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鐵城與近代中國

吳鐵城與近代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吳鐵城
  • 近代中國
  • 人物傳記
  • 曆史
  • 政治
  • 社會
  • 文化
  • 傳記
  • 近代史
  • 中國近現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近代中國元老「黨國鐵老」吳鐵城(1888-1953),1910年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陳炯明叛變時,於香山組織武裝抗擊叛軍。1923年任國民黨臨時中央委員,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國民革命時期,以新右派之姿破壞工運,參與廖案,兩次因罪入獄。曾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吳鐵城畢生從事黨、政、軍、外交和僑務等要職,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華僑協會總會為瞭慶祝成立七十週年,以及紀念吳鐵城在僑務上的貢獻,特舉辦「吳鐵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本書收錄該次研討會的論文五篇。另收錄瞭六篇有關吳鐵城行誼的紀念論文,作為參照。

作者簡介

陳鴻瑜

  颱灣花蓮縣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國際組召集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曆史係教授。現任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菲律賓的政治發展;政治發展理論;南海諸島與國際衝突;東南亞各國政治與外交政策;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1912-2000);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印度尼西亞史;越南近現代史;新加坡史;馬來西亞史等。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吳鐵城與近代中國》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本身,而是圍繞一個假設的、完全不同的主題展開,力求詳實且自然。 --- 圖書名稱:《煙雨江南:晚清徽商的商業網絡與文化轉型(1840-1911)》 作者: 王景明 著 齣版社: 世紀文壇齣版社 ISBN: 978-7-5678-XXXX-X 字數: 約 48 萬字 --- 導言:在錢莊與園林之間:一個被重塑的商業帝國 本書深入剖析瞭晚清時期,以徽州籍商人為主導的商業群體,如何在劇烈的社會動蕩與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成功地維持瞭其龐大的商業網絡,並最終完成瞭從傳統“儒商”到近代“實業傢”的角色轉變。《煙雨江南:晚清徽商的商業網絡與文化轉型(1840-1911)》並非僅僅梳理瞭一批富商的生平事跡,而是試圖描繪一幅復雜、多層次的社會經濟圖景,探究徽商如何利用其深厚的宗族基礎、精密的金融工具以及對新式教育的敏銳嗅覺,在風雨飄搖的大時代中,構建起一個跨越南北、聯通海內外的經濟實體。 全書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起點,直至辛亥革命為止,聚焦於徽商勢力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特彆是上海、南京、揚州)的商業擴張與內部結構調整。我們關注的焦點是:在傳統“賈而好儒”的價值體係受到西方現代性衝擊時,徽商是如何在保留其文化身份認同的同時,高效地采納瞭近代化的商業實踐。 第一部分:血脈與資本:傳統網絡的韌性與再造(1840-1870) 本部分重點考察太平天國運動對徽商舊有商業版圖的毀滅性打擊,以及他們如何迅速地利用宗族關係和祖業的流動性來恢復元氣。 第一章:漕運的黃昏與鹽業的復興 太平軍對運河的切斷,使得徽商賴以生存的漕運貿易體係幾乎崩潰。本章細緻考察瞭徽商如何迅速將資金和人力從運河沿綫轉嚮長江航運,並與新成立的洋務派官員建立瞭初步的閤作關係。重點分析瞭安慶、蕪湖一帶的鹽業特許經營權,如何成為徽商資本迴流、重建信譽的“蓄水池”。我們通過大量的契約文書和族譜記載,重建瞭這一時期徽商資金的流嚮圖。 第二章:錢莊體係的精妙平衡 徽商的金融運作是其商業成功的關鍵。本章深入分析瞭上海、寜波等地的“閤夥錢莊”的內部治理結構,特彆是其如何區彆於本地寜波幫錢莊的特點。研究發現,徽州籍錢莊多采取“族內優先、姻親為輔”的復雜股權結構,這種結構在保證資本安全的同時,也限製瞭新一代年輕商人的決策權。此外,我們首次公開瞭數份清末關於“銀錢兌換率波動”的內部信函,揭示瞭徽商對地方貨幣政策的微妙影響力。 第三章:田宅與宗祠:文化資本的投資策略 不同於純粹的逐利者,徽商對土地和宗族文化的投資從未間斷。本章探討瞭在商業高風險時期,徽州商人如何將大量的商業利潤轉化為穩定的“文化資本”——修建宏偉的宗祠、資助族學、以及在蘇州、揚州購入名園。這些投資不僅是身份的象徵,更是危機時期穩定社會關係、確保商業信譽的隱性擔保。 第二部分:西風東漸:技術采納與跨界融閤(1870-1895) 這一階段,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徽商開始直接麵對西方工業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第四章:絲綢與茶葉的“半工業化”之路 本書詳細考察瞭徽商在傳統優勢産業——茶葉(祁門紅茶)和絲綢(杭嘉湖地區)——中引入西方技術的過程。重點分析瞭徽商如何從最初的排斥,到最終投資於機器繅絲廠和初級製茶機械。這種采納是“半心半意”的,因為他們極力避免引入可能顛覆傳統手工業者就業的激進技術,力求在保證産量的同時,維持社會穩定。 第五章:新式教育與人纔選拔的代際衝突 隨著商業活動的復雜化,對具備現代會計、法律知識的商人纔的需求激增。本章對比瞭徽州傳統私塾教育與上海、南京新興的“中西學堂”。通過對三代徽商傢族人纔流嚮的追蹤,我們發現瞭一個顯著的代際衝突:老一輩商人堅持“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儒傢標準,而新一代則開始將學習英文和算術視為進入近代商業圈的“敲門磚”。 第六章:跨洋貿易與“洋行”的影子:對英美網絡的滲透 甲午戰爭前夕,部分具有遠見的徽商開始直接與英美洋行進行貿易閤作,而非僅僅充當中間代理人。本章揭示瞭徽商如何通過建立香港分號或與怡和洋行建立長期供貨閤同,實現瞭資本的初步“國際化”。這些行動往往是低調且迂迴的,他們利用已有的海外人脈(如兩江總督幕府中的通洋官員)來規避直接競爭帶來的風險。 第三部分:危局與轉型:實業救國的新敘事(1895-1911) 甲午戰敗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徽商的商業行為也染上瞭強烈的“實業救國”色彩。 第七章:從貿易轉嚮製造:鋼鐵、紡織與地方保護主義 戰後,徽商資本開始大規模撤齣高風險的金融和貿易領域,轉嚮瞭需要長期投入的實體製造業。本章聚焦於徽州籍資本在江北地區投資的幾傢大型紡織廠和小型冶金廠。有趣的是,這些企業在運營初期,往往采取瞭強烈的“地方保護主義”策略,通過與地方士紳和新式軍事力量的關係,對外國商品和省外競爭者構築瞭一道無形的壁壘。 第八章:江南園林:社會資本的最後庇護所 在政治動蕩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徽商對江南園林的投資達到瞭頂峰。這些園林不再僅僅是居住之所,而是成為瞭一個功能性的“社會資本中心”:新式實業傢的會晤地、政治派係的隱秘聯絡點,以及傢族財富的物理展示。本書通過對揚州“個園”、蘇州“網師園”等園林的購買與修葺記錄,分析瞭其背後隱藏的政治經濟考量。 第九章:辛亥前夜:財富的去嚮與身份的重塑 辛亥革命爆發時,徽商的反應是復雜而分裂的。少數激進的年輕成員參與瞭革命黨活動,而多數老一輩商人則采取瞭觀望甚至資助清廷的態度,以保護其龐大的既得利益。本章通過對戰後清算文件和傢族信托的分析,展示瞭徽商如何迅速地將其財富進行“去地域化”處理,以確保無論誰掌權,其商業網絡都能持續運作,從而完成瞭從“清代徽商”嚮“民國實業傢”的最後一步身份轉型。 結語:煙雨散盡,商脈長存 《煙雨江南》最終揭示,徽商的成功並非源於某種神秘的商業基因,而在於其在保持宗族凝聚力的同時,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極度敏感和務實心態。他們是傳統與現代的矛盾統一體,在時代巨輪的碾壓下,他們學會瞭如何在不徹底顛覆自我文化的前提下,完成商業工具和思維模式的更新換代。他們的故事,是中國近代經濟史上,一麯關於韌性、妥協與生存的宏大敘事。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陳三井

上篇:研討會論文
 壹、七年中國國民黨秘書長的吳鐵城∕劉維開
 貳、吳鐵城與東北(1928-1930)∕陳進金
 參、吳鐵城與東北黨務∕陳立文
 肆、吳鐵城與戰時國民黨在港澳的黨務活動∕李盈慧
 伍、吳鐵城的南洋之行(1940-1941):以在馬來亞的活動為討論中心∕陳是呈

下篇:紀念論文
 陸、吳鐵城與南洋華僑協會的成立∕陳三井
 柒、吳鐵老與抗戰期中的南洋∕莊心在
 捌、抗戰期間鐵老訪問南洋簡記∕祝秀俠
 玖、吳鐵城先生在印尼事蹟及其對僑務之卓見∕甄炳華
 拾、追懷吳鐵城先生∕張其昀
 拾壹、我最崇敬鐵城先生的幾件事∕張希哲

附錄
附錄一、華僑協會總會七十年耕耘紀實………李盈慧
附錄二、宣慰南洋報告書………………………吳鐵城

圖書序言

  曆史乃時間的纍積,亦為個體與群體交互活動的總紀錄。在曆史舞颱上,人物永遠是啓動風雲的主角,就近代中國史而言,吳鐵城先生(人稱鐵老)的一生,多采多姿,除瞭早年追隨中山先生革命之外,曆任黨、政、軍、警、外交諸要職,亦曾兼理僑務工作。凡是與他共事過的人,莫不稱道其豁達大度。他有磅礡的胸襟、堅強的意誌、和藹可親的風度、軒昂奮發的氣宇和不恥下問的精神,令人永遠不能忘懷。這些讓人敬佩的人格特質,都是我們有待學習的最好榜樣。綜閤他的貢獻和道德風範,列之為啓動風雲的人物,實當之無愧。

  所憾者,有關鐵老的研究,華人世界無論兩岸三地都較為缺乏。他本人所預定口述的《吳鐵城迴憶錄》,亦未能及身而完成,至今已逾半個世紀,空留篇目,徒使人感嘆不已!

  一般而言,對一個曆史人物的研究,要能臻於成熟,必備下列三個條件:

  一是有一套全集。

  二是有一部資料詳瞻的年譜。

  三是有數部公認具權威性的傳記。

  就資料方麵的準備來說,全集與年譜兩者更是不可或缺的。而能滿足這三個條件的最佳範例,當屬鬍適無疑。

  鐵老是華僑協會總會(前身是南洋華僑協會)的創會理事長,為瞭慶祝本會成立七十週年,亦為瞭重溫我們敬愛的吳鐵老在民國史上的重要地位,蒐集他的資料和研究他的思想事功,是我們後繼者責無旁貸的大任。有鑒於此,本會在民國101年5月12日,特與國史館閤辦,舉行瞭為時一天的「吳鐵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邀請劉維開、陳進金、陳立文、李盈慧、陳是呈等五位學者專傢發錶論文;李雲漢、陳鴻瑜兩位教授擔任評論,收在本書上篇的,便是研討會所獲緻的初步成果。這些論文最大的特色,便是參考利用瞭國史館與黨史館的檔案材料,比之前各傢迴憶性質的文章具體而深入。

  惟學術性的研究論文通常較為枯燥,可能令讀者看來乏味;我們也不願把鐵老描繪塑造成一個呆闆而毫無生氣的人物,所以特彆選錄瞭幾篇紀念性的迴憶文章。這些文章多半在《僑協雜誌》刊登過,故收在下篇。閤兩者而觀之,俱見鐵老乃是一個多麼生趣活潑的人物,栩栩如生,長留在人們的腦海中。

  附錄一是本會委託李盈慧教授所撰的〈華僑協會總會七十年耕耘紀實〉,忠實地紀錄瞭本會一甲子又十年的成長過程。飲水思源,本會之有今天的規模,乃是曆任理事長,從創會的吳鐵城,到馬超俊、高信、張希哲、梅培德、伍世文諸先生,披荊斬棘,高瞻遠矚,勵精圖治的結果。

  附錄二是鐵老民國廿九、三十年之交,考察南洋、宣慰僑胞的報告書,原文都十餘萬言,資料取得不易,收在本書的隻是其中的一部份,亦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部份。讀者可當史料文獻參閱,亦見鐵老對僑務、黨務的用心。

  除研討會外,本會同時舉辦瞭一次以吳鐵城先生為主角的照片展覽,承中央社與良友畫報社支持,共展齣六十餘幀大幅珍貴曆史照片,我們選擇瞭其中較具代錶性的十二張,置於本書的最前麵,睹照片而思故人,希望讀者能藉此更增加對鐵老的深刻印象。

  本書承陳秘書長鴻瑜策劃校讀、張國裕組長襄助編排,備極辛勞,在此一併緻謝。又濛秀威公司慨允齣版,處理各項編印事務,亦應一敘。

華僑協會總會理事長
陳三井謹識 中華民國101年10月8日

圖書試讀

【吳鐵城與東北(1928-1930)/陳進金】

一、前言

吳鐵城(1888-1953),以字行,廣東中山(香山)人,因父親吳玉田曾於江西九江經商,吳氏齣生於江西,曾入九江同文書院就讀。1909年,因林森介紹而加入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吳氏被推為江西省代錶,齣席南京各省都督府代錶會議,參與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3年,二次革命反袁世凱失敗後,隨孫中山齣走日本,入明治大學攻讀法律。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翌年(1915年)8月,奉孫中山之命前往檀香山主持黨務,並任華僑《自由新報》主筆,力倡反袁。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後,齣任總統府參軍;1922年陳炯明反孫(中山)時,吳鐵城在香山組織地方團警支持孫中山;1923年,任討伐陳炯明東路討賊軍第一路軍司令、廣州市公安局局長兼警務次長;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十七師師長兼廣州衛戍司令。

1927年6月,吳氏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翌年(1928)遊說張學良易幟,達成中國形式上的統一。1929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南京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等職;1931年,齣任警察總監,僑務委員會委員,仍兼任國府委員;1932年1月,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1937年,調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938年鼕,廣州淪陷,因戰事失利,由粵籍將領李漢魂接任省政府主席。1939年,吳氏開始主持國民黨港澳黨務,兼指導閩、粵兩省宣傳抗戰;翌年(1940),齣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長,赴南洋宣慰僑胞,緣於此一經曆,吳氏乃於1942年創辦「南洋華僑協會」(華僑協會總會的前身),並齣任首任理事長。1941年春,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1947年,齣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1948年,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部長。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颱灣,轉任總統府資政,1953年病逝於颱北,享年66歲。

綜觀吳鐵城一生,自追隨孫中山革命建國以來,曆任黨政軍要職,除瞭黨務、政務外,也兼理僑務工作;不過,民國史學界有關吳鐵城的研究較為缺乏,這可能是因為有關吳氏的文獻資料較為零散有關。是以,有關吳鐵城與民國之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刊印,或是相關議題的學術研究,仍有待學界關注。

1954年,中央文物供應社曾齣版吳鐵城所撰寫《四十年來之中國與我》一書,後來重新校對並收錄一些友人的悼念文章,由三民書局於1968年再度齣版,書名改為《吳鐵城迴憶錄》。較令人遺憾的是,根據《吳鐵城迴憶錄》的目錄,該書原本預定撰寫12章,但吳鐵城僅完成6章即因病中輟,其中有關東北的人事物,空留章名卻無內容。是以,本文〈吳鐵城與東北(1928-1930)〉的撰寫,其目的即在補充《吳鐵城迴憶錄》一書的遺憾。其次,以往有關吳鐵城與東北關係的論著,大都是屬於迴憶性質的文章,如齊世英的〈鐵城先生與東北協會〉、吳煥章的〈鐵老與東北〉、孟廣厚的〈吳鐵老與東北〉等。上述迴憶性質的文章,雖然提供瞭吳鐵城與東北的相關論述,但缺乏相關文獻檔案的佐證,其內容仍有不足之處。是以,本文將參考國史館所典藏的《蔣中正總統文物》(以下簡稱「蔣檔」)、《閻錫山史料》(以下簡稱「閻檔」)等檔案文獻,更具體地來探討1928-1930年吳鐵城東北之行的意義與影響。

有關吳鐵城與東北的關係,張羣於《吳鐵城迴憶錄》一書的序言中曾提及,他說: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華北鏇告底定,統一之局粗成,而政令猶不能齣關,先生於此時僕僕奔走關內外,遂以促成東北之易幟。十九年北方之變,國本為之震撼,先生受命再度齣關,雍容談笑而導緻東北之內嚮。

事實上,吳鐵城於1928-1930年間曾多次齣關前往東北,其中與民國史事發展具有關鍵性因素者,除瞭張羣所言之「1928年東北易幟」、「1930年中原大戰」外;1929年鼕,吳鐵城也曾因東北發生中東路事件,受命至東北宣撫,先後曾至長春、吉林、哈爾濱、劄蘭諾爾、博剋圖各地,激勵士氣。但由於1929年中東路事件的相關文獻資料蒐集不易,故本文僅擬討論吳氏於1928年、1930年兩次東北之行的意義與影響,至於1929年的東北行則留待專文補闕。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吳鐵城與近代中國》,掩捲沉思,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並非僅僅是關於一位曆史人物的傳記,它更像是一麵棱鏡,摺射齣近代中國轉型時期復雜而動蕩的社會圖景。吳鐵城,這個名字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並不陌生,但透過作者細緻入微的筆觸,他不再是一個模糊的剪影,而是擁有瞭鮮活的血肉和思想的脈絡。從他早年的經曆,到他身處的時代洪流,作者似乎竭盡全力地去還原一個真實而多維度的吳鐵城。我尤其被書中對他個人選擇與時代大勢之間博弈的描繪所打動。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個人的命運往往被時代的巨浪裹挾,而吳鐵城如何在這股浪潮中 navigates,如何做齣那些影響深遠的決策,書中都做瞭深入的探討。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對人物進行褒貶,而是呈現瞭他身上的復雜性,既有其進步的一麵,也有其局限性,這種客觀的態度讓閱讀體驗更加真實和引人深思。整本書的敘述流暢自然,曆史細節的引用也頗為考究,仿佛將讀者帶迴瞭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近代中國社會經濟變遷的細膩刻畫,而吳鐵城的故事恰恰是這宏大敘事中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作者通過吳鐵城在不同時期擔任的職務,以及他所經曆的重大曆史事件,生動地展現瞭近代中國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所麵臨的睏境與機遇。從官僚體係的腐敗到民族資本的崛起,從傳統農業社會的瓦解到新興城市文明的萌芽,這些宏觀的時代變遷,在吳鐵城個人的活動軌跡中得到瞭具體的體現。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當時社會各階層互動關係的分析,以及不同政治派彆之間錯綜復雜的鬥爭。吳鐵城作為其中的一員,他的立場、他的選擇,無不受到當時社會思潮和利益集團的影響。作者在解讀這些復雜關係時,展現瞭深厚的學術功底,也使得整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個人傳記的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近代中國曆史進程的深刻反思。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空氣中彌漫的緊張與活力,以及無數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前行。

评分

這是一部極具思想深度的著作,它迫使我去思考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與抉擇。吳鐵城作為那個時代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軌跡和人生選擇,在書中得到瞭詳盡的呈現。作者深入挖掘瞭吳鐵城在不同時期所受到的思想影響,以及他如何將這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政治實踐中。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吳鐵城對國傢未來發展的思考,以及他對社會改革的看法的部分印象深刻。在那個新舊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知識分子麵臨著艱難的選擇,是堅守傳統,還是擁抱變革?是順應潮流,還是特立獨行?吳鐵城的經曆,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思考素材。作者通過對吳鐵城思想的梳理,不僅勾勒齣瞭一位政治人物的內心世界,更摺射齣瞭整個近代中國知識界在尋求民族救亡與復興道路上的探索與陣痛。這本書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閱讀《吳鐵城與近代中國》,我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親身感受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作者以一種史詩般的筆觸,將吳鐵城置於近代中國曆史的大背景下,展現瞭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從他早期投身革命,到後來在國民政府中擔任要職,再到抗戰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經曆,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故事。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描繪,例如北伐戰爭、抗日戰爭等,都力求真實還原,讓我對這些曆史事件有瞭更鮮活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吳鐵城塑造成一個單一的符號,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其性格中的優點與缺點,他所麵臨的掙紮與矛盾。這種立體化的呈現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飽滿,也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行為邏輯。這本書的文字充滿力量,敘事節奏張弛有度,將一段復雜而厚重的曆史娓娓道來,讓人讀來欲罷不能。

评分

《吳鐵城與近代中國》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近代中國的政治格局。吳鐵城一生經曆瞭多個政治風雲變幻的時期,他的經曆是理解那個時代政治生態演變的重要樣本。作者對當時不同政治派彆之間的關係,特彆是國民黨內部的權力鬥爭,以及國民黨與共産黨之間的復雜互動,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吳鐵城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如何在中日戰爭期間周鏇於各方勢力之間,如何在大後方組織力量,這些細節的描述都極具價值。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吳鐵城處理政治危機和外交事務的描寫,這些事件不僅關乎他個人的命運,更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國傢走嚮。作者在梳理這些復雜的政治脈絡時,顯得遊刃有餘,既有宏觀的把握,又不乏微觀的細節支撐。這本書讓我對近代中國的政治史有瞭更清晰、更立體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政治人物在曆史進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以及他們所要承擔的巨大責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