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作者梦之仪为那个时代心旷神怡,行文解析,入丝入理,以人说事,评古论今,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陈梦家、巴金、方令孺、丰子恺、穆旦,一个个学者、作家、诗人、画家,在她笔下活灵活现,唿之欲出。本书即收录作者关于民初现代文学的研究文章十数篇,其中有对人物及其经历的缜密考证,对人物关系的细致梳理,还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严谨处严谨,随想时随想,或描述、或议论、或剖析,学术和文学价值并举。读之,如身临其境,犹如庄生梦蝶矣!
作者简介
梦之仪
本名浦雅琴,供职于中国浙江嘉善县地税局。浙江嘉兴市作协会员,上海巴金研究会会员、上海卢湾区丰子恺研究会会员。着有《嘉禾流光--追寻嘉兴文化名人的足迹》(随笔集)、《曾经新月映诗坛--方令孺传》、《中国古城行走笔记》。
序
这是一组对民国人物的扫描。收入这本书的,有一半的文章是我写作《方令孺传》时的副产品,如闻一多、陈梦家、吴宓、靳以等,有一些是读书笔记,如巴金、徐志摩、汤雪华等,或是杂志编辑的约稿,如穆旦、丰子恺、龚宝铨等,这其中涉及到人物的考证、人物关系的梳理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等,文章有长有短。回想阅读时的喜悦、写作时的投入,是可欣慰的。
我不是学中文的,工作更与文学与研究无关,却在近年出版了几本文学研究的小书,这要感谢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兄,每次在关键时候,他的指点常会让我豁然开朗、峰回路转。虽然他小了我好多岁,但我一直把他当兄长看,他是我文学路上的导师。
也非常感谢蔡登山先生,我们素昧平生,但他并不介意我的默默无闻,相反多次予以提携。由于他的器重,我的几本小书得以顺利出版。也要感谢秀威的多位编辑,因为他们的辛勤工作,这些小书得以丰富的面目呈现。
其实这一切都非常偶然,偶然地遇见了他们--归根到底,人生有太多的偶然。记得还在高一的语文课堂上,偶然地遇上了热爱文学的吴重秋老师,从此我这一生与文学结缘。这么多年来,我那颗爱好文学的心始终不死,于是走到了今天。
我还要感谢关心我的家人和朋友,是他们的宽容、支援和鼓励,让我不求功利、不计得失地走在文学这条路上,我还将自由地、从容地走下去。
人生如此多彩--文学丰富了我的人生。
梦之仪
2012年10月
初拿到《纸上光阴:民国文人研究》时,我以为会是一本严肃学术类的著作,毕竟“研究”二字就带着几分庄重。然而,读着读着,我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民国文人生活的点滴细节,那些寻常日子里的琐碎,却也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不失温情的叙述方式。他仿佛不是在分析,而是在和我们一同漫步在那段时光的街巷,观察着那些文人在咖啡馆低语,在书斋里沉思,在宴会上高谈阔论。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那些与友人的唱和,甚至是对一顿家常便饭的细致描写,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这些鲜活的细节,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能拉近我们与那些历史人物的距离。我仿佛看到了鲁迅的犀利眼神,听到了沈从文的温柔乡音,体会到了林徽因的细腻情感。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标准答案”,而是邀请我一同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民国文人心象。
评分看到《纸上光阴:民国文人研究》的书名,我脑海中 immediately 浮现出一种画面: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位身着长衫的文人,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书稿,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然而,那个时代并非总是如此诗意,政治的动荡、社会的变革,都给文人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的,是这些文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一方面努力维系自己的创作和思想,另一方面又要应对现实的种种挑战。我非常感兴趣的是,当他们的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发生碰撞时,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取舍?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文字,去记录、去反思,甚至是去抗争?这本书如果能挖掘出这些“纸上光阴”背后的“血与泪”,那么它便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研究,而是一部关于勇气、关于坚持、关于灵魂深处不屈呐喊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纸上光阴:民国文人研究》一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说实话,我对民国时期的文人群体一直有着朦胧而深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涌现出了一批风骨傲然、才情横溢的灵魂,他们的文字,他们的思想,仿佛自带一种穿越时空的韧性。然而,真正让我沉迷的,并非是历史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史实,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那些鲜活的、充满人性挣扎和生命力的故事。《纸上光阴》这个名字,就暗示着一种时间的沉淀,一种对过往时光的追溯,这让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展现出民国文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而非仅仅是他们作品的罗列。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带我走进那些泛黄的信件、尘封的日记,去感受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那种感觉,就像在翻阅一本古老的相册,每一页都承载着一段被时光打磨过的故事,而照片中的人物,虽然已逝,却在那一瞬定格的光影里,永远鲜活。我渴望从这本书中,找到那个时代的呼吸,感受那种精神的脉搏,理解那些文字为何能穿越漫长的岁月,至今仍触动人心。
评分我一直觉得,评价一个时代的文化,最能触及灵魂的,往往是那个时代最“不像”的个体。《纸上光阴:民国文人研究》的标题,让我首先联想到了那些在时代风雨中,依然保持着独立思考和独特个性的文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的,并非是他们写了多少流传后世的名篇,而是他们如何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里,寻找自我定位,如何在保守与革新、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保留住那份宝贵的精神自由。我尤其好奇,当家国命运、社会变革的巨浪拍打而来时,这些文人内心的波澜究竟如何?他们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他们的选择,又为后世留下了怎样的启示?我想看到的,是他们作为“人”的挣扎与抉择,是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便不仅仅是一部研究作品,更是一堂关于生命韧性与精神觉醒的生动课程。
评分在我看来,任何关于“研究”的书籍,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那未免有些辜负了“研究”二字。《纸上光阴:民国文人研究》这个名字,给了我一种对深度挖掘的期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以往对民国文人的刻板印象,呈现出他们更为立体、复杂的多面性。比如,那些我们熟知的文学巨匠,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情感世界是怎样的?他们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又是如何?他们是否也有过迷茫、失落,甚至是不为人知的脆弱一面?我期待作者能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和独到解读,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民国文人群像。我想看到的,不是被神化的偶像,而是有情感、有温度、有缺点、有成长的普通人,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怎样的足迹。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无疑会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孕育出的伟大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