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动的修辞

反动的修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bert O. Hirschman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改愈改愈烂,不如恢复联考?
.调涨基本工资对本国劳工没帮助?
.不要再打房价了,否则台湾经济会更差?

  世界上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
  有希望改革的声音,就有抗拒改革的声音。
  当反对改革者无法为自己的主张提出扎实基础,他会用什么方式迂回进击?

  西方国家在过去三百年,缔造了三类公民权利:自由权、参政权、社会权。
  每一次的进步潮流,都遭遇到反动的逆流。
  每一次的革命运动,都见证了反革命运动。

  作者分析三种反动修辞法,它们不直接反对进步价值,而是反对实践进步价值的行动; 反动修辞是用来说服大家,你不必、也不应该採取进步性的行动, 因为你怎么做都没有用,甚至会导致反效果,或摧毁既有的改革成果。

作者简介

赫绪曼Albert O. Hirschman, 1915~2012

  涉身人世的思想家,不愿安居主流的跨领域学者。

  1915年生于德国柏林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1938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青年时代参与过西班牙内战共和军,以及法国反抗纳粹主义的地下运动;
  1941年至美国柏克莱大学担任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员。

  1950年代曾赴哥伦比亚担任经济顾问,
  之后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哈佛大学,最后落脚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在2007年设立了「赫绪曼奖」,是该委员会最高的学术荣誉。

  2012年辞世于美国纽泽西州幽荫镇绿林安养院。

译者简介

吴介民

  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活跃的专栏作家,文章见于《独立评论@天下》、《苹果日报》、《财讯双週刊》等报章杂志。

  着有《第三种中国想像》,合编《秩序缤纷的年代》,合着《文明的唿唤》。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两百年的反动修辞
第二章 悖谬论
第三章 无效论
第四章 危害论
第五章 三种命题的比较与综合
第六章 从反动到进步的修辞
第七章 超越坚持己见的僵局

图书序言

第二章 悖谬论

探索「反动」这个词汇的语意,会直指「反动」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现代世界存在着顽强的进步心态,使得「反动派」活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他们无时不在对抗这种知识氛围:凡是被自称「进步派」的人士放入社会议程的崇高目标,就被赋与正面的价值。反动派处于这种舆论状况,就不太可能对那种崇高目标展开全面的攻击。相反的,不管是真情或假意,他们会在口头上表示赞同;然后再试图证明,这种倡议或已付诸实践的行动,在思虑上有欠周延。质言之,他们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劝戒人们说:这种行动经由一连串非意图的结果,会产生与其所宣称追寻的目标恰恰相反的后果。

乍看之下,这是很大胆的知识操作。虽然它的论证结构非常简单,但所作的宣称却相当极端。它不祇是断言某个运动或某个政策的目标难以达成,或者会带来意料之外的代价、或副作用,而是进一步论称:试图把社会推往某个方向,的确可以推得动,但却是把它推往相反的方向。这种简洁、引人入胜、并且极具破坏力的论证(假如命题为真),业经证实在几个世代的「反动派」之间颇为流行,而且也很吸引一般大众。在当前的辩论中,这种作用常被称为「反直观」、「反效果」,或者更切题地说,就是某种「进步」或「立意良善」的社会政策所具有的悖谬作用。追寻自由的努力,会使社会陷入奴役的境地;追寻民主,会产生寡头统治和暴政;而社会福利计划,则会制造更多、而非减少贫穷。每件事情都会反噬自身。

法国大革命,以及悖谬论的诞生

悖谬论就像其他许多反动修辞的要素,紧接着法国大革命之后,被宣扬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原理;这已见诸柏克的《法国大革命反思》一书。做这个论证其实并不需要什么发明的天份:假如自由、平等、与博爱的口号,竟然可以变成公安委员会的专政,之后又变成拿破崙的独裁,那么,某些追寻自由的努力必然导致暴政的想法,势必深烙人心。除此之外,民主易于退化成暴政的观察和论点,古已有之。但是,柏克的着作值得注意之处,第一是他早在一七九〇年就做此预测;第二是,他那些关于大革命的零散评论,很快就被转述为对于社会动力的所谓真知灼见。柏克预见到一种鄙俗的寡头统治,建立于王权、教会、贵族和人民的毁灭之上,将会终结所有关于平等与人权的幻梦。他甚至还预感社会动乱时军人干政的景象,而惊唿「屠杀、凌虐、吊死!这些就是你们的人权!」

英国历史学家卡奔评论说:柏克对「法国大革命历程的精确预测……佐证了恰当理论的优点。」不管柏克的分析背后,是否存在「恰当」还是正确的理论,让他同时代的许多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他口若悬河的雄辩,而且是他言之凿凿的预感。他的论证从此破土生根,之后又被反覆申述和通则化,尤其是各国观察家以之为例,用来记取已经在法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训」。因此,席勒于一七九三年写道:

法国人民建构神圣人权以及征服政治自由的努力,祇显露其无能为力与不值一试;它的结局,不仅仅使这个不幸的民族,回复到野蛮和奴役,甚至一整个世纪和一大片欧洲都赔了进去。

德国浪漫派政治经济学家慕勒提出一个或许笨拙、但很概括的说法。慕勒是耿兹的密友并受其提携;而耿兹又是梅特涅的助手,梅特涅年轻时就把柏克的《法国大革命反思》译成德文。当大革命及随后的拿破崙时代情势明朗后,慕勒宣告:

经过连续三十年的事态发展,法国大革命证明一件事:人想要自主行动而鄙弃宗教,除非在过程中沦入更深的奴役,否则无法解开压迫他的镣铐。

在这里,柏克的揣测已经转为一条严格的历史定律,而得以作为欧洲神圣同盟的意识形态支柱。

柏克预测法国大革命进展的诡黠能力,有人认为是源于他热烈介入了大革命。但是,我们或可提醒读者,他对悖谬作用的铺陈方式,其实有一个知识上的源头。柏克浸淫于苏格兰启蒙学派的思潮之中,而苏格兰学派很强调人类行动的「非意图结果」。运用这个概念最有名的,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柏克曾经表示他完全赞同斯密的经济评论。

如同之前的曼德维尔、巴斯卡、以及维科等人,斯密早已说过:受到贪婪和奢华之欲(曼德维尔所说的「私人恶行」)驱策的个人行动,是如何可能产生某种正面的社会效果,而形塑一个更繁荣的共同体。贪婪和奢华之欲,讲得好听一点,就是「自利」的概念。歌德在十八世纪末,曾以诗歌来表达同样的理念,他把魔鬼梅菲斯特(Mephisto)的本质,界定为「一种永远求恶得善的力量」。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