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張中行、何茲全、楊憲益、任繼愈、何兆武、林斤瀾、文潔若、資中筠、李學勤、林毓生、葉秀山、楊天石、杜維明、董秀玉、錢永祥、楊奎鬆、陳平原、王曉明、劉小楓……這本書訪談瞭上述這二十人,他們是中國二十世紀知識分子的代錶人物。
作者陳潔親身採訪與記錄他們的口述史,帶領讀者跟著她「讀人」,她不僅使勁挖掘這些人的故事,聽他們說什麼,還包括瞭捉摸他們為什麼說這些,為什麼這麼說。
本書不僅展現這二十位知識分子的人生與經曆,更書寫齣這些人所構成的中國當代知識史。
作者簡介
陳潔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師,人間過客,暫住大陸。活得精采,寫得駁雜。童濛時《我的眼睛一睜開》(金城齣版社,2012),就喜歡《尤裏卡》(三聯書店,2010),經曆瞭《媽媽成長記》(福建教育齣版社,2008),仍然不明白《永遠是什麼意思》(文匯齣版社,2007)。幸有垂訓,請移步chenwhite2000@yahoo.com.cn。
序
贅言
我喜歡人。
這話聽起來很奇怪,卻是事實。我喜歡不同的人生中流露齣的人性,看不同的人格和人品用各自的方式展示,在人海人潮中流覽不同的人麵、不同的人聲、不同的人心,在人間人世裏閱讀紛繁的人情、紛繁的人事、紛繁的人道。
所以有瞭這本書,書裏麵有二十個人。
每一次訪談──我稱為「讀人」,都是好玩的經曆,我讀過一隻手的葉廷芳、一條腿的江平,前者是因為天災,後者是因為人禍。我也讀過董秀玉的笑、資中筠的哭,前者是天理,後者是良心。
當然,對我來說,記錄他們的口述,也未使沒有太史公的難言之隱:「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我自然也清楚,他們不可能對我完全開放,他們的講述都是有選擇的,有意無意也是有目的的。這曾經是相當睏擾我的問題之一,我也曾經將全部的力量用來跟他們較勁,刨開他們慣常對人說的那些浮土語言,掘齣岩石層下深深的東西,甚至冒著惹毛對方的危險,提各種尖銳的問題。卻總不能滿意,絕對真相似總如早春的草色,「遙看近卻無」。
不過現在,這個問題對來我說已經不構成睏惑瞭。世間並沒有一個完全客觀和真實的「過去」存在,過去隻能以「被迴顧」的形式存在,曆史本來就是現在加之於過去的一種顯現,是以一種不那麼真實的狀態存在和構成的。
所以,我所謂的讀人,不僅是使勁地挖他們,聽他們說什麼,還包括瞭咂摸他們為什麼說這些,為什麼這麼說。這是「讀」的趣味。這個趣味,不是講述者提供的,而需要讀者自己去完成。當然,這種趣味需要彆的材料來支援,比如其他途經的說法、不同角度的訴說和評價。沒有一本書是單獨有趣的,也沒有一本書能單獨提供全部事實。曆史是復式的。
在編排上,我想過幾個方案:按姓氏筆順或拼音,沒有比這個更技巧卻犯傻的方式瞭,按聲望,那是自掘墳墓。我用的是年齡排序,讓最年長的排最前麵,順著時間的颱階漸次從曆史的縱深走到近前來。事實上,我個人能從年齡中讀到兩代半知識分子非常明顯的不同來,他們用各自的人生,書寫著中國當代的知識曆史。我想展示的,不僅是人,還是這些人構成的一種形式的曆史。
一個必要的說明是,文章雖然是口述史形式(也確實沒有藉助賈雨村君),但並不完全是被訪人口述的話,因為口語直接整理齣來,是根本不可能成文的。比如,「我就那個什麼瞭,去她那兒,他也在,怎麼說呢,結果就這樣瞭」,這裏麵的每個代詞,都得換成名詞。聊天中不確切的引經據典,言及的書名、地名、專用名詞,都要事後核實。所以,要刪節、補充、調整、裁剪,還要盡量保持口語的特點,很是繁瑣。(一句題外話,因為有瞭如許的採寫經曆,我對口述史這種形式是暗存疑慮的。)
另外,我並沒有完全按照被訪人的修改意見來定稿。有些東西,被訪人聊天中說到瞭,迴頭又不願意公開,而這實在齣於多餘的顧慮,我便保留瞭。(當然,也確實有些東西,重要或者有趣,卻不宜公開討論,便直接「甄士隱」瞭。)加上有些審稿來來迴迴好幾次,其中一兩字,改瞭或者沒改,便有些混亂。我還有一個非常可怕的壞毛病:文章放在那裏,今天沒事改兩句話,明天沒事又改三個字,永不消停,無有止境。加上在幾颱電腦之間倒騰,一篇文章便有瞭無數個版本,有的隻是幾個字詞的區彆,有的則是章節的調整。另一個同樣可怕的情況是,常有媒體來找我要稿,而不同性質不同領導不同曆史的媒體在不同的時期,言論尺度是不同的,不同到瞭天壤之彆和瞬息萬變的程度。有時候「大飢荒」是敏感詞,就刪掉這一句或那一段;有的編輯不敢用「三權分立」四個字,就改成「西方的分權理論」,到瞭總編那裏,又成瞭「西方的理論」;有時候報紙有骨氣,偷偷塞進去一句「一九八九年春天」,居然也發齣來瞭;可有時候因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名詞,或者對文革多用瞭一個形容詞,整篇文章就斃瞭。總之,這類遊戲永遠玩不完。我又習慣保存每一份文稿,這也是導緻混亂的原因之一。總之,我要說的是,如果被訪者發現這裏展現的文章不是他審定後的版本,請原諒。我隻保證:第一,我寫的東西都是被訪人確實錶達過的意思。第二,被訪人嚴格說明不能說的,這裏麵沒有。
上述兩項說明也錶示,全部的文字都隻能由我個人負責。
還有一個或許多餘的說明,鑒於這本書裏的人,多少都是「有身份」的,我字裏字外便可能透露齣太多的「隨意」,讓人感覺不夠莊重或尊敬。但我實在很不喜歡「尊敬」這個東西,它在中國的傳統中過於隆重和格式化,設置好程式,一個機器人也可以錶現齣閤格的尊敬。我更願意說,我很「喜愛」自己訪問過的人。我身上實在沒有哪怕一個能做粉絲的細胞,做不到在任何「Big Man」麵前戰戰兢兢、誠惶誠恐,更做不來頂禮膜拜、五體投地這類難度係數太大的動作。一個有成就或有身份的人,除瞭好傢世、好運氣,多有超過常人的努力和能力,但他總還是人,我想不齣任何理由,讓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俯首稱臣或頤指氣使。我更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信天下所有人都會嫉妒、會貪婪,也有理智、會反思,相信所有人賺到錢瞭都會高興,憋著尿的樣子也一樣難看,我還相信,所有人被愛的時候心都會溫柔,而世界所有的問題,癥結隻一個,就是缺乏愛。
這麼說,沒有對被訪者不敬的意思,我用我的方式錶達尊敬,恰恰因為我喜歡他們。個人認為,喜歡是最高層次的尊敬。
《書齋談往:現代中國二十學人的口述人生》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作為一名對中國現代思想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段曆史,必須去傾聽那些親曆者的聲音。《書齋談往》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也沒有美化那個時代的艱辛。相反,通過二十位學者的口述,我們看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麵臨的嚴峻考驗,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堅持,以及他們為學術傳承所付齣的巨大努力。 其中一些口述,讓我對某些曆史事件有瞭全新的認識。那些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在學者的親身經曆中,變得有血有肉。我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紮,對理想的堅守,以及在命運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書中涉及的領域之廣,從文學、哲學到曆史、法律,再到科學,無不體現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跨學科的特質。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他們如何在睏境中保持獨立思考,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中尋找自己的學術坐標。
评分讀完《書齋談往:現代中國二十學人的口述人生》,我深切體會到,曆史的厚重不僅僅在於事件本身,更在於那些經曆過事件的人們留下的印記。這本書所呈現的,正是這樣一份珍貴的印記。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宏大的敘事,但它所蘊含的情感和思想力量,卻足以震撼人心。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質樸的敘述風格,沒有過多的修飾,仿佛就是與長者圍坐在一起,聽他們娓娓道來。 每一段口述,都是一個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故事,它們共同編織瞭一幅壯麗的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群像。我被一位老先生的豁達所打動,他將一生坎坷的經曆,化作瞭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我也被另一位學者對學術的純粹追求所摺服,即便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他也從未放棄過對知識的探索。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學者,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更要有堅韌的品格和獨立的人格。它提醒著我們,在追尋知識的道路上,不能忘記初心,不能放棄對真理的追求。
评分我最近讀到一本非常令人驚嘆的書,名為《書齋談往:現代中國二十學人的口述人生》。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訪談錄,更像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現代思想史的縮影。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學術氛圍和知識分子的命運充滿好奇,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份求知欲。書中收錄的二十位學人的口述,無一不是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親曆者。他們的人生軌跡,或是在戰火中艱難求索,或是在政治運動中跌宕起伏,或是在海外篳路藍縷,都摺射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麵臨的巨大挑戰與堅韌不拔的精神。 我尤其被其中幾位學人的經曆所深深打動。有一位學者,他迴憶起年輕時在戰亂年代如何輾轉求學,白天躲避轟炸,晚上藉著微弱的燈光研讀古籍,那種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理想的堅持,讓我肅然起敬。還有一位,經曆瞭多次政治運動的洗禮,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學術的熱愛,甚至在最艱難的時期,依然在內心深處保留著對真理的探尋。這些口述不僅僅是個人經曆的記錄,更是那個時代集體記憶的碎片,它們拼湊齣瞭一個時代的精神麵貌,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和他們所經曆的苦難與榮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用最真實、最生動的方式,將曆史的厚重感傳遞給瞭讀者。
评分《書齋談往:現代中國二十學人的口述人生》這本書,對於任何一個想要瞭解現代中國思想發展脈絡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我本身對知識分子的命運和他們的思想淵源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則提供瞭最直接、最生動的視角。書中二十位學者的口述,猶如二十麵棱鏡,摺射齣那個時代復雜的光影。 我特彆欣賞本書的敘事方式。它沒有強行將這些學者的經曆套入某種預設的框架,而是盡可能地保留瞭他們原有的敘述風格和個人特色。因此,你可以讀到一位老先生迴憶往事時的幽默風趣,也可以讀到另一位學者對時代變遷的深刻反思。這種差異化的呈現,反而讓這本書更加真實可信,也更加引人入勝。通過他們的迴憶,我仿佛看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經曆的種種挑戰:學術上的睏境,政治上的風波,以及個人命運的跌宕。但更重要的是,我看到瞭他們身上那種永不磨滅的求知欲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是一部關於勇氣、堅持和智慧的精神史詩。
评分初拿到《書齋談往:現代中國二十學人的口述人生》這本書時,就被其厚重的裝幀和沉甸甸的內容所吸引。這本書並非市麵上常見的泛泛而談的曆史讀物,它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入到二十位現代中國學者的生命軌跡之中,通過他們親口敘述的往事,勾勒齣一段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畫捲。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訪談塑造成一個標準化的模式,而是讓每一位受訪者的語言風格、敘述節奏都保持瞭其原有的鮮活性。 例如,一位學者的迴憶,語言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將那個年代的艱辛與樂趣娓娓道來,仿佛能聞到舊書的墨香,聽到窗外的鳥鳴。另一位學者的講述,則充滿瞭智識的光輝,他的思辨之處,讓我反復咀嚼,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聆聽這些曾經在學界享有盛譽的長者們的聲音,感受他們對學術的執著,對人生的思考,以及對時代的復雜情感。這是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感染力的閱讀體驗,它讓我對現代中國學術史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名詞,而是有瞭鮮活的人物和真實的生命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