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城与近代中国

吴铁城与近代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吴铁城
  • 近代中国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传记
  • 近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中国元老「党国铁老」吴铁城(1888-1953),1910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陈炯明叛变时,于香山组织武装抗击叛军。1923年任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国民革命时期,以新右派之姿破坏工运,参与廖案,两次因罪入狱。曾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吴铁城毕生从事党、政、军、外交和侨务等要职,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华侨协会总会为了庆祝成立七十週年,以及纪念吴铁城在侨务上的贡献,特举办「吴铁城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本书收录该次研讨会的论文五篇。另收录了六篇有关吴铁城行谊的纪念论文,作为参照。

作者简介

陈鸿瑜

  台湾花莲县人,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博士,曾任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国际组召集人、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教授兼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淡江大学亚洲研究所教授。主要着作有:菲律宾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理论;南海诸岛与国际冲突;东南亚各国政治与外交政策;南海诸岛之发现、开发与国际冲突;中华民国与东南亚各国外交关系史(1912-2000);东南亚各国政府与政治;印度尼西亚史;越南近现代史;新加坡史;马来西亚史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吴铁城与近代中国》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本身,而是围绕一个假设的、完全不同的主题展开,力求详实且自然。 --- 图书名称:《烟雨江南:晚清徽商的商业网络与文化转型(1840-1911)》 作者: 王景明 著 出版社: 世纪文坛出版社 ISBN: 978-7-5678-XXXX-X 字数: 约 48 万字 --- 导言:在钱庄与园林之间:一个被重塑的商业帝国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以徽州籍商人为主导的商业群体,如何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成功地维持了其庞大的商业网络,并最终完成了从传统“儒商”到近代“实业家”的角色转变。《烟雨江南:晚清徽商的商业网络与文化转型(1840-1911)》并非仅仅梳理了一批富商的生平事迹,而是试图描绘一幅复杂、多层次的社会经济图景,探究徽商如何利用其深厚的宗族基础、精密的金融工具以及对新式教育的敏锐嗅觉,在风雨飘摇的大时代中,构建起一个跨越南北、联通海内外的经济实体。 全书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直至辛亥革命为止,聚焦于徽商势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上海、南京、扬州)的商业扩张与内部结构调整。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在传统“贾而好儒”的价值体系受到西方现代性冲击时,徽商是如何在保留其文化身份认同的同时,高效地采纳了近代化的商业实践。 第一部分:血脉与资本:传统网络的韧性与再造(1840-1870) 本部分重点考察太平天国运动对徽商旧有商业版图的毁灭性打击,以及他们如何迅速地利用宗族关系和祖业的流动性来恢复元气。 第一章:漕运的黄昏与盐业的复兴 太平军对运河的切断,使得徽商赖以生存的漕运贸易体系几乎崩溃。本章细致考察了徽商如何迅速将资金和人力从运河沿线转向长江航运,并与新成立的洋务派官员建立了初步的合作关系。重点分析了安庆、芜湖一带的盐业特许经营权,如何成为徽商资本回流、重建信誉的“蓄水池”。我们通过大量的契约文书和族谱记载,重建了这一时期徽商资金的流向图。 第二章:钱庄体系的精妙平衡 徽商的金融运作是其商业成功的关键。本章深入分析了上海、宁波等地的“合伙钱庄”的内部治理结构,特别是其如何区别于本地宁波帮钱庄的特点。研究发现,徽州籍钱庄多采取“族内优先、姻亲为辅”的复杂股权结构,这种结构在保证资本安全的同时,也限制了新一代年轻商人的决策权。此外,我们首次公开了数份清末关于“银钱兑换率波动”的内部信函,揭示了徽商对地方货币政策的微妙影响力。 第三章:田宅与宗祠:文化资本的投资策略 不同于纯粹的逐利者,徽商对土地和宗族文化的投资从未间断。本章探讨了在商业高风险时期,徽州商人如何将大量的商业利润转化为稳定的“文化资本”——修建宏伟的宗祠、资助族学、以及在苏州、扬州购入名园。这些投资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危机时期稳定社会关系、确保商业信誉的隐性担保。 第二部分:西风东渐:技术采纳与跨界融合(1870-1895) 这一阶段,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徽商开始直接面对西方工业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第四章:丝绸与茶叶的“半工业化”之路 本书详细考察了徽商在传统优势产业——茶叶(祁门红茶)和丝绸(杭嘉湖地区)——中引入西方技术的过程。重点分析了徽商如何从最初的排斥,到最终投资于机器缫丝厂和初级制茶机械。这种采纳是“半心半意”的,因为他们极力避免引入可能颠覆传统手工业者就业的激进技术,力求在保证产量的同时,维持社会稳定。 第五章:新式教育与人才选拔的代际冲突 随着商业活动的复杂化,对具备现代会计、法律知识的商人才的需求激增。本章对比了徽州传统私塾教育与上海、南京新兴的“中西学堂”。通过对三代徽商家族人才流向的追踪,我们发现了一个显著的代际冲突:老一辈商人坚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标准,而新一代则开始将学习英文和算术视为进入近代商业圈的“敲门砖”。 第六章:跨洋贸易与“洋行”的影子:对英美网络的渗透 甲午战争前夕,部分具有远见的徽商开始直接与英美洋行进行贸易合作,而非仅仅充当中间代理人。本章揭示了徽商如何通过建立香港分号或与怡和洋行建立长期供货合同,实现了资本的初步“国际化”。这些行动往往是低调且迂回的,他们利用已有的海外人脉(如两江总督幕府中的通洋官员)来规避直接竞争带来的风险。 第三部分:危局与转型:实业救国的新叙事(1895-1911) 甲午战败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徽商的商业行为也染上了强烈的“实业救国”色彩。 第七章:从贸易转向制造:钢铁、纺织与地方保护主义 战后,徽商资本开始大规模撤出高风险的金融和贸易领域,转向了需要长期投入的实体制造业。本章聚焦于徽州籍资本在江北地区投资的几家大型纺织厂和小型冶金厂。有趣的是,这些企业在运营初期,往往采取了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策略,通过与地方士绅和新式军事力量的关系,对外国商品和省外竞争者构筑了一道无形的壁垒。 第八章:江南园林:社会资本的最后庇护所 在政治动荡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徽商对江南园林的投资达到了顶峰。这些园林不再仅仅是居住之所,而是成为了一个功能性的“社会资本中心”:新式实业家的会晤地、政治派系的隐秘联络点,以及家族财富的物理展示。本书通过对扬州“个园”、苏州“网师园”等园林的购买与修葺记录,分析了其背后隐藏的政治经济考量。 第九章:辛亥前夜:财富的去向与身份的重塑 辛亥革命爆发时,徽商的反应是复杂而分裂的。少数激进的年轻成员参与了革命党活动,而多数老一辈商人则采取了观望甚至资助清廷的态度,以保护其庞大的既得利益。本章通过对战后清算文件和家族信托的分析,展示了徽商如何迅速地将其财富进行“去地域化”处理,以确保无论谁掌权,其商业网络都能持续运作,从而完成了从“清代徽商”向“民国实业家”的最后一步身份转型。 结语:烟雨散尽,商脉长存 《烟雨江南》最终揭示,徽商的成功并非源于某种神秘的商业基因,而在于其在保持宗族凝聚力的同时,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极度敏感和务实心态。他们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统一体,在时代巨轮的碾压下,他们学会了如何在不彻底颠覆自我文化的前提下,完成商业工具和思维模式的更新换代。他们的故事,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一曲关于韧性、妥协与生存的宏大叙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陈三井

上篇:研讨会论文
 壹、七年中国国民党秘书长的吴铁城∕刘维开
 贰、吴铁城与东北(1928-1930)∕陈进金
 参、吴铁城与东北党务∕陈立文
 肆、吴铁城与战时国民党在港澳的党务活动∕李盈慧
 伍、吴铁城的南洋之行(1940-1941):以在马来亚的活动为讨论中心∕陈是呈

下篇:纪念论文
 陆、吴铁城与南洋华侨协会的成立∕陈三井
 柒、吴铁老与抗战期中的南洋∕庄心在
 捌、抗战期间铁老访问南洋简记∕祝秀侠
 玖、吴铁城先生在印尼事蹟及其对侨务之卓见∕甄炳华
 拾、追怀吴铁城先生∕张其昀
 拾壹、我最崇敬铁城先生的几件事∕张希哲

附录
附录一、华侨协会总会七十年耕耘纪实………李盈慧
附录二、宣慰南洋报告书………………………吴铁城

图书序言

  历史乃时间的累积,亦为个体与群体交互活动的总纪录。在历史舞台上,人物永远是启动风云的主角,就近代中国史而言,吴铁城先生(人称铁老)的一生,多采多姿,除了早年追随中山先生革命之外,历任党、政、军、警、外交诸要职,亦曾兼理侨务工作。凡是与他共事过的人,莫不称道其豁达大度。他有磅礡的胸襟、坚强的意志、和蔼可亲的风度、轩昂奋发的气宇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令人永远不能忘怀。这些让人敬佩的人格特质,都是我们有待学习的最好榜样。综合他的贡献和道德风范,列之为启动风云的人物,实当之无愧。

  所憾者,有关铁老的研究,华人世界无论两岸三地都较为缺乏。他本人所预定口述的《吴铁城回忆录》,亦未能及身而完成,至今已逾半个世纪,空留篇目,徒使人感叹不已!

  一般而言,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研究,要能臻于成熟,必备下列三个条件:

  一是有一套全集。

  二是有一部资料详瞻的年谱。

  三是有数部公认具权威性的传记。

  就资料方面的准备来说,全集与年谱两者更是不可或缺的。而能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最佳范例,当属胡适无疑。

  铁老是华侨协会总会(前身是南洋华侨协会)的创会理事长,为了庆祝本会成立七十週年,亦为了重温我们敬爱的吴铁老在民国史上的重要地位,蒐集他的资料和研究他的思想事功,是我们后继者责无旁贷的大任。有鉴于此,本会在民国101年5月12日,特与国史馆合办,举行了为时一天的「吴铁城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邀请刘维开、陈进金、陈立文、李盈慧、陈是呈等五位学者专家发表论文;李云汉、陈鸿瑜两位教授担任评论,收在本书上篇的,便是研讨会所获致的初步成果。这些论文最大的特色,便是参考利用了国史馆与党史馆的档案材料,比之前各家回忆性质的文章具体而深入。

  惟学术性的研究论文通常较为枯燥,可能令读者看来乏味;我们也不愿把铁老描绘塑造成一个呆板而毫无生气的人物,所以特别选录了几篇纪念性的回忆文章。这些文章多半在《侨协杂志》刊登过,故收在下篇。合两者而观之,俱见铁老乃是一个多么生趣活泼的人物,栩栩如生,长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附录一是本会委託李盈慧教授所撰的〈华侨协会总会七十年耕耘纪实〉,忠实地纪录了本会一甲子又十年的成长过程。饮水思源,本会之有今天的规模,乃是历任理事长,从创会的吴铁城,到马超俊、高信、张希哲、梅培德、伍世文诸先生,披荆斩棘,高瞻远瞩,励精图治的结果。

  附录二是铁老民国廿九、三十年之交,考察南洋、宣慰侨胞的报告书,原文都十余万言,资料取得不易,收在本书的只是其中的一部份,亦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部份。读者可当史料文献参阅,亦见铁老对侨务、党务的用心。

  除研讨会外,本会同时举办了一次以吴铁城先生为主角的照片展览,承中央社与良友画报社支持,共展出六十余帧大幅珍贵历史照片,我们选择了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十二张,置于本书的最前面,睹照片而思故人,希望读者能借此更增加对铁老的深刻印象。

  本书承陈秘书长鸿瑜策划校读、张国裕组长襄助编排,备极辛劳,在此一併致谢。又蒙秀威公司慨允出版,处理各项编印事务,亦应一叙。

华侨协会总会理事长
陈三井谨识 中华民国101年10月8日

图书试读

【吴铁城与东北(1928-1930)/陈进金】

一、前言

吴铁城(1888-1953),以字行,广东中山(香山)人,因父亲吴玉田曾于江西九江经商,吴氏出生于江西,曾入九江同文书院就读。1909年,因林森介绍而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吴氏被推为江西省代表,出席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参与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3年,二次革命反袁世凯失败后,随孙中山出走日本,入明治大学攻读法律。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翌年(1915年)8月,奉孙中山之命前往檀香山主持党务,并任华侨《自由新报》主笔,力倡反袁。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后,出任总统府参军;1922年陈炯明反孙(中山)时,吴铁城在香山组织地方团警支持孙中山;1923年,任讨伐陈炯明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军司令、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兼警务次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十七师师长兼广州卫戍司令。

1927年6月,吴氏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翌年(1928)游说张学良易帜,达成中国形式上的统一。1929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南京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等职;1931年,出任警察总监,侨务委员会委员,仍兼任国府委员;1932年1月,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1937年,调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38年冬,广州沦陷,因战事失利,由粤籍将领李汉魂接任省政府主席。1939年,吴氏开始主持国民党港澳党务,兼指导闽、粤两省宣传抗战;翌年(1940),出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长,赴南洋宣慰侨胞,缘于此一经历,吴氏乃于1942年创办「南洋华侨协会」(华侨协会总会的前身),并出任首任理事长。1941年春,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1947年,出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48年,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部长。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转任总统府资政,1953年病逝于台北,享年66岁。

综观吴铁城一生,自追随孙中山革命建国以来,历任党政军要职,除了党务、政务外,也兼理侨务工作;不过,民国史学界有关吴铁城的研究较为缺乏,这可能是因为有关吴氏的文献资料较为零散有关。是以,有关吴铁城与民国之文献资料的蒐集与刊印,或是相关议题的学术研究,仍有待学界关注。

1954年,中央文物供应社曾出版吴铁城所撰写《四十年来之中国与我》一书,后来重新校对并收录一些友人的悼念文章,由三民书局于1968年再度出版,书名改为《吴铁城回忆录》。较令人遗憾的是,根据《吴铁城回忆录》的目录,该书原本预定撰写12章,但吴铁城仅完成6章即因病中辍,其中有关东北的人事物,空留章名却无内容。是以,本文〈吴铁城与东北(1928-1930)〉的撰写,其目的即在补充《吴铁城回忆录》一书的遗憾。其次,以往有关吴铁城与东北关系的论着,大都是属于回忆性质的文章,如齐世英的〈铁城先生与东北协会〉、吴焕章的〈铁老与东北〉、孟广厚的〈吴铁老与东北〉等。上述回忆性质的文章,虽然提供了吴铁城与东北的相关论述,但缺乏相关文献档案的佐证,其内容仍有不足之处。是以,本文将参考国史馆所典藏的《蒋中正总统文物》(以下简称「蒋档」)、《阎钖山史料》(以下简称「阎档」)等档案文献,更具体地来探讨1928-1930年吴铁城东北之行的意义与影响。

有关吴铁城与东北的关系,张羣于《吴铁城回忆录》一书的序言中曾提及,他说: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华北旋告底定,统一之局粗成,而政令犹不能出关,先生于此时仆仆奔走关内外,遂以促成东北之易帜。十九年北方之变,国本为之震撼,先生受命再度出关,雍容谈笑而导致东北之内向。

事实上,吴铁城于1928-1930年间曾多次出关前往东北,其中与民国史事发展具有关键性因素者,除了张羣所言之「1928年东北易帜」、「1930年中原大战」外;1929年冬,吴铁城也曾因东北发生中东路事件,受命至东北宣抚,先后曾至长春、吉林、哈尔滨、札兰诺尔、博克图各地,激励士气。但由于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相关文献资料蒐集不易,故本文仅拟讨论吴氏于1928年、1930年两次东北之行的意义与影响,至于1929年的东北行则留待专文补阙。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吴铁城与近代中国》,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亲身感受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触,将吴铁城置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展现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从他早期投身革命,到后来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再到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历,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故事。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描绘,例如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都力求真实还原,让我对这些历史事件有了更鲜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吴铁城塑造成一个单一的符号,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人,其性格中的优点与缺点,他所面临的挣扎与矛盾。这种立体化的呈现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行为逻辑。这本书的文字充满力量,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将一段复杂而厚重的历史娓娓道来,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评分

读完《吴铁城与近代中国》,掩卷沉思,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关于一位历史人物的传记,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近代中国转型时期复杂而动荡的社会图景。吴铁城,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但透过作者细致入微的笔触,他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剪影,而是拥有了鲜活的血肉和思想的脉络。从他早年的经历,到他身处的时代洪流,作者似乎竭尽全力地去还原一个真实而多维度的吴铁城。我尤其被书中对他个人选择与时代大势之间博弈的描绘所打动。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个人的命运往往被时代的巨浪裹挟,而吴铁城如何在这股浪潮中 navigates,如何做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书中都做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对人物进行褒贬,而是呈现了他身上的复杂性,既有其进步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这种客观的态度让阅读体验更加真实和引人深思。整本书的叙述流畅自然,历史细节的引用也颇为考究,仿佛将读者带回了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细腻刻画,而吴铁城的故事恰恰是这宏大叙事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作者通过吴铁城在不同时期担任的职务,以及他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从官僚体系的腐败到民族资本的崛起,从传统农业社会的瓦解到新兴城市文明的萌芽,这些宏观的时代变迁,在吴铁城个人的活动轨迹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互动关系的分析,以及不同政治派别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吴铁城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立场、他的选择,无不受到当时社会思潮和利益集团的影响。作者在解读这些复杂关系时,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个人传记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活力,以及无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前行。

评分

《吴铁城与近代中国》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吴铁城一生经历了多个政治风云变幻的时期,他的经历是理解那个时代政治生态演变的重要样本。作者对当时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复杂互动,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吴铁城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如何在中日战争期间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如何在大后方组织力量,这些细节的描述都极具价值。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吴铁城处理政治危机和外交事务的描写,这些事件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命运,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国家走向。作者在梳理这些复杂的政治脉络时,显得游刃有余,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支撑。这本书让我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史有了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政治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他们所要承担的巨大责任。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的著作,它迫使我去思考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吴铁城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轨迹和人生选择,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呈现。作者深入挖掘了吴铁城在不同时期所受到的思想影响,以及他如何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政治实践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吴铁城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思考,以及他对社会改革的看法的部分印象深刻。在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知识分子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坚守传统,还是拥抱变革?是顺应潮流,还是特立独行?吴铁城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素材。作者通过对吴铁城思想的梳理,不仅勾勒出了一位政治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折射出了整个近代中国知识界在寻求民族救亡与复兴道路上的探索与阵痛。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