缱绻香港:大国崛起与香港文化

缱绻香港:大国崛起与香港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
  • 文化
  • 历史
  • 政治
  • 社会
  • 大国崛起
  • 中国
  • 当代中国
  • 港澳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转眼间,香港回归已十多年了。

  回归之前,香港风光无限。但回归之后不久,亚洲金融风暴便吹毁了香港的经济神话,加上「沙士」一役,更令香港元气大伤﹔反观中国,踏入千禧年代,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大,并跻身成为世界大国。中国的崛起,不但冲击世界,对香港的影响更如水银泻地。

  本书从文化研究角度,分析在大国崛起、众人北望神州的形势下,香港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种种变化﹔或许,从反思这十多年的后九七故事,我们可以找到走向未来的正确方向。

作者简介:

朱耀伟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教授及系主任,着有:《香港粤语流行歌词研究I&II》(《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修订版)。香港:亮光文化,2011。《香港歌词八十谈》(与黄志华合着)。香港:汇智出版,2011。《后九七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与梁伟诗合着)。香港:亮光文化,2011。《文化研究60词》(与陈英凯、朱镇威合着)香港:汇智出版,2010。《词家有道:香港16词人访谈录》(与黄志华、梁伟诗合着)。香港:汇智出版,2010;简体字版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Contemporary Asian Modernities: Transnationaltiy, Interculturality, Hybridity (co-edited with Eva Man). Bern: Peter Lang, 2010.《岁月如歌:词话香港粤语流行曲》。香港:三联书店,2009。《香港歌词导赏》(与黄志华合着)。香港:汇智出版,2009。《香港的当劳化》。香港:文化会社,2007。《词中物:香港流行歌词探赏》。香港:三联书店,2007。《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象》(简体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爱恨地球村:透视全球化现象》。香港: 天窗出版社,2005。《虚拟后乐园:透视电脑游戏文化》(与陈洁诗合着)。香港: 天窗出版社,2005。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音乐敢言之二:香港「原创歌运动」研究》。香港:Bestever,2004。《本土神话:全球化年代的论述生产》。台北:学生书局,2002。《香港文学@文化研究》(与张美君合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音乐敢言:香港「中文歌运动」研究》。香港:汇智出版,2001。《中国作家与宗教》(编)。香港:中华书局,2001。《以法之名:后殖民香港法律文化研究》(与冼伟文合着)。台北:学生书局,2000。《光辉岁月:香港流行乐队组合研究(1984-1990)》。香港:汇智出版,2000。《香港流行歌词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香港:三联书店,1998。《他性机器?后殖民香港文化论集》。香港:青文书屋,1998。《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象》。板桥:骆驼出版社,1996。《后东方主义:中西文化批评论述策略》。板桥:骆驼出版社,1994。

《东方之珠的转型:探寻后殖民时代的文化脉动》 本书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一个独特的城市——香港,在经历重大历史转折与全球化浪潮冲击后,其文化生态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重塑。我们聚焦于“后殖民时代”这一关键历史节点,探讨在这个身份认同不断被挑战与定义的空间里,文化如何成为抵抗、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本书将从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史以及城市研究的多个维度出发,系统梳理香港文化如何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中,寻找自我定位,并构建出一种既植根于本土又面向世界的复杂文化景观。 第一章:都市肌理与集体记忆的重构 香港的城市空间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本章首先关注城市物理形态的变化如何映射出社会心理的变迁。从密集的“笼屋”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群,空间的压缩与扩张,直接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哲学和人际关系模式。我们考察了在城市更新浪潮中被拆除或保留的旧建筑群——例如唐楼、旧式市场——它们如何承载了老一辈香港人的集体记忆。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的细致描摹,我们尝试重建一个正在消逝的、更具烟火气的旧日香港形象。 同时,本书探讨了集体记忆的“选择性遗忘”与“主动构建”。在官方叙事与民间记忆的拉扯中,文化符号如何被重新编码。例如,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忆,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我们分析了纪录片、口述历史项目等文化实践,如何成为社群争夺话语权、确认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场域。 第二章:本土意识的兴起与“去殖化”的文化实践 殖民统治的结束并未立即带来文化上的“去殖民化”。本章深入探讨了在主权回归前夕及回归后初期,香港文化界如何自发地寻找并确立“香港性”(Hong Kong-ness)。这种探索并非简单的“去西方化”,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吸纳、消化与再创造过程。 我们重点研究了“本土”概念在不同时期的流变。在八九十年代,本土意识主要体现在对通俗文化(如粤语流行曲、港产片)的狂热追捧中,这是一种对本地生活方式的肯定与审美独立性的宣言。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议题的复杂化,“本土”的内涵进一步被拓宽,它开始涉及语言(如粤语的保育)、饮食文化(如茶餐厅的美学)、以及身份政治的探讨。我们分析了独立电影、小型剧团、以及视觉艺术领域中,新兴艺术家如何运用批判性的视角,解构既有的文化权威,推动“去殖民化”的文化实践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辨。 第三章:流行文化:亚文化的爆发与全球回响 香港的流行文化,长期以来都是其最具生命力的文化输出。本章侧重于分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香港流行文化的内部张力与外部影响。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传统的“港片黄金时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后“亚洲四小龙”时代,即文化产品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找新的立足点。 重点分析对象包括:新浪潮音乐的演变、网络文学的兴起及其对传统叙事模式的挑战、以及在社交媒体驱动下的“模因文化”(Meme Culture)如何成为当代香港人情绪的快速出口。通过对这些亚文化现象的剖析,我们试图揭示当代香港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焦虑感与幽默感。特别地,本章考察了“文化挪用”与“文化原创性”之间的界限,以及香港文化产品在亚洲其他地区(如台湾、东南亚)所引发的文化共振与反思。 第四章:语言的角力:粤语的生态位与身份标记 语言是文化身份最核心的载体之一。本章专注于粤语(Cantonese)在香港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生存困境。在普通话推广的背景下,粤语面临着教育、媒体和商业环境的压力。本书认为,对粤语的维护不仅仅是语言学问题,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主权和身份认同的斗争。 我们详细考察了保护粤语的民间运动,包括方言纪录片的制作、粤语儿童读物的出版,以及如何在公共空间中强化粤语的使用。此外,本章也探讨了粤语在网络时代的新形态,例如如何通过拼音、网络用语等方式实现创新性表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沟通需求。粤语的“活态”展现了香港文化在适应外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创造力。 第五章:城市美学与空间政治:从殖民遗迹到当代装置 本章转向对香港独特城市美学的探讨。这种美学是殖民遗迹、后工业遗留物与未来主义想象的混合体。我们分析了香港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如何利用贫瘠的空间和极端的城市密度,创造出一种既压抑又充满活力的视觉景观。 重点案例分析包括:公共艺术项目在城市改造中的介入、独立书店和画廊如何占据被遗忘的工业空间以成为文化绿洲、以及“非正式城市主义”(Informal Urbanism)的实践,例如街头涂鸦和临时市集,它们如何挑战既有的城市规划逻辑。我们认为,香港的城市美学是“功能性”与“反思性”不断碰撞的结果,它在极端的现实中寻找诗意。 结语:在夹缝中寻求未来的文化叙事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香港文化在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下的定位。香港文化既有其“东方之珠”的国际化底色,又深植于华人社会的文化土壤,同时又不断与本土的社会变迁进行深度对话。我们认识到,香港文化的未来叙事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建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处理继承与创新、融合与分离、以及身份认同的多个维度。本书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理解框架,以欣赏香港文化所蕴含的独特张力和深刻智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缱绻香港:大国崛起与香港文化》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香港历史与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强烈好奇。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必定是一位对中国近代史和香港文化有着深刻洞察的学者。我期待书中能够跳出以往对香港的单一视角,而是能够提供一种更加立体、多维度的解读。 我想象,书中可能会从“大国崛起”这个宏大的主题出发,逐步引申到香港如何在这场历史进程中,从一个边缘地带,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都会。这其中,肯定会涉及到香港在经济发展、政治格局、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而这些外部因素,又必然会对香港的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香港文化是如何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既保留其独特的殖民历史印记和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又如何逐渐融入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并与之相互促进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比如香港电影的辉煌时期,流行音乐的独特风格,或是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时代精神,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不同时期,与国家的崛起紧密相连,形成一种“缱绻”的关系。

评分

对于《缱绻香港:大国崛起与香港文化》这本书,我的初步印象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多样性交织而成的预感。我期待它能够超越泛泛而谈的叙述,深入挖掘香港这个独特城市在国家崛起的大背景下,其文化基因是如何被塑造、被影响,又如何反哺国家发展的。 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历史的纵深处着笔,细致梳理香港在不同历史阶段,作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节点,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又如何在国家迈向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成为重要的经济、金融和文化窗口?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香港文化”的解读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展现出香港文化丰富多元的一面,从早期的移民文化,到“东方之珠”时代的辉煌,再到如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景象。书中会不会探究,这种文化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是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又与国家的主流文化产生深度互动?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文化案例,例如香港的艺术、电影、文学,甚至是城市景观,是如何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折射出大国崛起下的香港文化新面貌。

评分

拿到《缱绻香港:大国崛起与香港文化》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被书名所吸引。它似乎暗示着一种深刻的、跨越时间的联系,一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的宏大叙事与一方地域文化的相互缠绕。我预感,这本书不会只是一本简单的香港历史介绍,更不会拘泥于对某个单一文化现象的解读。 我设想,作者或许会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出发,将香港置于整个中国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之下进行审视。这可能意味着,书中会详细阐述中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发展历程,而香港,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体和文化区域,必然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尤其期待,书中会如何深入挖掘香港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转变与演进。它是否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它又是如何回应和折射出“大国崛起”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思潮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文化样本,例如香港的电影、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方式,是如何在这股时代浪潮中被塑造、被影响,又或是如何以自身的方式参与和回应这场伟大的国家叙事。

评分

这本《缱绻香港:大国崛起与香港文化》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心中关于香港历史深度解读的一大空白。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大国崛起”这样一个宏大叙事,与“香港文化”这样一个微观而又复杂的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我推测,书中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会深入剖析国家崛起过程中,香港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这种关系对香港文化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想象一下,书中会不会描绘香港如何凭借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经济优势,在中西方交流中扮演“桥梁”的角色,为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作者又将如何展现这一过程中,香港本土文化如何在这种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受到冲击、融合,并最终发展出独特的韧性和创造力。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一些具体的文化案例,比如香港电影、流行音乐、文学作品是如何反映时代变迁,又如何折射出国家发展对香港文化的塑造作用。这不仅仅是对香港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一种复杂而动态的文化生成过程的探索。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变迁和文化碰撞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着迷。最近,我收到一本名为《缱绻香港:大国崛起与香港文化》的新书,虽然尚未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封面设计上,我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厚重感和深邃的思考。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一个不同于以往的香港,一个不再仅仅是维多利亚港璀璨夜景和赛马博弈的繁华都市,而是一个承载着时代印记,在历史的巨浪中顽强生长,并与宏大的国家叙事紧密相连的香港。 我设想着,作者可能会从香港开埠之初,如何成为“海上明珠”的视角切入,细致描绘那个时期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与融合,比如东西方生活方式的交织,以及新旧思想的碰撞。接着,或许会深入探讨香港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它如何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又如何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温床。更令我期待的是,书中会如何梳理香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演变,从早期移民文化的根植,到“东方之珠”的黄金时代,再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篇章。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够揭示出香港文化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基因密码,以及它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地自我更新与重塑,最终形成其独树一帜的风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