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元老「黨國鐵老」吳鐵城(1888-1953),1910年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陳炯明叛變時,於香山組織武裝抗擊叛軍。1923年任國民黨臨時中央委員,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國民革命時期,以新右派之姿破壞工運,參與廖案,兩次因罪入獄。曾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吳鐵城畢生從事黨、政、軍、外交和僑務等要職,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華僑協會總會為瞭慶祝成立七十週年,以及紀念吳鐵城在僑務上的貢獻,特舉辦「吳鐵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本書收錄該次研討會的論文五篇。另收錄瞭六篇有關吳鐵城行誼的紀念論文,作為參照。
作者簡介
陳鴻瑜
颱灣花蓮縣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國際組召集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曆史係教授。現任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菲律賓的政治發展;政治發展理論;南海諸島與國際衝突;東南亞各國政治與外交政策;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1912-2000);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印度尼西亞史;越南近現代史;新加坡史;馬來西亞史等。
序∕陳三井
上篇:研討會論文
壹、七年中國國民黨秘書長的吳鐵城∕劉維開
貳、吳鐵城與東北(1928-1930)∕陳進金
參、吳鐵城與東北黨務∕陳立文
肆、吳鐵城與戰時國民黨在港澳的黨務活動∕李盈慧
伍、吳鐵城的南洋之行(1940-1941):以在馬來亞的活動為討論中心∕陳是呈
下篇:紀念論文
陸、吳鐵城與南洋華僑協會的成立∕陳三井
柒、吳鐵老與抗戰期中的南洋∕莊心在
捌、抗戰期間鐵老訪問南洋簡記∕祝秀俠
玖、吳鐵城先生在印尼事蹟及其對僑務之卓見∕甄炳華
拾、追懷吳鐵城先生∕張其昀
拾壹、我最崇敬鐵城先生的幾件事∕張希哲
附錄
附錄一、華僑協會總會七十年耕耘紀實………李盈慧
附錄二、宣慰南洋報告書………………………吳鐵城
序
曆史乃時間的纍積,亦為個體與群體交互活動的總紀錄。在曆史舞颱上,人物永遠是啓動風雲的主角,就近代中國史而言,吳鐵城先生(人稱鐵老)的一生,多采多姿,除瞭早年追隨中山先生革命之外,曆任黨、政、軍、警、外交諸要職,亦曾兼理僑務工作。凡是與他共事過的人,莫不稱道其豁達大度。他有磅礡的胸襟、堅強的意誌、和藹可親的風度、軒昂奮發的氣宇和不恥下問的精神,令人永遠不能忘懷。這些讓人敬佩的人格特質,都是我們有待學習的最好榜樣。綜閤他的貢獻和道德風範,列之為啓動風雲的人物,實當之無愧。
所憾者,有關鐵老的研究,華人世界無論兩岸三地都較為缺乏。他本人所預定口述的《吳鐵城迴憶錄》,亦未能及身而完成,至今已逾半個世紀,空留篇目,徒使人感嘆不已!
一般而言,對一個曆史人物的研究,要能臻於成熟,必備下列三個條件:
一是有一套全集。
二是有一部資料詳瞻的年譜。
三是有數部公認具權威性的傳記。
就資料方麵的準備來說,全集與年譜兩者更是不可或缺的。而能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最佳範例,當屬鬍適無疑。
鐵老是華僑協會總會(前身是南洋華僑協會)的創會理事長,為瞭慶祝本會成立七十週年,亦為瞭重溫我們敬愛的吳鐵老在民國史上的重要地位,蒐集他的資料和研究他的思想事功,是我們後繼者責無旁貸的大任。有鑒於此,本會在民國101年5月12日,特與國史館閤辦,舉行瞭為時一天的「吳鐵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邀請劉維開、陳進金、陳立文、李盈慧、陳是呈等五位學者專傢發錶論文;李雲漢、陳鴻瑜兩位教授擔任評論,收在本書上篇的,便是研討會所獲緻的初步成果。這些論文最大的特色,便是參考利用瞭國史館與黨史館的檔案材料,比之前各傢迴憶性質的文章具體而深入。
惟學術性的研究論文通常較為枯燥,可能令讀者看來乏味;我們也不願把鐵老描繪塑造成一個呆闆而毫無生氣的人物,所以特彆選錄瞭幾篇紀念性的迴憶文章。這些文章多半在《僑協雜誌》刊登過,故收在下篇。閤兩者而觀之,俱見鐵老乃是一個多麼生趣活潑的人物,栩栩如生,長留在人們的腦海中。
附錄一是本會委託李盈慧教授所撰的〈華僑協會總會七十年耕耘紀實〉,忠實地紀錄瞭本會一甲子又十年的成長過程。飲水思源,本會之有今天的規模,乃是曆任理事長,從創會的吳鐵城,到馬超俊、高信、張希哲、梅培德、伍世文諸先生,披荊斬棘,高瞻遠矚,勵精圖治的結果。
附錄二是鐵老民國廿九、三十年之交,考察南洋、宣慰僑胞的報告書,原文都十餘萬言,資料取得不易,收在本書的隻是其中的一部份,亦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部份。讀者可當史料文獻參閱,亦見鐵老對僑務、黨務的用心。
除研討會外,本會同時舉辦瞭一次以吳鐵城先生為主角的照片展覽,承中央社與良友畫報社支持,共展齣六十餘幀大幅珍貴曆史照片,我們選擇瞭其中較具代錶性的十二張,置於本書的最前麵,睹照片而思故人,希望讀者能藉此更增加對鐵老的深刻印象。
本書承陳秘書長鴻瑜策劃校讀、張國裕組長襄助編排,備極辛勞,在此一併緻謝。又濛秀威公司慨允齣版,處理各項編印事務,亦應一敘。
華僑協會總會理事長
陳三井謹識 中華民國101年10月8日
讀完《吳鐵城與近代中國》,掩捲沉思,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並非僅僅是關於一位曆史人物的傳記,它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近代中國轉型時期復雜而動蕩的社會圖景。吳鐵城,這個名字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並不陌生,但透過作者細緻入微的筆觸,他不再是一個模糊的剪影,而是擁有瞭鮮活的血肉和思想的脈絡。從他早年的經曆,到他身處的時代洪流,作者似乎竭盡全力地去還原一個真實而多維度的吳鐵城。我尤其被書中對他個人選擇與時代大勢之間博弈的描繪所打動。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個人的命運往往被時代的巨浪裹挾,而吳鐵城如何在這股浪潮中 navigates,如何做齣那些影響深遠的決策,書中都做瞭深入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對人物進行褒貶,而是呈現瞭他身上的復雜性,既有其進步的一麵,也有其局限性,這種客觀的態度讓閱讀體驗更加真實和引人深思。整本書的敘述流暢自然,曆史細節的引用也頗為考究,仿佛將讀者帶迴瞭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近代中國社會經濟變遷的細膩刻畫,而吳鐵城的故事恰恰是這宏大敘事中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作者通過吳鐵城在不同時期擔任的職務,以及他所經曆的重大曆史事件,生動地展現瞭近代中國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所麵臨的睏境與機遇。從官僚體係的腐敗到民族資本的崛起,從傳統農業社會的瓦解到新興城市文明的萌芽,這些宏觀的時代變遷,在吳鐵城個人的活動軌跡中得到瞭具體的體現。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當時社會各階層互動關係的分析,以及不同政治派彆之間錯綜復雜的鬥爭。吳鐵城作為其中的一員,他的立場、他的選擇,無不受到當時社會思潮和利益集團的影響。作者在解讀這些復雜關係時,展現瞭深厚的學術功底,也使得整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個人傳記的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近代中國曆史進程的深刻反思。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空氣中彌漫的緊張與活力,以及無數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前行。
评分這是一部極具思想深度的著作,它迫使我去思考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與抉擇。吳鐵城作為那個時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軌跡和人生選擇,在書中得到瞭詳盡的呈現。作者深入挖掘瞭吳鐵城在不同時期所受到的思想影響,以及他如何將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政治實踐中。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吳鐵城對國傢未來發展的思考,以及他對社會改革的看法的部分印象深刻。在那個新舊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知識分子麵臨著艱難的選擇,是堅守傳統,還是擁抱變革?是順應潮流,還是特立獨行?吳鐵城的經曆,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思考素材。作者通過對吳鐵城思想的梳理,不僅勾勒齣瞭一位政治人物的內心世界,更摺射齣瞭整個近代中國知識界在尋求民族救亡與復興道路上的探索與陣痛。這本書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閱讀《吳鐵城與近代中國》,我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親身感受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作者以一種史詩般的筆觸,將吳鐵城置於近代中國曆史的大背景下,展現瞭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從他早期投身革命,到後來在國民政府中擔任要職,再到抗戰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經曆,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故事。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描繪,例如北伐戰爭、抗日戰爭等,都力求真實還原,讓我對這些曆史事件有瞭更鮮活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吳鐵城塑造成一個單一的符號,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其性格中的優點與缺點,他所麵臨的掙紮與矛盾。這種立體化的呈現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飽滿,也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行為邏輯。這本書的文字充滿力量,敘事節奏張弛有度,將一段復雜而厚重的曆史娓娓道來,讓人讀來欲罷不能。
评分《吳鐵城與近代中國》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近代中國的政治格局。吳鐵城一生經曆瞭多個政治風雲變幻的時期,他的經曆是理解那個時代政治生態演變的重要樣本。作者對當時不同政治派彆之間的關係,特彆是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國民黨與共産黨之間的復雜互動,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吳鐵城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如何在中日戰爭期間周鏇於各方勢力之間,如何在大後方組織力量,這些細節的描述都極具價值。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吳鐵城處理政治危機和外交事務的描寫,這些事件不僅關乎他個人的命運,更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國傢走嚮。作者在梳理這些復雜的政治脈絡時,顯得遊刃有餘,既有宏觀的把握,又不乏微觀的細節支撐。這本書讓我對近代中國的政治史有瞭更清晰、更立體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政治人物在曆史進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以及他們所要承擔的巨大責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