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具有伟大理想的人
才具有世界公民的资格
只有具有广阔胸怀的人
才可以成为世界公民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实托邦」,这不是一个好的世界,但却是一个给人希望和鼓舞的世界。当大多数人有了跟其他人共用一个「天下」之感的时候,就进入「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公民社会」就是天下一家,就是世界大同,就是共产主义。
从孔子的大同世界观,到孙中山的大同主义,再到经济与政治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公民社会,作者从理论层面、现实层面重新阐释世界大同的理想;在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生活趋同化的现在,引导出共产主义应以何种面貌体现其精神。而只有具有伟大理想的人,才具有世界公民的资格;只有具有广阔胸怀的人,才可以成为世界公民。
本书特色
从宏观面论述地球村的现代社会如何实现共产主义、世界公民的可能。
作者简介
董大中
一九三五年生,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进修班毕业,多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写作学术论着在一千万字以上。一向坚持为解决问题而写,九十年代在研究中西文化比较上碰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于是将兴趣转向文化领域。
自序
上卷理想篇
第一章大同世界--人类共同的理想
§1.1孔子的大同世界和陶渊明的《桃花园记》
§1.1.1孔子的大同世界观
§1.1.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1.2柏拉图的《理想国》和跟大同世界的比较
第二章从莫尔的《乌托邦》到孙中山的大同主义
§2.1莫尔的《乌托邦》
§2.1.1《乌托邦》是对社会不满的反抗
§2.1.2莫尔对「乌托邦」的具体描述及其意义
§2.1.3闵采尔和康帕内拉及其《太阳国》
§2.2欧洲产业革命时期的空想主义
§2.2.1狄德罗、马布里、摩莱里
§2.2.2巴贝夫和巴贝夫主义
§2.3三位空想巨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2.3.1圣西门的空想主义
§2.3.2傅立叶的空想主义
§2.3.3欧文的空想主义
§2.4从欧文的合作社到日本的「新村」
§2.4.1从欧文的合作社实验到法国的伊加利亚运动
§2.4.2太平天国革命和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
§2.4.3日本的「新村」运动
§2.4.3中国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2.5.康有为的《大同书》
§2.5.1《大同书》的写作经过及思想来源
§2.5.2「三世说」--康有为的创造
§2.5.3康有为的男女平权思想
§2.5.4康有为的空想--空想主义的最高境界
§2.6孙中山的大同主义
§2.6.1孙中山大同主义的来源
§2.6.2孙中山大同主义的实质
§2.6.3孙中山对世界大同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章建立科学的世界大同观
§3.1世界大同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世界大同
§3.1.1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共产主义
§3.1.2能跟共产主义「和鸣」的思想出在中国
§3.2几个问题的辨正
§3.2.1对私有制的态度
§3.2.2在废除家庭和男女平等问题上
§3.2.3对「私」应该辩证地看
§3.3既不可降低标准,也不可想像过高
§3.4由「乌托邦」到「实托邦」
中卷现实篇
第四章 在经济的航船上
§4.1二战以后静悄悄的革命
§4.1.1跨国公司发展迅速
§4.1.2科学技术上升为第一生产力
§4.1.3企业「两权」分离,出现管理者阶层
§4.1.4股份制向公众敞开大门
§4.2「界」在消失中,「形」在改变中
§4.2.1跨国公司改变了帝国主义的面貌
§4.2.2跨国公司也在改变着发展中国家
§4.2.3国的存在和「国界」的消失
§4.2.4阶级的界限变得模煳
§4.2.5国家的作用相对减弱
§4.3经济全球化是改变不了的大趋势
§4.3.1经济全球化是两位导师早就预见到的
§4.3.2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只能前进,不会后退
第五章 民主、和平、联合三大主潮
§5.1民主,不可阻挡的洪流
§5.1战神抽回了他带刺刀的手
§5.3和平、和解、和谐--国际关系的主旋律
§5.4联合、结盟的势头在迅勐发展
第六章 世界范围的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6.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6.2从社会保障的建立到福利国家
§6.3遍地而起的非政府组织
§6.4社群‧共同体‧自助组织
§6.5从社区到市民社会到世界公民社会
§6.6女性和弱势群体地位大幅提高
第七章 旅游和人生
§7.1全球大旅游,世纪之交的壮丽景观
§7.1.1旅游及其意义
§7.1.2移民、留学及其他
§7.2.趋同化,另一股席卷全球的潮流
下卷道路篇
第八章大路朝阳,殊途同归
§8.1社会主义国家沿着《宣言》向前走
§8.2北欧国家创造了另一条道路
§8.3美国等国需要一场革命性变革
§8.4在对立和冲突中走向统一
第九章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9.1公平、公正、正义、平等:最基本的要求
§9.2剷除人类肌体上的毒瘤
§9.2.1「饕餮」的四大家族
§9.2.2处在阴暗角落里的金融帝国
§9.3去私
§9.4发扬仁爱美德,建立普世伦理
§9.5美国人啊,你要节制
§9.6不同的文化、文明:学会包容、理解
§9.7「我是世界公民」
自序
写这部书的想法,萌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那时,跨国公司发展很快,旅游也成为一种产业,国内国外都很兴旺,加上欧盟成立,还有什么「第三波」等,我就想,中国古人所憧憬的大同世界的理想是不是露出了一线曙光?人类社会是不是真的要走到世界大同的境界去?
写作本书的前提是,人类社会一定要、也必然会走向共产主义。笔者从这个角度思考:人类社会是听任自然发展还是加上人为的力量使它走向人类设定的目标?我读有关的着作,总感到,绝大部分论者,似乎都没有目标,连马克思主义者也不谈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目标。人们是在无目的地看着社会自行发展,在自行发展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们谈什么问题,就像普通人走到哪里算哪里一样。这不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态度。资本家是为眼下而活,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未来,为了全人类,为了实现人类最美好、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马克思主义者不同于现实主义者,在于有理想,有目标。我们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世界大同是必然会达到的境界。这就是本书的出发点。
笔者当时主要想的是文化哲学上的问题,这个问题只能放在次要地位。后来写《文化圈层论》,想顺便一说,这本书的基本观点,就写在那本书的最后一章,原来的题目是《人类的未来》。后来觉得分为两本书更好一些,便把有关的内容抽出来,改了题目。《文化圈层论》的最后说:「台湾学者许倬云在《从中国历史看世界未来》中写道:『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如果全球性的秩序正在来临,有没有征兆?有,非常清楚。前二十年还没有这么清楚过,今天非常清楚:世界性的天下国家正在形成,上帝之城没有了,有的是人类文化的共同城「网」的网路,这网路正在把全世界都收揽进来。三十年前、二十年前都不太清楚,现在看到了端倪。』(《看世变》第9—10页)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生活趋同化,这就是人类社会的趋势和方向。」这本书便是对那个结尾的演绎。
其实,以上所说几件事,还只是诱因,我最基本的思想,是对人们失去信仰、生活没有目标、看起来总是浑浑噩噩过日子感到忧虑。在中国,我们曾经有过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自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传开后,人们似乎把那个理想远远抛到脑后去了,档上、章程里当然写着,但在人们头脑里,谁还记得?人们都变得很实际,很功利。所有美丽的词句都不起作用,只有孔方兄才是人们思考的中心。过去,即使在「提着脑袋干革命」的日子里,一个人入党,先得学习《共产主义ABC》,《ABC》是什么?就是《共产党宣言》,就是建立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有高度自由、高度民主的那样一个社会,现在谁还读这些?随着信仰的丧失,另外一个东西,即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鸦片」的宗教大踏步地走了过来。九十年代晨练时,碰到一位在宗教部门工作的识者,谈起宗教发展之快,令我吃惊。不久,我到近郊参加朋友为儿子举办的婚礼,客人竟大半是从教堂直接来到饭店的,一桌桌的人们都在兴趣盎然地谈着上帝。近来,宗教的洪水已然淹在我的脚下了。人们精神的空虚到了这样的地步!我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重新唤起人们的理想,是主要原因。在《文化圈层论》写完本论之后加写「附论」,是为此;把它从《文化圈层论》里分出来,成为单独的一本,同样为此。
为了写这本书,我把人类的思想史、空想史梳理了一遍。我发现,跟马克思主义两位创始人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美好理想最接近的,是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的大同思想和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大同主义。我在《文化圈层论》里,把制度文化的重要性放在头等地位,认为人类社会能不能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能不能尽快进入理想境界,跟建立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大关系。孔子的眼光实在犀利,他提出大同和小康,恰恰是从制度着眼的。他说尧舜时代是大同,那时「选贤与能」,实为民主。后来由夏禹的儿子开始,把天下当作私有财产,家天下而传,他说那只是小康,不是大同。多么英明,多么伟大!孙中山是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加引号的这句话,出自鲁迅,用在章太炎身上,说章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依我看,章太炎的「学问」,指「国学」,跟革命关系不大。孙中山不同,孙中山的学问,是革命的学问,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他指导革命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多年来只在举行纪念活动时才提起,才被人们议论。其实,请看一下多年的「世事」吧,从中国到外国,从亚洲到非洲,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哪一处不在运用?孙中山的大同主义,被一些人划归在空想主义里,我不同意。那不是空想,那是很实际的。把马克思主义跟孔子的大同世界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嫁结起来,可称之为「孔马孙主义」,或「孔马孙理想」。它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必将成为全人类的精神力量。在这本书里,我反覆说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就是世界大同,大同世界就是共产主义,即是这样来的。
老实说,写这本书,我总有些惴惴然。我觉得自己有点「反串角色」的味道。我不懂经济学,不懂政治学,不是未来学家,是本不适于写这样一本书的。我之所以大胆写起来,就是要给对未来感到迷惘、像在长长的隧道里看不到前边的亮光、心中缺乏信仰和理想的朋友一些亮光,一些鼓舞,让他们对共产主义生长起信心。我应当说明,这本书里的想法属于我自己,我很想找类似的书做「参考」,可是找不到──外国文字我一句也看不懂,只能找翻译成中文的。在书中,我又有点像「文抄公」的样子,多次引用他人。其实,所有引用,都不过是为给我的想法作证。我引那些书,并不意味着我同意那些书的其他观点,或其基本观点,只是取其有用者而已。
写《三部曲》,我深深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在我所读过的中文书中,无论谈什么题目,也无论作者属于什么学派,是什么「政治面目、家庭出身」,几乎都会说到马克思主义,都会引用马克思、恩格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引用,自由资产阶级学者照样引用;谈社会主义引用,谈跨国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照样引用。在马克思主义「死亡」、「终结」以后,仍然一次一次地引用。我的印象是,马克思和他的主义无处不在。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从马克思主义寻找思想资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人引用马克思,都比较准确,没有断章取义或者像苏联共产党中央马恩列斯着作局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中《共产党宣言》所写《说明》那样明目张胆的篡改。看到马克思主义如此被全世界的学者所重视,所不断引用,我是欣慰的。
前引许倬云先生在《从中国历史看世界未来》中说:「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如果全球性的秩序正在来临,有没有征兆?有,非常清楚。前二十年还没有这么清楚过,今天非常清楚:世界性的天下国家正在形成,上帝之城没有了,有的是人类文化的共同城「网」的网路,这网路正在把全世界都收揽进来……」网路之城我不懂,也没有真正进去过,我在意的是世界大同,是大同世界。这本小书写的就是一点「征兆」。有诗人说:「一滴水泉可以作江河的始流,一张树叶之飘动可以兆暴雨之将来……」是不是这样,让事实做回答吧。
2011年12月3日,三闲居
《走向大同》这本书,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人类未来的一些刻板印象。它并没有像很多科幻作品那样,仅仅聚焦于技术上的奇观,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技术发展背后所带来的社会、伦理和哲学层面的冲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未来社会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审慎和现实感。它不是一味地歌颂进步,也不是一味地悲观论调,而是展现了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并非毫无希望的未来。 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关于“连接”的全新概念。这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互联,而是更加深层的心灵与意识的连接。这种连接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解释这种连接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结构、个体价值认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也置身于那个由无数意识交织而成的宏大网络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个体”的意义,思考在这样一个高度互联的未来,我们如何才能保持独立思考和独特个性。
评分我最近有幸读到了《人类三部曲之三:走向大同》,这绝对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读完之后,我的脑海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且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宏伟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畅想所吸引,那些关于技术进步如何重塑人类社会结构的探讨,让我对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于个体与集体、自由与秩序、进步与传承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剖析,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在书中某个章节,作者详细描绘了一种高度发达的集体意识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似乎能够超越肉体的界限,实现某种程度的“共鸣”。这种设想既让人感到一丝不安,又充满了对人类潜能无限拓展的期待。我反复思考,如果人类真的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我们所熟知的“自我”将如何定义?亲密关系又会演变成何种模样?书中通过一系列的虚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可能性的两面性,既有超越个体局限带来的巨大进步,也潜藏着失去个体独特性和自由意志的风险。这种对复杂议题的深入挖掘,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魅力。
评分当我翻开《人类三部曲之三:走向大同》时,我便被作者构建的那个宏大而精妙的未来世界深深吸引。这不仅仅是一部描绘科技进步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社会形态演进以及个体存在意义的深刻探讨。我被书中关于“进化”的理念所打动,它并非单指生物学意义上的改变,而是人类在社会、文化、甚至意识层面的持续提升。 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人类社会如何从分歧走向合作,从冲突走向理解,最终实现一种高度和谐、共同繁荣的“大同”状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共享”的设想印象深刻,这种共享并非简单的资源分配,而是包括知识、经验、甚至情感在内的全面共享。作者并没有将这种共享描绘成一种乌托邦式的完美,而是展现了它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人类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努力。这种对复杂性的真实描绘,让整部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厚重感。
评分《人类三部曲之三:走向大同》这本书,让我对“进步”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科技发展和物质丰富,而是包含了人类精神、伦理和哲学层面的整体提升。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描绘了人类文明在漫长的时间维度中不断演进的轨迹,以及在迈向“大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考验和突破。 书中对于“统一”的探索,让我印象深刻。这种统一并非强制性的压制,而是源于个体对更高级、更和谐的社会形态的追求。我被书中描绘的那种超越国界、种族、文化差异的共同体所吸引,它是一种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命运的联合。作者并没有将这种统一描绘得过于理想化,而是细致地展现了实现统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和挣扎。这种对复杂性的把握,使得作品更具说服力。我常常在阅读时,不禁联想到我们当下社会面临的种种分裂和冲突,并从中获得了新的思考方向。
评分《走向大同》这本书,确实是一部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关于未来的畅想,更是关于当下人类行为和选择的深刻反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的同时,也能捕捉到个体情感的细腻之处。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选择、成长的个体,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同身受。 书中对于“和谐”的追求,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社会形态所吸引,那些尊重生命、珍视资源的生存方式,让我对我们现有的发展模式产生了质疑。作者并没有将这种和谐描绘成一种静态的完美,而是展现了它在动态中不断演进、完善的过程。这种对“动态和谐”的诠释,让我觉得非常贴切和有启发性。
评分《走向大同》这本书,让我对“进步”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审视。它不再仅仅是科技的飞跃或者物质的积累,而是包含了人类意识的觉醒、伦理的升华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我被书中描绘的那种高度智慧、充满同情心的人类文明所吸引,它是一种超越了物质束缚的精神追求。 书中关于“共存”的理念,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更是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我被书中那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生命形态的社会所震撼,它们不再以征服和占有为目的,而是以学习和交流为宗旨。作者并没有回避这种共存可能带来的挑战,比如对未知的恐惧、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但最终,他还是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人类的智慧和同情心,是通往真正和谐共存的关键。
评分读完《走向大同》,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史诗。作者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但又根植于对人类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未来图景深深吸引,那些超越时代限制的科技进步,那些对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颠覆性设想,都让我惊叹不已。 书中关于“共生”的概念,对我触动尤其大。它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指人类与人工智能、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的状态。这种共生关系,要求人类必须放下过往的傲慢和狭隘,以一种更加谦卑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未知。作者并没有回避这种共生可能带来的挑战,比如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等等,但最终,他还是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信号:人类的智慧和适应能力,是足以应对这些挑战的。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整部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深度。
评分我最近拜读了《人类三部曲之三:走向大同》,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无数的可能与必然。作者的宏大视野和细腻笔触,将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未来展现在我面前。我被书中对“超越”的描绘所深深吸引。这种超越,不仅仅是科技上的突破,更是人类在精神、认知和情感层面的飞跃。 书中详细阐述了人类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认知和反省,逐渐摆脱狭隘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局限,最终实现一种更加包容和广阔的“大同”境界。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意识连接”的设想所打动,它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让个体之间的理解和共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这种连接,既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作者对这些复杂性的探讨,让整部作品充满了思辨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的。作者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人类文明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探索、发展、最终迈向“大同”的壮丽画卷。《人类三部曲之三:走向大同》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哲学沉思录。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责任”的探讨所吸引。在作者笔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体所承担的责任也在不断升级。这不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道德约束,而是延伸到对整个社会、对地球生态、甚至对宇宙的责任。我被书中那些为了共同的未来而牺牲、而奉献的个体所感动,他们的选择让我看到了人类精神中最为闪耀的光辉。作者并没有将这种责任描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成长的标志,一种通往更高层次文明的必由之路。
评分《走向大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启迪。它以一种史诗般的叙事,展现了人类文明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探索、最终迈向“大同”的壮丽征程。我被书中对于“融合”的描绘所深深吸引,它并非简单的合并,而是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统一。 书中通过对一系列历史性转折点的深刻剖析,揭示了人类在迈向大同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冲突与合作。我被书中那些为了共同目标而团结起来的群体所感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中最为璀璨的光芒。作者并没有将这种融合描绘成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而是展现了它在现实中不断尝试、调整、完善的过程,这种对复杂性的真实呈现,使得作品更具说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