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光阴:民国文人研究

纸上光阴:民国文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国文学
  • 民国历史
  • 文化史
  • 文学研究
  • 历史研究
  • 知识分子
  • 旧金山
  • 传记
  • 近代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几何时,作者梦之仪为那个时代心旷神怡,行文解析,入丝入理,以人说事,评古论今,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陈梦家、巴金、方令孺、丰子恺、穆旦,一个个学者、作家、诗人、画家,在她笔下活灵活现,唿之欲出。本书即收录作者关于民初现代文学的研究文章十数篇,其中有对人物及其经历的缜密考证,对人物关系的细致梳理,还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严谨处严谨,随想时随想,或描述、或议论、或剖析,学术和文学价值并举。读之,如身临其境,犹如庄生梦蝶矣!

作者简介

梦之仪

  本名浦雅琴,供职于中国浙江嘉善县地税局。浙江嘉兴市作协会员,上海巴金研究会会员、上海卢湾区丰子恺研究会会员。着有《嘉禾流光--追寻嘉兴文化名人的足迹》(随笔集)、《曾经新月映诗坛--方令孺传》、《中国古城行走笔记》。

《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群像》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清末民初(约1895年至1927年)中国社会剧烈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应对时代洪流、重塑自我身份与思想版图的学术专著。全书摒弃传统以政治史或单一思想史为纲的叙事模式,转而聚焦于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力求描摹出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知识阶层的真实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瓦解与新知识的涌入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科举制度的终结对传统士绅阶层的结构性冲击。科举的废除不仅意味着仕进道路的中断,更意味着儒家经典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基石的动摇。研究详细梳理了这一过程中,旧式读书人如何从“治国平天下”的经世抱负,转向对个人专业技能和现代性知识的渴求。 紧接着,本书探讨了留学潮对中国知识结构的影响。分析了第一批赴日、赴欧、赴美留学生群体所承载的巨大期待与实际面临的文化错位。重点分析了留学生带回的“新名词”——如“科学”、“民主”、“民族主义”——如何在口岸城市和通商口岸的精英圈层中被接受、翻译和本土化。其中,对梁启超“新民说”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传播及其后续异化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指出“新民”的构建过程,是如何伴随着身份焦虑与自我重塑的阵痛。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多重场域:都市、沙龙与学术共同体 知识分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附于地方宗族或朝廷的独立个体,他们开始在现代化的都市空间中形成新的共同体。本书将重点放在考察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知识生态。 在北京,关注以京师大学堂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研究了陈寅恪、王国维等学者在整理国故运动中的努力,探讨了在政治动荡背景下,纯粹学术研究如何成为部分知识分子逃避现实冲突的“象牙塔”,以及这种“象牙塔”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批判意蕴。特别关注了王国维对“科学”与“人学”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现代性解读。 在上海,着重分析了新兴的报刊、杂志和出版业如何塑造了公共舆论场。引入了“文化企业家”的概念,研究了张元济、商务印书馆等机构在标准化教材、普及新知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及这种商业化运作对思想传播速度和深度的影响。探讨了都市生活中知识女性的出现,以及她们对传统家庭伦理发起的挑战。 第三部分:思想的激进化与政治的介入 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从文化启蒙转向激进的政治实践,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转向。 重点剖析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辩论。研究发现,早期的“德先生”侧重于宪政与程序正义,而“赛先生”则被赋予了超越科学工具性的文化救亡使命,成为解决一切社会弊病的“万能钥匙”。这种对科学的过度神化,为后来的思想专断埋下了伏笔。 详细考察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陈独秀早期思想)与激进社会主义思潮(如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张力。通过对比他们在组织社团、撰写宣言时的措辞与论证逻辑,揭示了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国家存亡危机时,对“效率”与“彻底性”的选择困境。研究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在不同政治派系间流动或决裂的过程,探究了个人信仰与组织纪律之间的冲突如何转化为公开论战。 第四部分:个人经验、身体与身份的重构 超越宏大叙事,本书还关注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层面,面对“新旧交替”时的身体经验与心理调适。 探讨了知识分子对“身体”和“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从服装(如西装的引入与中山装的产生)、饮食习惯到新的社交礼仪,这些表象的变化如何反映了内在的身份认同危机。研究了“恋爱自由”观念的兴起,分析了知识分子如何试图将个人情感从宗法家庭的控制中解放出来,以及这种解放带来的社会阻力。 通过对知识分子书信、日记和回忆录的文本分析,本书力图捕捉他们面对传统文化遗产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其高贵性的肯定,也有对其落后性的深刻批判,以及在“全盘西化”与“文化复兴”之间徘徊的彷徨与挣扎。 总结: 《清末民初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群像》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去中心化的知识分子研究范本。它揭示了这一群体并非铁板一块的“启蒙者”,而是在全球化冲击、社会结构断裂与意识形态竞争的复杂迷宫中,努力寻求自身定位、进行痛苦探索的一群人。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现代中国的思想基础,是如何在一系列激烈的思想碰撞、社会实践和个人牺牲中,最终被塑造出来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冰心和赵清阁
丰子恺和黄涵秋的友谊
巴金和丰子恺
龚宝铨和章太炎
苜蓿园的春天
吴宓与方令孺
也谈闻一多《奇蹟》为谁而写
方令孺和孙寒冰的同学情
靳以初到复旦任教的时间
方令孺的佚诗佚文
陈梦家的佚诗佚文
陈梦家的青岛
林徽因徐志摩的英伦之恋
徐志摩八宝箱两处疑点探佚
巴金和他的《灭亡》
谈方令孺的家世及出生
汤雪华的文学人生
穆旦:一生流浪的精神探索者
风风雨雨忆前尘-「文革」中的丰子恺
后记

图书序言

  这是一组对民国人物的扫描。收入这本书的,有一半的文章是我写作《方令孺传》时的副产品,如闻一多、陈梦家、吴宓、靳以等,有一些是读书笔记,如巴金、徐志摩、汤雪华等,或是杂志编辑的约稿,如穆旦、丰子恺、龚宝铨等,这其中涉及到人物的考证、人物关系的梳理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等,文章有长有短。回想阅读时的喜悦、写作时的投入,是可欣慰的。

  我不是学中文的,工作更与文学与研究无关,却在近年出版了几本文学研究的小书,这要感谢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兄,每次在关键时候,他的指点常会让我豁然开朗、峰回路转。虽然他小了我好多岁,但我一直把他当兄长看,他是我文学路上的导师。

  也非常感谢蔡登山先生,我们素昧平生,但他并不介意我的默默无闻,相反多次予以提携。由于他的器重,我的几本小书得以顺利出版。也要感谢秀威的多位编辑,因为他们的辛勤工作,这些小书得以丰富的面目呈现。

  其实这一切都非常偶然,偶然地遇见了他们--归根到底,人生有太多的偶然。记得还在高一的语文课堂上,偶然地遇上了热爱文学的吴重秋老师,从此我这一生与文学结缘。这么多年来,我那颗爱好文学的心始终不死,于是走到了今天。

  我还要感谢关心我的家人和朋友,是他们的宽容、支援和鼓励,让我不求功利、不计得失地走在文学这条路上,我还将自由地、从容地走下去。

  人生如此多彩--文学丰富了我的人生。

梦之仪
2012年10月

图书试读

林徽因徐志摩相识在1921年1月。关于他俩最初的见面,林徽因1931年11月在徐志摩遇难后的怀念文章中说得明白:

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时候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尚未去康桥。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认识到影响他迁学的狄更生先生。

徐志摩遇到狄更生,他自己也说过:

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我认识了狄更生先生……我第一次会着他是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说,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以后,我常到他家里去。也就是说,在这个会上,徐志摩同时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林徽因和狄更生。

那么这个伦敦的国际联盟协会是哪天召开的?

根据秦贤次先生《徐志摩生平史事考订》一文,在伦敦召开的「国际联盟协会」会议是临时会议,时间在1921年1月,这次会议由英国国际联盟协会首席代表狄更生担任主席。林长民在会上演说,林徽因徐志摩认识了。既然是这么清楚的说法,为什么林徐相识的具体时间一直以来总是没有搞清楚呢?问题在于一封信的时间出了偏差,以致引起了人们的误解。

那是林长民的一封信,「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豪﹝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之。」

这封信手迹印影见于《志摩的信》一书中,原信落款时间仅署12月1日,《志摩的信》推断时间为1921年,陈学勇先生推断的时间则更早,为1920年。

秦贤次先生对此信的考证时间为1922年12月1日。现在同样可以查万年历,从1920年到1925年林长民死于非命,只有1922年的12月3日是週日。

我看过学者陈学勇先生两个不同时间编就的《林徽因年表》,时间在前的是收入《才女的世界》一书,2001年5月出版,这个年表对林徽因父女1920年抵英国伦敦时间定在4月,到了2008年8月《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出版时,附录的年表中,1920年离国及抵英时间具体了,只是对上面提到的林长民的信,他还是採用1920年,真让人费解。因为秦贤次先生的文章发表在2008年第2期《新文学史料》上,此期出版时间为2008年5月22日,陈学勇先生大概会看到的,而且此信1922年这个时间是不容怀疑的。所以,以此为凭认定他们认识在1920年是不确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纸上光阴:民国文人研究》时,我以为会是一本严肃学术类的著作,毕竟“研究”二字就带着几分庄重。然而,读着读着,我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民国文人生活的点滴细节,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琐碎,却也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不失温情的叙述方式。他仿佛不是在分析,而是在和我们一同漫步在那段时光的街巷,观察着那些文人在咖啡馆低语,在书斋里沉思,在宴会上高谈阔论。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那些与友人的唱和,甚至是对一顿家常便饭的细致描写,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这些鲜活的细节,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能拉近我们与那些历史人物的距离。我仿佛看到了鲁迅的犀利眼神,听到了沈从文的温柔乡音,体会到了林徽因的细腻情感。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标准答案”,而是邀请我一同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民国文人心象。

评分

看到《纸上光阴:民国文人研究》的书名,我脑海中 immediately 浮现出一种画面: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位身着长衫的文人,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书稿,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然而,那个时代并非总是如此诗意,政治的动荡、社会的变革,都给文人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的,是这些文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一方面努力维系自己的创作和思想,另一方面又要应对现实的种种挑战。我非常感兴趣的是,当他们的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发生碰撞时,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取舍?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记录、去反思,甚至是去抗争?这本书如果能挖掘出这些“纸上光阴”背后的“血与泪”,那么它便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研究,而是一部关于勇气、关于坚持、关于灵魂深处不屈呐喊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纸上光阴:民国文人研究》一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说实话,我对民国时期的文人群体一直有着朦胧而深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涌现出了一批风骨傲然、才情横溢的灵魂,他们的文字,他们的思想,仿佛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韧性。然而,真正让我沉迷的,并非是历史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史实,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那些鲜活的、充满人性挣扎和生命力的故事。《纸上光阴》这个名字,就暗示着一种时间的沉淀,一种对过往时光的追溯,这让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展现出民国文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而非仅仅是他们作品的罗列。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带我走进那些泛黄的信件、尘封的日记,去感受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那种感觉,就像在翻阅一本古老的相册,每一页都承载着一段被时光打磨过的故事,而照片中的人物,虽然已逝,却在那一瞬定格的光影里,永远鲜活。我渴望从这本书中,找到那个时代的呼吸,感受那种精神的脉搏,理解那些文字为何能穿越漫长的岁月,至今仍触动人心。

评分

我一直觉得,评价一个时代的文化,最能触及灵魂的,往往是那个时代最“不像”的个体。《纸上光阴:民国文人研究》的标题,让我首先联想到了那些在时代风雨中,依然保持着独立思考和独特个性的文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的,并非是他们写了多少流传后世的名篇,而是他们如何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里,寻找自我定位,如何在保守与革新、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保留住那份宝贵的精神自由。我尤其好奇,当家国命运、社会变革的巨浪拍打而来时,这些文人内心的波澜究竟如何?他们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他们的选择,又为后世留下了怎样的启示?我想看到的,是他们作为“人”的挣扎与抉择,是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便不仅仅是一部研究作品,更是一堂关于生命韧性与精神觉醒的生动课程。

评分

在我看来,任何关于“研究”的书籍,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那未免有些辜负了“研究”二字。《纸上光阴:民国文人研究》这个名字,给了我一种对深度挖掘的期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以往对民国文人的刻板印象,呈现出他们更为立体、复杂的多面性。比如,那些我们熟知的文学巨匠,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情感世界是怎样的?他们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又是如何?他们是否也有过迷茫、失落,甚至是不为人知的脆弱一面?我期待作者能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和独到解读,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民国文人群像。我想看到的,不是被神化的偶像,而是有情感、有温度、有缺点、有成长的普通人,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怎样的足迹。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无疑会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孕育出的伟大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