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传(增订版)

杨振宁传(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主要按时间段撰写内容,从杨振宁的少年时代、西南联合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求学时期、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科研时期,讲到杨振宁的落叶归根,逻辑严谨,明白流畅,杨振宁重要的科学研究也放在对应的时间段中。“着重每个题材的前因后果,对相关人物、现象、理论进展都广事搜罗资料,详为介绍”,令读者对杨振宁学术理论的来龙去脉得到了相当完整的了解。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恆理论」的贡献,成为率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82年,美国氢弹之父特勒指出,杨振宁因为创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应该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1999年,着名物理学家戴森推崇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风格的一代大师。

  本书由杨振宁先生审定认可,是有关他最全面、最专业的一部传记。它以翔实的史料、扎实的物理论述和朴实生动的文风见长,是了解杨振宁先生的人生历程、科学成就、思想轨迹的扛鼎之作,因此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杨建邺(1935— )

  湖北红安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授。对物理学史、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的事蹟有特别的兴趣和深入的探究。着有《杰出物理学家的失误》、《玻尔传》、《爱因斯坦传》、《窥探上帝的秘密——量子史话》等;译有《爱因斯坦全传》、《原子舞者——费米传》、《夸克与美洲豹》等;主编有《20世纪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诺贝尔奖史话》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幸福的儿童少年时代(1922-1938)

1922年10月1日(农历壬戌年八月十一日〉,在安徽省合肥县城西大街四古巷杨家大院,杨克纯(字武之)喜得长子,这个圆头大脑的男孩就 是杨振宁一一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的曾祖父杨家驹,字越千,原系安徽凤阳府人,当过清朝太湖县分领营兵的都司。卸任后于1877年把家安在合肥县,这是因为他觉得这 里物产丰富,民俗敦厚;加之又有好友相劝。杨家驹官职低下,俸银微薄,因此家境十分困难,他的五个儿子中只有两个读了一点书,其他都当学徒从了商。杨振宁的祖父杨邦盛,字慕唐,生于1862年,是两个有幸读书者中的一个。他自幼读书,1880年考中秀才。后来,他很长一段时间靠设蒙馆开课维持生计。直到1904年,杨邦盛找到了一桩差事,家里的生活才有了好转,并在合肥西大街四古巷买下房舍(现为合肥巿安庆路三百一十五 号)。这桩差事与李鸿章有些关系。李鸿章得势以后带了不少合肥人到北 京和天津做官,当时津南巡警道道台是段芝贵,杨邦盛就是在段芝贵手下 做幕僚,负责文书一类的事务。

杨邦盛的长子杨武之1896年出生。母亲王氏1905年去世时,杨武之 才九岁。1908年,也就是杨武之十二岁那年,段芝贵由天津调任黑龙江总 督,杨邦盛随同他前往寒冷的北地。不料杨邦盛在沈阳旅馆里染上了鼠疫,客死他乡。父母去世以后,杨武之由叔叔杨邦瑞和婶婶范氏抚育成人。

杨武之读书时,家里十分困难,他的母亲因为肺病常年卧床不起,父亲一直在北方工作,飘泊不定,因此他不仅要照料生病的母亲,还要照看比他小两岁的弟弟。母亲把省下来的买药钱给两个儿子上学时买早点吃,杨武之常常把自己的那一份给了弟弟。为了让弟弟能够吃上两个小烧饼,他自己宁愿捱饿。有时弟弟受同学欺侮,杨武之总是尽量保护弟弟。弟弟在冬天穿的棉袍子是别人施舍的,因此很不合身,里面的二棉袍本来应该短一些,但罩在外面的大棉袍小了罩不住二棉袍,结果二棉袍总是露在大棉袍下面一大截。一些家境富裕的同学见了,不免嘲笑或欺辱他。杨武之在愤怒之下,和这些同学打过几次架,并教训他们不能仗着有钱就欺辱同学。

杨武之自幼酷爱围棋,还喜欢养鸽子。但还不大懂事的弟弟也许是因为好奇,有一天他把哥哥刚养的鸽子放飞了。杨武之知道后,一时生气没 有控制住自己,把弟弟抱住想把他摔倒。这时他忽然想起了死去不久的父母,弟弟年幼就失去父母的呵护,实在可怜,自己怎么能够一时性起就欺负弟弟呢?他立即松手放开弟弟,还笑着安慰了弟弟几句。自此,弟兄二人再没有翻过脸吵过架。(1,871-879){1}

杨武之从小勤奋好学,1914年(十八岁)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当时为四年制,校址现为合肥市第九中学)。但大约在十六岁期间,杨武之有两次到隔壁住家赌博,被叔叔杨邦瑞知道了。第二次赌博到晚上很晚才返家,叔叔一直坐在客厅里等候杨武之归来。杨武之见叔叔夜深还在客厅等候他,心中极为不安,看来一顿严责在所难免了。但叔叔却只问了一句:「天已不早,汝身上冷否?」这句带有关怀的责备,让杨武之惭愧和难过极了。他从此不再赌博,更加发奋读书。

1914年,杨武之以优秀的成绩在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以后,有一年时间没有确定未来的生活道路。他先是想在京戏班子里唱戏,后来又到汉口军官学校习武,但这些终究不是他内心所喜欢干的事情。1915年,他最终决定报考北平高等师范学堂(即北京师范大学前身)预科班。据杨武之的女儿杨振玉说:

[父亲]在校时读书认真,成绩斐然。国文、英文、数学都名列前茅,他的古文和中国历史的修养,英文和数学的底子就是这时打下来的。每天课后他都要踢足球直到汗流浃背,晚饭之后则十分专心地上晚自修。

註{1}方括号里有两组数字,逗号前的数字是附在本书后面「参考文献的序号」,逗号后的数字表示引文内容在该书的页码。例如【1,871-8791,其中【1】,指的是「参考文献」中的第一本书《杨振宁文集》;【871-879】,表示该书的第871到879页。〈本书註释除特别説明外,均为作者註。〉

青年时期的杨武之,学业上进,体魄健全,与趣广泛,除踢足球之外,他还打篮球、唱京戏、下围棋(围棋是父亲一生的爱好,50年代父亲还曾得过上海市高等院校围棋比赛优胜奖〉。(1,905-906)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