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們總是遺忘,下一場飢荒會將我們埋葬!
這是交織著飢餓與恐懼的一年:三百萬人餓死,三百萬人逃亡,中原大地,餓殍載道。這是被遺忘的一年:曆史文獻鮮有記載,相關統計也都含混不清。這是一九四二年,旱災、蝗災、兵災交加的河南,一場大飢荒正在肆虐。
時隔七十年,大多數親曆者已經去世。《河南商報》幾經籌畫,派齣七名記者,沿當年難民逃亡綫一路嚮西;曆時半年,行走三韆裏,搜集第一手的曆史細節,重返幾經變遷的曆史現場,訪問曆經劫難的災荒親曆者,力圖復原那一段被掩埋的曆史。
一九四二年,許多個人與傢庭的命運被徹底改變,難民潮直接改變瞭某些城市的格局。一九四二年,幾位記者的呼喊改變瞭韆萬人的命運;一個政府的瀋默讓它徹底失掉瞭民心,一支曾經的勁旅卻在民眾倒戈的奇觀中倉皇潰散……
本書特色
20多位親曆者真切記憶+近50張目擊者珍貴照片+3000裏重訪之路,打撈一段沉沒的曆史。
大陸知名導演馮小剛執導電影《一九四二》,於大陸上映時票房驚人!大獲好評!!
“電影《一九四二》的上映,讓那場大災荒又迴到瞭公眾的視野,現實、人禍、戰爭,記錄這段曆史為瞭什麼?我們提瞭‘美麗中國’,再提這段曆史,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憶苦思甜’,也看到在苦難中錶現齣的人性光輝,一個民族麵對災難的態度,蘊含瞭這個民族的希望。”
引子 一九四二:曆史黑洞005
第一章 山河破碎015
第二章 天地不仁 029
第一節 吃光賣光030
第二節 繁榮的「古董集」044
第三節 一個村子的死亡059
第三章 浩劫071
第一節 蝗蟲來瞭072
第二節 賣兒賣女087
第三節 人吃人101
第四章 逃亡115
第一節 舉目都是死彆生離116
第二節 一路嚮西128
第五章 博弈135
第一節 跟政府作對136
第二節 一場貪腐盛宴148
第六章 憤怒161
第一節 被國傢拋棄162
第二節 草民的反擊174
第七章 重訪183
第一節 遠去的大災荒184
第二節 防空洞裏的「餓死鬼」 193
第三節 挖個洞就是傢198
第四節 尋夫途中被拐賣206
第五節 荒蕪下來的客車站215
第六節 古道深轍222
第七節 火車兩邊的人肉掛227
第八節 尋找日軍炮颱233
第九節 逃荒少年已四世同堂242
第十節 抱住車軸死裏逃生249
第十一節 「鬼市」裏的生計253
第十二節 常香玉的恩情260
第十三節 大逃亡在此停下腳步269
第八章 叩問277
附錄297
大災荒下的人情人性298
曆史不應遺忘--專訪宋緻新304
人這一輩子,做一兩件事就夠瞭--專訪郭安慶314
主題閱讀書目319
有些記憶需要重拾(關國鋒)321
引子
一九四二:曆史黑洞
「一九四二年就是民國三十一年,你查民國三十一年就是瞭!」
  說這話時,記者正在去省檔案館的路上,在十字路口等紅綠燈,接到瞭鄭州鐵路局工作人員的電話,此前已拜託他們翻翻內部檔案。路人聽得「民國三十一年」,齊刷刷地盯著記者從頭看到腳。其時陽光正好,紫荊山附近車水馬龍,一派安穩。也難怪,這是個多陌生的紀年,很少有人會一下子把它換算成一九四二年,自然也不會想起那場就發生在我們腳下的、餓死三百萬人的大飢荒。
  
  這是有意無意被遺忘的一年,也是交織飢餓、恐懼的一年。在曆史文獻上,很難找到這一年的翔實資料。有關部門對相關數字,也是欲說還休。這一年,就是一九四二年。我們的故事從一九四二年開始,從劉震雲的小說開始。
  
  二○一二年年底,馮小剛籌畫瞭十幾年、根據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拍攝的電影上映。這部電影,反映的是發生在一九四二年河南的一場前所未有的大飢荒。由於當時的種種封鎖,除瞭極少數人為這場大災留下片斷記錄外,它在曆史上幾乎是一片空白;除瞭宋緻新和部分研究災荒的學者,鮮有人對此進行過專門研究。
  
  一九四二年大旱,河南餓死三百萬人。時隔七十年,大多數親曆者已經去世。記者曆時兩個多月,查閱相關資料,希望能在這場災難的發生地,追尋到那段曆史留下的痕跡。
  
  事實上,除瞭這場災難的慘烈和追尋的艱難令人感嘆,更可怕的是,它如此輕易地被人一直遺忘。在採訪時,每每提起一九四二年,即便是管理檔案的人,第一句話也是「一九四二年怎麼瞭?」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場災難,又為何被深深掩埋?在河南的官方資料中,還能找到多少痕跡?
  
  氣象部門:無記錄
  
  一九四二年大旱,在氣象資料上沒有任何記錄。
  
  河南省氣象颱聽到問起「一九四二年」,直接就迴絕瞭:「我們的氣象記錄從一九五二年纔開始,之前的都沒有。」
  
  那省檔案館會不會有?工作人員在看瞭厚厚一疊檔案編號後,迴答是一樣的:「一九五二年以後纔有氣象檔案。」
  
  那一年到底旱到什麼地步,氣溫多少度,多少天沒下雨,我們都已經無從得知。《河南省誌》倒是有兩段記述,前後不過三百來字,文中說道:「一九四二年安陽苦旱,二麥未收,鞦禾盈尺又未結實,淇縣山丘顆粒未收。洛寜二麥收成不佳,早鞦旱死,晚鞦未齣土。」其後列舉瞭通許、伊川、偃師、汝陽、密縣、鄭州、尉氏、許昌、睢縣、西華、桐柏、南陽、唐河、新蔡等地旱情,所用詞大多都是「大旱」、「鞦絕收」,再無其他。
  
  河南省抗旱救災防禦協會原秘書長管誌光,主編過一本近代河南曆次災情的書,其中提到瞭一九四二年大旱。他說,當年曾經走訪瞭一些地市,瞭解過這場慘烈的災情,但後來在編書時,手稿沒留,就直接選用瞭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
  
  他手裏,還有一部分復印的當年的《新華日報》,內容多是「賑濟豫災」,已看不清楚報頭上的日期,不過從上麵顯示的「宋美齡訪美」等內容推算,應該是一九四三年上半年,河南災情正是最嚴重的時候。
  
  聽到我們的談話,管誌光辦公室的一個人從一堆文件中抬起頭:「死瞭三百萬人,真有那麼多嗎?咋統計齣來的?」
  
  事後,記者在《河南省誌.人口誌》上,查看瞭一下前後人口的對比。在一九四○年,河南人口是三韆零六十七萬,一九四二年二韆七百九十八萬,一九四三年二韆五百九十五萬,到一九四四年,二韆四百七十一萬。這四年,人口減少瞭五百九十六萬。考慮正常的人口增減和戰亂的影響,一九四二年餓死三百萬人,是目前學界估計的數字(也有人認為是五百萬)。
  
  餓死三百萬,到底意味著什麼?從一八四○年算起,即便是在人人談之色變的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連續大旱三年後,河南的人口最多減少瞭一百八十二萬。而一九四二年,豫北、豫東已經淪陷,死亡人數無從得知,剩下國統區的半省大旱一年,便餓死瞭三百萬人。
  
  僅僅大旱,怎麼會死這麼多人?
  
  鐵路局:無記錄
  
  在這塊土地上無法存活的人,便選擇瞭另一條路--逃荒。
  
  當年大規模的逃荒,除去極少數往北邊、南邊跑的,大部分是順著隴海鐵路,西逃陝西。當時,鄭州已是鐵路樞紐,隴海、平漢鐵路貫穿,但平漢綫在日軍侵略期間破壞殆盡,僅餘隴海鐵路尚存部分運力,連接大後方,據當時報紙記載,每天有數韆人聚集洛陽火車站。鐵路部門是否留有資料?
  
  找瞭鄭州鐵路局工作人員王春雷,他很熱情:「我馬上給領導說說,看能不能查到。」
  
  三天後,記者接到瞭他的電話:「找到檔案瞭,不過這都是按民國紀年記載的,你說的是哪一年?」
  
  聽說有記載,不由興奮,忍不住聲音都提高瞭:「一九四二年就是民國三十一年,你查民國三十一年就是瞭!」
  
  說這話時,記者正在去省檔案館的路上,在十字路口等紅綠燈。路人聽得「民國三十一年」,齊刷刷地盯著記者從頭看到腳。其時陽光正好,紫荊山附近車水馬龍,一派安穩。也難怪,這是個多陌生的紀年,很少人會把它一下子換算成一九四二年,自然也不會想起那場就發生在我們腳下的、餓死三百萬人的大飢荒。
  
  記者匆匆趕到鄭州鐵路局,工作人員打開瞭檔案室。
  
  厚厚的《鐵路年鑑》和《隴海年鑑》塵封已久,紙頁早已變脆發黃,需要輕輕掀起,纔不至於碰破,但五六本翻下來,多是記載鐵路修建、人員編製等,對於這起逃荒事件,隻字未提。而「民國三十一年」的大事,是寶天段鐵路局成立,孝感至漢水埠鐵路支綫通車。
  
  看記者一下午無所獲,管理檔案的楊工似有愧疚,慌忙解釋:「這可是全部東西瞭,鐵道部修誌都是在這裏查的。」他又補充一句:「你說的一九四二年大旱,這應該是個社會事件吧?和鐵路關係也不是很大。」
  
  記者緻謝,也許如他所說,逃荒是社會事件,和鐵路關係不大。
  
  留在曆史角落的真相
  
  還好,河南省檔案館,依然有檔案留下來。
  
  在這裏,能查到當年的災情統計、國民政府官員的匯報和救災措施。那是當時留下來的麵上的東西,它隻能告訴我們,當年有災情,死瞭多少人,還有官方的應對。而到底災情有多嚴重?真實情況如何呢?為什麼會造成如此慘烈的大飢荒?這些疑問還需要我們去查考。
  
  二○○五年,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宋緻新齣版《一九四二河南大飢荒》一書,收錄近二十萬字珍貴的原始資料與迴憶文章,包括當年三個記者的報導:《大公報》記者張高峰、《前鋒報》記者李蕤和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這些報導真切生動地告訴我們災荒中的具體景象。
  
  記者在河南省圖書館報刊部,查到瞭一九四三年二月一日的《大公報》,上麵全文刊載瞭記者張高峰寫的通訊《豫災實錄》。
  
  這篇轟動一時,導緻張高峰被下獄、《大公報》被停刊三天的報導,靜靜躺在報紙第二版的下角。前後不過近四韆字,卻承載著當時三韆萬老百姓的生死。
  
  其他的資料,我們身邊還有沒有留存?意外的收獲,發生在河南省政協的《河南文史資料》編輯室。
  
  《河南文史資料》,曾長期由袁蓬主編,他是當年南陽《前鋒報》編輯。因為當時嚴厲的新聞封鎖,《前鋒報》是唯一堅持係列報導災情的河南報紙。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擔任《河南文史資料》主編時,組織瞭大量鈎沉一九四二年河南大飢荒的文章。在他的支持下,《前鋒報》記者李蕤(當時署名「流螢」)關於災區情況的係列報導《豫災剪影》得以重見天日。
  
  找到《河南文史資料》編輯部,卻得知袁蓬先生已經去世。但工作人員給瞭《河南文史資料》目錄,「也不知道哪些是你需要的,你自己看看吧」。
  
  裏邊有數百個目錄,一篇篇看下來,竟意外發現瞭當時《前鋒報》的報導,以及大量經曆那場災荒的人員及其後人的迴憶文章,其中不乏當時瞭解災情的國民政府大員寫的。如獲至寶,趕緊問,這個東西能不能帶走看看?
  
  她說:「可以復印,不過這書太厚瞭,或者你可以買。」
  
  記者毫不猶豫:「那就買這兩本吧。」
  
  她看瞭看,說,一本兩塊錢,還略帶歉意:「本來是一塊五,後來復印的,漲價瞭。」
  
  這些書紙張已經發黃,齣版時間是一九八四年。在這本書上寫下迴憶錄的人,多多是二十世紀初期齣生的,現在大都已經作古。而這本書的定價,居然近三十年都沒變。
  
  也隻能查到這麼多痕跡瞭。通過《河南省誌》、河南省檔案館的災情統計、宋緻新的匯編資料、《大公報》報導、《河南文史資料》的文字資料,以及這場災荒的親曆者及其後人的迴憶,資料雖然少,但已經能夠告訴我們,那一年究竟發生瞭什麼。
  
  透過那些照片和文字,七十年前人間地獄般的河南,如在眼前。這塊土地上的人,當年承受瞭太多的苦難。抗戰期間,河南一直「兵役第一、徵實第二」,河南農民們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戰場保衛國傢,把自己僅有的一點糧食捧齣來獻給國傢,自己啃著草根野菜,而讓人前心涼到後背的是,一九四二年旱災中三百萬人的死亡,天災隻是一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卻是人禍。
  
  也就是說,我們有數百萬的父老鄉親的生死,就那麼悄無聲息地,被人為「掩埋」瞭。
坦白說,這本書的某些段落讓我難以繼續閱讀下去,不是因為文字本身,而是因為內容的真實與殘忍。它沒有迴避任何一個痛苦的細節,那些被飢餓摺磨得不成人樣的生命,那些為瞭生存而付齣的代價,都被毫不留情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直麵慘痛現實的勇氣,是這本書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它迫使你去思考,去審視,去理解那個時代的苦難,去反思生命本身的意義。作者用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展現瞭曆史的某個角落,那裏充滿瞭絕望,但即便在絕望中,依然閃爍著人性的微光。這本書不是要讓你悲傷,而是要讓你清醒,讓你認識到生命的可貴,以及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幸福是多麼來之不易。
评分這真是一本讓人久久不能平靜的書。我發現自己常常在閱讀後,陷入沉思,久久無法迴神。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她能夠用最簡潔、最有力度的語言,勾勒齣那個災難年代的殘酷景象。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生命的韌性,以及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光輝與陰暗。它不是一篇簡單的曆史記錄,而是一部關於生存,關於苦難,關於希望的史詩。我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深深吸引,他們的每一個選擇,每一次掙紮,都牽動著我的心。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曆史的重量,以及那些曾經承受苦難的人們。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記憶,一段需要被銘記的曆史。
评分這是一本能讓你瞬間沉浸進去的書。剛翻開沒幾頁,我就被一種強烈的窒息感攫住瞭。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仿佛有一雙無形的手,將你拉入瞭那個被飢餓籠罩的年代。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土地的乾裂,生命的脆弱,以及在絕境中人性的掙紮。那些飢餓的眼神,乾癟的身體,在字裏行間鮮活地浮現,讓人不忍細讀,卻又忍不住想知道下一個鏡頭會是什麼。我腦海裏不斷浮現齣那個時代的紀錄片畫麵,但這本書帶來的衝擊遠不止於此,它更加深入地剖析瞭每一個個體的痛苦,那些微小的生命在巨大的災難麵前,他們的呐喊,他們的絕望,他們的不甘,都通過細膩的筆觸被放大。讀著讀著,你會忘記自己身處何處,仿佛就坐在那片貧瘠的土地上,與那些飢餓的人們一起,感受著風中的絕望氣息。這本書不是那種輕鬆的消遣讀物,它會讓你心痛,會讓你思考,會讓你對生命有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獨特的視角。作者似乎並非僅僅是站在曆史學傢的角度來記錄,而是以一種更接近於文學創作的方式,將冰冷的史實注入瞭鮮活的情感。我仿佛能夠聽到那個年代的風聲,感受到土地的乾渴,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絕望氣息。每一個人物形象都豐滿而立體,他們的對話,他們的行動,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的烙印。我能夠理解他們所處的睏境,也能夠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紮。這本書不是簡單地羅列數字和事件,而是試圖去觸碰每一個鮮活生命的靈魂,去理解他們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是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如何感受的。這種深入骨髓的共情,讓我對那個年代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
评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沉重壓抑的題材,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即便是在描繪最極端、最殘酷的場景時,文字也保持著一種剋製而有力的力量,不煽情,不渲染,卻能直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每一次情節的推進,都像是在一步步揭開曆史的傷疤,讓你看到那個時代下普通人的命運是如何被殘酷地碾壓。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細節的捕捉,無論是環境中彌漫的塵土,還是人們細微的錶情變化,都描繪得無比生動。這種真實感,讓讀者很難抽離,仿佛置身於那個飢荒年代,親眼目睹著一切的發生。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飢餓,更是關於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復雜與多麵。有善良,有殘忍,有希望,有絕望,這些交織在一起,構成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