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二十世纪经历了科技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实验,以及第三世界开始场,而台湾也脱离殖民主义与白色恐怖的强权政治,经历了民主、自由。
台湾对外的问题是自主,对内的问题则是民主。台湾如何在全球化的规则下,像与其他国家一样与中国正常经贸交往(其前提是台湾本身的产业健全、就业充分、成长共享),同时以实力与智慧捍卫政治自主,提防失去经济自主从而失去政治自主的危险,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课题。
新时代的台湾人应该开始对自我有所探讨,从内在进行更新,以新的生命内涵实践「一切价值的价值转换」,形成全体性的精神扬升与文明创新,基于自由意志、公民意识的结合,脱离被过去的虚构所束缚的状态,对台湾这一块民主实践的土地产生坚定的认同。
书中所进行的各种思考,目的是企图改造新时代台湾人的心灵状态。已经拥有自由的台湾人要摆脱再次失去自由的恶梦,不能只靠形式上的民主实践。所谓的「维持现状」,等于是无限期地延搁自己的内在求索,以闭锁的心态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随意漂流。这绝非当家作主应有的认识,也是本书的目的。
作者简介
李登辉
台湾首位民选总统。1923年生于台北三芝。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学士。获中美基金奖学金,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研究农业经济。美国康乃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博士论文〈农、工间资本移动问题--台湾个案研究(1895-19600)〉获美国农业经济学会选为「年度最佳论文」。
曾任教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曾任职农复会,并历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72-1978)、台北市长(1978-1981)、台湾省主席 (1981-1984)、副总统(1984-1988)、总统(1988-2000)。现任李登辉基金会董事长。
着有《经营大台湾》、《台湾的主张》、《亚洲的智略》、《李登辉学校的教诲》(小林善纪合着)、《慈悲与宽容》、《「武士道」解题》、《见证台湾──蒋经国总统与我》(李登辉笔记.李登辉口述历史小组编)、《921大地震救灾日记》、《新时代台湾人》、《最高领导者的条件》。
序
第一章 回顾二十世纪
一、资讯科学的诞生
二、社会主义的实验
三、第三世界开始在人类的历史登场
第二章 科学、技术、文明的产品
一、人类文明第四阶段--资讯网路社会
二、人工智慧的将来
三、人类的意识生活与科学、艺术、宗教问题
第三章 国际秩序的松动与新兴国家的崛起
一、「历史终结」的辩证
二、经济自由化失控与全球化失衡
三、美国的衰退
四、新兴国家的崛起
五、从单极格局过渡到区域化的多极形式
六、台湾的战略选项: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之外的另一条路
第四章 全球化虚拟现时下的台湾
一、盲目鼓吹全球化与自由化的主流经济理论亟需修正
二、金融海啸促成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三、台湾经济两大核心目标:经济安全与永续发展
第五章 台湾的危机与解决之道
一、民主化的发展与停滞
二、危机结构的分析
三、面对的问题
四、问题的解决
五、政局的调整
结语
思考「我是谁?」
序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时代环境的进步,而生活得更加安定与快乐。相反地,每天都得遭遇各种复杂混淆的情状,与过去二十世纪的时代实在大不相同。
当中,台湾人民面对的问题,有自己对将来失去信心,以及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失望。这两者不仅根源于长期的心理累积,也是世界共通的现象;此外,更与台湾独特的客观情势(包括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与变化有关。
回顾二十世纪末期,台湾在政经上进行结构性的变革,不断向上超越、缔造新局。宁静革命与务实外交,打造出的「台湾经验」,蔚为杭亭顿第三波民主化的典范。
《二十一世纪台湾要到哪里去》,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台湾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而台湾作为一个资源相对有限的岛屿,其环境保护的成效和未来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台湾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策略和实践。例如,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如何推动能源转型,发展清洁能源?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台湾在绿色科技、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并描绘出一条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发展道路。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关于台湾如何成为一个更加生态友好的地方的指南,让我能够对台湾的绿色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拿到《二十一世纪台湾要到哪里去》这本书,我最关心的就是书中关于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会如何演变。我注意到近年来,台湾经济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人才外流、产业升级的压力,以及如何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背景下找到新的增长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台湾经济的未来出路。是否会继续依赖制造业,还是会大力发展服务业、文创产业,甚至是新兴的数字经济?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如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经济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和前瞻性的建议,让我能够对台湾经济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它会是关于如何克服挑战、实现经济腾飞的故事,还是关于如何在变化中寻求稳定与发展的智慧?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启发。
评分读到《二十一世纪台湾要到哪里去》的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关于台湾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思考。一个地方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才的质量和创新能力。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台湾的教育制度在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下一代?如何应对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如何鼓励创新创业精神,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台湾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以及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深刻见解。它会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活力和包容性的教育体系,从而为台湾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吗?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打造“21世纪人才引擎”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对台湾的庶民文化和在地生活方式非常着迷。这本书的名字《二十一世纪台湾要到哪里去》,虽然听起来宏大,但我更希望它能触及到普通台湾民众的日常。在快速的时代变迁中,是什么在支撑着台湾的社会肌理?是那些坚持在地经营的小店,是那些代代相传的传统手艺,还是那些充满活力的社区活动?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基层,用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例子,展现台湾人民在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本土文化认同的拉扯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韧性。是否依然有充满人情味的市集,是否依然有充满个性的独立书店,是否依然有鼓励年轻人创新创业的土壤?这些看似微小却无比重要的元素,构成了台湾独一无二的魅力。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描绘一幅充满细节的画面,让我感受到台湾的脉搏,理解它在二十一世纪的演进中,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力量是如何塑造着它的未来。毕竟,一个地方的未来,最终是由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创造的。
评分《二十一世纪台湾要到哪里去》,光是书名就充满了悬念和探索的意味。我一直对台湾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定位感到好奇。在复杂的全球局势下,台湾的战略选择是什么?如何在中美大国博弈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道?这本书是否会分析台湾在区域安全、经济合作以及国际组织中的角色?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让我理解台湾在全球舞台上的定位,以及它可能采取的各种发展路径。是会继续深化与现有盟友的合作,还是会积极寻求新的国际伙伴?在经济上,是否会更加依赖单一市场,还是会实现多元化发展?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关键性的议题,并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而客观的台湾国际战略图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台湾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角色和未来走向。
评分《二十一世纪台湾要到哪里去》这个书名,让我不禁思考台湾在人文艺术领域的未来发展。台湾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文学、电影、音乐到视觉艺术,都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在数字化时代,台湾的人文艺术如何生存和发展,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并走向国际。例如,在地文化如何与国际潮流碰撞融合?新兴的媒体和技术将如何影响艺术创作和传播?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又会带来怎样的创新和突破?我期待这本书能描绘出台湾在人文艺术领域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未来图景,让我感受到台湾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不竭生命力,以及它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自我,影响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二十一世纪台湾要到哪里去》,光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很有份量,让人不禁思考。作为一名对台湾社会发展一直抱有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很想了解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里,这片我深爱的土地会走向何方。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恰恰是我内心深处最想探寻的答案。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个宏大而清晰的图景,不仅仅是政策的分析,更希望能触及到台湾人民的集体意识、文化韧性以及在全球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我希望它能描绘出台湾在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层面的发展潜力,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变局加速、地缘政治紧张的大背景下,台湾的未来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关键。这本书会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航员,为我们指明方向,还是像一个哲人,引导我们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我期待的是前者,但后者同样具有价值。我希望它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讨论,让更多人参与到“台湾的未来”这个议题中来,共同为之贡献力量。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自己能对台湾的未来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希望能更有信心地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
评分读到《二十一世纪台湾要到哪里去》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台湾近年来的社会运动和青年世代的崛起。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新一代台湾人对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政治参与等议题的关注?我很好奇,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如何影响了台湾社会议题的讨论深度和广度?下一代的台湾人,他们对“台湾”的定义是什么?他们的理想和愿景又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这种世代交替的力量,展现年轻一代如何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地参与到塑造台湾未来的进程中。是继续保持温和的改革,还是会涌现出更激进的变革力量?他们又会从哪里汲取灵感,又会把台湾带往何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听到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世代的台湾人的声音,看到他们为自己家园的未来所付出的努力和思考。
评分对于《二十一世纪台湾要到哪里去》这本书,我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看到作者能够触及到台湾社会内部的多元性和融合性。台湾是一个拥有丰富族群文化的地方,原住民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外省文化,以及近代以来融入的西方文化和东南亚文化,共同构成了台湾独特的社会图谱。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种多元文化如何在二十一世纪相互碰撞、融合,并最终塑造出新的台湾身份认同。不同族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诉求和愿景是怎样的?如何才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形成更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描绘出台湾社会包容、多元、充满活力的未来景象,让我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不同声音汇聚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如何引领台湾走向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创造性的未来。
评分这本《二十一世纪台湾要到哪里去》,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前瞻性的观点。作为读者,我希望从这本书中获得不仅仅是现状的分析,更能看到作者对台湾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台湾能否继续发挥半导体产业的优势,并向更高附加值的领域拓展?在经济转型方面,如何在高科技与传统产业之间找到平衡,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层面,如何应对少子化、高龄化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在文化领域,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拥抱多元文化,并提升国际影响力?我希望作者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或是描绘出清晰的发展蓝图,能够真正地启发读者,甚至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即使面对挑战,也能找到应对之道,并看到台湾未来充满希望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