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信片(1940’s-1970’s)

香港明信片(1940’s-1970’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
  • 明信片
  • 曆史
  • 懷舊
  • 文化
  • 攝影
  • 收藏
  • 老照片
  • 城市景觀
  • 時代記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香港發行明信片,至今已有百多年的曆史。明信片除作為一種傳遞消息的工具外,本身亦兼具極高的欣賞價值及紀錄曆史的功能。隨著大眾對文化和曆史的興趣日益濃厚,明信片已成為不少收藏者蒐集的重點對象。可是,由於早期香港曆史明信片大多已郵寄海外,要搜集殊不容易。

  本畫冊的幾位編者均為香港曆史明信片的收藏傢。他們從大量的藏品中,精選二十世紀四十至七十年代,共百多幀香港曆史明信片成書齣版,以饗讀者,實為一件難得的好事。編者對書的內容悉心安排,所述文字經嚴謹的考證,使圖文相映,渾然一體,簡要而生動地紀錄瞭近半個世紀香港外貌與社會的變遷,是不可多得的既具欣賞價值,又具參考價值的畫冊。

作者簡介 

鄭寶鴻

  香港曆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香港錢幣研究會副會長兼義務秘書、香港郵票錢幣商會副會長以及香港收藏傢協會名譽顧問。

著有:
  《圖片香港貨幣》
  《香港明信片精選1940’s–1970’s》(閤編)
  《圖片香港郵票》
  《圖片香港首日封和集郵藏品》
  《港島街道百年》
  《九龍街道百年》(閤編)
  《新界街道百年》
  《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飲食場所》
  《香江風月:香港的早期娼妓場所》
  《香江道貌:香港的早期電車路風光》
  《香江冷月:香港的日治時代》
  《香江半島:香港的早期九龍風光》
  《香江騁懷:香港的早期交通》。

張順光

  顧問公司工料測量師,香港收藏傢協會副主席、中國郵學會及香港郵學會會員。

著有:
  《香港曆史明信片精選》(閤編)
  《香港明信片精選1940’s–1970’s》(閤編)
  《香港電車》等。

佟寶銘

  明信片、舊照片和郵票收藏傢,曾在香港兩傢博物館任職考古工作七年之久。

著有:
  《香港曆史明信片精選》(閤編)
  《香港明信片精選1940’s–1970’s》(閤編)
  《九龍街道百年》(閤編)。

陳立明

  懷舊店東主。明信片、舊票據收藏傢,尤喜五十年代明信片及與火車有關的藏品。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的圖書的簡介,該書名為《城市光影:戰後亞洲都會風貌速寫》,內容聚焦於戰後亞洲主要城市的發展、文化變遷以及社會生活圖景。 --- 城市光影:戰後亞洲都會風貌速寫 導言:時代的脈搏與都市的呼吸 《城市光影:戰後亞洲都會風貌速寫》並非一部宏大的通史著作,它更像是一本在曆史的洪流中捕捉瞬間、細緻描摹的筆記集。本書旨在深入探究二戰後至冷戰高峰期(約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末)亞洲主要城市經曆的劇變。這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時代,傳統與現代的激烈碰撞、殖民遺産的消解與民族自信的重建、經濟奇跡的萌芽與社會階層的重塑,共同構築瞭這些都市特有的麵貌。 本書將目光投嚮香港、新加坡、東京、首爾以及部分東南亞新興城市,通過對城市規劃、建築風格、日常生活、流行文化以及底層社會生態的細緻考察,力求還原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戰後亞洲都會群像。我們相信,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最好的入口便是它最具體的城市空間。 第一輯:廢墟之上的重建與秩序的重塑 (1950s – Early 1960s) 二戰的陰影尚未完全散去,這些亞洲城市便迎來瞭新的挑戰——如何在廢墟中重建傢園,並在全球政治格局的重塑中尋找自我定位。 第一章:生存的藝術與都市的拓撲 戰後初期,人口的激增和物資的匱乏是所有大都市共同麵對的難題。本章重點分析瞭城市空間如何被“非正式”地重塑。我們考察瞭香港的寮屋區、新加坡的貧民窟以及東京周邊“黑市”的興起,這些“灰色地帶”不僅是社會經濟問題的體現,更是一種獨特的城市生存策略的展現。通過對當時政府公告、民間報刊的梳理,我們揭示瞭官方規劃與民間生活的張力。 第二章:現代主義的引入與文化身份的焦慮 在重建的過程中,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對亞洲城市景觀産生瞭深遠影響。本章對比瞭不同城市在引入現代建築理念時的路徑差異。例如,在東京,戰後重建伴隨著對西方“新陳代謝派”的討論與實踐;而在新加坡和馬來亞,早期的城市規劃則帶有明顯的殖民地現代主義的殘餘,如何去除“他者”的印記,建立符閤本土精神的現代建築語匯,成為一代建築師的集體焦慮。我們探討瞭早期公共住房項目的社會功能與美學追求。 第三章:貿易的復蘇與商業區的誕生 戰後初期,亞洲的商業活動迅速從戰爭創傷中恢復。本章關注中央商務區(CBD)的初步形態。記錄瞭香港中環、新加坡萊佛士坊等地的零售業態變遷,從戰前的洋行主導,逐漸轉嚮本土商賈力量的崛起。詳細描述瞭早期百貨公司作為現代消費文化的象徵,如何在這些城市中扮演的先鋒角色,以及它們內部的商品陳列、服務標準如何影響瞭市民的消費觀念。 第二輯:高速增長的引擎與大眾文化的崛起 (Mid-1960s – 1970s) 隨著經濟起飛的號角吹響,亞洲城市進入瞭一個充滿活力與躁動的十年。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中産階級群體開始壯大,大眾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第四章:交通的革命與空間的延展 城市空間不再局限於老城核心。本章聚焦於戰後基礎設施建設對城市形態的根本性改變。我們詳細考察瞭早期地鐵係統(如東京的地下鐵延伸、香港的隧道工程)的規劃與社會影響。討論瞭公共交通工具——從老式電車、雙層巴士到新興的齣租車隊伍——如何塑造瞭市民的通勤模式和對“速度”的集體感知。高速公路的修建如何割裂或連接瞭城市的不同社群,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第五章:霓虹下的生活:娛樂與消費景觀 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城市夜生活開始繁盛起來。本章深入剖析瞭新的娛樂空間如何重新定義瞭都市的“公共性”。從香港的“大排檔”文化、新加坡的“熟食中心”的規範化,到東京新宿的歌舞伎町的擴張,這些場所不僅是消費的節點,更是社會階層交流、亞文化滋生的溫床。我們分析瞭早期電影院、咖啡館以及夜總會的裝潢風格和消費人群,揭示瞭它們在打破傳統禮教束縛中所起到的微妙作用。 第六章:工業化浪潮與“新界”的誕生 高速的工業化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本章將研究的焦點從市中心擴展至城市邊緣地帶。考察瞭新興工業區的選址策略,以及隨之而來的移民潮如何改變瞭原有的社區結構。特彆關注瞭城市規劃者在麵對“發展”與“保留”時的兩難處境,例如某些曆史街區的命運,以及新興衛星城鎮(如新界地區)在功能定位上的探索。 第三輯:城市精神的切片——聲音、氣味與視覺符號 第七章:聲音的地理學:城市喧囂的譜係 城市的生活是嘈雜而豐富的。本章試圖通過聲音來描繪這些都市。記錄瞭不同時段、不同地段的聲音景觀:清晨菜市場的吆喝聲、黃昏時工廠的汽笛聲、午夜巷弄中的爵士樂聲以及政治集會時演講者的迴蕩聲。我們分析瞭城市噪音汙染的早期治理嘗試,以及居民如何通過“適應”或“反抗”來與這種持續的喧囂共存。 第八章:視覺的符號:招牌、塗鴉與街道的語言 招牌是戰後亞洲城市最直觀、最醒目的視覺符號。本章專注於研究招牌的字體設計(如手寫招牌的藝術性)、色彩搭配及其在街道上的密度分布。通過對比不同城市招牌文化的差異——例如東京標誌的極簡抽象與東南亞城市招牌的繁復手繪——來探討城市“麵貌”的形成機製。此外,也觸及瞭早期的政治標語和非官方塗鴉在公共牆麵上留下的文化印記。 第九章:日常生活中的“味道”:食物與巷弄的氣息 食物是理解城市文化最直接的媒介。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聚焦於戰後亞洲城市中街頭小吃與傢庭烹飪的氣味構成。不同於精緻餐飲的殿堂,我們關注的是街邊攤販的煙火氣——香料的混閤、油炸的聲響、米飯的蒸汽。這些“氣味地圖”反映瞭移民的遷徙路綫、物資的流通狀況以及不同社群的飲食習慣,是這座城市集體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結語:未竟的圖景 《城市光影》的意圖並非給齣最終答案,而是提供一套觀察和理解戰後亞洲城市復雜性的視角。這些城市在短短數十年間,完成瞭西方耗費百年纔完成的現代化進程。它們既是經濟奇跡的溫床,也是社會矛盾的熔爐。通過這些曆史的切片,我們得以窺見,在那些高聳的摩天大樓和擁擠的貧民窟之下,亞洲都市精神是如何被鍛造、被定義,並延續至今的。 本書適閤對城市曆史、戰後亞洲社會變遷、建築文化及都市人類學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代序 香港明信片的發展008
40’s 戰時及復甦的年代014
50’s 奠基的年代034
60’s-70’s 飛躍的年代090
附錄 地方及建築物索引126
鳴謝128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扇通往舊時光的窗戶,透過那泛黃的紙頁,我仿佛能聽到街角老唱片店傳來的靡靡之音,聞到海風中夾雜著魚腥和殖民地時代獨特的氣息。明信片,這曾經承載著濃濃情意的通信方式,如今化作瞭定格曆史的琥珀,每一張都訴說著一個故事,一段情感。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維多利亞港繁華景象的明信片,那時的海港,船隻如織,桅杆林立,岸邊是鱗次櫛比的騎樓,充滿瞭生機與活力。它們不僅僅是風景的記錄,更是那個時代香港人生活狀態的縮影。當我凝視著那些模糊卻又充滿生活氣息的人物畫像,想象著他們寫下明信片時的心情,是遠方親友的思念,是旅途中的點滴記錄,還是對未來的憧憬?這種代入感,是任何現代化的傳播方式都無法比擬的。書中對每一張明信片的年代、背景、甚至背後可能的故事都進行瞭細緻的考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年代香港社會變遷的脈絡。那些手寫的文字,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辨認,卻也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它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即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這樣慢下來的方式,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連接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情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是一份對曆史的緻敬,一份對過去的懷念,一份對香港獨特魅力的深度挖掘。

评分

讀完《香港明信片(1940’s-1970’s)》,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是因為我對香港這座城市總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無論是現代都市的摩天大樓,還是老街巷中的市井煙火,都曾在我腦海中勾勒齣它的模樣。而陌生,則源於書中那些從未謀麵的舊日香港。那些黑白或色彩斑駁的明信片,如同時間的膠囊,將我帶迴瞭一個我從未親身經曆過的年代。我仿佛置身於中環熙熙攘攘的街頭,看著穿著旗袍的女士們搖著摺扇,聽著人力車夫的吆喝聲;又或者漫步在太平山頂,俯瞰著那片依山傍海、逐漸成形的城市輪廓。書中對於明信片上建築、街景、人物的介紹,都充滿瞭學術的嚴謹性,卻又語言平實,易於理解,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讀下去。我特彆留意到書中關於戰後重建時期明信片的部分,那些帶著希望和堅韌的畫麵,讓我看到瞭香港人民在艱難歲月中的不屈精神。書中的編排也十分用心,將同一主題或同一區域的明信片集中展示,形成瞭一種連貫的敘事感,仿佛在講述一個宏大的故事。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香港曆史的好奇,更引發瞭我對“城市記憶”和“地方認同”的思考。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用“驚喜”二字來形容再恰當不過瞭。起初,我以為這僅僅是一本展示舊時香港風貌的圖冊,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書中精選的明信片,如同一個個微縮的曆史片段,真實地記錄瞭1940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的城市麵貌、社會生活以及文化風情。我被那些生動而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麵所吸引,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與當時的人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從繁華的商業區到寜靜的漁村,從殖民時期的建築到本土的傳統民居,每一張明信片都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書中的文字部分,則為這些圖像提供瞭有力的解讀,它不僅介紹瞭明信片的背景和年代,更深入地挖掘瞭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曆史意義和社會價值。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香港不同時期社會變遷的描繪,它讓我看到瞭這座城市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發展和壯大。這本書讓我對香港這座城市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現代化的代名詞,更是一座擁有深厚曆史底蘊和獨特文化魅力的城市。它激發瞭我對探索香港過去的好奇心,也讓我更加珍視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觸動。我是一個對曆史懷有濃厚興趣的人,而《香港明信片(1940’s-1970’s)》這本書,就像一座寶藏,讓我挖掘齣瞭許多關於香港的珍貴記憶。那些曾經真實存在過的場景,通過明信片的形式被定格下來,讓我得以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年代的氛圍。我特彆喜歡書中收錄的那些描繪節日慶典、社會活動的照片,它們展現瞭香港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那個時期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那些充滿年味的新年街景,以及熱鬧非凡的賽馬會場景,都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歡樂與活力。書中對於每一張明信片背後故事的挖掘,也讓我對香港的社會變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看到瞭香港從一個漁村逐漸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的曆程,看到瞭不同時期香港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麵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鑒,更是一部生動的曆史教科書,它用最直觀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香港這座城市的成長軌跡。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冰冷的文字和數據,而是由無數鮮活的個體和他們的生活點滴構成的。

评分

翻開《香港明信片(1940’s-1970’s)》,就仿佛打開瞭一扇塵封的時光之門,一股濃鬱的懷舊氣息撲麵而來。我被那些曾經活躍在香港街頭巷尾的熟悉又陌生的場景深深吸引。那些老式電車緩緩駛過,帶著市民穿梭於大街小巷;那些充滿年代感的招牌,在陽光下閃耀著屬於那個時代的光芒;還有那些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小販的吆喝聲,孩子們的嬉笑聲,仿佛都還在耳邊迴蕩。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靜態的圖像展示,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每一張明信片,都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一段曆史的見證。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香港早期娛樂文化的描繪,那些老式電影院、戲麯錶演、以及各種街頭藝術,都讓我看到瞭香港這座城市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書中的文字部分,雖然篇幅不長,卻字字珠璣,為這些明信片賦予瞭更深層的內涵。它讓我瞭解到,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畫麵背後,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也反映瞭香港社會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遷。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明信片的書,更是一本關於香港記憶的書,它讓我更加熱愛這座充滿故事的城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