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本书不标榜人物;但与历史事件紧密相扣。这本书站在大历史的观点,记录两岸关系从对立的僵局,转变为和平发展新局的历史过程,时间从2008跨越2012。
全书的结构共分成四大部分: 1.两岸关系发展总论; 2.ECFA与两岸经贸; 3.两岸金融与投保协议; 4.两岸政治与文化。在这段关键时期,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折,李允杰教授忠实记录两岸关系的每一个重要事件,并提出客观、专业与敏锐的分析。
作者简介
李允杰
学历:
台湾大学政治系学士、政治研究所硕士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UNC, Chapel Hill)公共政策博士
美国哈佛大学甘迺迪政府学院Asia Program访问学者(2007)
现任:
国立空中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兼新北巿校区主任
东海大学、淡江大学硕士班兼任教授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财金组顾问、国安组特约研究员
海基会顾问、考试院典试委员
着作:
着有〈透视两岸.财经〉、〈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两岸投资保障协议之研究〉以及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领域学术专书等共15本(含合着)
导论代序:大历史看两岸
Part 1 两岸关系发展总论
01坚持改革、打造幸福---解析马总统520就职讲话
02历史偶然 萧胡谱美妙探戈
03后奥运的两岸关系
04胡六点后两岸发展新思维
05胡六点:马胡考验第一章
06对第三次「江陈会谈」的期待
07一九四九,如果历史重写
08两岸和平发展 须行稳致远
09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Views o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10马期中过关,后ECFA的四大挑战
11一中新义,解两岸难题
12不正视中华民国 一中失依託!
13庆双十,关注中国民主转型
14当两岸关系遇上普世价值
15宁左勿右,江平要砸胡温大局?
16两岸聚焦民生 行稳致远
17一国两区的结与解
18黄金十年要脱胎换骨 战术应细腻
19令韩寒惊艳的关键密
20稳健推动 两岸互设办事机构
Part 2 ECFA与两岸经贸
01解决CECA 先推TIFA
02ECFA公投 该不该投?
03ECFA公投?国会监督 才是正办
04签ECFA 问题不大,困难不少
05ECFA协商 台湾仍须努力
06沟通ECFA ,可以更细腻!
07胡规习随 为ECFA加温
08 ECFA巩固两岸和平现状
09 ECFA公投案的公民课
10 ECFA卡住? 两岸不可承受之重
11后ECFA布局 打造黄金十年
12终止条款的「虚」与「实」
13后ECFA时代 打造台湾黄金十年
Part 3 两岸金融与投保协议
01绿灯亮了 两岸金融跨步走
02台湾如何掌握海崃经济区之发展契机:以金融业为例
03后ECFA时期桂台金融合作的机遇与途径
04国银登陆的机会与挑战
05顺势扩大人民币市场纵深
06两岸新形势下签署双向投资保障协议之分析
07两岸签署投资保障协议之症结与可行策略
08两岸投保协议 好事还需要磨功
09投保协议 两岸谈判深水区的试点
10两岸共同落实投保协议
Part 4 两岸政治与文化
01陈菊登陆 民共对话的开始
02广邀宗教领袖 淡化达赖效应
03牛肉政治秀 可以休矣
04从IMF年会探讨两岸国际空间的合作
05陆生来台,有利台湾
06为你我的未来 去投票吧!
07台湾的双M型社会挑战
08民进党的转型能得到信赖吗?
09民进党两岸路线的十字路口
10两岸政治对话,欲速则不达
11透视两岸文化交流的政治
12一登陆就没脸书,两岸怎么交心?
13中共十八大政改风向球?
14反贪腐必须有外部监督
《ECFA后的两岸关系》这个书名,仿佛一句邀请,邀请我深入探索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当我翻开第一页,作者并没有以枯燥的理论开场,而是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将我拉入了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时空。我非常喜欢这种将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相结合的笔触。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ECFA后”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以及在这个节点之后,两岸关系究竟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是更加平稳还是更加动荡?是更加务实还是更加充满变数?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基于扎实史料和深入观察的分析,来揭示ECFA对两岸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和经济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认同、情感以及对未来的深刻思考。作者的语言风格,我认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让我感觉仿佛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次真诚的交流。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阅读,去探寻作者在这段历史画卷中,究竟为我们揭示了怎样的秘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ECFA后的两岸关系》本身就自带一种紧迫感和探讨的深度,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那些关于未来不确定性的讨论,以及过去那些难以磨灭的印记。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开篇就提出的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并非是直白的陈述,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或一个历史场景的描绘,巧妙地引导读者进入主题。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让我觉得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一场思想的探索。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严谨与审慎,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在处理这个敏感话题时的责任感。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定义“ECFA后”这个时间节点的,它是否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划分,还是代表着某种质的变化?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两岸关系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是更加紧密还是更加疏离?是更加务实还是更加空洞?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基于史实的、具有说服力的分析,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论调上。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探讨ECFA对两岸民间交往、经济往来以及文化交流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又是如何反过来作用于政治关系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和经济的分析,更是关于情感、认同以及未来选择的深度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ECFA后的两岸关系》就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探索一个充满变数和机遇的复杂地带。当我翻开扉页,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我引入了对这个议题的思考。它不是那种堆砌理论、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一位资深的观察者,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ECFA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的。是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经济合作的框架,还是更深入地去探究它对两岸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产生的微妙变化?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对ECFA签署前后两岸关系的演变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在审视现在,并且试图对未来做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思考。作者的叙事风格朴实而真诚,让我感觉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辈的教诲,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我解读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了解作者是如何理解和解读“ECFA后”这个关键时期的两岸关系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简洁而又充满力量的排版,瞬间就吸引了我的目光。《ECFA后的两岸关系》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引子,勾起了我对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关键时期的好奇心。当我翻开这本书,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干涩的学术理论,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生动、富有画面感的叙事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场景。我非常赞赏作者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解读ECFA在两岸关系中的定位和影响。它究竟是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契机,还是其中也潜藏着一些不确定性和挑战?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具有建设性的分析,帮助我理解ECFA签署之后,两岸关系出现的那些复杂变化和新的发展轨迹。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种深刻反思。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逻辑清晰,同时又饱含人文关怀,让我阅读起来倍感启迪。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了解作者如何看待和解读“ECFA后”这个关键时期的两岸关系。
评分当我拿到《ECFA后的两岸关系》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那简洁而富有力量的书名所吸引。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却精准地捕捉到了一个时代的关键议题。我翻开了第一页,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大量的理论,而是从一个充满画面感的历史事件切入,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特殊的时刻,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当时的氛围和情绪。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处理这个话题时,既有深厚的历史功底,又有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我对书中关于“ECFA”的定位非常感兴趣,它究竟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协议,还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里程碑?在ECFA签署之后,两岸关系的走向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朝着更加融合的方向发展,还是出现了新的挑战和困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ECFA在推动两岸经济交流的同时,对政治互信、社会认同等方面产生的复杂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别具一格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发现其背后隐藏的深层逻辑。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心与心的对话,他引导我思考,启发我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时自带一种沙沙的悦耳声响,这年头能够用心在书籍细节上打磨的作者和出版社都值得尊重。虽然我才刚翻开几页,就被里面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所吸引,作者似乎在试图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从某个关键节点开始,将我们带入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博弈,是侧重于宏观的趋势分析,还是会深入到微观的个人命运,去展现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挣扎与选择?我对书中关于“ECFA”这个词的解读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合作框架,更是两岸关系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背后牵扯着多少政治智慧、民间情感,又预示着怎样的未来走向?作者的切入点是否独特?是否能跳脱出以往的陈词滥调,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角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那段复杂而敏感的历史,理解那些错综复杂的脉络,最终形成自己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知。我迫不及待地想读下去,去探寻作者在这幅画卷中究竟描绘了怎样的风景,又隐藏着怎样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ECFA后的两岸关系》本身就具备一种吸引力,它指向了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议题。当我拿起这本书,立刻被作者的序言所吸引。他并没有直接进入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以一种更加人文、更具故事性的方式,将我引入了这本书的主题。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个话题的热情和深度思考。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对ECFA在两岸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视。它究竟是为两岸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带来了新的挑战?作者将如何解读ECFA之后,两岸关系出现的那些微妙的变化和复杂的发展轨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超越表面观察的深刻洞见,帮助我理解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逻辑。作者的文字风格,我认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让我阅读起来倍感亲切。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和经济的分析,更是关于人心、认同以及未来走向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阅读,去了解作者在这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究竟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评分《ECFA后的两岸关系》这个书名,如同一个精心设置的问号,直接点燃了我对这个话题的探索欲望。当我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作者开篇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没有选择枯燥的论述,而是用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故事或者历史片段,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时代印记的背景中。我非常喜欢这种能够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的开篇。我特别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ECFA后”这个重要的历史分水岭,以及在这个节点之后,两岸关系的走向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演变?是更加的融合,还是出现了新的博弈?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有说服力的分析,来揭示ECFA对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互动产生的复杂影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陈述,更是对现象背后深层逻辑的挖掘,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审慎思考。作者的文字流畅且富有深度,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对话,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为我解读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去探寻作者在这幅宏大的历史图景中,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思考。
评分《ECFA后的两岸关系》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时期。当我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作者的开篇所吸引。他没有选择枯燥的陈述,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故事或者历史片段,将我带入了这个话题的核心。我喜欢这种方式,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死板的书,而是在参与一场思想的旅行。我对作者如何定义“ECFA后”这个时间点非常感兴趣。这是否意味着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两岸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朝着更加融合的方向发展,还是出现了新的张力?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探讨ECFA对两岸经济、贸易、人员往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两岸人民的认知和情感。作者的文字流畅且富有洞察力,让我能够轻易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思考。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提供一些独特的见解,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两岸关系的走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ECFA后的两岸关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如此精准地抓住一个关键议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当我拿到这本书,怀着好奇心翻开,就被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所引入。他没有采取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场景或者一段历史的回顾,将我自然地带入了对“ECFA后”这个时期的思考。我非常欣赏这种“引而不发”的叙事艺术。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定义和解读“ECFA后”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对两岸关系的性质、走向和内涵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超越表面观察的、具有穿透力的分析,去揭示ECFA在推动两岸交流的同时,是否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境,以及这些挑战和困境又是如何塑造着当下和未来的两岸格局。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洞察,以及对未来的一种深邃的预判。作者的文字风格,我认为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对于人情世故的细腻把握,让我阅读起来倍感亲切和受教。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去了解作者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中,究竟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深刻的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