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以图文故事编写兼具百科功能的中国历史
传家套书、指定国礼、课外阅读首选大作
中国历史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经验蕴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未来,就必须追溯历史。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和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屹立于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为了让现代的老中青读者,能够轻快地进入中国历史宏伟的殿堂,从中启迪心智、开拓眼界,追溯历史、面对未来,特别採用图文并茂的故事形式,百科全书的汇整资讯方法,集结三十余位历史学者与教师联合编纂,耗资二亿多元,历经八年,完成这套新体裁的中国通史──《话说中国》。
《话说中国》全套16册,是一套「感性」的历史书,丰富的图文编排,故事文体的写作,让厚沉枯燥的历史「生动」了起来。1500余则经典故事、1500位历史人物、3000幅以上珍贵图片、7500条历史文化百科知识,将政治史、文化史融为一体。读者在阅读《话说中国》这部浓缩五千年、现代观点的历史书时,既可吸取多元广博的知识,也将增长智慧,借镜学习,是一套家庭收藏、馈赠亲友、学生阅读的首选图书。英国斯特林大学安德鲁教授在看过本套书后,真情地说:「这是我见到最好的一部中国书!」
《话说中国》是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精彩细腻的图片鑑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总计16卷。除最后一卷「总索引」外,其余15卷卷名分别为:(1)《创世在东方》、(2)《诗经里的世界》、(3)《春秋巨人》、(4)《列国争雄》、(5)《大风一曲振河山》、(6)《漫漫中兴路》、(7)《群英荟萃》、(8)《空前的融合》、(9)《大唐气象》、(10)《变幻中的干坤》、(11)《文采与悲怆的交响》、(12)《金戈铁马》、(13)(集权与裂变)、(14)《落日余晖》、(15)《枪炮轰鸣下的尊严》。
本系列特色
.风靡海内外,销售突破200万册
.美国耶鲁大学收藏全套16册,做为认识中华文化的用书
.中学历史教学的新途径,学生阅读、学习兴致高
1)《话说中国》以故事传真中国五千年历史,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精华,使现代人轻松走进历史的缤纷世界,和巨人同游,与先贤对话。
2)由享誉海内外的史学界顶尖学者及着名断代史专家担任本书各册的顾问。
3)每册另由历史学者专家撰写前言,充分阐述各段历史的特色精髓。
4)约计30多位来自第一线的历史学者共同协力撰文,将个人长年学术精华融于书中,倾力奉献经典而又精彩的篇章。
5)全套书近4800页,含括3000幅以上珍贵图片,每一页均图文相配,并穿插历史文化百科知识、中外历史大事记、历史知识考题等等,是一部资讯庞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大众历史读物。
6)精心制作《清明上河图》《兰亭序》《韩熙载夜宴图》等名作巨幅拉页,原图引进,模拟印制,展现原作的惊世风采,让你轻松拥有国宝,读懂国宝。
7)部分册数另附当时代地图,由着名史学家专家特别阐释、审订。
8)全书版面构成展现了以故事体文本为主的特点,便捷的检索、体例化的编排,让读者在阅读任何一个页面上,都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与编纂创意的匠心。
西周历史的研究心得
文∕许倬云 西周史专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西周历史的史料,当可分为文献与考古资料两类。文献之中,又以《诗经》、《周易》与《左传》为最重要。考古资料又可分为遗址、实物及铜器铭文三项。重建古史,因为年代久远,资料又少,大致只能略知轮廓,难求细节。所幸这些资料,颇有可以由互勘而得证实之例。
例如:周代封建亲戚,以为藩屏,其分封礼仪,有一定的程式。今日所见资料,《左传.定公四年》封唐叔于晋;《诗经.崧高》封申伯,《诗经.韩奕》封韩侯;铜器铭文中,宜侯簋与大盂鼎两器铭文:凡此个案,其铭述所及,均为封土地,封人民,语气规格,均属类似。
又如:西周诸王世系,《史记》已有详列,也与《左传》各处所记符合。近来出土的史墙盘,记载了西周诸王,由文武到恭王,而最近出土的□盘,铭文记载文武以至厉王的次序;这两件器皿简述诸王的若干大事,也与《史记》等文献资料所记,大致相合;至于诸王世代次序,则一概吻合。由此可见,传世文献资料,大致可以作为周代历史的史料。
近年来,三代年代学的排列乃是众所瞩目的大工程。这一计画已有相当成果。然而,古史年代,实与古代年历学有难以分割的关联。古代年历,以其测候与计算方法,并不精密;自古以来,如因长期累积的误差,导致不符天象的记时,历官必须有所校正,或加或减,记载的日月即可能有出入。以最近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单氏家族的□鼎两器铭文而言,其中四十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与四十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两个既生霸,即使月相是时段,不是定点,两者相差可有九日,是以其中必有一个是错的。以此为例,古代记时的资料,既不能件件都准确,然则我们又如何能以或有错误的资料,强求其处处密合,企图重建一个丝缕入扣的古史年代?
西周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或可谓华夏体系的初次具体成形。商王国诚为中国古代中原大国,但四周颇有其他势力,夏与周都先后与商并峙。周室建立封建网,封国遍布各处。在这一封建网内的人民,即是「诸夏」的成员。这一文化体系,有其政治、经济、社会及信仰等种种关系,千丝万缕,编织为一个当时的主流。后来西周覆灭,政治主权分散了,然而文化上的主流,仍在诸夏世界;是以齐桓晋文所捍卫者在此,孔子所阐释者也在此。日后中国文化,继长增高,其原来基础,仍在周代出现的天命─那一普世无私的道德观念!
西周历史由盛而衰,当可视作一发展过程。西周封建,将各处族群的菁英,结合于严密的「礼」「乐」及宗法秩序之中,这是走向「合」的阶段,从此中国有了一个华夏体系。日久之后,诸侯安于土着,当地的利益与感情,重于对中央的向心。这是一个走向「分」的阶段,从此中国有多元的文化发展,互相激盪,彼此竞争,又彼此影响,遂有春秋战国的文化高潮。
西周史不能与东周分割,许多东周发生的文化现象,其根源还是在西周。周祚八百年,的确是中国文化的茁生时期。
春秋历史的研究心得
文∕李学勤 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 清华大学教授
周代是中国整个历史上历年最长久的一个朝代。共和元年是西元前 841 年,从这一年起,周史有准确纪年可稽。东周开始于周平王元年,即西元前 770 年。整个东周时代大体分为春秋和战国两大时期。所谓春秋时期,本得名于传经孔子改削的鲁史《春秋》一书。为方便起见,现在学者们多借用《史记‧六国年表》的起点,即周元王元年,西元前 475 年,作为战国之始;虽然从考证角度来说是有不少问题的。
春秋时期,习惯说有五霸,究竟指哪几个诸侯,前人说法不一。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诸侯国,当推鲁、齐、晋、秦、楚、宋、郑、吴、越等,所谓五霸即指期间代兴的一些国君。诸侯国中,居处于中原一带的华夏诸国,与被视为蛮夷的楚、吴、越以及秦又有矛盾。华夏诸侯的霸主,如齐桓公、晋文公,以匡扶王室为旗号,尽力遏制所谓蛮夷之国,特别是楚国势力的发展。诸侯与诸侯之间,有时联合结盟,有时纷争颉颃,更增剧了局势的复杂混乱。古人说「春秋无义战」,意即指此。由统一走向分裂,是春秋时期的总趋势。
然而在文化史上,这一时代却是前所未有的繁花绚丽的黄金时期。春秋中期以后的中国,是人们所熟知的「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诸子百家的涌现,使思想文化的面貌为之一新。学派的流传分布有其地域上的特点,如儒家起于鲁国,传布于齐、晋、卫。这个时代可与西方历史上的古典希腊媲美,在科学、哲学、历史、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杰出的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春秋时期,《左传》是最重要的一部着作。《左传》传为鲁国人左丘明所作,记述当时历史事件,备极详明,于史学史有很高的地位。此书传到汉代,属于古文经的范围,在两汉的经学学派争端中,受到今文的攻击,其影响及于清代汉学,酿成怀疑《左传》的风气。经过多年辩难,《左传》的可靠性已为多数学者所公认。事实说明,司马迁《史记》关于春秋史的叙述几乎均出自该书,绝不像今文学派所说系后人伪作。《左传》的注本,杨伯峻所着《春秋左传注》,博洽而简明,是最便于阅读的本子。
外国学者有时用「原史时期」(protohistory)一词,以称唿古代文献少、考古材料的重要性超过或等于文献材料的时期。很显然,春秋和更早的商和西周不同,已经脱离了这种「原史时期」而跨入真正意义的「历史时期」了。不过这一时代的文献大都古奥费解,而且由于传流久远,难免后世篡易增删,有失真之处。为了揭示历史的真象,考古材料仍有其不可缺少的重要性。春秋的考古研究,已有长时期的积累,内容异常丰富。中国传统的金石学,包括金文、石刻、古镜、古钱、陶文、玺印等各个方面,都为这一时代以及后来战国的研究准备了相当数量的材料和可继承的成果。尤其是近五十多年来,有关春秋的考古发现真是数不胜数。这方面的工作,目前仍在迅速发展之中。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些丰富多彩的考古成果的切实而完整的表达。
初次翻开这套《话说中国》,便被其磅礴的气势所折服。这并非一本简单的史书,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以其宏大的叙事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华夏民族从远古洪荒到近代风云的漫长旅程。每一卷都像是一扇开启历史宝库的钥匙,里面陈列着无数闪耀的文明之光。从黄河岸边的早期文明萌芽,到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再到秦汉帝国的统一与辉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交融,唐宋盛世的繁华景象,直至明清的跌宕起伏,每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民族的融合与冲突,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我尤其沉醉于书中对细节的描绘,那些关于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都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详实的史料得以呈现。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对祖先的智慧与坚韧,充满了敬畏与自豪。阅读的过程,仿佛与历史对话,与古人共情,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洗礼。
评分要说对这套《话说中国》最深刻的感受,那便是其极强的画面感和故事性。作者显然是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将那些遥远而模糊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呈现在我的眼前。书中对重大历史转折点的描绘,比如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玄武门之变的一波三折,安史之乱的烽火连天,以及崖山海战的悲壮决绝,都写得酣畅淋漓,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历史的重量与人性的挣扎。不仅仅是战争与政治,书中对市井生活、宫廷日常、文人雅士的刻画也同样细致入微。我能想象出唐朝长安城的繁华街市,宋朝文人墨客围炉夜话的情景,明朝士大夫的内心世界。这种全方位的展现,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它成功地消除了我以往阅读历史书籍时,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追剧般的沉浸感。每一卷的结尾,都让我意犹未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个章节的故事。
评分对于我这种对中国历史本就兴趣浓厚,但又苦于资料零散、脉络不清的读者来说,《话说中国》的出现,无疑是及时雨。它以一种极其系统和连贯的方式,将中华文明的宏大画卷徐徐展开,填补了我知识上的许多空白。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零散的知识点,在本书的串联下,竟能形成如此清晰而完整的逻辑链条。从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流派的演变,到经济重心南移的深层原因,再到民族融合政策的得失,每一个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历史根源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书中对不同区域文明的介绍,例如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质,草原民族的英雄史诗,以及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鉴,都让我对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发生了什么”,更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历史的理解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评分坦白说,起初是被这套书的篇幅所震慑,16卷,这得多厚啊!但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时,才发现这16卷,每一卷都如同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闪耀着独有的光芒。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并没有回避那些争议性的事件和人物,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和审慎的态度,呈现了多角度的解读。例如,对于某些朝代的评价,它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历史背景、统治者的功过,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种 nuanced 的处理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意识到,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复杂的考量。书中对一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人物和事件的挖掘,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真实的中国。它鼓励我去独立思考,去辨别真伪,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接受既定的结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