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鑑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

图鑑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画报
  • 晚清
  • 民国
  • 图像传播
  • 出版史
  • 视觉文化
  • 文献研究
  • 历史文化
  • 中国近现代史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详载约600个注释
●收录近千张第一手史料

  时代的记忆.庶民的图记
  画报,是以採用手绘图画或摄影图片记载人类社会的一种图象文献。

  清末民初,正是中国社会处于改朝换代的大变革时期。历经内忧外患、列强侵略,画报客观地记录了适逢此动乱时代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学、艺术、教育等领域所发生的各种情况,若干题材也为政治漫画提供源源不绝的灵感,中国至1949年,共计出版了近千种画报,其内容之广泛不容小觑。

  东方的觉醒.革命的先锋──画报
  本书以翔实独特的角度,从一本本画报的衍变中,系统地介绍画报从石印向铜锌版、影写凹版的转变过程,这些纯粹在中国编印并出版的画报,也见证了中国印刷技术的演变。作者并以内容之主体性,将画报分别归纳为综合性画报和专业性画报两大类,综合性画报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图象文献,透过创编者手中的画笔和摄影器材记录下社会发展的脉络,用敏锐的目光捕捉那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一瞬间,深刻描绘了清末民初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书特色

  打开图书馆的大门──
  资深图书馆员带你游,晚清民国历史文献带着走

  作者祝均宙先生身为上海图书馆的资深研究馆员,对于晚清民国年间的图象文献有深入地研究,全套书收录近两千张照片,均为图书馆馆藏的第一手历史文献。市面上甚少针对图象文献这块领域介绍的书籍,然而本套书的研究不仅范围广泛,其一手资料的蒐集更有助于研究的深化。同时,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各个面貌,可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史料。

作者简介

祝均宙

  上海图书馆资深研究馆员。1948年1月出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本科学历,图书情报学理学士。1972年9月进入上海图书馆。2008年荣退。历任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部副主任、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兼近代文献部主任、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副馆长等职。专事中国近现代文献整理与研究。专攻中国近现代报刊文献、近现代新闻小报、画报和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史研究等。先后主持主编了《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上海图书馆馆藏旧版日文文献总目》、《上海图书馆庋藏居正文献集录》(九卷本)、《老上海风情录》(五卷本)、《清末年画》、《七彩香烟牌》、《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等大型工具书和文献史料图书。发表过《近代特种文献开发研究的战略思考》、《上海小报历史沿革》、《中国近现代中文期刊发展脉络及其特点》、《世纪回眸——「十里洋场」的外国侨民》、《馆藏年画来源暨西方传教士研究视野述评》、《概述辛亥革命前后在日本出版的中文期刊》、《从西风东渐到强国梦——上海近代体坛》等几十篇学术论文。

图鉴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 图书简介 本书是对晚清至民国年间中国画报发展历程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深入探究。通过对海量珍贵历史文献的梳理、分析与解读,本书旨在勾勒出这一时期中国画报从萌芽、形成、繁荣直至转型与衰落的复杂脉络,揭示其在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中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一、 时代背景与画报的诞生 晚清与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与深刻转型的关键阶段。西方文明的涌入、传统文化的冲击、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现代传媒观念的萌发,为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兴起提供了土壤。本书首先将背景置于这一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探讨西方传入的“画报”概念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图像叙事方式相结合,催生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视觉传媒形态。 重点考察了早期画报的出现,如受西方传教士影响的早期图像刊物,以及如何逐步适应本土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信息获取习惯。分析了印刷技术(如石印、木刻、铜版等)的进步,如何为大规模、高效率的图像复制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使画报得以从手抄本、单张年画等传统形式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新兴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媒介。 二、 画报的流派与地域分布 本书将时间线索拉长,详细剖析了不同历史阶段,画报所呈现出的多元化面貌。晚清时期,以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为中心,出现了大量模仿西方模式的综合性画报,它们往往肩负着启蒙知识、宣传时事和商业广告的多元功能。 我们深入研究了具有代表性的画报群体,例如侧重于时事评论、政治讽刺的刊物,与那些专注于风俗记录、娱乐休闲的“时尚”画报之间的差异。通过对发行人、主编、画家群体的考察,揭示了画报背后的资本力量与文化立场。例如,一些带有强烈改良或革命倾向的刊物,如何巧妙运用图像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传递其政治主张。 进入民国,画报的地域中心开始分散,除上海继续保持其主导地位外,北京、广州等地也发展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画报。本书细致对比了不同地域画报在内容选择、画风倾向(如新国画风格、月份牌画风等)上的区域性特征,勾勒出中国现代视觉文化在空间上的多样性。 三、 内容范式与视觉语言的探索 画报作为一种图像与文字并重的媒介,其成功关键在于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内容组织方式。本书投入大量篇幅分析了晚清民国画报的“内容范式”。 1. 时事新闻的视觉化: 研究画报如何处理重大历史事件,如对外战争、政治风云、灾害疫情等。分析其新闻图片的选择、组合方式,以及如何通过图注和配文来引导读者解读事件,反映了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 2. 生活风俗的描摹与建构: 画报是研究近代都市生活变迁的绝佳窗口。本书考察了画报对“摩登”男女、新式教育、娱乐消费、服饰变迁等社会现象的捕捉与呈现。这些图像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想象与推销。 三、 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创新: 画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插画艺术的发展。本书重点讨论了早期漫画家的涌现,以及他们对西方漫画技巧(如夸张、拟人化、多格叙事)的学习与本土化改造。从讽刺时弊的政治漫画到柔美细腻的仕女画,画报成为不同艺术流派交流碰撞的试验田,为后来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积累了重要的视觉语汇。 四、 画报的社会功能与读者群分析 画报并非仅仅是印刷品,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参与者。本书探讨了画报在社会结构转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启蒙工具: 如何通过图像传播科学知识、卫生常识和现代观念,扮演了普及教育的角色。 商业推手: 分析月份牌、广告插图等如何与商业活动紧密结合,推动了早期现代消费文化的形成。 文化载体: 作为新旧文化冲突的交汇点,画报如何成为讨论社会伦理、性别角色等议题的公共空间。 同时,本书试图重建当时的“读者画像”。不同阶层、性别和地域的读者是如何接触和消费这些图像信息的?他们对画报内容的接受程度和理解偏差如何?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画报在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实际效用。 五、 传播的终结与历史遗产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新兴的大众传媒(如有声媒体、电影)的崛起,传统画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面临挑战。本书最后一部分将分析画报在抗战爆发后所经历的重大转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其传统形态的消亡与向新的宣传媒介的过渡。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印刷史和传媒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借助图像来解读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政治心态和审美变迁的“视觉史”。通过对这些泛黄文献的细致挖掘,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民族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用画笔和墨水,记录、批判、想象并塑造自身的百年图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石印画报时期 1874 ─ 1920
第一节 石印画报萌芽期(1875─1880)的开拓者
第二节 石印画报繁荣期(1884─1913)的典范旗帜
第三节 石印画报衰落期(1914─1920)之出版物和历史价值

第二章 铜锌版画报时期 1925 ─ 1930
第一节 铜锌版画报的翘楚:《世界》与李石曾、吴稚晖
第二节 报纸附刊中引领铜锌技术风气之先的画刊:《时报图画週刊》
第三节 技术转型阶段中「非驴非马」的主要画报:《真相画报》、《世界画报》及《革命画报》
第四节 南北地区画报界的座向标:《上海画报》和《北洋画报》
第五节 风靡各地的三日刊画报:《三日画报》等

第三章 影写凹版画报时期 1930 ─ 1949
第一节 影写凹版技术之先驱:《良友》画报与四大主编
第二节 不断创新改革的《摄影画报》及其创办人林泽苍
第三节 各领风骚的其它重要影写技术画报:《文华》等
第四节 黑白对垒的抗日画报和日伪画报
第五节 抗战胜利后复甦中的画报界

第四章 政治讽刺的风向标─漫画类画报
第一节 漫画画报的孕育期(1898─1917):从近代第一张漫画作品到漫画画报的正式出版
第二节 漫画画报的萌芽期(1918─1931)
第三节 漫画画报的繁荣期(1931─1949)

第五章 各具风采的专题画报
第一节 蒙太奇镜头的记录者:电影类画报
第二节 聚焦特定物件的史料集萃:个人专集类与特刊类画报
第三节 知识导航的启蒙阶梯:儿童类画报
第四节 缤纷异彩的艺苑天地:美术类画报
第五节 都市休闲文化的新宠儿:娱乐业画报

后记
征引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2009年适逢五四运动九十週年,旧香居除了与国图、南村落协办五四相关纪念活动之外,也在店内举行「五四光影─近代文学期刊展」,展出上自晚清小说杂志,下至民国时期文学期刊将近250种。作为一间古旧书店,除了尽力保存各项文献史料、珍贵书刊,也希望能定期举办展览,编写图录,让更多人了解旧书、文献的各种价值。所以当我翻阅《图鑑百年文献》系列套书时,连带回想起筹划展览、编撰展刊时的酸甜苦辣,更佩服于作者的毅力和努力。中国的期刊画报史一直都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无奈资料内容庞大、繁琐,个别刊物、主题的研究虽已有许多,但尚未出现以整体研究,让人可以一窥全貌,见树又见林的。既要梳理清楚的发展经过,又要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完整呈现出客观的撰述与评论,实为一大挑战!刊物画报的研究面向十分广大。在脉络上,作者以印刷技术演进勾勒出图象刊物的历史风貌,从石印、铜版、影写这三阶段来探究发展历程,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地描述图象文献的发展史、出版重点与特色,加上作者多年来亲访资料、分门别类的汇总成书,实为扎实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市民文学与通俗文艺,白话文与新文化运动,交互对话,借由此套书更能一窥民国丰富缤纷的出版文化,我深信此书的出版问世,也将为现代书刊文献研究开创出新的学术视野及文化省思。

──吴雅慧  旧香居店主

推荐序2

  在大学历史系开设「中国现代史」、「中国新闻史」等课程多年的我,面对学生询问如何收集报刊史料,常觉得资料浩瀚、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介绍一份报刊,不能只有时间起迄、发行地点、报馆立场等文字说明,生动写实的图片展示,往往更能使学生理解。

  目前年轻学子收集史料,第一步就是上网搜寻,无奈网路资料良莠不齐,以报刊史料来说,常有报史介绍莫衷一是、报刊图片张冠李戴的情况。祝均宙老师的《图鑑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图鑑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期刊源流特点探究》、《图鑑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小报源流特点探究》成功解决这些困境,如果你想了解近代中国报刊发展概况、或想利用报刊史料来进行研究,这套书将成为很好的参考书籍。

──高郁雅  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推荐序3

  在学界引颈期盼下,《图鑑百年文献》套书终于出版了。作者祝均宙先生长期在上海图书馆工作,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出版史料,如数家珍;这套书可说是他毕生埋首浩瀚报海、潜心研究的心血结晶。本书资料丰富,不但广泛蒐罗近代上海及其他城市所出版的画报、期刊及小报,也对收录报刊标明起迄日期及主编列表介绍,是研究近代报刊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作者对近代中国出版史亦十分熟稔,书中时而穿插出版界的趣闻轶事,增添本书的可读性。尤为难得的是,本书附上大量的刊物封面图片,其中不少还是图书馆难得开放的珍本。这些书影不但大大提高阅读的兴趣,更有助于研究者进行图象分析。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专册介绍过去被忽略的报刊类型。碍于其浓厚的休闲性质,画报与小报甚少登上学术研究的殿堂,直到最近,学界才开始注意这些「另类报刊」,却苦于缺乏相关的入门工具。本书的画报及小报分册,弥补这方面的缺憾,使读者对于近代画报及小报有个概括性的掌握。《图鑑百年文献》套书的出版,不但打开报刊研究的大门,也是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的研究指南。

──连玲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推荐序4

  随着图象研究的兴起、中国大陆近代史史料的开放,以及复刊资料的陆续出版,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史料愈来愈多元,画报、期刊与小报更被广泛的运用在文化史、艺术史、社会史与性别史等研究上;由于这三类文献得之不易,且零碎分散,研究者对文献背后的发展历史,多半认识有限。祝均宙撰写的《图鑑百年文献》系列套书,为研究者弥补了这项缺憾。本套书是祝均宙根据多年来的讲稿、讲义与论文,加以归纳、修正而集结成书;全套书根据文献的类别属性分成画报、期刊与小报三册叙述,揭示从清末民初到战争期间,这三种文献的发展与变迁经纬,并收录近两千张图片,不仅让读者明白这类史料的特色、内容,也使读者了解报刊史料印刷的过程、转型与历史地位;最难得的是,本书所引用的图文资料均系第一手史料,是祝均宙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上海市报刊图书馆等典藏机构工作时,孜孜矻矻蒐集所得;同时,全套书的615条注释,也以作者所见的实物文献为准。此外,从这套丛书可以看到一些散佚的文献,激发读者做进一步寻绎。整体来说,这套书带给研究者的贡献,实不容忽视。

──游鑑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推荐序5

  清末民初是现代各式报刊的重要起点,也是各种新式报刊极度繁荣的阶段。无论是今日人们已然十分熟悉的报纸,或是定期发行的期刊、杂志,也无论是以文字为主要载体,或是以图画为主要载体,或者图文并茂、相辅相成,这些大致上有一定的出版时间,且具有连续发行事实的纸本媒体,几乎都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民初萌发、茁长。当时这些体制或大或小、寿命或短或长琳瑯满目的报刊,总数究竟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准,乃至现今留存下来的,总共有多少种,由于收藏分散,恐怕也很难统计。上海图书馆是目前已知清末民初报刊馆藏最为丰富的公共图书馆,然而文献浩瀚,庞大繁多的资料足以汗牛充栋,故迄今仍很少有人能做较为全面或大面积的整理。祝均宙先生于该馆供职多年,浸淫甚深,对于大量原始文献的接触经验与熟悉程度,实非仅能短期访书的学者所能望其项背。如今祝先生愿意将多年亲阅、整理的研究成果,以《图鑑百年文献》三巨册公诸大众,不但是学界盛事,也是今日学子之福。祈愿此举可以唤起同好的注意,也盼望各馆藏机构能够更重视这些文献材料的流通与使用。

──黄锦珠  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图鉴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情感的洗礼。翻阅书中收录的那些画报,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历史。那些关于国家危亡的报道,那些对民生疾苦的描绘,那些对民族独立的热切期盼,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弦。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抗争,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书中那些展现民国时期社会生活面貌的画报,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活力与斑斓。无论是新式学堂里的莘莘学子,还是热闹非凡的街头巷尾,抑或是充满烟火气的家庭生活,都被画报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看到了旧习俗的坚守与新思潮的冲击,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这种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是文字史料所难以比拟的。本书的图文并茂,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它是一本能够唤醒读者历史记忆、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优秀读物。

评分

深入研读《图鉴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的过程,让我对中国近代报刊史的演变有了全新的认知。作者不仅梳理了画报的源流,更细致地剖析了不同时期画报在内容、风格、传播方式上的演变与特征。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画报如何反映社会思潮、介入公共议题的论述。例如,在晚清,画报如何在维新变法时期扮演启蒙者的角色,传播新知,唤醒民众;又如何在革命思潮涌动时,成为宣传革命理念、批判封建统治的重要媒介。而到了民国时期,画报的风格更加多元,内容也更加贴近大众生活,从娱乐消遣到时事评论,无所不包。书中那些对具体画报刊物的深入分析,比如《申报》附画、《东方杂志》的插图、以及一些专业性画报的特色,都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作者对画报的版式设计、漫画风格、甚至是广告内容的考证,都体现了其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深厚的功底。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阅读一部可视化的中国近代社会史,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历史的温度。它让我明白,画报并非简单的消遣品,而是那个时代思想碰撞、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评分

坦白说,在接触《图鉴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之前,我对画报的认知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印象中。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将晚清民国年间的画报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探究,展现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文化载体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书中关于画报的“源流”部分,将不同时期画报的萌芽、发展、以及受到西方画报影响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对画报的出现有了更宏观的理解。而“特点”的探讨,更是将不同类型画报在艺术风格、内容侧重、读者群体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画报图像的解读,不仅仅是描述画面内容,更能挖掘出图像背后的社会意义、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深度的解读,让每一幅画报都活了起来,不再是静止的图片,而是承载着丰富信息和思想的“说话的图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展示了画报本身,更通过画报,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结构。

评分

《图鉴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这本书,其精良的装帧和大量的珍贵史料图片,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而其内容深度和研究价值,更是毋庸置疑。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在梳理画报史的同时,还巧妙地融入了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层面的分析,展现了画报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书中对一些被遗忘或边缘化的画报刊物的挖掘和介绍,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拓宽了我们对那个时代视觉文化景观的认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中运用到的多学科视角,既有艺术史的眼光,也有社会史的深度,还有传播学的理论。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对画报的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刻。阅读此书,不仅能够欣赏到那个时代精美的图画,更能够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近代视觉文化和大众传媒发展史的研究者、学生以及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评分

这套《图鉴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绝对是一场视觉与历史的盛宴!刚翻开它,就被那一幅幅泛黄却依旧生动的画面深深吸引。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着那个社会在历史洪流中的涌动与变革。书中的画报,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它们是那个时代剪影,是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更是无数普通人生活百态的生动写照。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奇技淫巧,到辛亥革命的呐喊与奔腾,再到民国初年的新风尚与旧习俗的碰撞,每幅画报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那些精美的插画、诙谐的漫画,甚至是略显粗糙的木刻版画,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向我们讲述着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尤其是那些关于社会生活、服饰风尚、街头百态的描绘,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细细品味,仿佛还能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气息和市井喧嚣。这本书不仅仅是研究者案头的必备,更是每一个对中国近代史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深入了解那个时代最直观、最生动的窗口。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感受到了人民的鲜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