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攝影評論傢──顧錚
首部攝影專著在颱齣版
收錄多幅颱灣作品
◎顧錚街頭攝影語錄
──城市本身在我們刻意忽略之下,其實有著絲毫不亞於山野的魅力。城市的街頭或街頭生活同樣有著絲毫不亞於山鄉郊野的風物人情,隻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
──發現日常的魅力,就是挑戰我們的感受力,挑戰我們感受日常、感受日常生活之美的能力。
──我不願我的照片和那麼多的照片一樣,一頭伸進『精巧』的繩套裏自盡。當一切失去生命時還有什麼?自我?
──想想我現在居住的中國第一大城市,除瞭充盈的物質、橫溢的物欲與權力的無節製炫耀之外,窮得就隻有那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高樓瞭。
一九八○年代,中國處於啓濛和求知的年代,顧錚創立瞭「北河盟」攝影團體,風格前衛的作品,還曾遭到官方的「關切」。二○○六年十月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學進行半年的交流,認識瞭許多日本攝影傢,尤其有機會近距觀察森山大道的工作方式。除瞭攝影,身為國際著名攝影評論傢的顧錚,至今編著過多本攝影理論和評論專著,這本書即是他自身街頭攝影經驗的集大成。
街頭攝影傢就像「遊手好閑」的人,他帶著意識觀察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片斷,卻又等待意料外的快門機會齣現。中國著名攝影傢、國際知名攝影評論傢顧錚首次在颱灣齣版集結多年的街頭攝影創作和個人攝影心法。
綜閤各街頭攝影傢的精髓,顧錚提齣瞭自己解讀城市語言的角度:
◎身體和城市的交融、滲透
◎在夜裏找迴被陽光刪除的人事物
◎交錯的錯謬元素
◎尋找陌生人的視綫網絡
◎看見物的召喚和誘惑
◎女性是城市生活品質和時尚的指標
◎真實和虛假影像的對話
除瞭闡述街頭攝影的精髓,本書亦指齣街頭攝影和城市發展緊密相連的不可分割性。街頭攝影不斷觀察著社會麵貌的變化,從集權社會城市一片灰色,到自由社會城市的五顔六色;街頭攝影隨著城市愈來愈多的摩天大樓而採取仰角取景。此外,顧錚也透過作品比較瞭上海、京都,和紐約社會的不同特質。街頭攝影嗅得齣一個城市的味道。
作者簡介
顧錚
國際著名攝影評論傢、攝影理論傢兼策展人。一九五九年生於上海,一九九八年畢業於日本大阪府立大學人類文化研究科比較文化研究專業,獲學術博士學位。二○○六年十月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學進行半年的交流,認識瞭許多日本攝影傢,尤其有機會近距觀察森山大道的工作方式。現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學術興趣: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當代中國紀實攝影、視覺文化與圖像傳播研究、攝影史等。
◎著作:《國外後現代攝影》《城市錶情(增補版):十九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都市影像》《世界攝影史》《遮擋與穿透:當代中國攝影景觀》等攝影和視覺藝術專著。
◎策畫展覽:第一屆亞洲攝影雙年展「生活在城市」(二○○一,中國策展人)、「記錄中國:當代攝影與社會變動」(二○○四,二○○六)、「城市.重現:二○○五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顯『隱』:中國當代攝影二十年」、「劇∕場:上海都市攝影」(二○○九)等。
◎經曆:「中國攝影」和「歐洲攝影」(柏林)等刊物編委,也是美國「光圈」(紐約)雜誌供稿編輯;擔任休士頓攝影節(FOTOFEST)專傢見麵會評委(二○○六、二○○八)、二○○八年大邱攝影雙年展專傢見麵會評委,以及哈佛大學皮波迪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羅伯特.嘉特納奬推薦委員等。
推薦序 都市漫遊者的自由靈魂 郭力昕
給颱灣讀者 總有些東西驅使我上街 顧錚
開頭的話
街頭攝影發展小史
走在街頭的攝影
都市的閑逛者
融入街頭的身體
夜燈照亮白天看不見的街角
時間凝固的錯謬
陌生人的視綫
塞滿街頭的物
女人是城市的時尚
城市也是風景
圖像的虛實對話
街頭並置的聯想
城市劇場
攝影於我
我的「上海」
與影子共舞
從街道到摩天樓
城市的文化肌理與信心
婚紗攝影的破綻
驚「怪」紐約
京都的縱深
攝影個人史
我的攝影這條路
「北河盟」和中國攝影
「北河盟」之後
日常與超日常 義大利藝術評論傢莫妮卡.德瑪黛談顧錚
夠怪 硃浩∕顧錚訪談
另一種觀念 吳培鋒∕顧錚訪談
最新攝影作品
想念颱北
推薦序
都市漫遊者的自由靈魂
我得先告白。三年前顧錚教授在颱北送我大陸版本的《觀念的街頭》,書裏簽瞭「一笑瞭之」時,我竟當真瞭。這位中國大陸攝影論述最豐、影響力可能最廣的評論傢的謙遜之語,我早該很熟悉的;但翻閱顧錚這本街頭攝影創作時,我真的也就以一種隨興的眼光,瀏覽著書中諸般充滿視覺趣味、欲望錶徵、都市謠言的符號及其隱喻。這位都市符號學傢的影像,固然趣味橫生、意象豐富;然而,當木馬文化齣版社邀我為此書繁體字版《攝影的人,在路上》寫點文字,從而將原先的與為此版新增的圖文內容,仔細再讀過一遍時,我纔臉紅地發現,自己嚴重怠慢瞭顧錚的街頭攝影。
顧錚的創作,不能隻看單張作品,必須整體地閱讀;不能隻閱讀照片,要配閤他的文字一起閱讀。最重要的是,不能隻在他的街頭攝影圖文裏尋找符號意義,而需要將他的攝影,放在中國的政治社會語境裏,纔能比較深刻一些地理解這位都市漫遊者的街頭攝影,究竟意味著什麼。顧錚在新版作者序裏提到,一九八○年代中期,在中國幾個沿海城市齣現的街頭攝影,既是對官方意識型態欲以沙龍攝影,轉移人們關注現實,自動産生瞭對抗的意義,同時也是企圖扭轉攝影者嗜奔偏遠鄉野蒐獵「新鮮」影像、卻不看腳下都市的一種批判性實踐。
這樣的對抗與實踐,於顧錚的城市和街頭,是從身體齣發的:攝影傢的身體穿梭於都市街道中,並且以攝影捕捉都市中的身體。顧錚在書中對於攝影與身體的思考,極具啓發。他提醒我們,攝影乃是一個從束縛∕支配身體,到身體擺脫束縛的技術性過程。都市化過程裏,通過攝影,人的身體逐漸自由,進而心靈得以解放。在硃浩的訪談裏,顧錚提到他街頭攝影的一個關注焦點,是「都市的性化與性的都市化」。都市是性感的,也充滿性感的人物或影像符號,但「都市的性化」卻不能隻從這層意思來理解。中國近代曆史上對政治與身體的長期禁錮之下,通過性化中國的都市,並且讓身體與性因為都市化、影像化,而從僵硬或沉睡中打開、甦醒,繼而讓身體活潑、大方、充滿動能,是何等迫切卻依然欠缺的「第一件差事」。因為人對身體與性的積極探索,從而對政治與行動進取,這恐怕是不僅中國且所有深受儒傢禮教禁錮的華人社會,集體的重要功課。
從這個政治與文化語境,迴頭閱讀顧錚的街頭攝影,特彆意味深長,引人反思。顧錚的許多都市影像,是飽含欲望之明喻或暗喻的。可他的「欲望城市」,不僅僅是為瞭「解放城市」這個大命題,同時或者首先也在解放著自己。他的攝影,一直是從個人實踐與反身思考齣發的。在「攝影於我」這段書寫裏,顧錚對於自身和欲望,以及城市與攝影之間的共謀、對峙、轉化、救贖…自剖得深刻率真,令人肅然起敬。我認識的顧錚,對政治的誠實與不妥協,有著少見的純粹;在他自我審視的文字裏,我又看到同樣純粹的一種誠實與無畏。
我一直相信,藝術、政治與人,是纏繞接閤、精神上互通的一體三麵;其中一者若真正誠實,其他兩者不可能太虛僞。在顧錚身上,我看到這三者的高度吻閤,與相互印證。通過拍照、不斷地拍照,顧錚的攝影,見證著他對自由的熱愛,和精神解放的堅定實踐。是這樣一種追尋自由的靈魂,讓拿著相機的都市漫遊者,遠遠超越瞭中産閑逛者對街頭景觀無所事事的蒐集,讓街頭影像最後産生瞭政治意義。
在《攝影的人,在路上》裏,除瞭為此新版所寫的作者序,顧錚也特彆加上一篇〈街頭攝影發展小史〉,扼要地勾勒瞭攝影史上有代錶性的街頭∕城市攝影傢,是很有價值的參考文獻。他在書末,也提供瞭最新的幾幅黑白攝影作品,我認為幾乎張張皆是精品。顧錚在最後〈想念颱北〉一節,則展示瞭一些他在颱北停留時的街頭影像。對照著居住地上海的作品,彆有另一番情趣。
從顧錚第一次到颱北開始,他就愛上這個城市瞭。一方麵,颱北確實有其可愛之處。另一方麵,任何人初訪一個不至於完全無趣的城市,總比較容易先感受到它明顯的優點與特色,而暫時不追究它的問題麵;人們也總是比較對自己居住的城市與社會,有著較嚴厲的批評------設若他們有反省能力的話。顧錚的颱北街頭影像,大抵溫暖而人性,可清楚感受他對颱北的喜愛。他比較貼近這個城市的人與活動,並且反映著颱北的某種斯文與慢節奏。相對地,顧錚比較冷凝地看著上海,常常有距離地捕捉著那個城市的符號。
比起颱北的緩慢、陳舊與溫馨,那個密佈著廣告看闆、視覺符號、新奇事物的上海,在顧錚的攝影裏,似乎顯得遠比颱北喧囂、躁動。但是,仔細閱讀顧錚的上海街頭攝影,雖不乏冷厲如羅伯特.弗蘭剋者,卻仍有更多溫暖如艾爾維特(Elliot Erwitt)風格的作品。上海在視覺空間或市民活動上的某種喧嚷繁忙,固然提供瞭諸多劇場的、欲望的影像材料,但顧錚並不打算像貝蕾尼絲.阿波特那樣,在一九三○年代拍攝紐約曼哈頓時,對高樓硬體文明的那種崇拜與錶揚。相反地,上海做為城市,在物質建設上的膨脹與浮誇,使做為影像話語建構者的顧錚,努力在他的作品中,將上海「縮小」:他很少描述上海那些全球最多的高樓大廈,高樓在他作品中的符號意義也並不太正麵,甚至常是嘲諷的。他的目光,更多的放在上海各個角落的特寫,在細節、紋理,和氣氛中說故事,讓過大的都市,在影像裏迴歸到一個閤於人性意義的尺寸上。
在顧錚街頭攝影的這個特質裏,他雖然藉著「欲望城市」抒發著自己的自由靈魂,又迴過頭來同時讓一種具有溫度的觀看,將不斷「非人化」的城市,試圖拉迴到人的感覺和意義上。這或許是顧錚街頭攝影希望提供的多元觀念吧。
郭力昕 政大傳播學院副教授
**第二段:** 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我總是試圖從大師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學習他們觀察世界的方式。《攝影的人,在路上:顧錚的上海街頭攝影》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攝影作品集,更像是一份關於上海的視覺日記,一份關於“人”的探索報告。顧錚老師的攝影,我一直覺得他有著一種“冷峻”下的溫情,他觀察得那麼仔細,捕捉到的細節又是那麼精準,仿佛能穿透錶象,直抵事物的本質。我尤其期待他在書中是如何處理人與城市的關係的。上海的街頭,承載瞭太多人物的悲歡離閤,也見證瞭城市的快速發展。他鏡頭下的那些普通人,在繁華的都市背景下,他們的錶情、他們的姿態、他們的眼神,一定充滿瞭故事。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用照片去講述一個故事,如何讓畫麵不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麵,更能引發觀者的情感共鳴。這本書,我想會是一堂生動的街頭攝影課,讓我更深刻地理解“攝影的人”這個概念,以及“在路上”所蘊含的不斷探索的精神。
评分**第三段:** 我一直對城市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而街頭攝影,恰恰是窺探城市靈魂最直接的窗口。《攝影的人,在路上:顧錚的上海街頭攝影》這本書,在我還沒來得及翻閱之前,就已經在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上海,這座充滿魔力的城市,既有老上海的精緻韻味,也有新時代的前衛氣息。顧錚老師的攝影,總是能巧妙地將這兩者融閤在一起,他用鏡頭捕捉到的,不僅僅是瞬間的景象,更是這個城市在時間長河中流淌的記憶。我猜想,這本書中一定會有很多關於上海那些隱匿在角落裏的風景,那些鮮為人知的生活片段。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他如何通過街頭攝影,去解讀這座城市的變遷,去呈現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真實狀態。他對“攝影的人”的理解,以及“在路上”的這種狀態,我想也一定會體現在他對攝影的執著和對世界的觀察之中,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值得學習的生活態度。
评分**第五段:** 對於街頭攝影,我總有一種特彆的喜愛,它仿佛是一種與城市進行的無聲對話,在喧囂中尋找寜靜,在平凡中發現不凡。《攝影的人,在路上:顧錚的上海街頭攝影》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嚮大師學習的絕佳機會。顧錚老師的攝影風格,我一直覺得他有一種沉靜的力量,他不會刻意去製造戲劇性,而是通過對現實的敏銳捕捉,展現齣生活本身蘊含的張力。上海,這座日新月異的國際大都市,一定充滿瞭讓他著迷的瞬間。我非常想知道,在他眼中,上海的街頭是怎樣的?那些匆匆而過的人們,他們的眼神裏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這本書,我相信不僅僅是關於上海的街頭攝影,更是一位攝影師對“人”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對“在路上”這種生命狀態的真實寫照。我期待從中汲取養分,提升自己的攝影觀,也期待能通過這本書,重新認識上海這座城市。
评分**第四段:** 我一直認為,偉大的攝影作品,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攝影師內心世界的投射。《攝影的人,在路上:顧錚的上海街頭攝影》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充滿未知和驚喜的寶藏。顧錚老師的作品,我之前也曾有所接觸,總能感受到一種深沉的思考和人文關懷。這次他將鏡頭對準瞭他熟悉的上海街頭,我非常好奇他會從怎樣的角度去解讀這座城市,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我期待在書中看到他如何處理光影、構圖、色彩,更期待他如何通過這些元素,去錶達他對“人”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上海的街頭,每天都有無數的故事在上演,而顧錚老師無疑是一位敏銳的觀察者和記錄者。我希望能從他的作品中,學到如何用鏡頭去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如何去捕捉那些能夠打動人心的畫麵,以及如何將個人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攝影之中。
评分**第一段:** 我一直對街頭攝影有著莫名的情結,那種在不經意間捕捉到的城市脈搏和生活瞬間,總能觸動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顧錚老師的名字,更是如雷貫耳,他的視角總是那麼獨特且富有哲思,總能讓熟悉的環境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這次能有機會拜讀他的《攝影的人,在路上:顧錚的上海街頭攝影》,我感到無比興奮。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限的遐想。上海,這座充滿曆史沉澱與現代活力的城市,本身就蘊含著無數故事。而顧錚老師,用他的鏡頭和思考,將這些故事娓娓道來,這其中的化學反應,定然是令人期待的。我常常在想,街頭攝影究竟捕捉的是什麼?是稍縱即逝的光影,是形色各異的路人,還是城市變遷留下的痕跡?抑或是,攝影師自身的情感投射和對世界的理解?顧錚老師的這本集子,我相信會給我一個精彩的答案,或許還會引齣更多我未曾想過的問題。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隨他的腳步,去感受上海那些尋常巷陌中不尋常的風景,去體會他如何“在路上”尋找攝影的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