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太祖黄袍加身登基称帝始,宋室为稳定政权,採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技」、「崇文抑武」的政策。有宋一代,对外宋军屡战屡败,对内武人地位低微,一派武风不振的景象。有趣的是,宋人着述兵书的数目却较前朝有大幅度的增加,兵书撰述、注解及编辑风气异常兴盛。这个「崇文抑武」和「兵学兴盛」的矛盾现象现象耐人寻味。
本书从宋代孙子兵法的研究出发,旁及目录、军事、政治、科举及文化史等方方面面,在糎清宋代兵书数目及其存废、宋人对兵法研究的贡献等问题后,深入探究了宋代「崇文抑武」而又「兵学兴盛」这现象的历史及社会因素。
作者简介
邱逸
1994年入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因醉心文史,遂转至港大中文系(现称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就读。为该系是由商转文的第一人。在原校攻读硕士期间,以宋史为研究范畴,其题目〈宋代的孙子兵法研究〉破格升为博士研究,成为港大中文系第一位没有硕士学位的博士。
邱逸自1998年起曾任职报社,担任评论版编辑,并在报章上评论财经及国际问题达十年之久,其评论领域多在国际与两岸关系,文章散见于《星岛日报》、《成报》、《联合报》及《经济日报》。现为岭南大学社区学院课程主任及高级讲师。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对宋代军事史料的搜集和运用可谓是鞭辟入里,他对《孙子兵法》的每一个论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历史事实和战例来支撑。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宋代战车在防御战中的作用的论述。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战车更多是进攻的利器,但这本书却揭示了宋代军事指挥官如何巧妙地利用战车组成坚固的防线,抵挡来犯之敌。这种对传统认知的颠覆,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此外,书中对战车训练、维护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探讨,也展现了作者对整个军事体系的全面认知。阅读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史学家对话,他不仅能告诉你“是什么”,更能告诉你“为什么”,并且还能告诉你“怎么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极具吸引力,古朴的色调搭配上腾空而起的战车图案,瞬间将人带入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书籍,而《孙子兵法》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然而,许多市面上的解读往往流于表面,或是过于理论化,让人难以将其与实际的军事应用联系起来。这本书的书名“兵书上的战车”恰好点明了我的期待: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希望通过对《孙子兵法》的深入研究,展现古代战车这一关键军事装备在兵法指导下的实战运用。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兵法原则,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具体化到古代战车的战术部署、编队组合、行进方式乃至战场上的攻防策略上的。篇幅庞大,内容丰富,相信作者一定为我们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勾勒出宋代军事指挥官们如何在战场上真正“驾驭”《孙子兵法》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孙子兵法》。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是从哲学、战略层面去解读这部兵法巨著,但这本书将焦点放在了“战车”这一具体的军事载体上,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作者的论证逻辑严谨,一步步地将《孙子兵法》的抽象概念与宋代战车的实际运用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书中关于“兵贵神速”的解读,如何体现在战车的高机动性上,以及如何通过战车的设计和训练来提升其作战效率,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宋代战车种类、性能以及在不同战术运用中的作用的详细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古代军事思想并非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深深根植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物质条件之中。这本书无疑是研究宋代军事史和《孙子兵法》的读者不容错过的一部力作。
评分这部作品着实让我对宋代的军事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孙子兵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古代战争智慧的百科全书。作者以战车为载体,将《孙子兵法》的精髓娓娓道来,让原本晦涩的军事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知彼”的阐释,它不仅仅是了解敌人的数量和兵种,更是对敌人的心理、战略意图甚至后勤补给的深入洞察。而这些洞察,又如何通过战车这一兵种的运用得以实现,书中的具体案例分析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文字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对军事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一定会像我一样,从中获得巨大的启发和阅读的乐趣。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宋代军事思想的精妙与实用。它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孙子兵法》的智慧融入到了具体的军事实践中,特别是对战车这一核心作战单位的运用,更是展现了宋代军事指挥官们的高超智慧。书中对于战车在不同地形、不同战场环境下的配置、进攻与防御战术的阐述,细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车阵”的详细描写所吸引,从车兵的组成、协同配合,到战时如何灵活调整阵型以应对敌军的变化,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作者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战场,亲眼目睹战车隆隆驶过,旌旗猎猎,士卒们在指挥官的调度下,如同一个精密运转的巨大机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孙子兵法》的精髓,更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具体的军事实践中落地生根,并为那个时代的军事胜利贡献了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