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反映出中共统治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一角,既是个人一生不幸的记录,也是那个时期的历史悲剧。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份,中国人是人类的一部份,组成这个时代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也许都在想,自己这一生为什么而生存;为什么而奋斗?任何人在回忆自己一生时,是想为自己树碑呢,还是想真实总结过去,拿出一点对人类有益的教训以告诫后代?
作者简介
孔令平
一九三七年八月四日生于南京古楼医院,十八岁考入重庆大学机械制造系,二十岁时因父亲“殊连罪”被划为右派送劳改,二十三岁时被南桐法院判处十八年徒刑劳改。
一九七九年平反回重庆,一九八○年在重庆二十四中任教,一九八四年由重庆大学出面第二次落实政策到重庆专用汽车厂工作至退休。
第一章:文化大革命
第一节:宫廷政变‧我对文革的初论
(一) 激辩
(二) 夜深沈
(三) 最后一点「理性」
第二节:加刑——第二次判
第三节:文化的浩劫——人权的厄运
(一)钻死角的灾难
(二)「算总帐」
(三)第三次绝食
(四)斗争潘朝元
(五)王氏膏药
第四节:牢卒子们的内斗
(一)林扯高闹剧登台
(二)「好人」打「好人」
(三)高欢和童管教
(四)红卫兵坟
第五节:军事管制——打人狂潮
(一)「请罪」及打人风
(二)我被打昏的体验
(三)大搜查
(四)为一张画像被打得半死
(五)打中了
(六)赔杀
(七)「狗」也挨打
(八)因报告声「太小」而冻昏的人
(九)目睹杀人比赛
(十)年关在耳「我要吃饭」
第二章 背负重枷的炼狱
(一)栽秧和收割
(二)挑草
(三)曹季贤:「我要回家」
(四)饥饿逼出来的
(五)暴虐的「罚吃」
第三章:嬗 变
第一节:中共杀一小批运动
(一)枪杀陈力
(二)杀蒋正君和刘志和
第二节:九一三冲击波
第三节:公有奴隶制下的特权阶级
(一)特权
(二)小秋收
(三)模范共产党员张剑波
第四节:十年生死两茫茫
(一)寻母
(二)一包瓜子
(三)照像的见闻
第五节:我们还不如你们
(一) 偶遇
(二) 情缘
(三) 归宿
第六节:喋血苹果林
第四章:地狱里的「火炬」
第一节:打李分站和三代会
(一) 斗
(二) 张钖锟
第二节:举起反抗的「火炬」
第三节:犹大们
第四节: 一一.八斗智斗勇
(一) 搏斗
(二) 奋起自卫
(三) 闯险
第五节:火炬战士,当今无愧的英雄
(一) 回答审问
(二) 刑场上
(三) 从你身边走过
第六节:上苍对犹大的惩罚
(一)陈贤士
(二)刘资元
(三)黄学全
(四)王世春
第五章:「文革」尾声
第一节:变 脸
(一)挨捆
(二)「特赦」
(三)苛刑
(四)四个马铃薯人
(五)特大喜讯
第二节:疯狂的油库弯
(一):监狱学「大寨」
(二) 神仙土下
第三节:寻找光明
(一)地震棚里
(二)逃亡
(三)追踪
笫四节:强弩之末的猖狂唤醒了皮天明
(一) 刘顺森不幸捕回
(二) 二胡情谊
(三) 掩护
(四)怒噼狗腿子
(五)永别了!二十年后再见
第五节:变态刽子手林扯高最后下场
(一) 冤魂找到他
(二)「上马」和「下马」
(三)好险
(四)家庭「革命」
(五)打死你这烂贼
(六)从上井岗山
第六节:最后牺牲的「火炬」烈士
(一) 滥杀
(二) 为少年英才送行
(三) 县城里的」公判」
(四) 陪杀场的「五类」
(五) 血的祭奠
第六章:中共后集权时代
第一节:风向陡转?
(一)清渠听闻
(二)高德胜的死讯
(三)狱中「自由」
(四)就业人的窝棚区
(五)再逢李培连
(六)山沟里的「平反」
(七)李大汉
(八)劳改队的狗也伤人
第二节:「平反」第一回合
(一)复查人的丑恶脸嘴
(二)第一次去詹大妈家
(三)飞起来吃人
第三节:看守庄稼
(一)首次外宿
(二)夜袭
第四节:如此恢复自由
第五节:在盐源的最后两天
(一)走狗的忏悔
(二)拜别难友
(三)陈文仲和邓扬光
(四)离开二道沟
第六节:再见!盐源的老妈妈
序
在二○○九年国际法兰克福书展上对《血纪》的介绍∕武宜三
孔令平的《血纪》三部曲,全书共一百多万字;是史诗式的展现了作者一家在极权中国的困难图卷;是作者被打成右派之后九死一生的亲身经历、所闻所见,极具震撼性,是中国的《古拉格群岛》。
此书未曾面世已轰动,二○○九年参与此书编辑的荆楚先生,被广西新闻出版局局长秦某、桂林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某等中共宣传部门官员约谈,警告如敢出版,将报复其妻子和孩子。而且声称此书的出版,将影响中国的稳定,有关人等将治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孔令平父母都是一介书生,对抗日救亡和建设新教育有过贡献。孔祥嘉,在一九五一年镇反中,被抓进监狱并蛮横的拒绝通知家属,也拒绝向家属提供判决书。直到一九八二年,四川省公安厅才在发了一纸共三十二个字的《来信来访通知》中说他一九五六年死在狱中。
一九五七年孔令平和母亲方坚志先后以替父亲翻案而打成右派分子,年幼无知弟弟于一九六七年被不明不白杀害。母亲因忍受不了非人虐待而投塘自杀(未果),孔令平也几乎被处死。
《血纪》再现了毛泽东一手制造的大跃进、全民炼钢、人民公社、高产卫星、社教运动、一打三反直到文化大革命中所发生的场景,以及人们被活活饿死、被斗争、被打死的心惊场面。《血纪》描述被监督劳动的饥寒交迫和所受非人虐待:遭打骂、戴内圈有倒刺的小铐、吊打绳捆,关禁闭、陪杀场等,还要在饥饿中服苦役。记录了他们被打死、捆死、踢死、自杀死,以及为活命逃亡被击毙,饿死在途中的真人真事……
《血纪》也记载难友们在暴力的侮辱、摧残下,奋起反抗的故事:陈力、张钖锟、刘顺森、皮天明等烈士们将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国家不幸作家幸,一生在苦难的血泪中浸泡的孔令平,终于在把呕心沥血的《血纪》贡献出来了。这不朽《血纪》三部曲也将使它的作者成为不朽的人物;孔令平又是幸运的作家。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对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血纪:从文革到平反》这个书名,如同一个隐喻,召唤着我对那段波澜壮阔却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的关注。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宏大的政治事件,更是那些被岁月尘封的个体故事。想象一下,在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如何撕裂了曾经的平静;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如何带着伤痕,在摸索中寻求理解与救赎。我期待书中能够触及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细节,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在极端环境下的考验,那些关于人性中最闪光的部分与最黑暗的角落。从“文革”的动荡到“平反”的诉求,这中间跨越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心灵的转变和认知的飞跃。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时代的心脏,去感受那些曾经的呐喊与沉默,去理解那些曾经的迷失与觉醒,最终,与作者一同完成一次深刻的历史回望和心灵的沉淀。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血纪:从文革到平反》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张力。在我个人的阅读偏好中,我总是倾向于那些能够触及历史深层肌理,挖掘个体生命经验的作品。我对“血纪”这个词的联想,是那些难以磨灭的创伤,是历史留下的深刻印记,是无数个体在那个特殊时期所经历的悲欢离合。而“从文革到平反”这条时间轴,则勾勒出一个从极端的动荡走向对过往的梳理与修正的过程。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描绘这其中的复杂性,如何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穿插个人视角,如何展现不同人群在那个时代的经历和感受。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而非简单的脸谱化,能够深入剖析导致动荡的根源,以及“平反”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意义。我相信,一本好的历史读物,不仅能让我们了解过去,更能帮助我们反思现在,并为未来提供镜鉴。
评分《血纪:从文革到平反》——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在我心中激起一连串的联想和思考。我总觉得,名字往往是书籍灵魂的缩影,而这个名字,无疑指向了一段充满戏剧性与深远影响的历史时期。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去捕捉那些在大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从“文革”的疾风骤雨,到“平反”的艰难探索,这其间必然充满了无数的故事,关于失去,关于寻找,关于反思,也关于希望。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会如何处理这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和情感起伏。是会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个人的情感体验,还是会以宏观的视角梳理时代的变迁?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人经历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波澜壮阔又感人至深的画卷。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对历史的全新认知,一种更深入的理解,一种能够引发共鸣的情感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血纪:从文革到平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充满了探索的冲动。我最近刚好在阅读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对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和反思一直让我心潮澎湃。虽然我还没有翻开这本书,但光是书名就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一个关于动荡、苦难,以及最终寻求正义和疗愈的漫长过程。我设想,这本书一定不会仅仅停留在事件的罗列,而是会深入到那个年代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失落与希望。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裹挟的个体,他们如何在时代的巨变中坚守良知,或者在迷茫中随波逐流,最终又如何面对历史的审判和个人的反思。平反二字,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诉求——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对受害者的慰藉,以及对民族记忆的梳理。我想,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提供一个理解那个年代更立体、更鲜活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深刻烙印。
评分《血纪:从文革到平反》这个书名,像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门后是怎样的景象,让我充满好奇。我对历史类书籍的偏好,在于它们能够提供超越个人经验的广阔视野,并且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从“文革”到“平反”,这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关键且敏感的节点。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会回避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而是会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性挣扎与社会变迁。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人物在历史变革中的多元视角,无论是亲历者、旁观者,还是后来者,他们的声音都应该被听见。同时,“平反”二字所包含的寻求公正、疗愈伤痛的意涵,也让我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处理历史的真相,以及这种真相的揭示对个体和整个社会所产生的意义。这本书,或许能够成为理解那个时期,以及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发展逻辑的一把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