度的解读。 我想象,书中可能会从“大国崛起”这个宏大的主题出发,逐步引申到香港如何在这场历史进程中,从一个边缘地带,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都会。这其中,肯定会涉及到香港在经济发展、政治格局、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而这些外部因素,又必然会对香港的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香港文化是如何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既保留其独特的殖民历史印记和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又如何逐渐融入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并与之相互促进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比如香港电影的辉煌时期,流行音乐的独特风格,或是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不同时期,与国家的崛起紧密相连,形成一种“缱绻”的关系。
评分对于《缱绻香港:大国崛起与香港文化》这本书,我的初步印象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多样性交织而成的预感。我期待它能够超越泛泛而谈的叙述,深入挖掘香港这个独特城市在国家崛起的大背景下,其文化基因是如何被塑造、被影响,又如何反哺国家发展的。 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历史的纵深处着笔,细致梳理香港在不同历史阶段,作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节点,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又如何在国家迈向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成为重要的经济、金融和文化窗口?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香港文化”的解读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展现出香港文化丰富多元的一面,从早期的移民文化,到“东方之珠”时代的辉煌,再到如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景象。书中会不会探究,这种文化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是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又与国家的主流文化产生深度互动?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文化案例,例如香港的艺术、电影、文学,甚至是城市景观,是如何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折射出大国崛起下的香港文化新面貌。
评分拿到《缱绻香港:大国崛起与香港文化》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被书名所吸引。它似乎暗示着一种深刻的、跨越时间的联系,一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的宏大叙事与一方地域文化的相互缠绕。我预感,这本书不会只是一本简单的香港历史介绍,更不会拘泥于对某个单一文化现象的解读。 我设想,作者或许会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出发,将香港置于整个中国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这可能意味着,书中会详细阐述中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发展历程,而香港,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体和文化区域,必然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尤其期待,书中会如何深入挖掘香港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转变与演进。它是否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它又是如何回应和折射出“大国崛起”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文化样本,例如香港的电影、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方式,是如何在这股时代浪潮中被塑造、被影响,又或是如何以自身的方式参与和回应这场伟大的国家叙事。
评分这本《缱绻香港:大国崛起与香港文化》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心中关于香港历史深度解读的一大空白。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大国崛起”这样一个宏大叙事,与“香港文化”这样一个微观而又复杂的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我推测,书中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会深入剖析国家崛起过程中,香港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这种关系对香港文化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想象一下,书中会不会描绘香港如何凭借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经济优势,在中西方交流中扮演“桥梁”的角色,为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作者又将如何展现这一过程中,香港本土文化如何在这种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冲击、融合,并最终发展出独特的韧性和创造力。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一些具体的文化案例,比如香港电影、流行音乐、文学作品是如何反映时代变迁,又如何折射出国家发展对香港文化的塑造作用。这不仅仅是对香港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一种复杂而动态的文化生成过程的探索。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变迁和文化碰撞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着迷。最近,我收到一本名为《缱绻香港:大国崛起与香港文化》的新书,虽然尚未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封面设计上,我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和深邃的思考。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香港,一个不再仅仅是维多利亚港璀璨夜景和赛马博弈的繁华都市,而是一个承载着时代印记,在历史的巨浪中顽强生长,并与宏大的国家叙事紧密相连的香港。 我设想着,作者可能会从香港开埠之初,如何成为“海上明珠”的视角切入,细致描绘那个时期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与融合,比如东西方生活方式的交织,以及新旧思想的碰撞。接着,或许会深入探讨香港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它如何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又如何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温床。更令我期待的是,书中会如何梳理香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演变,从早期移民文化的根植,到“东方之珠”的黄金时代,再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篇章。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够揭示出香港文化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基因密码,以及它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地自我更新与重塑,最终形成其独树一帜的风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