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規禮節實務[一]:道場微理細節

佛規禮節實務[一]:道場微理細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禮儀
  • 道場規範
  • 儀軌
  • 佛教文化
  • 傳統文化
  • 修行
  • 佛教生活
  • 禮儀規範
  • 道場
  • 佛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禮記雲:「禮儀三百,威儀三韆」,全在吾人日常生活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禮」的錶現。師尊曰:「道在日常,道在自身。」又曰:「道無形無相,唯人顯道。」天道之尊貴、明師一指之殊勝,唯賴白陽弟子在日常生活的落實中,方能具體而微的展現,因此,道場的各種教育,包括禮儀應對、倫理綱紀及道務運作等的經驗傳承,都關係到道言、道貌、道行之氣質及內涵,甚至超生瞭死的大事,亦可從此處著手,道場教育若能完善,便能臻此境界。

  縱觀道的傳承,從單一法門到如今多元化的因材施教,可見環境、人心轉變之迅速,迫使法門的層齣不窮;但法雖不一,卻須殊途同歸,否則將背離道之宗旨、導緻亂象!靜思,道務為何會不能宏展?為何數十年的修辦,執著依舊、習性難根除?一定是道場的教育齣瞭問題,也就是佛規禮節鬆散、理念不通達、犧牲奉獻減弱、誌節願立沒有瞭!倘若上下之間顯不齣「道的尊貴」,如何莊嚴我白陽修士內在之道場、攝受教化及啓迪眾生呢?

  道尊,德要貴,纔能顯齣道場與一般社會不同之處;德要貴,更有賴於道場的禮儀素養,諸如:承上啓下、尊師重道、應對進退、操辦須知、教育方針、道場禮儀等,這些基礎理念健全瞭,上行下效,纔能一道同風,造就良好示範,道風道範於斯興焉。

  敝社於六年前,即欲構思此書,基於齣書人力有限,遲遲未能定案,直到今年增加人手,纔騰齣時間,著力此書;唯一希望的是,能將白陽道場的修辦精神理念及經驗智慧,在前賢大德的經驗指導下,蒐集最完整的資料。

  本書以師尊所欽訂的「暫定佛規禮節」為依據,涵蓋瞭白陽道場通用性的各種佛規禮節,不論法會、研究班、五年進修課程、辦道、請壇、獻供、渡人成全人注意事項、各種願文錶文意涵、道場各種應對進退禮節,及道場倫理綱紀、三清四正、各種天職注意事項、道務的運作及技巧……等等,集閤瞭前輩們多年修辦道的實務經驗,及多位點傳師的慈悲指導,並參照各組綫道場適用之各種辦道方式,依類彆分作幾輯,再細分大綱,作理念及實務上的闡述,盡量提供佛規禮節及辦道實務上完整的內容,若有未盡之處,尚請諸位前賢大德不吝指教。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天道古禮的精義∕16
◆師尊欽定「暫定佛規禮節」∕32
◆佛規禮節的意義及重要性∕64
◆進齣佛堂禮節∕72
◆參班規範∕106
◆道場應對微理細節∕112
◆三清四正規戒實例∕174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天道古禮的精義

活佛恩師慈悲:「佛規禮節雖是束縛,卻也是雕塑、造就每一個人的上乘佛法,一定要遵守,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將之錶現得宜,纔是道的顯露與實踐。」「天道古禮」之精神,在於「興孝悌」而「移風易俗」;恢復古禮的意義,在於「知感恩」而「返本報恩」。《祭義篇》說:「天道古禮的立設,具有五種很廣深的意義:第一,禮在使人不至忘記根本。第二,透過禮的誠敬可以通於鬼神。第三,禮可使人在利用物財時,有遵循的法則。第四,禮可以建立綱常倫理製度。

第五,禮可以使人人發揚謙讓精神。」又說:「禮的旨要,在使人知返本。」不忘根本,則可增厚祖宗德業;通於鬼神,則可以禮尊上帝;利用財物,則可以遵守紀律;確立綱常,則可以上下有序;發揚謙讓,則可以無有衝突。

因為知禮,所以知根本,不敢忘祖先的由來;故祭祀時要極盡誠敬之意,以真性情、盡心盡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報答親人生我、養我、育我的恩典。

我們常說:「修道要古老化,辦道要現代化。」修辦道為的就是要隨機應化眾生、念念不離本心。因此我們說「古」者,乃口上有十字架中的真人,能守得住真人,二六時中須臾不離,念念住於虛空,這世間豈有亂象?世間豈無仁道!因此「天道古禮」所講的,並非行為上的約束,而是如何安住自傢主人翁的大事。

一、禮的起源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原本毋須經由禮教的洗禮就已純善無染,之所以要禮教,是在於物欲、環境的汙染,纔不得不權設規範人心的禮儀,以喚醒迷失的人心。

(1)敬天地、事鬼神
禮的起源,是在人類進入文明以後,採用緻祭的儀式以事鬼敬神,目的在祈福避禍,故《說文解字》雲:「禮,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道之宗旨的開宗明義亦雲:「敬天地,禮神明。」都是古人對天地鬼神主敬存誠的錶現。

(2)經天地、理人倫
《禮記正義》雲:「夫禮者,經天地、理人倫,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禮運篇》雲:「夫禮,必本於天。」說明天地未分以前,已有「禮」的存在。所謂「禮者,理也,其用以治。」這是儒傢的主張。荀子說:「凡治氣養心之術,莫經由禮。」北魏李覯說:「夫禮,人道之準,世教之主也;聖人之所以治天下國傢、修身正心無他,依於禮而已矣。」可見禮的起源,不離人類對於追求身心和平的渴求,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便是此一渴求的延伸步驟。

二、禮的精神
《禮記郊特牲》雲:「禮之所尊,尊其義也。」所謂「義」指義理,即禮的精神,禮的本質在仁義,然而禮的精神又何在?

(1)在於恭敬
孔子說:「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孟子說:「禮人不答,反其敬。」左傳上說:「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所以禮的精神在於「敬」。孔子極重視敬之精神內涵,故雲:「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又迴答子遊問孝時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彆乎?」因為禮之實踐,不能主敬,則行為徒具外錶的形式,所以就喪失瞭真義。因此《麯禮》說:「毋不敬。」又說:「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禮的錶現是恭敬,不在貌為,恭在心為敬,撙節是遵守法度。

(2)在於謙讓
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種謙衝自牧的君子之風,就是禮讓的具體錶現。孟子也說:「辭讓之心,禮之端也。」《麯禮》說:「夫禮,自卑而尊人。」自卑者,卑屈自己,及自謙之意。因為自心謙下,尊敬他人,所以纔能興讓。綜言之,恭敬與謙讓即是禮的精神所在。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本來沒抱太大的期望,覺得可能就是一本關於某種特定場閤行為規範的指南。然而,事實證明我完全錯瞭。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條條框框,而是深入探討瞭“道場”這個概念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意義。書中對“微理”的解讀,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往往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關鍵。 作者運用瞭大量生動的例子,將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讓讀者能夠輕鬆理解並運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靜默”的章節,它不僅僅是停止說話,而是一種內心的寜靜和專注。這種“靜默”在很多重要的場閤都至關重要,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更準確地判斷。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很多日常的互動都有瞭新的認識,也更加懂得如何在集體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是僅僅關注自己的感受。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教會瞭我如何“看見”。不是看見宏大的道理,而是看見那些藏在日常瑣碎中的“道場微理”。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仿佛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越那些我們通常會匆匆略過的角落。我常常會想,為什麼有些人總能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而有些人卻總是在不經意間得罪人?讀瞭這本書,我纔恍然大悟,很多時候,這都取決於那些“微理細節”。 書中關於“互敬”的闡述,尤其讓我受益匪淺。它不是那種客套的禮貌,而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從如何安排座位,到如何分享資源,每一個細節都體現瞭作者對人際關係的深刻理解。我開始反思自己在過去的行為,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身上可能存在的不足,同時也為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影響力,往往來自於那些不張揚的細節。這本書恰恰印證瞭我的想法。它不是一本嘩眾取寵的書,而是默默地在講述著那些“道場微理”。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感到不自在,或者讓彆人感到不自在,都是因為我們忽略瞭那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細節”。 作者在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讀“細節”的重要性,並且給齣瞭非常具體的實踐方法。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調和”的論述,它不僅僅是指化解矛盾,更是指在集體中如何保持一種和諧的狀態。這需要我們付齣耐心,也需要我們具備一定的智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很多社交場閤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自信瞭,因為我知道,即使是微小的細節,也能夠創造齣巨大的價值。

评分

這真是一本令人驚喜的書。我原本抱著學習一些“規矩”的心態去翻閱,沒想到它卻像一扇窗戶,讓我窺見瞭許多之前從未注意到的“道場微理”。書中對於“微理”的闡釋,非常深入且富有洞察力。它不僅僅是關於外在的行為規範,更是對內在心境的引導。作者強調,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不適或者産生誤會,往往是因為忽略瞭那些細微之處。比如,在集體活動中,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一句不恰當的口頭禪,都可能引起連鎖反應。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觀照”的部分,它提醒我們要時刻覺察自己的言行,以及這些言行對他人的影響。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自我反省方式,而不是簡單的道德譴責。通過閱讀,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各種場閤下的錶現,也更加理解瞭為什麼有些人能夠輕鬆地融入團隊,而有些人卻常常感到格格不入。這本書給我提供瞭一種新的視角,讓我能夠以更包容、更細膩的心態去理解他人,也更加懂得如何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像是被帶入瞭一個全新的世界。作者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或許會忽略,但卻又切實存在的“微理細節”。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長者,拉著你的手,一步一步教你如何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保持內心的平和與條理。一開始,我以為會是關於某種特定的儀式,或者是一些枯燥的規定,但很快我就發現,這本書觸及的遠不止於此。它探討的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藝術,是團體協作中那些不為人知的默契,是我們在集體生活中如何展現齣應有的尊重和體諒。 書中有很多讓我眼前一亮的小故事,每一個都像是精心打磨過的寶石,雖然微小,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比如,關於如何正確地遞送物品,如何得體地迴應他人的話語,甚至是如何在一個集體空間裏,找到屬於自己的恰當位置。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構成瞭我們人際交往的基石。作者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這樣做”,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情境,讓你自己去體會其中的道理。我甚至能感覺到,作者在寫作的時候,一定投入瞭大量的心血,去觀察、去思考、去提煉。這種“實務”二字,恰如其分地概括瞭這本書的精髓,它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能夠在生活中實踐的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