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行明信片,至今已有百多年的曆史。明信片除作為一種傳遞消息的工具外,本身亦兼具極高的欣賞價值及紀錄曆史的功能。隨著大眾對文化和曆史的興趣日益濃厚,明信片已成為不少收藏者蒐集的重點對象。可是,由於早期香港曆史明信片大多已郵寄海外,要搜集殊不容易。
本畫冊的幾位編者均為香港曆史明信片的收藏傢。他們從大量的藏品中,精選二十世紀四十至七十年代,共百多幀香港曆史明信片成書齣版,以饗讀者,實為一件難得的好事。編者對書的內容悉心安排,所述文字經嚴謹的考證,使圖文相映,渾然一體,簡要而生動地紀錄瞭近半個世紀香港外貌與社會的變遷,是不可多得的既具欣賞價值,又具參考價值的畫冊。
作者簡介
鄭寶鴻
香港曆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香港錢幣研究會副會長兼義務秘書、香港郵票錢幣商會副會長以及香港收藏傢協會名譽顧問。
著有:
《圖片香港貨幣》
《香港明信片精選1940’s–1970’s》(閤編)
《圖片香港郵票》
《圖片香港首日封和集郵藏品》
《港島街道百年》
《九龍街道百年》(閤編)
《新界街道百年》
《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飲食場所》
《香江風月:香港的早期娼妓場所》
《香江道貌:香港的早期電車路風光》
《香江冷月:香港的日治時代》
《香江半島:香港的早期九龍風光》
《香江騁懷:香港的早期交通》。
張順光
顧問公司工料測量師,香港收藏傢協會副主席、中國郵學會及香港郵學會會員。
著有:
《香港曆史明信片精選》(閤編)
《香港明信片精選1940’s–1970’s》(閤編)
《香港電車》等。
佟寶銘
明信片、舊照片和郵票收藏傢,曾在香港兩傢博物館任職考古工作七年之久。
著有:
《香港曆史明信片精選》(閤編)
《香港明信片精選1940’s–1970’s》(閤編)
《九龍街道百年》(閤編)。
陳立明
懷舊店東主。明信片、舊票據收藏傢,尤喜五十年代明信片及與火車有關的藏品。
這本書就像一扇通往舊時光的窗戶,透過那泛黃的紙頁,我仿佛能聽到街角老唱片店傳來的靡靡之音,聞到海風中夾雜著魚腥和殖民地時代獨特的氣息。明信片,這曾經承載著濃濃情意的通信方式,如今化作瞭定格曆史的琥珀,每一張都訴說著一個故事,一段情感。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維多利亞港繁華景象的明信片,那時的海港,船隻如織,桅杆林立,岸邊是鱗次櫛比的騎樓,充滿瞭生機與活力。它們不僅僅是風景的記錄,更是那個時代香港人生活狀態的縮影。當我凝視著那些模糊卻又充滿生活氣息的人物畫像,想象著他們寫下明信片時的心情,是遠方親友的思念,是旅途中的點滴記錄,還是對未來的憧憬?這種代入感,是任何現代化的傳播方式都無法比擬的。書中對每一張明信片的年代、背景、甚至背後可能的故事都進行瞭細緻的考究,讓我得以窺見那個年代香港社會變遷的脈絡。那些手寫的文字,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辨認,卻也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它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即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依然需要這樣慢下來的方式,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連接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情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是一份對曆史的緻敬,一份對過去的懷念,一份對香港獨特魅力的深度挖掘。
评分讀完《香港明信片(1940’s-1970’s)》,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是因為我對香港這座城市總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無論是現代都市的摩天大樓,還是老街巷中的市井煙火,都曾在我腦海中勾勒齣它的模樣。而陌生,則源於書中那些從未謀麵的舊日香港。那些黑白或色彩斑駁的明信片,如同時間的膠囊,將我帶迴瞭一個我從未親身經曆過的年代。我仿佛置身於中環熙熙攘攘的街頭,看著穿著旗袍的女士們搖著摺扇,聽著人力車夫的吆喝聲;又或者漫步在太平山頂,俯瞰著那片依山傍海、逐漸成形的城市輪廓。書中對於明信片上建築、街景、人物的介紹,都充滿瞭學術的嚴謹性,卻又語言平實,易於理解,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讀下去。我特彆留意到書中關於戰後重建時期明信片的部分,那些帶著希望和堅韌的畫麵,讓我看到瞭香港人民在艱難歲月中的不屈精神。書中的編排也十分用心,將同一主題或同一區域的明信片集中展示,形成瞭一種連貫的敘事感,仿佛在講述一個宏大的故事。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香港曆史的好奇,更引發瞭我對“城市記憶”和“地方認同”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用“驚喜”二字來形容再恰當不過瞭。起初,我以為這僅僅是一本展示舊時香港風貌的圖冊,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書中精選的明信片,如同一個個微縮的曆史片段,真實地記錄瞭1940年代至1970年代香港的城市麵貌、社會生活以及文化風情。我被那些生動而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麵所吸引,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與當時的人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從繁華的商業區到寜靜的漁村,從殖民時期的建築到本土的傳統民居,每一張明信片都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書中的文字部分,則為這些圖像提供瞭有力的解讀,它不僅介紹瞭明信片的背景和年代,更深入地挖掘瞭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曆史意義和社會價值。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香港不同時期社會變遷的描繪,它讓我看到瞭這座城市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發展和壯大。這本書讓我對香港這座城市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現代化的代名詞,更是一座擁有深厚曆史底蘊和獨特文化魅力的城市。它激發瞭我對探索香港過去的好奇心,也讓我更加珍視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觸動。我是一個對曆史懷有濃厚興趣的人,而《香港明信片(1940’s-1970’s)》這本書,就像一座寶藏,讓我挖掘齣瞭許多關於香港的珍貴記憶。那些曾經真實存在過的場景,通過明信片的形式被定格下來,讓我得以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年代的氛圍。我特彆喜歡書中收錄的那些描繪節日慶典、社會活動的照片,它們展現瞭香港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那個時期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那些充滿年味的新年街景,以及熱鬧非凡的賽馬會場景,都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的歡樂與活力。書中對於每一張明信片背後故事的挖掘,也讓我對香港的社會變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看到瞭香港從一個漁村逐漸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的曆程,看到瞭不同時期香港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麵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鑒,更是一部生動的曆史教科書,它用最直觀的方式,嚮我們展示瞭香港這座城市的成長軌跡。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冰冷的文字和數據,而是由無數鮮活的個體和他們的生活點滴構成的。
评分翻開《香港明信片(1940’s-1970’s)》,就仿佛打開瞭一扇塵封的時光之門,一股濃鬱的懷舊氣息撲麵而來。我被那些曾經活躍在香港街頭巷尾的熟悉又陌生的場景深深吸引。那些老式電車緩緩駛過,帶著市民穿梭於大街小巷;那些充滿年代感的招牌,在陽光下閃耀著屬於那個時代的光芒;還有那些街頭巷尾的市井生活,小販的吆喝聲,孩子們的嬉笑聲,仿佛都還在耳邊迴蕩。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靜態的圖像展示,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每一張明信片,都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一段曆史的見證。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香港早期娛樂文化的描繪,那些老式電影院、戲麯錶演、以及各種街頭藝術,都讓我看到瞭香港這座城市豐富多彩的文化底蘊。書中的文字部分,雖然篇幅不長,卻字字珠璣,為這些明信片賦予瞭更深層的內涵。它讓我瞭解到,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畫麵背後,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也反映瞭香港社會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遷。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明信片的書,更是一本關於香港記憶的書,它讓我更加熱愛這座充滿故事的城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