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十月,江青的至爱比雷尔辞世。他们相知相守三十三年,一夕间,坚实的大地彷彿塌陷,生命顿时失去了方向。那一年,瑞典的冬天显得特别的长、也特别的冷。这时好友建议她专心做一件事,把脑子和时间填满,她追忆过往,拾笔创作,将早先的计画化为行动,一篇篇至情至性、真挚动人的文字陆续发表。这些与江青有过深厚情谊的故人,都曾在艺坛、画坛、文坛、影坛发光发热过,包括了知名导演胡金铨、李翰祥、享誉国际的画家张大千、丁雄泉、亦师亦友的俞大纲老师,和文化界名人刘宾雁、高信疆以及作家三毛等人。
江青以文字追亿、用心刻画这些友人和影人的身影,文字细腻、情感真挚,她不仅做事认真专业精神出了名,书中细腻绵密的文字与丰富的影像,让这些故人故事更为立体,也因角度特别,情感深刻,让这些生命散发出一种温暖、疗癒的光晕。她说:「记下曾经接触过的、有过情谊结的、同行共事过的、分享过喜怒哀乐的……诸多人的故事,是段复杂的心路历程。回忆可以美好而温馨,但同时也伴随着难言的酸楚......写到后来才发现,在写故人的同时其实很大成份也是在写自己,既难为也伤神,......往时、往事历历在目,要勾勒这些曾经在自己生命中点过一下、扫过几笔、发过温热、射过强光的故人,用文字来刻画描绘属于个人角度的故事。」
作者简介
江青
十岁由上海进入北京舞蹈学校,接受六年专业训练。此后她的工作经验是多方面的,涵括了演员、舞者、编舞、导演、写作、舞美设计。
六○年代在香港、台湾从事电影工作时,主演影片二十余部,并参加数部影片的编舞工作,于一九六七年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一九七○年她前往美国,接触学习现代舞。七三年在纽约创立「江青舞蹈团」(至八五年)舞团和她的独舞晚会不断地在世界各地演出,并应邀参加国际性的艺术活动。
一九八二年至八四年应邀出任香港舞蹈团第一任艺术总监。
她曾任教于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纽约亨特大学、瑞典舞蹈学院以及北京舞蹈学院。
一九八五年江青移居瑞典,此后以自由编导身份在世界各地进行舞蹈创作和独舞演出,并经常参加歌剧和话剧的编导工作,她的艺术生涯也开始向跨别类、多媒体、多元化发展。她的舞台创作演出其中包括:纽约古庚汉博物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伦敦 Old Vic 剧场、瑞典皇家话剧院、维也纳人民歌剧院、瑞士 Bern 城市剧场、柏林世界文化中心、中国国家歌剧院。
她创作了多部舞台和电影剧本,其中《童年》获一九九三年台湾优秀电影剧本奖。
着有:《江青的往时.往事.往思》〈1991〉、《艺坛拾片》〈2010〉。
现居瑞典、纽约。
侠女江青 李欧梵
夜雨十年灯 董桥
作者江青 焦雄屏
友人友事
三毛陪我们度蜜月
追念舞伴董亚麟
在你的玫瑰园安息吧!--怀念好友丁雄泉
感怀良师益友俞大纲教授
姑娘与大千
叹刘宾雁!
无牵无挂的走吧!--黄苗子 郁风伉俪
夕阳无限好—君子信疆
最「平凡」的人—纪念董浩云先生百年冥诞
隔海近邻—翰竣克与米娜
影人影事
寄往天上的信—收件人胡金铨老师
最美美瑶
重情更重义-忆朱牧
天上仙女方盈
音在影在—张沖哥
〈附录〉情在缘在 文/ 郑佩佩
记得傅姐—碧辉
大明星艾蓝
同船过渡都算有缘人?—李导演翰祥
后语
推荐序1
侠女江青
江青的新书《故人故事》即将出版,她从纽约突然打电话给我,请我参加二月初在台北书展的新书发表会,可惜我因课业关系无法抽身前往,遂自告奋勇,愿意为她写几句话推荐。不料在她督促之下,这几句话竟然变成了一篇小序。
其实我哪有资格写?她的各界朋友太多了,从演艺界到工商界到知识界的风云人物,车载斗量,本书中就包括李翰祥、胡金铨、方盈、张美瑶、张大千、黄苗子、刘宾雁、董浩云、俞大纲,高信疆……这些名人个个喜欢江青,在她的真性情感召之下,都不自觉地变成了她的好友和支持者。我不敢高攀,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江青永远是一个真正的「侠女」,既然她在书中处处描写别人,也该让别人写点她的故事。
其实我也没有资格写,只能以朋友身份写点对江青的观感和看完本书后的读后感,不料连自己的回忆也写进去了。
江青是我多年的老友,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她只身来美国闯天下的时候就认识了。当时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初任教职,常去纽约听音乐会。同事高友工教授向我提起江青这个名字,我当然知道。谁不知道她是大明星,而且是演过《西施》的大美人?然而当时我对台港的影艺界有一点偏见,觉得是「非我族类」,除了老友胡金铨之外,我一向避而远之。时在西岸加大柏克莱分校任教的郑清茂再三向我保证,江青早已洗净铅华,离开谣言满天飞的台湾影坛,来美国发展她真正喜欢的艺术——舞蹈,而且重新开始,最喜欢和我们这些学界人交往。在纽约见到她以后,发现果然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性格直爽,完全是性情中人。于是我跟随高友工也「混进」了江青的朋友圈子之中,有时还陪她去林肯中心欣赏各种舞蹈表演,观后高谈阔论,不知不觉之间学到很多东西。
最令我难忘的是江青在她那间斗室开的派对,每次都是高朋满座,大家挤在一起,饮酒作乐。纽约的画家个个放荡形骸,喝了几杯之后更是口无遮拦,辩论起来更是面红耳赤,就差没有打架。此中的佼佼者、几乎无人可敌的反而是我的学界同行——女中豪杰陈幼石。她也是江青的挚友,听到略带「大男人主义」的言论必起而应战。这本书中提到的大画家丁雄泉,就曾是她的手下败将。江青心存忠厚,在怀念丁雄泉的文中只说「坏来西丁」和这位她的女友「针锋相对,你一言她一语顶撞起来」,但未提她的名字。我想即使我提了,幼石也不会见怪的,因为她也是一位真性情的「奇女子」。
和这几位奇女子交朋友,对我来说既有心理压力又觉得痛快之至。那群纽约艺术家大多是自愿流浪到纽约的穷光蛋,直令我想到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去年看了活地.亚伦(Woody Allen)的影片《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看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出奇地感动,这部影片又使我忆起在纽约见到的这些「浪人」艺术家,后来个个都成了名。数月前在台北美术馆看到丁雄泉的画展,不禁想到江青在纽约作「沙龙」主人的那段日子。十二月初到高雄讲学,偷闲到高雄美术馆看达利(Dali)的画展(《午夜巴黎》中就有他),看完和妻子到楼上参观,闯进了柯钖杰的摄影展,不禁又想到在江青家里初识时他那副到处和人拥抱的童真样子。在展览馆的一间暗室里看到他拍的一系列华人艺术家的放大照片:丁雄泉、韩湘宁……还有林怀民,当然还有江青,不禁大为兴奋,向身边的老婆指指点点。其实,我那个时候不过卅岁出头,阅历有限,承江青之邀,只能作壁上观,大开眼界,但没资格参与狂欢。昨天一口气看完江青的这本新书,又百感交集,更怅然若失,因为书中的有些人物已经作古,当年纽约的「波西米亚」聚会,在江青离开后也烟消云散了。
后来我自己也离开东岸,到中西部的印第安那大学另闯天下,和江青见面的机会也少了。偶尔从友人口中听到她非但事业有成,而且结了婚,夫君比雷尔是瑞典医学界的名人,我好像在江青的派对中见过他,依稀记得有一个洋人对她情有独钟,喝得半醉,不停地叫江青的名字。真没想到如今连比雷尔也仙逝了。书中〈三毛陪我们度蜜月〉一文,情词并茂,读来莞尔,还附了他和江青在里斯本的结婚照片,内中这对俪人真是潇洒之至。套用一句俗话:非但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且江青好心有好报!
我移居香港后,和江青失去联络,不料几年前在湾仔一家餐馆偶遇江青,她才告诉我夫君已逝,又令我想起九十年代初在他们的瑞典小岛作客的情景。记得我适在斯德哥尔摩开会,江青只请了三、四个好友到她家(内中有高友工)度週末。我因水土不服染了伤风感冒,当晚大家畅饮红酒,比雷尔见我鼻水直流,连打喷嚏的狼狈样子,站起来说:「我有妙药可以治你的伤风,就看你敢不敢试!」原来是芬兰桑拿浴。我还是中年,哪有不敢的道理?只见江青在一边偷笑,原来高友工早已退缩不前了。于是比雷尔带了我们两三个壮汉,直奔桑拿浴小屋,洗了个大汗淋漓,比雷尔又一声令下,叫大家脱得精光,直冲出来,在深秋的凛冽寒气中,他身先士卒,一头跳进旁边已经结冰的池水里!原来冰块中间还留有一个小洞,我到此也只好硬着头皮随他跳了进去,几分钟后回家更衣,竟然发现自己的鼻子也不塞了,浑身舒畅,伤风果然治癒了。
读到书中〈隔海近邻〉一文,让我忆起比雷尔——一个扎扎实实的瑞典汉子。那次他亲自划船带我们在岛外四处游览,我记忆中的比雷尔就是照片中那个样子。这位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的成员,高级知识分子,照样脚踏实地,和邻居相约捕鱼,如今他竟然作古,我至今不能置信。
走笔至此,才发现这篇小序写得太长,啰啰嗦嗦,有点离谱,但结束前不得不提书中的两位大导演——胡金铨和李翰祥。此书中的影艺圈中名人,我都不认识,但金铨倒是我的挚友,江青文中所描写的金铨是他的一面;我在香港和洛杉矶见到的金铨,是他的另一面,刚好凑在一起,拼成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画像。至于大导演李翰祥,我则无缘认识。江青把怀念李翰祥的文章放在最后,是有道理的,因为她和李导演既有缘又无缘,文中字里行间都是欲言又止的情意,使我们这些局外人得以窥见这位大导演怀才不遇的一面。最后两家人竟然在香港一个餐馆偶遇,简直像电影的场景,如果张爱玲再世,说不定会把它编成小说或电影剧本。
江青自息影以来,据我所知只「演」了一部影片,就是去年陈耀成拍的康有为纪录片,最近在海崃三岸放映,引起不少争论,但很少论者提及江青自己在瑞典的艺术生涯和康有为的「对位」关系。她在片中作口述者,不但介绍了康有为流落瑞典的经验,也说到她自己,时空交错和转移之后,和她在本书中所扮演的叙事者角色倒有几分相似之处,让我们看到江青多年来在欧美舞台和艺坛的奋斗经验。华人世界多讲华人事,但江青的世界却是超越了华人,她的舞蹈艺术也融和了东西文化,但永远植根于中国传统。我非行家,不敢妄评,但迟早会有艺评家为她着书立说的。我忝为她的众多好友之一,并且有幸为她写篇小序,除了汗颜之外,只想借此向这位侠女表达一点敬意和欣慰之情。
李欧梵
推荐序2
作者江青
在台湾比我与江青相熟的人太多了,比我有资格为她作序的人也太多了。我和她深谈的日子屈指可数,可是我又觉得对她很熟悉。小时候当影迷,及长钻研电影,对她的生活轨迹似乎多少有点认识,但是透过电影她的一颦一笑,她的真实persona,好像这个人似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辈子一个相熟的朋友。毕竟她在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三个领域:电影、舞蹈、媒体都有重叠。我研究电影、制作电影大家都知道,但很少人知道我曾在舞蹈系教过很久的书。在恩师林怀民的邀请下,我在北艺大舞蹈系任教,译过两本舞蹈的书,更教过舞蹈史研究的课。在「不看国片」的大学生时代,林怀民的现代舞旋风成为文艺的现代英雄,而七○年代失踪的大明星江青,成功地在美国转跑道为舞者江青,甚至教过林怀民老师,不仅是英雄,这简直是我的师祖了。
所以,我说我和她是有缘的,可是若不是中国近代史的那么多错愕,我和她是永远不会相识的。比我大不了几岁的江青生在北京,长在上海,在她挚爱的北京舞蹈学校开始了她的舞蹈生命。要不是她外公的历史反革命问题,她父亲在海外疑被栽赃的「间谍」身份,她是不会滞留在她不喜欢的香港。要不是李翰祥、邵逸夫、乐蒂、凌波那么多复杂的商业竞争,她更不会阴错阳差随李翰祥跑到台湾成为国联片厂的当家花旦。
中国近代史的荒谬背在这个十六岁的小姑娘身上,可是台湾像我这样的观众毫无所悉。对我们而言,她们就是那些居于香港的「外省籍」女星,像林黛(也是后来才知道她父亲是人大常委程思远),像乐蒂,或李丽华、尤敏、叶枫。我们津津乐道于《七仙女》的双胞案,我们追着大导演李翰祥拍的新电影。我们不知道江青来自那个被我们视为恐怖的朱毛匪帮大陆,不知道她曾在「解放台湾」的口号下,有滋有味地生活过。
我小时候生活单纯,所以对有兴趣的事物记性特别好,几乎是过目不忘,看电影、读电影杂志,都是一看就记得。记得就有兴趣了。那时就读古亭女中,下课后常故意绕道到泉州街一号去看国联片厂,可被我看到了李翰祥、朱牧这些报章和电影中才会出现的人物。我并不在门口逗留,只假装顺路经过,不经意地看一眼,终于那天看到了已经红遍港台及东南亚的江青,她脂粉不施,一头短发,穿着一袭风衣,迈着一对舞者专有的外八字脚,虎虎生风地与我擦肩而过。我回头一直盯着她,直觉地觉得她不像大明星,也觉得她并不快乐。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江青叛逆的个性,追求自我的忠实,使她在台湾吃尽苦头,从莫名其妙的人生高峰,莫名其妙地跌到人生低谷。在羞辱和悲愤中,她在太平洋彼岸重新站起,回到自己的初爱舞蹈中,昂首开阔出新的天地。
从上海到北京到香港到台湾到加州到纽约再嫁到瑞典,江青的一生够精采了。在冷战时期,有谁能够穿梭两岸三地之间,见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 宋美龄、蒋介石、蒋经国?在嬉皮保钓年代,有谁能浸沉在多个艺术领域间,和那些文采风流的文人鸿儒大家们(张大千、俞大纲、丁雄泉、三毛、高信疆、柯钖杰、韩湘宁、张北海、于梨华等)酬酢往来?那些影坛仙逝的传奇,像李翰祥、胡金铨、宋存寿、张沖、张美瑶,个个是她的良师密友,还有到了舞蹈界以后的表演艺术世界大师们,到欧洲及瑞典以后的柏格曼演员们。江青活在传奇中,她自己更是传奇。她的行迹贯穿两岸三地美洲欧陆,她的相知上溯好几代、横跨好几洲。
然而见过她本人,似乎很难把她和传奇放在一起,她非常朴实,也挺像我们平凡人这样有明显的喜怒哀乐。她做的事一点不普通,我信手拈来几个名衔吧;金马奖影后,中国第一位现代舞家,七年间拍二十九部电影,香港舞蹈团第一位艺术总监,曾在世界一流剧场表演(古根汉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Old Vic 剧场,瑞典皇家话剧院、维也纳人民歌剧院),可是她行为举止言谈却谦逊地有如少女。而且她坦白直率,即使在台湾和大陆受过伤害,她仍旧真实真诚地不改初衷。
我曾于金马奖及电影年活动上有幸与她认识,因为重叠的朋友多,又加上对她的生平和作品有所了解,一点没有陌生感。今年〈2012〉因为合作陈耀成作品《大同:康有为在瑞典》的关系,又有机会在新北市电影节闭幕电影上相谈多时。听她娓娓道来那些我熟悉或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都觉得家常自然。江青是个好演员,也是很杰出的舞者∕编舞家,我觉得原因之一就是她的真诚,她的实在。在她的《往时、往事、往思》中,她的老师笑她「爱哭」、「急性子」,这都是缘于她的情感丰富。而我自己经历过相似的被背叛,被欺骗、被羞辱的痛苦后,特别能体悟她那不凡的资历,以及从生活挫折磨难中咬牙悲愤的刻骨铭心。没有那些华人当代历史的荒谬,没有曾经的忧愁和不顺遂,江青不见得能那么成熟蜕化成有为的艺术家。
难得她仍在这一切后保持着赤子之心,拥抱世界,接受朋友,迎接爱情。这几年,她拾起笔,把她的敏感纤细和多情化在字里行间中。看她写那些传奇人物,却和她自己一样,有那些平凡而真实的喜怒哀乐。也许是天生的艺术家吧,江青的笔宛如摄影师的镜头,捕捉了那些人物真实的一面。有些人我认识,如高公、胡导演、李导演、美瑶姐,有些人我们觉得高山仰止,如张大千,如俞大纲,如刘宾雁。听她细数笔耕,都觉得再熟悉不过。传奇的特写,就是要如凡人,才显得有血有肉,可歌可泣。传奇拉得很高远,只会凛然不可侵犯。
感谢江青,她明明是传奇,却大方地让我们以特写方式靠近她,并且透过她的特写镜头,那些高不可攀的传奇个个都下凡到人间,让世人有幸一瞥他们的笑语容颜。
就这样做为作者的江青,就如同做为演员的江青,或者舞者的江青,留下翩篇令人难忘的身影。
焦雄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