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unified, or independent ?
统一还是独立?光谱之中,也许存在另一种可能!
在「统独」的光谱中间,『统合』,是否会成为两岸的下一个阶段?
两岸对峙长达数十年,台湾主政者由蒋介石时代「汉贼不两立」的立场,转为蒋经国时代「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态度,再经李登辉政府透过「两国论」为台湾独立运动奠下政策基石,从而来到陈水扁政府进一步以「一边一国」明示台湾独立的追求目标;目前则是马英九政府所提倡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借此全力化解两岸紧张情势,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转趋紧密。
本书特色
以丰富图表阐述两岸「统合」的可能。
作者简介
刘文斌
台湾苗栗县人,1959年生,政大东亚研究所硕士、政大中山研究所博士。研究专长为两岸关系、台湾国家认同、两岸政治发展。现任《展望与探索月刊》研究员、辅仁大学及醒吾技术学院之兼任助理教授。已出版《为人民服务:两岸制度竞争的核心》、《台湾国家认同变迁下的两岸关系》专书,并发表〈从战略三角评析国、民、共三党竞逐关系〉等学术论文十数篇。
自序
第壹章 绪论
第贰章 统合论在两岸关系范畴的反思
第参章 两岸周边统合与对台压力
第伍章 两岸统合的实际
第陆章 结论
参考书目
自序
两岸在2008 年马英九政府就任后,加速各方面的交流,而紧密的交流是否造成两岸的「统合」始终是各方热议的话题,甚至有部分主张台湾独立人士拒绝进一步与大陆交往,以免台湾因交往而与大陆统合为一。但主张台独的前总统陈水扁,于2000 年12 月31 日在〈跨世纪谈话〉中,提出「超越目前的争执和僵局,从两岸经贸与文化的统合开始着手,逐步建立两岸之间的信任,进而共同寻求两岸永久和平、政治统合的新架构」,凸显「统合」并不专属于赞成两岸统一者的论述,纵使「统合」有表达两岸可能统一的意义,但在现实条件上是否等同于两岸必然会统一,仍有待事实加以证明。因此,「统合」在两岸关系的研究中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状态的描述,是中性的名词与工具。两岸不一定因为经贸、文化、社会、安全等各层次的紧密交流,就最终演变成政治上结合为一的统合,更何况依据笔者的研究认为,所谓「统合」尚可以区分为「实质统合」与「法理统合」两种概念,各有其特殊意义。两岸紧密交流是否真会引发两岸统一的法理统合,本就是研究两岸关系者所关注的问题。详细研究两岸「统合」问题,已成为当前两岸关系健康发展所必须从事的重要工程,因此,更凸显本书的价值。
本书得以完成并付梓,必须感谢郭崇武先生、叶雅娴小姐、蔡显吉先生、廖剑峰先生、吴天云先生、张佩琦小姐,或提供写作意见或热情校稿或协助完成资料汇整,更感谢秀威出版社提供出版机会。当然,所有文责由本人负责。
将本书献给笔者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赵建民教授。赵老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会不断的要求学生反思所做研究结果「对学术有何贡献?」以做为釐定研究方向与内容的尺规,此书就在战战兢兢于是否对学术有所贡献的心情下完成。希望因本书的出版真能为学术研究做出贡献。更将此书献给最贤慧与最亲爱的内助惠铃,及就读于大学近日不畏劳苦戮力追求梦想的小犬承启,与不论品学都自动自发自我完善的小女承欢,愿全家随着岁月在各方面一起成长。
刘文斌 2012.12.20 于新店
这本书简直是一次思维的盛宴!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其中,完全停不下来。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了“想象”这个概念在两岸关系中的核心作用。他没有拘泥于冰冷的政治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历史、文化、心理、社会学的视角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到关于“共同记忆”的部分,我才豁然开朗,原来许多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其根源恰恰在于双方对过往事件的“想象”和解读差异。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告诉我们“统一”就一定会如何,或者“独立”就必然怎样,而是让我们看到了“可能性”的广阔空间。他反复强调,与其执着于既定的立场,不如先去理解对方的“想象”是如何形成的,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不同群体——比如台湾的年轻人、大陆的知识分子、海外的华人——他们对“两岸统合”的想象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同理心。他并没有预设谁对谁错,而是尽可能地展现不同观点的合理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各自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孕育出来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两岸关系的角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简单的“你我”二元对立,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复杂、充满活力的想象空间。这本书不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让你思考“可以”是什么,这种开放性的引导,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很多关于未来两岸互动模式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绝对是一种思维上的“奇遇”。作者以“想象”为切入点,为我打开了一个看待两岸关系的新视角。我之前总是习惯于从政治、经济、军事等硬性维度去理解问题,而这本书却告诉我,那些更深层次、更根本的驱动力,往往隐藏在“想象”之中。作者没有给出任何“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阐释,让我们看到了“想象”是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国家”、“民族”、“认同”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台湾年轻人对于“中国”的“想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深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想象”归结为“反叛”或“疏离”,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这种尊重和理解,让我感到非常触动。这本书让我明白,与其试图改变对方的“想象”,不如先去理解对方的“想象”是如何形成的。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消弭隔阂,增进共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被动形成观点的人,而是能够主动去审视、去构建、去“想象”自己对两岸关系的理解。
评分简直是一场智识的盛宴!作者以“想象”为一把精妙的钥匙,打开了理解两岸关系的一扇新大门。我过去对“统独”的看法,总是在一种相对固化的框架里打转,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维度。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政治观点,而是从文化、历史、心理等多个角度,细致地剖析了“想象”在两岸关系中的核心作用。我尤其佩服作者对于“集体记忆”和“国家叙事”的深入挖掘,他让我们看到,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被“想象”所塑造的。读到关于台湾方面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想象”是如何与大陆主流叙事产生巨大鸿沟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沟通的障碍往往不在于事实本身,而在于我们对事实的“想象”和解读。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教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如何去理解和审视对方的“想象”,以及如何去构建我们自己关于未来的“想象”。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也更加具有同理心,能够以一种更包容、更动态的视角去看待两岸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评分我一直觉得,“统独”问题过于沉重,充满了政治的僵硬和预设的立场。而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轻盈却又深刻的方式,让我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想象”。作者并没有直接讨论“统”与“独”的利弊,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想象”是如何塑造了两岸的认知和情感。他通过对历史叙事、文化符号、以及集体记忆的细致梳理,展现了“想象”在构建国家认同、维系情感连接中的关键作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国家认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态度,他并没有将其简单化,而是呈现了一个多元、流动、不断建构的过程。读到关于两岸民众对“中国”这个概念的不同“想象”时,我深有体会,原来许多的隔阂,并非源于事实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对事实的不同“想象”。这本书教会我,与其去评判和对抗,不如去理解和倾听,理解对方的“想象”,并以此为起点,去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建设性的未来。
评分我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标题《想像统独:两岸统合研究》有些犹豫,毕竟“统独”本身就充满了争议性,而“研究”听起来又有些枯燥。但当我真正翻开它,却被作者的笔触深深吸引。他并非简单地将历史事件堆砌,而是将“想象”作为一把钥匙,去解锁两岸关系中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壁垒。我原以为会读到大量枯燥的政治分析,结果却发现书中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洞察。作者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引导你一步步走进一个充满细节和情感的世界。他谈到“国家认同”的构建,是如何受到从小到大的教育、媒体宣传、甚至是集体梦境的影响,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读到关于台湾学生在某些历史事件上的集体“想象”是如何与大陆主流叙事产生巨大反差时,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误解和隔阂。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试图消弭这些差异,而是鼓励我们去“倾听”和“理解”这些差异的根源。作者用一种非常学术但又绝不失人情味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两岸人民在“想象”维度上的光谱。他并没有给出任何“正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彼此,也为我们自己关于两岸未来的“想象”打开了新的维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的人,而是能够主动去构建和审视自己对两岸关系的“想象”。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关于“可能性”的探索。作者没有给我强加任何既定的结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两岸关系复杂而迷人的“想象”地带。我一直以来对“统独”的讨论都感觉有些僵化,似乎总是在原地打转,而这本书却打破了这种沉闷。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其实是我们“想象”的投射。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为什么在面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甚至同一个政治概念时,两岸人民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想象”。他通过对文化符号、集体记忆、情感纽带等多个维度的细腻分析,展现了这些“想象”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认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关于“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概念的阐释,它让我理解到,所谓“认同”,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想象”和建构来维系。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说服”对方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对方的书。它鼓励你放下固有的偏见,去尝试理解对方的“想象”世界。读到最后,我并没有得到一个关于“统独”的最终答案,但我获得了更重要的东西——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和一种更深刻的同理心,以及一种敢于去“想象”和构建更美好未来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理解两岸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且极其重要的视角。作者并没有选择直接进入“统独”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想象”这一更深层次、更具根本性的要素。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研究方法。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感知和认同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们自身的“想象”建构。书中对两岸人民在历史认知、文化符号解读、甚至是情感连接上的“想象”差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国家认同”时,并没有将之视为一个非黑即白的命题,而是呈现了一个多层次、流动的光谱。他强调了“想象”的创造性和建构性,以及它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个体乃至群体的认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固守原有观点的人,而是能够主动去审视、去反思,去理解对方“想象”世界的根源。这是一种思维上的解放,也为未来更具建设性的两岸互动提供了可能。
评分坦白说,我曾经对“统独”这个话题感到有些疲惫,总觉得讨论来讨论去,似乎总是陷入僵局。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想象”才是解开这个僵局的金钥匙。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想象”作为研究两岸关系的核心,这让我眼前一亮。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政治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文化、心理等多个维度,揭示了“想象”是如何塑造了两岸人民对“国家”、“认同”的理解。书中对于“集体记忆”的分析尤其让我着迷,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对于过去的认知,并非客观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想象”的加工。读到关于两岸民众在某些历史事件上的“想象”差异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看似无法弥合的鸿沟,根源恰恰在于我们不同的“想象”框架。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并没有试图说服读者接受某种观点,而是鼓励我们去理解和审视对方的“想象”,并由此构建自己对未来更具弹性和可能性的“想象”。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也极具启发性。作者没有直接进入“统独”的辩论漩涡,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想象”——来切入两岸关系的研究。他用一种非常系统化、但又不失生动有趣的方式,揭示了“想象”在塑造两岸认同、理解和互动中的关键作用。我原以为会读到很多关于政治制度、经济往来等硬性内容的分析,结果却发现,作者更关注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心”的连接和隔阂。他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叙事差异、文化符号的解读不同、甚至是集体潜意识中的某些“图腾”,来展现两岸人民在“想象”世界里的巨大差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国家认同”时,并没有采用二元对立的方式,而是呈现了一个更加多元、流动、多层次的认同光谱。他让我们看到,所谓的“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被建构、被协商、也被“想象”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两岸之间的沟通是如此困难,因为我开始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沟通的障碍,并非源于事实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对事实的“想象”。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两岸关系中的各种议题。
评分这本书是一次关于“可能性”的精彩探索,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两岸关系研究的刻板印象。作者以“想象”为切入点,让我们看到,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并非客观的现实,而是我们自身的“想象”局限。他并没有给出任何关于“统独”的明确答案,而是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展现了“想象”是如何在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塑造了两岸人民的认知和情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共同想象”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国家”和“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想象”和建构来维系。读到关于两岸民众在面对同一历史事件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想象”时,我才真正理解了沟通的深层障碍所在。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鼓励我们去理解和审视对方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去构建我们自己对于未来更开放、更具创造性的“想象”。这是一种思维的解放,也是一种通往理解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