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着名摄影评论家──顾铮
首部摄影专着在台出版
收录多幅台湾作品
◎顾铮街头摄影语录
──城市本身在我们刻意忽略之下,其实有着丝毫不亚于山野的魅力。城市的街头或街头生活同样有着丝毫不亚于山乡郊野的风物人情,只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发现日常的魅力,就是挑战我们的感受力,挑战我们感受日常、感受日常生活之美的能力。
──我不愿我的照片和那么多的照片一样,一头伸进『精巧』的绳套里自尽。当一切失去生命时还有什么?自我?
──想想我现在居住的中国第一大城市,除了充盈的物质、横溢的物欲与权力的无节制炫耀之外,穷得就只有那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高楼了。
一九八○年代,中国处于启蒙和求知的年代,顾铮创立了「北河盟」摄影团体,风格前卫的作品,还曾遭到官方的「关切」。二○○六年十月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半年的交流,认识了许多日本摄影家,尤其有机会近距观察森山大道的工作方式。除了摄影,身为国际着名摄影评论家的顾铮,至今编着过多本摄影理论和评论专着,这本书即是他自身街头摄影经验的集大成。
街头摄影家就像「游手好闲」的人,他带着意识观察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片断,却又等待意料外的快门机会出现。中国着名摄影家、国际知名摄影评论家顾铮首次在台湾出版集结多年的街头摄影创作和个人摄影心法。
综合各街头摄影家的精髓,顾铮提出了自己解读城市语言的角度:
◎身体和城市的交融、渗透
◎在夜里找回被阳光删除的人事物
◎交错的错谬元素
◎寻找陌生人的视线网络
◎看见物的召唤和诱惑
◎女性是城市生活品质和时尚的指标
◎真实和虚假影像的对话
除了阐述街头摄影的精髓,本书亦指出街头摄影和城市发展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性。街头摄影不断观察着社会面貌的变化,从集权社会城市一片灰色,到自由社会城市的五颜六色;街头摄影随着城市愈来愈多的摩天大楼而採取仰角取景。此外,顾铮也透过作品比较了上海、京都,和纽约社会的不同特质。街头摄影嗅得出一个城市的味道。
作者简介
顾铮
国际着名摄影评论家、摄影理论家兼策展人。一九五九年生于上海,一九九八年毕业于日本大坂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二○○六年十月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半年的交流,认识了许多日本摄影家,尤其有机会近距观察森山大道的工作方式。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学术兴趣:二十世纪现代艺术、当代中国纪实摄影、视觉文化与图像传播研究、摄影史等。
◎着作:《国外后现代摄影》《城市表情(增补版):十九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都市影像》《世界摄影史》《遮挡与穿透:当代中国摄影景观》等摄影和视觉艺术专着。
◎策画展览:第一届亚洲摄影双年展「生活在城市」(二○○一,中国策展人)、「记录中国:当代摄影与社会变动」(二○○四,二○○六)、「城市.重现:二○○五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显『隐』:中国当代摄影二十年」、「剧∕场:上海都市摄影」(二○○九)等。
◎经历:「中国摄影」和「欧洲摄影」(柏林)等刊物编委,也是美国「光圈」(纽约)杂志供稿编辑;担任休士顿摄影节(FOTOFEST)专家见面会评委(二○○六、二○○八)、二○○八年大邱摄影双年展专家见面会评委,以及哈佛大学皮波迪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罗伯特.嘉特纳奖推荐委员等。
推荐序 都市漫游者的自由灵魂 郭力昕
给台湾读者 总有些东西驱使我上街 顾铮
开头的话
街头摄影发展小史
走在街头的摄影
都市的闲逛者
融入街头的身体
夜灯照亮白天看不见的街角
时间凝固的错谬
陌生人的视线
塞满街头的物
女人是城市的时尚
城市也是风景
图像的虚实对话
街头并置的联想
城市剧场
摄影于我
我的「上海」
与影子共舞
从街道到摩天楼
城市的文化肌理与信心
婚纱摄影的破绽
惊「怪」纽约
京都的纵深
摄影个人史
我的摄影这条路
「北河盟」和中国摄影
「北河盟」之后
日常与超日常 义大利艺术评论家莫妮卡.德玛黛谈顾铮
够怪 朱浩∕顾铮访谈
另一种观念 吴培锋∕顾铮访谈
最新摄影作品
想念台北
推荐序
都市漫游者的自由灵魂
我得先告白。三年前顾铮教授在台北送我大陆版本的《观念的街头》,书里签了「一笑了之」时,我竟当真了。这位中国大陆摄影论述最丰、影响力可能最广的评论家的谦逊之语,我早该很熟悉的;但翻阅顾铮这本街头摄影创作时,我真的也就以一种随兴的眼光,浏览着书中诸般充满视觉趣味、欲望表征、都市谣言的符号及其隐喻。这位都市符号学家的影像,固然趣味横生、意象丰富;然而,当木马文化出版社邀我为此书繁体字版《摄影的人,在路上》写点文字,从而将原先的与为此版新增的图文内容,仔细再读过一遍时,我才脸红地发现,自己严重怠慢了顾铮的街头摄影。
顾铮的创作,不能只看单张作品,必须整体地阅读;不能只阅读照片,要配合他的文字一起阅读。最重要的是,不能只在他的街头摄影图文里寻找符号意义,而需要将他的摄影,放在中国的政治社会语境里,才能比较深刻一些地理解这位都市漫游者的街头摄影,究竟意味着什么。顾铮在新版作者序里提到,一九八○年代中期,在中国几个沿海城市出现的街头摄影,既是对官方意识型态欲以沙龙摄影,转移人们关注现实,自动产生了对抗的意义,同时也是企图扭转摄影者嗜奔偏远乡野蒐猎「新鲜」影像、却不看脚下都市的一种批判性实践。
这样的对抗与实践,于顾铮的城市和街头,是从身体出发的:摄影家的身体穿梭于都市街道中,并且以摄影捕捉都市中的身体。顾铮在书中对于摄影与身体的思考,极具启发。他提醒我们,摄影乃是一个从束缚∕支配身体,到身体摆脱束缚的技术性过程。都市化过程里,通过摄影,人的身体逐渐自由,进而心灵得以解放。在朱浩的访谈里,顾铮提到他街头摄影的一个关注焦点,是「都市的性化与性的都市化」。都市是性感的,也充满性感的人物或影像符号,但「都市的性化」却不能只从这层意思来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对政治与身体的长期禁锢之下,通过性化中国的都市,并且让身体与性因为都市化、影像化,而从僵硬或沉睡中打开、甦醒,继而让身体活泼、大方、充满动能,是何等迫切却依然欠缺的「第一件差事」。因为人对身体与性的积极探索,从而对政治与行动进取,这恐怕是不仅中国且所有深受儒家礼教禁锢的华人社会,集体的重要功课。
从这个政治与文化语境,回头阅读顾铮的街头摄影,特别意味深长,引人反思。顾铮的许多都市影像,是饱含欲望之明喻或暗喻的。可他的「欲望城市」,不仅仅是为了「解放城市」这个大命题,同时或者首先也在解放着自己。他的摄影,一直是从个人实践与反身思考出发的。在「摄影于我」这段书写里,顾铮对于自身和欲望,以及城市与摄影之间的共谋、对峙、转化、救赎…自剖得深刻率真,令人肃然起敬。我认识的顾铮,对政治的诚实与不妥协,有着少见的纯粹;在他自我审视的文字里,我又看到同样纯粹的一种诚实与无畏。
我一直相信,艺术、政治与人,是缠绕接合、精神上互通的一体三面;其中一者若真正诚实,其他两者不可能太虚伪。在顾铮身上,我看到这三者的高度吻合,与相互印证。通过拍照、不断地拍照,顾铮的摄影,见证着他对自由的热爱,和精神解放的坚定实践。是这样一种追寻自由的灵魂,让拿着相机的都市漫游者,远远超越了中产闲逛者对街头景观无所事事的蒐集,让街头影像最后产生了政治意义。
在《摄影的人,在路上》里,除了为此新版所写的作者序,顾铮也特别加上一篇〈街头摄影发展小史〉,扼要地勾勒了摄影史上有代表性的街头∕城市摄影家,是很有价值的参考文献。他在书末,也提供了最新的几幅黑白摄影作品,我认为几乎张张皆是精品。顾铮在最后〈想念台北〉一节,则展示了一些他在台北停留时的街头影像。对照着居住地上海的作品,别有另一番情趣。
从顾铮第一次到台北开始,他就爱上这个城市了。一方面,台北确实有其可爱之处。另一方面,任何人初访一个不至于完全无趣的城市,总比较容易先感受到它明显的优点与特色,而暂时不追究它的问题面;人们也总是比较对自己居住的城市与社会,有着较严厉的批评------设若他们有反省能力的话。顾铮的台北街头影像,大抵温暖而人性,可清楚感受他对台北的喜爱。他比较贴近这个城市的人与活动,并且反映着台北的某种斯文与慢节奏。相对地,顾铮比较冷凝地看着上海,常常有距离地捕捉着那个城市的符号。
比起台北的缓慢、陈旧与温馨,那个密佈着广告看板、视觉符号、新奇事物的上海,在顾铮的摄影里,似乎显得远比台北喧嚣、躁动。但是,仔细阅读顾铮的上海街头摄影,虽不乏冷厉如罗伯特.弗兰克者,却仍有更多温暖如艾尔维特(Elliot Erwitt)风格的作品。上海在视觉空间或市民活动上的某种喧嚷繁忙,固然提供了诸多剧场的、欲望的影像材料,但顾铮并不打算像贝蕾尼丝.阿波特那样,在一九三○年代拍摄纽约曼哈顿时,对高楼硬体文明的那种崇拜与表扬。相反地,上海做为城市,在物质建设上的膨胀与浮夸,使做为影像话语建构者的顾铮,努力在他的作品中,将上海「缩小」:他很少描述上海那些全球最多的高楼大厦,高楼在他作品中的符号意义也并不太正面,甚至常是嘲讽的。他的目光,更多的放在上海各个角落的特写,在细节、纹理,和气氛中说故事,让过大的都市,在影像里回归到一个合于人性意义的尺寸上。
在顾铮街头摄影的这个特质里,他虽然借着「欲望城市」抒发着自己的自由灵魂,又回过头来同时让一种具有温度的观看,将不断「非人化」的城市,试图拉回到人的感觉和意义上。这或许是顾铮街头摄影希望提供的多元观念吧。
郭力昕 政大传播学院副教授
**第三段:** 我一直对城市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街头摄影,恰恰是窥探城市灵魂最直接的窗口。《摄影的人,在路上:顾铮的上海街头摄影》这本书,在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之前,就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上海,这座充满魔力的城市,既有老上海的精致韵味,也有新时代的前卫气息。顾铮老师的摄影,总是能巧妙地将这两者融合在一起,他用镜头捕捉到的,不仅仅是瞬间的景象,更是这个城市在时间长河中流淌的记忆。我猜想,这本书中一定会有很多关于上海那些隐匿在角落里的风景,那些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段。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他如何通过街头摄影,去解读这座城市的变迁,去呈现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真实状态。他对“摄影的人”的理解,以及“在路上”的这种状态,我想也一定会体现在他对摄影的执着和对世界的观察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生活态度。
评分**第二段:**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总是试图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学习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摄影的人,在路上:顾铮的上海街头摄影》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摄影作品集,更像是一份关于上海的视觉日记,一份关于“人”的探索报告。顾铮老师的摄影,我一直觉得他有着一种“冷峻”下的温情,他观察得那么仔细,捕捉到的细节又是那么精准,仿佛能穿透表象,直抵事物的本质。我尤其期待他在书中是如何处理人与城市的关系的。上海的街头,承载了太多人物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他镜头下的那些普通人,在繁华的都市背景下,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姿态、他们的眼神,一定充满了故事。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用照片去讲述一个故事,如何让画面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更能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这本书,我想会是一堂生动的街头摄影课,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摄影的人”这个概念,以及“在路上”所蕴含的不断探索的精神。
评分**第四段:** 我一直认为,伟大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摄影师内心世界的投射。《摄影的人,在路上:顾铮的上海街头摄影》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宝藏。顾铮老师的作品,我之前也曾有所接触,总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思考和人文关怀。这次他将镜头对准了他熟悉的上海街头,我非常好奇他会从怎样的角度去解读这座城市,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他如何处理光影、构图、色彩,更期待他如何通过这些元素,去表达他对“人”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上海的街头,每天都有无数的故事在上演,而顾铮老师无疑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我希望能从他的作品中,学到如何用镜头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如何去捕捉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画面,以及如何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摄影之中。
评分**第一段:** 我一直对街头摄影有着莫名的情结,那种在不经意间捕捉到的城市脉搏和生活瞬间,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顾铮老师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他的视角总是那么独特且富有哲思,总能让熟悉的环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次能有机会拜读他的《摄影的人,在路上:顾铮的上海街头摄影》,我感到无比兴奋。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上海,这座充满历史沉淀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本身就蕴含着无数故事。而顾铮老师,用他的镜头和思考,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这其中的化学反应,定然是令人期待的。我常常在想,街头摄影究竟捕捉的是什么?是稍纵即逝的光影,是形色各异的路人,还是城市变迁留下的痕迹?抑或是,摄影师自身的情感投射和对世界的理解?顾铮老师的这本集子,我相信会给我一个精彩的答案,或许还会引出更多我未曾想过的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随他的脚步,去感受上海那些寻常巷陌中不寻常的风景,去体会他如何“在路上”寻找摄影的意义。
评分**第五段:** 对于街头摄影,我总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它仿佛是一种与城市进行的无声对话,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在平凡中发现不凡。《摄影的人,在路上:顾铮的上海街头摄影》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向大师学习的绝佳机会。顾铮老师的摄影风格,我一直觉得他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他不会刻意去制造戏剧性,而是通过对现实的敏锐捕捉,展现出生活本身蕴含的张力。上海,这座日新月异的国际大都市,一定充满了让他着迷的瞬间。我非常想知道,在他眼中,上海的街头是怎样的?那些匆匆而过的人们,他们的眼神里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关于上海的街头摄影,更是一位摄影师对“人”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在路上”这种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我期待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摄影观,也期待能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上海这座城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