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总是遗忘,下一场饥荒会将我们埋葬!
这是交织着饥饿与恐惧的一年:三百万人饿死,三百万人逃亡,中原大地,饿殍载道。这是被遗忘的一年:历史文献鲜有记载,相关统计也都含混不清。这是一九四二年,旱灾、蝗灾、兵灾交加的河南,一场大饥荒正在肆虐。
时隔七十年,大多数亲历者已经去世。《河南商报》几经筹画,派出七名记者,沿当年难民逃亡线一路向西;历时半年,行走三千里,搜集第一手的历史细节,重返几经变迁的历史现场,访问历经劫难的灾荒亲历者,力图复原那一段被掩埋的历史。
一九四二年,许多个人与家庭的命运被彻底改变,难民潮直接改变了某些城市的格局。一九四二年,几位记者的唿喊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一个政府的沈默让它彻底失掉了民心,一支曾经的劲旅却在民众倒戈的奇观中仓皇溃散……
本书特色
20多位亲历者真切记忆+近50张目击者珍贵照片+3000里重访之路,打捞一段沉没的历史。
大陆知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电影《一九四二》,于大陆上映时票房惊人!大获好评!!
“电影《一九四二》的上映,让那场大灾荒又回到了公众的视野,现实、人祸、战争,记录这段历史为了什么?我们提了‘美丽中国’,再提这段历史,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忆苦思甜’,也看到在苦难中表现出的人性光辉,一个民族面对灾难的态度,蕴含了这个民族的希望。”
引子 一九四二:历史黑洞005
第一章 山河破碎015
第二章 天地不仁 029
第一节 吃光卖光030
第二节 繁荣的「古董集」044
第三节 一个村子的死亡059
第三章 浩劫071
第一节 蝗虫来了072
第二节 卖儿卖女087
第三节 人吃人101
第四章 逃亡115
第一节 举目都是死别生离116
第二节 一路向西128
第五章 博弈135
第一节 跟政府作对136
第二节 一场贪腐盛宴148
第六章 愤怒161
第一节 被国家抛弃162
第二节 草民的反击174
第七章 重访183
第一节 远去的大灾荒184
第二节 防空洞里的「饿死鬼」 193
第三节 挖个洞就是家198
第四节 寻夫途中被拐卖206
第五节 荒芜下来的客车站215
第六节 古道深辙222
第七节 火车两边的人肉挂227
第八节 寻找日军炮台233
第九节 逃荒少年已四世同堂242
第十节 抱住车轴死里逃生249
第十一节 「鬼市」里的生计253
第十二节 常香玉的恩情260
第十三节 大逃亡在此停下脚步269
第八章 叩问277
附录297
大灾荒下的人情人性298
历史不应遗忘--专访宋致新304
人这一辈子,做一两件事就够了--专访郭安庆314
主题阅读书目319
有些记忆需要重拾(关国锋)321
引子
一九四二:历史黑洞
「一九四二年就是民国三十一年,你查民国三十一年就是了!」
说这话时,记者正在去省档案馆的路上,在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接到了郑州铁路局工作人员的电话,此前已拜託他们翻翻内部档案。路人听得「民国三十一年」,齐刷刷地盯着记者从头看到脚。其时阳光正好,紫荆山附近车水马龙,一派安稳。也难怪,这是个多陌生的纪年,很少有人会一下子把它换算成一九四二年,自然也不会想起那场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饿死三百万人的大饥荒。
这是有意无意被遗忘的一年,也是交织饥饿、恐惧的一年。在历史文献上,很难找到这一年的翔实资料。有关部门对相关数字,也是欲说还休。这一年,就是一九四二年。我们的故事从一九四二年开始,从刘震云的小说开始。
二○一二年年底,冯小刚筹画了十几年、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拍摄的电影上映。这部电影,反映的是发生在一九四二年河南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由于当时的种种封锁,除了极少数人为这场大灾留下片断记录外,它在历史上几乎是一片空白;除了宋致新和部分研究灾荒的学者,鲜有人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
一九四二年大旱,河南饿死三百万人。时隔七十年,大多数亲历者已经去世。记者历时两个多月,查阅相关资料,希望能在这场灾难的发生地,追寻到那段历史留下的痕迹。
事实上,除了这场灾难的惨烈和追寻的艰难令人感叹,更可怕的是,它如此轻易地被人一直遗忘。在採访时,每每提起一九四二年,即便是管理档案的人,第一句话也是「一九四二年怎么了?」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场灾难,又为何被深深掩埋?在河南的官方资料中,还能找到多少痕迹?
气象部门:无记录
一九四二年大旱,在气象资料上没有任何记录。
河南省气象台听到问起「一九四二年」,直接就回绝了:「我们的气象记录从一九五二年才开始,之前的都没有。」
那省档案馆会不会有?工作人员在看了厚厚一叠档案编号后,回答是一样的:「一九五二年以后才有气象档案。」
那一年到底旱到什么地步,气温多少度,多少天没下雨,我们都已经无从得知。《河南省志》倒是有两段记述,前后不过三百来字,文中说道:「一九四二年安阳苦旱,二麦未收,秋禾盈尺又未结实,淇县山丘颗粒未收。洛宁二麦收成不佳,早秋旱死,晚秋未出土。」其后列举了通许、伊川、偃师、汝阳、密县、郑州、尉氏、许昌、睢县、西华、桐柏、南阳、唐河、新蔡等地旱情,所用词大多都是「大旱」、「秋绝收」,再无其他。
河南省抗旱救灾防御协会原秘书长管志光,主编过一本近代河南历次灾情的书,其中提到了一九四二年大旱。他说,当年曾经走访了一些地市,了解过这场惨烈的灾情,但后来在编书时,手稿没留,就直接选用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
他手里,还有一部分复印的当年的《新华日报》,内容多是「赈济豫灾」,已看不清楚报头上的日期,不过从上面显示的「宋美龄访美」等内容推算,应该是一九四三年上半年,河南灾情正是最严重的时候。
听到我们的谈话,管志光办公室的一个人从一堆文件中抬起头:「死了三百万人,真有那么多吗?咋统计出来的?」
事后,记者在《河南省志.人口志》上,查看了一下前后人口的对比。在一九四○年,河南人口是三千零六十七万,一九四二年二千七百九十八万,一九四三年二千五百九十五万,到一九四四年,二千四百七十一万。这四年,人口减少了五百九十六万。考虑正常的人口增减和战乱的影响,一九四二年饿死三百万人,是目前学界估计的数字(也有人认为是五百万)。
饿死三百万,到底意味着什么?从一八四○年算起,即便是在人人谈之色变的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连续大旱三年后,河南的人口最多减少了一百八十二万。而一九四二年,豫北、豫东已经沦陷,死亡人数无从得知,剩下国统区的半省大旱一年,便饿死了三百万人。
仅仅大旱,怎么会死这么多人?
铁路局:无记录
在这块土地上无法存活的人,便选择了另一条路--逃荒。
当年大规模的逃荒,除去极少数往北边、南边跑的,大部分是顺着陇海铁路,西逃陕西。当时,郑州已是铁路枢纽,陇海、平汉铁路贯穿,但平汉线在日军侵略期间破坏殆尽,仅余陇海铁路尚存部分运力,连接大后方,据当时报纸记载,每天有数千人聚集洛阳火车站。铁路部门是否留有资料?
找了郑州铁路局工作人员王春雷,他很热情:「我马上给领导说说,看能不能查到。」
三天后,记者接到了他的电话:「找到档案了,不过这都是按民国纪年记载的,你说的是哪一年?」
听说有记载,不由兴奋,忍不住声音都提高了:「一九四二年就是民国三十一年,你查民国三十一年就是了!」
说这话时,记者正在去省档案馆的路上,在十字路口等红绿灯。路人听得「民国三十一年」,齐刷刷地盯着记者从头看到脚。其时阳光正好,紫荆山附近车水马龙,一派安稳。也难怪,这是个多陌生的纪年,很少人会把它一下子换算成一九四二年,自然也不会想起那场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饿死三百万人的大饥荒。
记者匆匆赶到郑州铁路局,工作人员打开了档案室。
厚厚的《铁路年鑑》和《陇海年鑑》尘封已久,纸页早已变脆发黄,需要轻轻掀起,才不至于碰破,但五六本翻下来,多是记载铁路修建、人员编制等,对于这起逃荒事件,只字未提。而「民国三十一年」的大事,是宝天段铁路局成立,孝感至汉水埠铁路支线通车。
看记者一下午无所获,管理档案的杨工似有愧疚,慌忙解释:「这可是全部东西了,铁道部修志都是在这里查的。」他又补充一句:「你说的一九四二年大旱,这应该是个社会事件吧?和铁路关系也不是很大。」
记者致谢,也许如他所说,逃荒是社会事件,和铁路关系不大。
留在历史角落的真相
还好,河南省档案馆,依然有档案留下来。
在这里,能查到当年的灾情统计、国民政府官员的汇报和救灾措施。那是当时留下来的面上的东西,它只能告诉我们,当年有灾情,死了多少人,还有官方的应对。而到底灾情有多严重?真实情况如何呢?为什么会造成如此惨烈的大饥荒?这些疑问还需要我们去查考。
二○○五年,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宋致新出版《一九四二河南大饥荒》一书,收录近二十万字珍贵的原始资料与回忆文章,包括当年三个记者的报导:《大公报》记者张高峰、《前锋报》记者李蕤和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这些报导真切生动地告诉我们灾荒中的具体景象。
记者在河南省图书馆报刊部,查到了一九四三年二月一日的《大公报》,上面全文刊载了记者张高峰写的通讯《豫灾实录》。
这篇轰动一时,导致张高峰被下狱、《大公报》被停刊三天的报导,静静躺在报纸第二版的下角。前后不过近四千字,却承载着当时三千万老百姓的生死。
其他的资料,我们身边还有没有留存?意外的收获,发生在河南省政协的《河南文史资料》编辑室。
《河南文史资料》,曾长期由袁蓬主编,他是当年南阳《前锋报》编辑。因为当时严厉的新闻封锁,《前锋报》是唯一坚持系列报导灾情的河南报纸。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担任《河南文史资料》主编时,组织了大量钩沉一九四二年河南大饥荒的文章。在他的支持下,《前锋报》记者李蕤(当时署名「流萤」)关于灾区情况的系列报导《豫灾剪影》得以重见天日。
找到《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却得知袁蓬先生已经去世。但工作人员给了《河南文史资料》目录,「也不知道哪些是你需要的,你自己看看吧」。
里边有数百个目录,一篇篇看下来,竟意外发现了当时《前锋报》的报导,以及大量经历那场灾荒的人员及其后人的回忆文章,其中不乏当时了解灾情的国民政府大员写的。如获至宝,赶紧问,这个东西能不能带走看看?
她说:「可以复印,不过这书太厚了,或者你可以买。」
记者毫不犹豫:「那就买这两本吧。」
她看了看,说,一本两块钱,还略带歉意:「本来是一块五,后来复印的,涨价了。」
这些书纸张已经发黄,出版时间是一九八四年。在这本书上写下回忆录的人,多多是二十世纪初期出生的,现在大都已经作古。而这本书的定价,居然近三十年都没变。
也只能查到这么多痕迹了。通过《河南省志》、河南省档案馆的灾情统计、宋致新的汇编资料、《大公报》报导、《河南文史资料》的文字资料,以及这场灾荒的亲历者及其后人的回忆,资料虽然少,但已经能够告诉我们,那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透过那些照片和文字,七十年前人间地狱般的河南,如在眼前。这块土地上的人,当年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抗战期间,河南一直「兵役第一、征实第二」,河南农民们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战场保卫国家,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捧出来献给国家,自己啃着草根野菜,而让人前心凉到后背的是,一九四二年旱灾中三百万人的死亡,天灾只是一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却是人祸。
也就是说,我们有数百万的父老乡亲的生死,就那么悄无声息地,被人为「掩埋」了。
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段落让我难以继续阅读下去,不是因为文字本身,而是因为内容的真实与残忍。它没有回避任何一个痛苦的细节,那些被饥饿折磨得不成人样的生命,那些为了生存而付出的代价,都被毫不留情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直面惨痛现实的勇气,是这本书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它迫使你去思考,去审视,去理解那个时代的苦难,去反思生命本身的意义。作者用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展现了历史的某个角落,那里充满了绝望,但即便在绝望中,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微光。这本书不是要让你悲伤,而是要让你清醒,让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及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视角。作者似乎并非仅仅是站在历史学家的角度来记录,而是以一种更接近于文学创作的方式,将冰冷的史实注入了鲜活的情感。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个年代的风声,感受到土地的干渴,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绝望气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丰满而立体,他们的对话,他们的行动,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我能够理解他们所处的困境,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数字和事件,而是试图去触碰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灵魂,去理解他们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如何感受的。这种深入骨髓的共情,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评分这是一本能让你瞬间沉浸进去的书。刚翻开没几页,我就被一种强烈的窒息感攫住了。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将你拉入了那个被饥饿笼罩的年代。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土地的干裂,生命的脆弱,以及在绝境中人性的挣扎。那些饥饿的眼神,干瘪的身体,在字里行间鲜活地浮现,让人不忍细读,却又忍不住想知道下一个镜头会是什么。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个时代的纪录片画面,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远不止于此,它更加深入地剖析了每一个个体的痛苦,那些微小的生命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他们的呐喊,他们的绝望,他们的不甘,都通过细腻的笔触被放大。读着读着,你会忘记自己身处何处,仿佛就坐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与那些饥饿的人们一起,感受着风中的绝望气息。这本书不是那种轻松的消遣读物,它会让你心痛,会让你思考,会让你对生命有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沉重压抑的题材,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便是在描绘最极端、最残酷的场景时,文字也保持着一种克制而有力的力量,不煽情,不渲染,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每一次情节的推进,都像是在一步步揭开历史的伤疤,让你看到那个时代下普通人的命运是如何被残酷地碾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无论是环境中弥漫的尘土,还是人们细微的表情变化,都描绘得无比生动。这种真实感,让读者很难抽离,仿佛置身于那个饥荒年代,亲眼目睹着一切的发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饥饿,更是关于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有善良,有残忍,有希望,有绝望,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图景。
评分这真是一本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书。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后,陷入沉思,久久无法回神。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她能够用最简洁、最有力度的语言,勾勒出那个灾难年代的残酷景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韧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它不是一篇简单的历史记录,而是一部关于生存,关于苦难,关于希望的史诗。我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吸引,他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挣扎,都牵动着我的心。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重量,以及那些曾经承受苦难的人们。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一段需要被铭记的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