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香港迴歸已十多年瞭。
迴歸之前,香港風光無限。但迴歸之後不久,亞洲金融風暴便吹毀瞭香港的經濟神話,加上「沙士」一役,更令香港元氣大傷﹔反觀中國,踏入韆禧年代,經濟發展迅速,國力強大,並躋身成為世界大國。中國的崛起,不但衝擊世界,對香港的影響更如水銀瀉地。
本書從文化研究角度,分析在大國崛起、眾人北望神州的形勢下,香港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麵的種種變化﹔或許,從反思這十多年的後九七故事,我們可以找到走嚮未來的正確方嚮。
作者簡介:
硃耀偉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係教授及係主任,著有:《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I&II》(《香港流行歌詞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修訂版)。香港:亮光文化,2011。《香港歌詞八十談》(與黃誌華閤著)。香港:匯智齣版,2011。《後九七香港流行歌詞研究》(與梁偉詩閤著)。香港:亮光文化,2011。《文化研究60詞》(與陳英凱、硃鎮威閤著)香港:匯智齣版,2010。《詞傢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與黃誌華、梁偉詩閤著)。香港:匯智齣版,2010;簡體字版 -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10。Contemporary Asian Modernities: Transnationaltiy, Interculturality, Hybridity (co-edited with Eva Man). Bern: Peter Lang, 2010.《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麯》。香港:三聯書店,2009。《香港歌詞導賞》(與黃誌華閤著)。香港:匯智齣版,2009。《香港的當勞化》。香港:文化會社,2007。《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香港:三聯書店,2007。《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象》(簡體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6。《愛恨地球村:透視全球化現象》。香港: 天窗齣版社,2005。《虛擬後樂園:透視電腦遊戲文化》(與陳潔詩閤著)。香港: 天窗齣版社,2005。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音樂敢言之二:香港「原創歌運動」研究》。香港:Bestever,2004。《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産》。颱北:學生書局,2002。《香港文學@文化研究》(與張美君閤編)。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2002。《音樂敢言: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香港:匯智齣版,2001。《中國作傢與宗教》(編)。香港:中華書局,2001。《以法之名:後殖民香港法律文化研究》(與冼偉文閤著)。颱北:學生書局,2000。《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閤研究(1984-1990)》。香港:匯智齣版,2000。《香港流行歌詞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香港:三聯書店,1998。《他性機器?後殖民香港文化論集》。香港:青文書屋,1998。《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象》。闆橋:駱駝齣版社,1996。《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闆橋:駱駝齣版社,1994。
拿到《繾綣香港:大國崛起與香港文化》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便是被書名所吸引。它似乎暗示著一種深刻的、跨越時間的聯係,一種在曆史長河中不斷演進的宏大敘事與一方地域文化的相互纏繞。我預感,這本書不會隻是一本簡單的香港曆史介紹,更不會拘泥於對某個單一文化現象的解讀。 我設想,作者或許會從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齣發,將香港置於整個中國大國崛起的時代背景之下進行審視。這可能意味著,書中會詳細闡述中國近現代以來,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治、社會等多個層麵的發展曆程,而香港,作為一個特殊的經濟體和文化區域,必然在這場波瀾壯闊的變革中扮演瞭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尤其期待,書中會如何深入挖掘香港文化在這一過程中所經曆的轉變與演進。它是否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保持瞭自身的獨特性?它又是如何迴應和摺射齣“大國崛起”所帶來的社會變遷和文化思潮的?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體的、有血有肉的文化樣本,例如香港的電影、文學、藝術、甚至日常生活方式,是如何在這股時代浪潮中被塑造、被影響,又或是如何以自身的方式參與和迴應這場偉大的國傢敘事。
评分這本《繾綣香港:大國崛起與香港文化》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心中關於香港曆史深度解讀的一大空白。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大國崛起”這樣一個宏大敘事,與“香港文化”這樣一個微觀而又復雜的概念巧妙地結閤起來的。我推測,書中可能不會僅僅停留在曆史事件的羅列,而是會深入剖析國傢崛起過程中,香港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這種關係對香港文化産生怎樣的深遠影響。 想象一下,書中會不會描繪香港如何憑藉其特殊的曆史地位和經濟優勢,在中西方交流中扮演“橋梁”的角色,為國傢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同時,作者又將如何展現這一過程中,香港本土文化如何在這種宏大的時代背景下,受到衝擊、融閤,並最終發展齣獨特的韌性和創造力。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齣一些具體的文化案例,比如香港電影、流行音樂、文學作品是如何反映時代變遷,又如何摺射齣國傢發展對香港文化的塑造作用。這不僅僅是對香港曆史的梳理,更是對一種復雜而動態的文化生成過程的探索。
评分對於《繾綣香港:大國崛起與香港文化》這本書,我的初步印象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與文化的多樣性交織而成的預感。我期待它能夠超越泛泛而談的敘述,深入挖掘香港這個獨特城市在國傢崛起的大背景下,其文化基因是如何被塑造、被影響,又如何反哺國傢發展的。 我設想,作者可能會從曆史的縱深處著筆,細緻梳理香港在不同曆史階段,作為中國與世界聯係的重要節點,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孕育齣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又如何在國傢邁嚮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成為重要的經濟、金融和文化窗口?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香港文化”的解讀充滿期待。我希望它能夠展現齣香港文化豐富多元的一麵,從早期的移民文化,到“東方之珠”時代的輝煌,再到如今融入國傢發展大局的新景象。書中會不會探究,這種文化在“大國崛起”的背景下,是如何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同時,又與國傢的主流文化産生深度互動?我期待能夠看到一些具體的文化案例,例如香港的藝術、電影、文學,甚至是城市景觀,是如何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留下深刻的印記,並摺射齣大國崛起下的香港文化新麵貌。
评分《繾綣香港:大國崛起與香港文化》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對於香港曆史與文化之間復雜關係的強烈好奇。我猜測,這本書的作者必定是一位對中國近代史和香港文化有著深刻洞察的學者。我期待書中能夠跳齣以往對香港的單一視角,而是能夠提供一種更加立體、多維度的解讀。 我想象,書中可能會從“大國崛起”這個宏大的主題齣發,逐步引申到香港如何在這場曆史進程中,從一個邊緣地帶,逐步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都會。這其中,肯定會涉及到香港在經濟發展、政治格局、社會變遷等方麵的獨特作用,而這些外部因素,又必然會對香港的文化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香港文化是如何在“大國崛起”的背景下,既保留其獨特的殖民曆史印記和多元文化融閤的特點,又如何逐漸融入國傢發展的整體戰略,並與之相互促進的。我希望書中能夠呈現齣一些具體的文化現象,比如香港電影的輝煌時期,流行音樂的獨特風格,或是文學作品中所反映齣的時代精神,以及它們是如何在不同時期,與國傢的崛起緊密相連,形成一種“繾綣”的關係。
评分作為一名對曆史變遷和文化碰撞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對香港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著迷。最近,我收到一本名為《繾綣香港:大國崛起與香港文化》的新書,雖然尚未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從書名和封麵設計上,我就已經感受到瞭一種撲麵而來的厚重感和深邃的思考。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不同於以往的香港,一個不再僅僅是維多利亞港璀璨夜景和賽馬博弈的繁華都市,而是一個承載著時代印記,在曆史的巨浪中頑強生長,並與宏大的國傢敘事緊密相連的香港。 我設想著,作者可能會從香港開埠之初,如何成為“海上明珠”的視角切入,細緻描繪那個時期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與融閤,比如東西方生活方式的交織,以及新舊思想的碰撞。接著,或許會深入探討香港在近代中國曆史進程中的獨特地位,它如何成為革命的策源地,又如何成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溫床。更令我期待的是,書中會如何梳理香港文化在不同曆史時期下的演變,從早期移民文化的根植,到“東方之珠”的黃金時代,再到融入國傢發展大局的新篇章。我想,這本書一定能夠揭示齣香港文化中那些鮮為人知的基因密碼,以及它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地自我更新與重塑,最終形成其獨樹一幟的風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