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早期领导人,第二号“汉奸”陈公博的《苦笑录》及回忆文章,包括《未完成的致蒋书》和《狱中自白书》,均是研究中共、国民党两党历史的重要资料。
自称“乱世能臣”的陈公博一生政治生涯走过了共产党--国民党--汪伪政府这样一个轨迹。论者认为,陈公博乃一聪明才子、性情中人,见人知事都有见地,为人处事多率性而为,因此,他的一生实际上就因了这性格的因素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态,先共后国,先左后右,直至做了“汉奸”。
书中所述多为中国政治派系活动的内幕,因为陈公博在其中身为“要角”,故其记述可以让我们得窥堂奥。
而陈公博在本书序言中说:
政治的内幕,太复杂而且太变幻了;彷彿夏天的天气,万里晴空,骄阳如火,你偶然见着天际横着一抹淡淡的微云,也许不大而且绝不经意,然而这一抹淡淡的微云,一阵便倏然变成了骤雨,一阵或者倏然变成了狂风。身当其事的人们,自己也难得知道它变幻的来源,也难得知道它演化的结果。要防患未然罢,本来似乎没有患;要补救事后罢,竟直使你来不及救,只有像大风雨里的孤舟,听着它漂流,听着它簸荡,有时连身命也要听天由命的让其浮沉。在当时遇事时,固然使你哭不得,笑不得,只有苦笑一下,即在今日我把笔纪载,事已隔了许多年,还是感觉哭不得,笑不得,也只好苦笑一下。
作者简介
陈公博(1892年-1946年)
广东南海人,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5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他是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早期领导人,亦被视为中国抗日期间的第二号汉奸人物。
1920年陈独秀受聘到广州,与陈公博、谭平山等组成共产党广州支部。1921年中共召开一大,陈公博代表广州出席。
1923年,陈公博宣佈退出中共。1925年,廖仲恺亲自介绍他加入国民党。1926年国民党二大上党选中央执行委员,进入国民党领导核心。北伐开始后,作为蒋介石随员北上,任北伐军司令部政务局长。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及汪精卫再度合作,汪任行政院长,陈亦任国民政府民众训练部、实业部长等职。1936年2月,汪辞去行政院长,陈亦辞职。
1938年12月,陈公博与汪精卫、周佛海、陶希圣等人发表了响应日本首相近卫文声明的《艳电》。陈公博任南京汪政府的首任立法院长,后兼上海市长。
1944年汪精卫往日本治病,陈公博任代国民政府主席。汪死后,陈兼任行政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公博流亡日本,最后被捕解回中国,审讯后被枪决。
而陈公博在书中说:
日本最初何尝不想亡中国,但她到底亡不了中国,这个原因也很简单,第一日本没有这许多兵力来统御中国,第二日本在海上还有英美的敌人,在陆上还有苏俄的敌人,她把全力消秏于中国,她终是不了,第三还有最大原因,民族主义和爱国思想普遍及于全国人民,我们虽然打败,但没有一个人肯做她的奴隶。然而中国除了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五省之外,各省都被日本全面的或一部的佔领了,四万万人有三万万人都呻吟痛苦于沦陷区域了,我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我是一个革命者,就这样在香港享乐而忍听中国这样沦陷吗?
拿到《陈公博回忆录》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毕竟,陈公博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时代的洪流,带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色彩。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物画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而非历史书本上那个有些模糊的剪影。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份期待。 书中对一些政治斗争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他并非简单地将对手描绘成敌人,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的动机,去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即便是在立场对立的情况下,他也能保持一种相对客观的笔触,去记录当时的局面。这种客观性,让我在阅读时,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复杂与残酷。同时,他对自身处境的细致描绘,也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他为何会做出某些选择。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人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他们做了什么,更在于他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选择。而《陈公博回忆录》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思考”的好奇。陈公博作为民国时期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经历颇为跌宕起伏,他的选择也备受争议。而这本书,让我得以窥见他内心深处的思想轨迹。 书中对许多政治事件的描述,都带着一种深刻的反思。他并非简单地为自己辩护,而是试图去剖析当时的环境,去理解自己所处的困境,以及自己所做出的决定的合理性。我尤其欣赏他对自身局限性的坦诚,他并没有刻意去掩饰自己的不足,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这种自我剖析,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历史、关于选择、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评分当我合上《陈公博回忆录》的最后一页时,心中涌起的并非简单的读完一本书的轻松,而是一种久久不能平息的思考。陈公博,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重量,而他的回忆录,更是将这份重量,以一种极为个人化、极为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惊叹于他对细节的把握,那些关于人物对话的描述,关于事件发生的场景,都仿佛历历在目。他并非只是在记录,而是在“重现”,重现那个时代的喧嚣与沉寂,重现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我尤其欣赏他对自身反思的深度。他并没有回避自己曾经的错误和局限,反而以一种近乎自剖的姿态,去审视自己的过去。这种坦诚,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 nuanced(微妙、细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一个充满人性光辉与阴影的真实世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所展现的“人性”的复杂性。陈公博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行为和决策,不可避免地会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而《陈公博回忆录》之所以引人深思,恰恰在于它揭示了这些决策背后,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挣扎与矛盾。他并非一个脸谱化的反派,也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不断做出选择、承担后果的个体。 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描绘,比如某次宴会上的谈话,某个午后的沉思,甚至是某种生活习惯的细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能勾勒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他并非刻意去塑造某种完美的形象,而是将自己的优点、缺点,甚至是一些在今天看来可能显得幼稚或错误的观念,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种坦诚,反而让我更容易去理解他,去探究他之所以做出某些选择的深层原因。这不是一种同情,而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一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认知。
评分《陈公博回忆录》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有点犹豫的。毕竟,陈公博这个名字,在历史课本上,在各种历史资料里,总是伴随着一些颇具争议的色彩。他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了很多我们今天看来或许难以理解的选择。所以,我最初的想法是,这本书大概会是一部充满个人辩护,或者说是试图为自己辩白的作品吧。然而,当我真正翻开第一页,随着文字的流动,我却惊讶地发现,这远非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书中并非充斥着空洞的政治口号,也不是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陈公博用一种近乎自省的姿态,将自己置于历史的审视之下。他没有回避自己曾经的立场,甚至坦诚地描述了那些让他痛苦、让他挣扎的时刻。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细致描绘,那种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压抑感,那种在不同派系之间斡旋的无奈,都通过他的文字鲜活地呈现出来。他描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在史书中一笔带过的人物,在书中却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思绪情感,都变得触手可及。这让我在阅读的时候,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身经历着那些历史的潮起潮落。
评分《陈公博回忆录》这本书,给了我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以及身处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的内心世界。陈公博以他自己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他的经历,以及他对历史的看法。 我尤其喜欢他对当时社会氛围的描绘。那种不安、那种躁动、那种变革前的潜流,都通过他的文字,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他描述的许多场景,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读起来却仿佛就在昨天。而且,他对于一些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生动。那些在历史书本上只是名字的人物,在书中却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思绪情感,都变得触手可及。这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实,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故事。
评分《陈公博回忆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尘封的日记,里面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过往,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陈公博以他独特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种种景象,种种思潮,种种人物,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并非历史专业的学生,但读这本书却让我对那个年代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一些事件的追述。他并非仅仅陈述事实,而是会深入到事件的细节,去剖析当时人们的心态,去还原那个氛围。我甚至觉得,他有时候比一般的历史学家更能捕捉到那个时代的“精神”。他用一种“局内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侧面,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历史解读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那个复杂而动荡的时代。
评分读完《陈公博回忆录》,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干燥的历史陈述,而是带着温度、带着个人情感的历史叙事。陈公博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以自己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承载着时代的重量,每一个段落,都像是那段历史中的一个切面。 让我特别着迷的是他对一些政治斗争的描述。他没有简单地将对方描绘成敌人,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的动机,去剖析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即使是在立场对立的情况下,他也能保持一种相对客观的笔触,去记录当时的局面。这使得书中的叙述,在保持个人色彩的同时,又不失历史的准确性。我甚至在某些时刻,会因为他的某些经历而感到一种深深的共鸣,尽管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境遇天差地别。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吧,它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评分阅读《陈公博回忆录》,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宫之中,而陈公博就是那位带领我穿梭其中的向导。他的文字,并非那种冷冰冰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温度,以及对过往的深刻反思。他并没有刻意去美化自己,而是将自己的经历,包括那些成功与失败,都坦诚地呈现出来。 我尤其被他对于一些政治局势的分析所吸引。他能够站在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去剖析当时错综复杂的局面,去解释一些决策的缘由。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政治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他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也充满了独到的见解。他并非简单地褒贬,而是试图去理解每个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位置和作用。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们课本上的简单定义。
评分《陈公博回忆录》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远非一句“个人回忆”可以概括。它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挣扎与抉择。陈公博以他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他自己在那场历史洪流中的位置。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描述。他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会深入到事件的细节,去剖析当时人们的心态,去还原那个氛围。我甚至觉得,他有时候比一般的历史学家更能捕捉到那个时代的“精神”。他用一种“局内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侧面,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历史解读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那个复杂而动荡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